“无能”妈妈教出高能儿童

05-27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无能”妈妈教出高能儿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张家的苗苗又得奖了!

小区里的邻居们对这类的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了。从小苗苗就是人人喜欢的乖宝宝,在小区里遇到人都会甜甜的说一声“阿姨好”、“叔叔好”...上幼儿园的时候更是让人羡慕,曾经每天早上小区里的大人都为怎么说服孩子去学校发愁。而在他们的孩子哭天喊地时,四岁的小苗苗已经背着小书包高兴地跟在奶奶背后出门了。

在学校里,老师也非常喜欢苗苗。这孩子不仅听话懂事,而且非常聪明。幼儿园里经常进行手工比赛,偶尔还会有讲故事比赛,然而比赛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苗苗第一名。现在苗苗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这次又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趁着这天开家长会,家长们纷纷要求苗苗的妈妈上台分享下教育孩子的秘诀,这位朴实的妈妈带着点羞涩走上讲台,一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其实在苗苗眼里,我一直很无能的。”

原来在苗苗三岁时,就对故事书产生了兴趣。他们夫妻两个想好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商量之后便决定由爸爸每天给苗苗讲故事、教她认字,而妈妈则装作什么都不懂,向苗苗学习,并且让苗苗为自己保守秘密。

两个成年人联手“欺骗”一个三岁的孩子,自然天衣无缝。从那以后苗苗学习的兴趣大增,每天都缠着爸爸给她讲故事,教她认字,然后她就趁着爸爸“不注意”,偷偷的跑过去教妈妈认字,给妈妈讲她听到的故事,而苗苗最喜欢的就是妈妈学完之后对自己的赞扬。

很快苗苗该上幼儿园了,起初她和其他孩子一样不愿意去,但是妈妈告诉她:“妈妈现在不能去学校学习了,苗苗去学校好好学习,记得回来要教妈妈喔。”听到这,苗苗连连点头:“嗯,妈妈我一定好好学。”

这样的“教学”关系一直持续到苗苗上了小学。上学之后苗苗写作业时经常分心,这时妈妈拿着小学的课本主动提出来要和苗苗一起学习,并且让苗苗给自己布置作业,然后两个人比赛写作业,谁先写完就可以得到爸爸的奖励—一个雪糕或者一件玩具,当然,赢得比赛的自然是苗苗。

当碰到不会的问题时,妈妈就让苗苗去问爸爸,然后再给自己讲。即使碰到爸爸不在家的情况,她也不给苗苗讲解,而是让苗苗留着问题第二天问老师,然后回家再给自己讲。苗苗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致,因为她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妈妈一方面能知道孩子是否掌握了难题,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对难题进行了复习,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才。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渊博的知识并不是太重要的,如果帮孩子解答了问题充其量只是家长做了作业。孩子的作业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复习和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必须让他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而父母更多的应当是充当支持和鼓励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崇拜的偶像,但是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说“我说的就是对的”、“就按我说的做”之类的话,这样对孩子的思想是极大的禁锢。孩子只会按照家长的思路前进,久而久之就变得不爱思考、思维狭隘,甚至产生强烈的依赖症,做什么事都想着别人来帮忙,长此下去,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成一个“低能儿”。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教出好孩子最佳之道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家长既要对孩子严格教育,又要充满关怀。这是培养高素质孩子的关键,培养女孩尤其如此。

最佳之道

伦敦教育研究所在政府资助下研究家庭教育的质量,探究最佳教育之道。

英国《每日邮报》27日引述研究报告报道,如果父母“刚柔并济”,既对孩子的行为严加约束,又能展现“柔情一面”,关爱有加,那么,孩子在学前、上学期间和青少年时期会比同龄人表现优异。

研究人员认为,最佳方法包括:父母要求孩子的表现与年龄相符,制定纪律,监督他们的行为。同时还要对孩子的需求了如指掌并作出回应。

他们在研究报告中认定,家教对女孩成长尤其重要。如果父母教育“不温不火”,没有给予足够关怀和监督,会使女孩更易产生性格缺陷,如缺乏信心,甚至吸毒。

摒弃中庸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可以“点到即止”。但报告指出:“大量研究确认,更好的教育才能教导出行为更规范、更有能力的孩子。”“父母用‘差不多’的方式,只能教育出‘差不多’的孩子,”报告说。

鉴于这一点,报告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向父母提供支持”,改进他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不会处于危险境地。

但英国30%的成年人认为,家长不应该牺牲自身的追求,全心全意服务孩子。儿童协会为期两年的“优质童年调查”结果显示,“过度个人主义”在成年人中间蔚然成风,可能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提供参考

研究报告说:“父母的个性以及育儿方法,如为人处世的态度,母乳喂养、教育等都相当重要。”

报告已呈交给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部国务大臣贝弗莉·休斯参阅。

学习带来更大益处研究中心主任、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莱斯利·古特曼说,研究结果与中心先前调查所获结果一致。

中心研究人员曾观察超过1000名年幼孩子的母亲,审视她们的育儿方法,再借助于比较孩子5岁时的表现得出结论。

他们发现,母亲若以母乳喂养、心态良好、社交活跃,育儿方法会相对更得当,对孩子更关心,与孩子沟通更有效。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如何教出勇敢独立的孩子


“独立”可以分为“独立的性格”与“独立的行为能力”,勇敢是独立的性格的一部分。

但如果孩子具备了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是缺少独立的性格,也是无法展现出独立的行为。教出具备独立性格的宝宝,比重视孩子表现独立的行为能力来得更重要。

独立的性格包含几个部分:有良好的安全感、具有责任心、勇于尝试新事物、乐于分享、具备自我管理的态度。独立的性格,可能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孩子天生的气质、表现能力的不完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是父母可以努力的范围,天生气质因素是父母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因应孩子的不同气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怕黑、怕鬼的宝宝

案例现象: 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天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帮小立点上小夜灯,房间绝不能漆黑一片,否则小立总说房间里好像有人看着他,不肯一个人睡觉。即使是点上小夜灯,有时小立也会做噩梦惊醒大哭,一定要大人陪着他才肯继续入睡。不仅是在睡觉时胆小怕黑,连上下楼梯间时若光线昏暗,也会造成小立的恐惧,紧紧抓住大人的手不放。

原因分析: 有些孩子会从大人的谈话中听到大人所恐惧的事物,而联想到自己应该也要恐惧这个东西。或者是电视里的人物害怕什么事,孩子也跟着怕。或是动漫节目中提到某些怪兽、鬼、坏人之类的,让孩子害怕自己也会遇上这些虚构的人物,而没有节目中的正义使者可以保护他。有些孩子其实不是真正怕黑,而是怕跟大人分开的焦虑感,怕被大人遗忘、失去爱的感觉。

解决方法: 父母不要光用口头上说没有什么好怕的,可事先跟孩子商量,可采取紧紧抱着孩子在孩子的房间中经历短时间的黑暗,让孩子感觉房间里根本没有其它的东西存在。会极端恐惧的孩子就保持灯光明亮,不要勉强孩子去面对他不能处理的事情。或是给孩子一个守护娃娃代替父母保护他,陪他一起睡觉。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怎么这么胆小?”或是“怎么这么黏人?”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护,会更恐惧与父母分离。

挑嘴的宝宝

案例现象: 只要是过去乐乐没有吃过的食物,不管大人好说歹说的,乐乐就是一口也不肯尝试。妈妈说:“乐乐,这是很有营养的,对你的身体好,你看妈妈很喜欢吃耶,这很好吃喔!吃一口看看!”但是乐乐依然不肯把嘴打开来。奶奶说:“乐乐,奶奶也很爱吃,你吃一口就好,等一下奶奶就带你去公园玩。”乐乐依然无动于衷。最后妈妈跟奶奶都只好放弃,让乐乐自己挑选想吃的食物。

分析原因: 乐乐有可能是因为曾吃过某种由大人给的东西,但是一点也不好吃,所以就不愿意再尝试新的食物。每个孩子反应强度与坚持度不同,有的孩子在父母软硬兼施的要求下还愿意吃一口,有的孩子怎样也不愿意。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曾看过大人吃到不好吃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时的样子,不愿意自己也一样。

有些孩子是吃惯了零食甜食,知道吃了正餐后就没有胃口可以吃零食,宁愿少吃正餐。有些孩子是因为食物外观看起来好像是某种令他感到害怕的样子或颜色,所以不肯吃,就像小鸟看到鲜艳色彩的毛毛虫,就不会吃下去一样。少数有可能是因为牙齿发育的关系,有些食物吃起来并不舒服。

解决方法: 记录孩子的饮食模式,跟孩子聊聊试着找出原因。有些孩子有了玩乐的乐趣,就愿意试吃看看。上述的乐乐,最后因为爸爸跟他玩飞机运送食物到嘴巴的游戏,就愿意尝试一口看看。

上述例子,都是孩子不能展现出勇敢独立的行为表现,看起来是同样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有时孩子因为年龄过小,能力还不够所以不能表现出独立的行为;有时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时是因为天生气质的关系。

天生气质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活动量、生活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阀、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活动量: 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可能让人感觉比较莽撞,不要常常责备他,避免造成孩子日后不敢尝试的心理,应该在孩子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时大力称赞他的行为。活动量小的孩子,多带领着他从事动态的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同形态的活动方式。

生活规律性: 作息不规律的孩子常让父母伤脑筋,试着一点一滴改变孩子,不要太急,要让孩子知道服从团体规定的重要。可以鼓励很规律的孩子,偶而作息做一点变化也没有关系。

趋避性: 趋避性高的孩子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容易表现出退缩的态度,容易让人误会胆小、不主动、没兴趣。父母要有耐心事先告诉孩子可能会接触到的事情,让孩子心理有个准备。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负面的话语,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尝试。

适应度: 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与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属于适应度。适应度低的孩子,面对新环境与团体生活需要时间比较长,父母要降低期待,多让孩子接触几次,多事先跟孩子沟通,或者事先多练习。

反应阀: 是指引起孩子反应所需要的刺激量。反应阀高表示需要外界比较高的刺激量才会有反应,容易被误解为迟钝或漫不经心,父母要多直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多引导孩子分辨别人的身体语言与意图。但是反应阀低的孩子,易被外在发生的事情影响,而静不下来,父母可让孩子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帮他定完成的顺序。

反应强度: 孩子对外在刺激反应的激烈程度。有些孩子不小心被踩到脚了,只会“唉呦”一声,有的孩子就大叫大哭吵闹。反应强度小的孩子,看起来很乖,但容易被人忽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有响应时,父母要认真的聆听。反应强度大的孩子,父母要尽量冷静,不要怕孩子吵闹,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再跟孩子讲道理。

情绪本质: 有些孩子天生笑瞇瞇,有些则不是。没有笑容的孩子容易使人误解他在生气,人际关系较不好,父母可以多培养孩子正面思考,培养幽默感。天生乐观的孩子,父母则要提醒孩子小心谨慎,不要对危险过于疏忽。

注意力分散度: 容易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尽量减少孩子书桌上的杂物,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空间,不要在旁边走来走去。专注力高的孩子,别在专心的时候打断他,跟孩子说话时确认孩子真的有听见。

坚持度: 面对外在干扰或是阻碍,孩子倾向解决问题的程度。坚持度低的孩子容易放弃,父母尽量把事情分割成小单元,让孩子分次完成,比较有成就感。坚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固执,父母要坚持自己的管教,要孩子换另一件事情前要提早提醒,以免孩子措手不及。

气质没有好坏,是天生的差异,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多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孩子。父母理性对待之,孩子才会有被接纳的安全感与自信。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蹲下来与孩子视线平视,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处理,也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跟你一样强壮。

儿童不喜欢的8种妈妈


最近,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全国各地120余所幼儿园中2000余名儿童做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的中心是:你不喜欢妈妈有哪些表现?统计结果显示:有8种妈妈比较集中地不受孩子们欢迎。

1.只顾自己玩的妈妈

5岁的汤姆说,“我妈妈常常只管自己出去玩,既不顾家,也不顾我。有不少时候她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实际上她回家时我往往已睡着了。我不知道妈妈究竟是不是爱我。”

专家评析:其实这类妈妈称得上是“自私妈妈”,缺乏对孩子的责任感。建议应该投入至少70%的精力和50%的空余时间在才5岁的孩子身上。

2.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还不到3岁的琳达哭着说,“妈妈只有见到爸爸时才眉开眼笑。她总是把最好吃的留给爸爸,而不是留给我。她说我什么都不好,而说爸爸什么都好。我很生气。”

专家评析: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妈妈视作“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包括爸爸“分享”。对这么爱“吃醋”的琳达,妈妈理应有意识地作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她增加“妈妈确实最爱她”的自信。同时当爸爸的也应大度地适当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3.爱体罚的妈妈

5岁的小顽童布尼透露,“只要我淘气,如跟小朋友打架啦,弄脏了衣服啦,在墙上画画啦,妈妈就会罚我站,而且一站就是老半天。一次我用弹弓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窗,妈妈更是生气,不仅不给我饭吃,还狠狠地拧我的胳膊,直疼得我嗷嗷叫。于是我再也不爱妈妈了,因为我觉得她并不爱我。”

专家评析:体罚可能成功地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但这一定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带来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因体罚而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一般在几周后即会显现出来,其中包括:经常撒谎,偷盗,爱欺负弱小同学,难以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缺乏同情心,不服从教师教导,有时可能极度自卑等等。在2年后则可能发展至斗殴、抢劫、闹事等更为激烈的暴力行为甚至反社会倾向,并增加成为小流氓、小霸王的危险。

4.不尊重我朋友的妈妈

4岁的贝克嘟着嘴说,“妈妈一直不喜欢我周围的小伙伴。她说汤尼说话结巴,彭努长得丑,肖斯脑筋不好使,尼尔嘴又太馋。反正在她嘴里没有一个好的。更让我不快的是,她要求我不跟他们玩,还生怕我被他们‘带坏’。而实际上他们都是既可爱又诚实的好孩子。我为妈妈感到害臊。”

专家评析:妈妈是孩子步入社会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须注意一言一行!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而让孩子在你以身作则的指引下学会尊重他人,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任何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或缺点。就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孩子会被“带坏”。

5.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5岁的海伦埋怨说,“妈妈总是说话不算数。她曾答应马上给我买一个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没有买。她还保证在外婆生日那天带我上外婆家,但后来又说不去了。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她都说得到却做不到。最后我已不相信她的话了。这样的妈妈真叫人扫兴!”

专家评议:“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是诚信。诚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其实,“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之时,而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遗憾的是,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6.过于严厉的妈妈

5岁的丹尼说,“妈妈老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说我写的字不端正,画的狗一点也不像,还批评我洗碟子不干净。我真的什么也不行吗?想到这里,我很泄气。”

专家评析:父母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自我肯定,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正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作出了过高的要求,由此孩子便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埋怨之中难以自拔,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遗憾地丧失殆尽。最后当他每每开始做一件事时,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作出否定,如:我的能力就是比不上人家,我的脑筋就是笨,或我就是不讨别人的喜欢等等。不妨将对孩子的“你洗不干净碟子”改成“你真了不起,才5岁就能洗碟子啦!不过要是你能再多花点时间冲洗,碟子会洗得更干净的”。这么一改,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外要认识到:任何孩子,都不可能是样样都棒的“全才”(其实成人也是如此)。要是你的孩子在绘画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大可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因为他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胜过别的孩子。

7.太肥胖的妈妈

3岁的玛丽哭着说,“妈妈实在太胖了,而且弄得很邋遢。每次她上幼儿园开家长会时,小朋友们都会暗暗地笑话我。我很难过,但又不知怎么办才好。”

专家评析: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母亲自然更是如此。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对“心灵美比外貌美更重要”的抽象理论还难以理解。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母亲应该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8.不好玩的妈妈

4岁的亚裔孩子阮埋怨说,“我能歌善舞,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我。我还会作画、剪纸、弹琴、捏泥巴,可是妈妈不仅都不会,她还瞧不起我的爱好。妈妈早出晚归,空余时就只知道读书。她还老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因为只有读好书以后才有出息。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我真感到扫兴,为什么我的妈妈这么不好玩?”

专家评析:孩子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同时这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对幼儿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多多读书。其实在阮这样的年龄段,理应通过多玩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因为玩实际上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提升智力的极好学习。此外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语言,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多作语言交流。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会认为你是很“好玩”的。

犹太人如何教出聪明好学的孩子


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密切相关。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意味,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爱书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进而遭到大众的唾弃。

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开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父母感悟: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身为父母应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所以,家长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家园共育:改变说话口吻 教出听话宝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当孩子倒水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提醒孩子要当心,不要打翻。父母总是觉得如果不提醒孩子,孩子会很可能会打翻东西。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发现很多事情即便耳提面命的叮嘱,孩子仍然还是“不听话”。

想象力很可能坏掉大事

人类大脑非常神奇,总是会对听到的话进行联想,不妨尝试一下:“请你不要想象有个柠檬片在你嘴巴里面,酸溜溜的,不要分泌唾液,千万不要想有个柠檬哦,千万不要!”你流口水了吗?千叮咛万嘱咐有用吗?不管如何叮嘱你不要想到柠檬,但是脑中不受控制了吧?假设如果我什么都没有说,你还会平白无故的想象自己嘴里喊着一片柠檬吗?肯定不会吧。

就是这个道理,父母越是叮嘱“不要打翻”,却是让小孩子大脑中形成打翻的场面,还会想象父母生气的样子,越想越害怕,最后往往事与愿违喽。

孩子本身没有想到会打翻,但是经过你的提醒,大脑就会变得很在意,脑中也会浮现相应的场面。这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啊,心里想到了那样的场面,手就会不自主的做出来,耳提面命却成了负面暗示。

警告无用,鼓励效果其实更佳

假如你端着满满一杯的饮料走过去,这个时候你希望别人大喊一声“不要洒了哦”还是希望有人跟你讲“轻轻的哦,慢慢的哦”,我想你听到后者一定会非常小心的走路,慢慢的端着,几乎是不会洒出来的,不是吗?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你温柔的对着孩子鼓励,孩子会觉得你真的很贴心,他就会照着你说的去做,但是你大喊可能会吓到孩子,手忙脚乱的孩子免不了会不小心打翻。积极的,正面的鼓励要不警告来的更有用。

“不要……”是让思想绕路走,你说不要打翻水,首先脑海想到的是打翻这个明显的动词,然后再经过修正,改为不打翻。刚刚的例子,柠檬,首先想到的是柠檬,然后告诉自己不要想,可是这很难控制,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困难,所以,从开始就告诉孩子,轻轻的做不是更加直接嘛?

所以日常生活中,请用安静代替不要吵;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离开代替不要靠近;正面的、直接的表达不是更好吗?正面的说话方式与孩子交流,教育出的孩子面对事情更加从容。

不要总是问孩子为什么

“为什么你要做这种事!”“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都做不好?”“为什么……”听起来像是质问,像是责怪,很多家长喜欢用问什么来骂孩子,几乎就是脱口而出。小孩子掉了筷子,家长会大喊“你为什么不端好?”小孩子把水洒了,家长会骂到“你是怎么搞得?”

如果有人问你“你为什么把碗摔了?”你会怎么回答:“你问我,我问谁,我怎么知道?”孩子打破碗并不是有意的,也许情急了只好随便编个谎话“不小心手滑”、“太烫了”,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

每当我们被问为什么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为什么生气,有种质问的感觉,虽然看起来像是问理由,但是听起来就像是厌恶的质问。

如果你发现孩子是在编造谎话之后是不是还会继续责怪“这算什么理由?”或者会说“不要找借口”,最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又是什么呢?

假如你的孩子又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你是情急之下质问“你为什么又把牛奶打翻了?”还是换个别的方式,比如“拿个抹布把地板擦干净”是不是来的更和谐?没有了质问,也没有了生气,只是找到了问题的弥补办法,何乐而不为,反正牛奶已经洒了。

让孩子去思考该怎么做

“怎么办呢?”替代“为什么”,就是国外教育提倡的“How”替代“Why”,让孩子思考“How todo”来想一个解决的办法,小孩子这个时候会开动大脑进行思考,“有什么方法呢?”“该做些什么呢?”而不是选择找一个理由或者借口搪塞过去。

上学迟到了,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你大脑里一定会有千百种借口,但是自己想想都觉得可笑,难道要你说你扶老年人过马路的吗?老师一定会把你骂一顿。但是如果老师问你“以后该怎么做呢?”你一定想的是明天闹钟早五分钟,早上吃饭快一点。

“怎么做”引导孩子进步,“为什么”只会停止不前,只会让孩子学会撒谎和找借口,“怎么做”启发孩子打开创意开关。

不要给孩子贴“坏孩子”标签

现在教育专家都提倡赞美来教育孩子,对于“骂大”的孩子来说,每次挨骂都觉得惊恐万分,心里紧张的要命。有个小孩子有一次在墙上画了一幅爸爸妈妈的画,本来很欣喜,可是被妈妈看到之后却大骂到“居然在墙上乱画,墙都搞脏了,真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结果就是小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认为是坏孩子了,就总是做些让人讨厌的事情,父母责备的意思是“墙上乱画=不好的行为”但是作为孩子的理解是“自己=坏孩子”,这个叫做贴标签。

往往学校里面成绩好的孩子老师都喜欢,经常会夸,那他的成绩就不会下落,他已经被贴上了“好学生”的标签,同样的,“坏学生”也是一个道理,其实很多小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没有了学习的兴致,因为他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记得有个故事,有个差学生有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居然被怀疑是作弊,这种严重的贴标签现象岂不是毁了一个孩子。

挑剔会让孩子意志消沉

有的家长真是不知足,孩子考了80分,想让孩子考到90分,孩子考到90分,想让孩子考95分,孩子即便考了99分也还是会被骂的,非要孩子考100分,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家长的关注点总是在那一个“X”上面,如果家长的关注点从“X”变到“O”会不会更能激励孩子呢?赞美和肯定总是能让孩子更有动力,先夸孩子得了很多的“O”,再提醒一下下次注意争取不要有“X”,孩子心理一定是舒服的。

就比如去餐厅吃饭,如果每次你去都会夸老板,那老板对你一定是笑脸相迎加上周到服务。而如果每次你去都说他们家饭不好吃,那么即便总是去他们家吃饭,老板也不会喜欢你。

所以家长要多注意孩子行为中的“O”,多加赞美,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而不是挑剔孩子偶尔犯的错误“X”,否则小朋友会很难变成一个积极又快乐的孩子。

如何教出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懂事的宝宝是所有人的最爱,最受大家欢迎,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懂礼貌的宝宝呢?下面请看一个妈妈的亲身感言:

当我儿子两岁时,他蹒跚走路的样子很是迷人,偶尔也会自发地冒出“谢谢”、“请”等只言片语。这对于平常比较害羞,常常藏在我的腿后面见陌生人的他来说,做的还真不错。

不过,就在去年,儿子5岁的时候,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害羞的小男孩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暴君,不愿意坐在餐桌旁,拒绝与客人交谈,并且急躁地要求立刻吃饭、吃冰激凌。一次,在我朋友的家里,他举着他的杯子命令主人给他添满,就好像一个将军对待地位低下的士兵。朋友扭过头对我说:“平时,你能忍受他这样?”

当时我真惭愧。

我从未意识到,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就像乐曲中的和谐音符,一旦和谐不在,麻烦就来了。我知道我的努力失败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像我儿子这个年龄,什么样的礼貌是合适的。他在幼儿园是举止端正的学生,在家却这样无礼蛮横,究竟是他太过于淘气而任性,还是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小孩?

当他没礼貌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纠正就可能纵容了他的没礼貌。在和其他的父母和专家交流过以后,我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有能力掌握与之年龄相符的礼貌,无论是害羞、淘气、任性或叛逆的孩子。有礼貌的行为能够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和关心,没有礼貌则伤害了其他人的感受。所以反过来,把我儿子的所作所为放在他自己身上可能更能让他理解:“如果其他人对你也这样没有礼貌,你会感觉如何?”。

由此,我明白了教育小孩有礼貌并不会嫌太迟,但是马上开始仍然是明智的选择。

那么如何能教出宝宝懂礼貌呢?

1、1~2岁不要期望太高

这个阶段的孩子几乎不能走、说或记住超过一天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即使是这么小的孩子也能够开始学习基本的礼貌行为。只是不要期望他们能完全的理解,或完全执行家长教给的内容。

使礼貌成为交谈的一部分

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是礼貌举止的根本,因此要鼓励自己的孩子这样做。例如:当我们帮助邻居在小区内寻找丢失的钥匙时,邻居会感觉很舒服,我们也会舒服。事实上,告诉孩子如何关心和帮助其他人,并不需要他们完全理解帮助的真正价值。

重视个性

一些15个月大的孩子会说“你好”和“再见”,而一部分发育慢的孩子可能还不会说这些话,那也没关系。因为孩子的脾气秉性不同,让孩子做出反应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在生日宴会上作为大家的焦点可能会感觉不舒服,他能表现出的礼貌就是怯怯地在你耳边说声“谢谢”,并让你来转达信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画一张画并把它交给你来间接表达。

对内向的孩子所表现出的诸如:请、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等表达,家长要保持足够的安静,来鼓励孩子表达。

教育要保持简单

18个月大的孩子知道如何使进餐时间变得混乱,他们会乱扔食物,站在椅子上,大声哭闹。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不能像成人一样在就餐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因此教育要保持简单。最简单的就是从确立一条规则开始,比如:吃饭的时候,要坐着吃。不断的重复,就会有效果。

2、2~3岁文明开始

这个阶段的孩子仍然处在能力限制阶段,但是当孩子的大脑发育到36个月的时候,新的更强壮的脑电波会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语言能力和刺激控制。结果就是:礼貌出现了。

及时制止不当行为

家长不要期望孩子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有好的礼貌。如果你的儿子在游乐场拿走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马上介入并坚持让他把玩具还回去。要告诉他,如果他不把玩具还回去,将受到惩罚,并且不要暗示他能对这件事有决定权。脾气好的父母总是给孩子太多,但是有些是他们不需要的,已经有很多事情是由孩子在做决定了。事实上,在礼貌问题上,必须让孩子知道他没有选择。

对于没有养成的礼貌,不断地提醒是有帮助的。当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就不说“对不起”时,可以通过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来提醒他们的行为,并及时提醒以使他们不用想太多。

及时鼓励

一个资深幼儿教师就使成百个孩子的行为发生了转变,她的秘诀就是“赞美”。她告诉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鼓励,对孩子说:“好样的,做的好”,当然这需要耐心和不断的坚持。

在家里的餐桌旁,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如果孩子说“请”,他们所要的东西就会作为他们的奖励。这样就会慢慢形成好的习惯。

提供娱乐

让一个2岁的孩子长时间在餐桌旁坐着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可以在吃饭的时候给他纸和笔,让他乱画或者给他一个玩具让他安静地玩,这样就既可以使一起就餐的朋友感觉舒服,也可以让小朋友不至太无聊。

当你打电话的时候,给孩子娱乐也许会有帮助。最好是在电话旁放些蜡笔、纸、毛绒玩具等,以便电话来的时候能使孩子安静一会儿。但是要尽量接打电话的时间短些,因为没有哪个2岁的孩子能保证在20分钟的通话中始终保持安静。

3、3~5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通过如何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行为开始熟悉掌握他所处的环境。对事物新的理解和耐心使得礼貌教育更容易,并且不断地问“为什么”也会促使家长和孩子的交谈。好的礼貌能够开始慢慢形成习惯。

虚构游戏

3~4岁年龄的孩子,可以通过在家里玩假想的过家家游戏来让他记着餐桌的礼节,也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人或物,比如:公主、明星、小熊维尼等来间接教育使用正确的礼貌。

监督

我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看到太多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没有家教,比如:在美容院,孩子在疯狂地转着转椅,把水弄得到处都是,而他们的妈妈可能正在其他地方看杂志或聊天呢。

当学龄前的孩子变得比以前更淘气的时候,做家长的应该监督他们的行为。如果出现问题,要拿出父母的权威来,知道自己是家长,他是孩子,在礼貌问题上你们之间不是在谈判。除此之外,家长和孩子仍然可以是朋友。

性格调整

一些孩子有表现欲,会在人多的时候表现他们的礼貌,而另外一些孩子可能会比较安静。但是每个孩子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都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来慢慢适应是在上课还是活动时间。孩子在不同环境表现方式也不同,有的孩子会交谈,有的就会点头;有的会说再见、谢谢并给一个拥抱,有些则只会耳语后快速逃走。

调整性格就是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并准确表达出对别人的善意。

4、5~6岁礼貌看得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参与交谈,并能听懂给他们的指导。在学校,他们会被要求保持安静,有秩序,举手发言。礼貌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相处。

保持对话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他认为正确的礼貌。孩子们大多喜欢遵守他们认为自己发明的规则。例如:爱好音乐的小明就知道在餐桌上不能用筷子敲碗,因为他知道餐桌不是舞台,碗和筷子不是乐器。

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你对他们的期望,并倾听他们的愿望,在没有按要求做的时候不满足他们的愿望。比如:孩子想饭后看动画片,但在吃饭的时候又不好好吃饭,就可以告诉他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就是不能看动画片。

划定界限

当孩子对长辈无礼时,做家长的要表现出愤怒,并让孩子知道这是不能接受的。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划定界限,哪些行为是必须有礼貌的,实际上孩子也非常需要家长这方面的指导。

接受艰苦的工作

不守规矩的孩子会让他们的父母非常疲劳或者总是以孩子为中心。比如:在超市,不守规矩的孩子会到处跑来跑去,弄得父母很疲劳,但是要接受这种事实,并努力去教育他如何守规矩。这个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但是总会有收获。

对于调皮的孩子,要用心去教给他们礼貌。比如:孩子早上起来,说:“妈妈,水!”这时,告诉他应该这么说:“妈妈,给我拿杯水好吗?”当他并不想这样说的时候,给他解释10遍或更多,并告诉他你希望他这样说,这样说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好处。结果第二天早晨,他通常会自发地说出了你想听的话。

礼貌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不断地训练,不断地纠正和修改中慢慢被孩子学会的,并最终成为孩子仿佛浑然天成的一种良好习惯。

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


第1招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2招 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

第3招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第4招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第5招 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第6招 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

第7招 凡事都要与孩子商量

第8招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第9招 主义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第10招 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第11招 善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第12招 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第13招 尊重孩子的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14招 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

第15招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第16招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第17招 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

第18招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第19招 尊重孩子的朋友

第20招 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21招 永远别说伤害孩子的话

第22招 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

第23招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第24招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25招 用沟通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26招 与孩子交流时多听少说

第27招 用温和的建议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28招 不用权威的口吻指责孩子

第29招 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

第30招 让孩子感觉到深深的爱

第31招 包容孩子的过失

第32招 宽容孩子的缺点

第33招 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第34招 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

第35招 不将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36招 不扮演孩子的“监工”

第37招 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第38招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39招 不把家变成死板的教室

第40招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41招 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

第42招 不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

第43招 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较劲

第44招 永远不对孩子进行体罚

第45招 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

第46招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

第47招 及时夸奖孩子

第48招 对孩子进行合理奖惩

第49招 在他人面前赞扬孩子

第50招 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

第51招 肯定孩子的“叛逆”

第52招 不对孩子进行威胁

第53招 适时灵活地激励孩子

第54招 肯定和欣赏孩子的闪光

第55招 不对孩子一味指责

第56招 不对孩子下否定的预言

第57招 不拿孩子和他人随便比较

第58招 多一些引导,少一点控制

第59招 用小纸条和孩子进行交流

第60招 不向孩子提苛刻条件

有些教育,老师确实无能为力!!(致家长)


曾一度,我坚信教师是我一生的理想,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因为有我而喜欢学校,爱上学习。但现在,教师这个职业,我只能微笑着向你道歉。身为教师的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教育,老师是无能为力的。

这五个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老师是无能为力的。

1

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无能为力!

2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4

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5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孩子不是老师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

一个好的爸爸妈妈,抵得过200个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老师们不仅要自己明白,更要让家长们明白。说的再浅显一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对于老师而言,都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家长不一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家园共育《“无能”妈妈教出高能儿童》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歌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