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个帖子,说的是一个10岁的孩子,样样成绩都很棒,他认为这么优秀的自己,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亏了!他坦言,父母不配拥有他这样的好儿子!
遭到孩子如此嫌弃,他的父母听到后定有心如刀割的疼痛。
当我把这个帖子分享给童忆成长编辑组的同事时,他们共同的反应是:愤怒!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白眼狼吗?养他干啥,长大了也不知道感恩,白养了!
几乎每一个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的爸爸妈妈听见孩子这么说,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吧:愤怒。愤怒的背后,还有深深的伤心与难过。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千辛万苦,却把孩子培养成了白眼狼。
悲哀的是,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真真的存在,而且不是少数。
你光鲜亮丽,父母低声下气
我身边的一位阿姨,近六十岁的人了,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操劳。
阿姨说,她在郊外的一家政公司上班,服务行业,工资不稳定,工作时间不稳定,所以,有时候晚上八九点,时常在小区门口碰到刚刚下班的她。
她说,她还要赶回家给儿子做饭,要不然那小子又要出去挥霍。
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为什么还要起早贪黑的工作呢?
阿姨的儿子三十岁了,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女朋友倒是经常换,每次出门都给阿姨要零花钱,儿子还说,给一百块钱,都不好意思伸手接。
这让她非常寒心,辛苦拉扯大的孩子,到头来却成了讨债的“白眼狼”。
大都这样的人,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却把手潇洒地插进口袋里,专职“啃老”。稍不如意,父母还要挨尽埋怨。
这样的一群人,有的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下馆子,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
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明明手头不宽裕,却高喊着不亏待自己……
殊不知,自己的父母正弯着腰,用长满茧子的大手挣辛苦钱。
其实,心中无爱的人,即使物质条件再丰富,也难抵内心的冷漠。你含辛茹苦操碎了心,也换不来他一声“谢谢”!
富养?你得欠孩子多少钱?
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总有一种“愧疚感”,什么都要给予孩子最好的!!!
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上最好的幼儿园……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国父母为孩子承担太多了。
童忆成长专家孙澜老师认为:不要把教育做的太过功利化,尽自己所能,否则,养出白眼狼的孩子也不足为奇了。
“全民富二代”不可取,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物质享受就被过分满足:要手机,要电脑,要房要车……
这种孩子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有没有被满足,而对父母的感受视而不见,等哪天父母没什么能给了,他还会觉得父母亏欠他很多。
这是所有白眼狼孩子的共同特点:无限制的提要求,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给就大呼小叫。
归根结底,是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感,滋养了孩子这种惰性,才让孩子理所当然的享受这父母的给予。
你什么都做了,孩子还能做什么?
“我爱孩子,我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这听起来很合乎情理。
但,童忆专家建议:当孩子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帮他做了,这是一种对孩子行为能力的侵犯。
常见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不敢怠慢,事事代劳,就差替孩子吃饭了。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事情你都能替孩子扛,你却不能替孩子成长!
孩子说“我饿了,我要吃饭”,然后你就赶紧捧着碗奉上。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受之无愧”,有这种倾向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如果给了,他觉得那是爸妈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如果没有给,他就认为爸爸妈妈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这样的孩子,最终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如果可以,在孩子能力允许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做,教育不可以越界,解放孩子的双手,自己的事情自己来:
孩子的小件衣物,可以让他洗一洗;
盛饭洗碗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
自己穿衣洗漱,收拾玩具。
……
这样做,孩子自然明白,这是分内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帮忙,应该知道感恩。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某天当孩子离开你后可以自由飞翔,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谨记:
有能力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
没能力做的事,教给孩子自己做;
不干涉孩子笨拙的行为和不成熟的思想。
希望我们都能养出有爱的能力的孩子,享受把爸爸妈妈的爱,同时,也能把爱给予别人!
有这么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中游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2001年居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
其后,朱成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目标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引领我们在黑暗中前行,人生不能没有目标,但是目标也不能太高,否则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
“只追前一名”——目标虽小但具体。孩子有了这个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会心无杂念,认认真真地去对待,而这个小小的目标,只要孩子稍加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我是个很在乎孩子学习的妈妈,除了学校的课程,我还给孩子报了学而思的奥数班,阳光喔的作文培训班,就是希望他把数学、语文的基础打好,之前有点急功近利,我现在也在教育孩子,不求他能突飞猛进,只求他学什么都能每次进步一点点,每天实现一个小目标。
孩子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在一次次小成功中,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赏识,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斗志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逐步走向大的成功。
“只追前一名”看似目光短浅,谁说不是一种大智慧呢?“每次只追前一名”,也不妨让你的孩子试一试。
“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
在各种儿童娱乐场所、幼儿园门口,我们可以不时听见“宝宝”之类的称呼声此起彼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从心底把自己的孩子视作“心肝宝贝儿”、“心头肉”,因此,在有的家庭,这样的昵称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另一个名字。
“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名字。
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
孩子会感觉自己不是小朋友了,学校也会在不同的年级增设一些家务技能课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动。如果父母仍旧“宝宝”地叫着,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利用孩子们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我的手很小,无论在什么时候,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让我慢些走路,以便能跟上您。我的眼睛并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家务总是繁多的,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一些时间给我讲一点有关世界奇闻,不要把我当做取乐的玩具。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感觉要敏感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我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的礼物。请爱护我,抱我的时候要经常训教我应作的运动,指教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我需要您不断地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语和威吓。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语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语我本人。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随心所欲地、正确地决定自己的生活之路。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别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相比较。不要怕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从小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Q:男孩3岁1个月,一说幼儿园就反应特别激烈,如果明年九月份再入园会影响他的发展吗?我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他更顺利的入园呢?
对于一个三岁一个月的孩子来说,入幼儿园太晚的话,我认为会有一些影响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庭已经不能够满足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了,上幼儿园是必须的,也是需要的。
我透过你的描述,我感觉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应该有人对幼儿园说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孩子也接受到了这些负面信息,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些恐惧和担忧。所以孩子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有极大的恐惧和反抗。
孩子对幼儿园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语言上的说服和讲道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建议你多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看一看,去玩一玩,让孩子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自己感觉幼儿园,通过他自己的生命经验去了解幼儿园,这样的话慢慢的他自己就获得对幼儿园的认知。
同时,你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入园心理准备的绘本,例如《幼儿园的一天》,《我爱幼儿园》。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和家里人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和孩子谈论幼儿园,慢慢地孩子对幼儿园就没有那么大的反抗情绪了。
Q:我家闺女两岁半了,上小托一个月了,在学校玩得也不错,可是每天回家,上学前还是会哭,怎么样跟她沟通,让她从心理上接受?
首先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了解,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实际上是从一个熟悉、安全的环境到了一个未知、陌生的环境,可能本能地天然地产生一些自然的情绪,如恐惧和害怕。到幼儿园以后,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孩子瞬间感觉到的是惊恐的情绪。
怎么调整自己呢?
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用哭泣来释放自己的焦虑恐惧的情绪,这样的释放是她自我调试的一个过程,他在试着用自己的情绪与这个世界连接,然后逐步地与这个环境中的人连接。当然可能大多情况下,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允许幼儿熟悉幼儿园里的老师、小朋友及幼儿园的生活。同时还要习惯并适应没有妈妈在身边的生活。其实熟悉和习惯的过程,正是孩子扩大内在空间过程。通过这个阶段后,最终能够接纳与妈妈的分离。
从另一层面看,问题里家长会有自己的担心:与孩子分离时的情绪,还有持续的时间,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我觉得作为我自己本身我也能够理解你这样的情绪,因为作为妈妈,我们自己与孩子分离,其实也有焦虑和担心,我们也在调试自己,及孩子即将面对的新的生活。
当孩子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带着觉知、爱、包容和接纳,调试好自己以后,请你用温和轻松的语气告诉孩子,“宝贝,与妈妈分开让你有点担心焦虑,是这样吗?”“哦,是的。妈妈与你分开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有点害怕和焦虑,妈妈爱你。”允许她哭泣,这个过程实际上孩子会把恐惧的哭泣慢慢地转化为伤心的哭泣。
允许孩子哭泣,害怕焦虑就会流淌和释放。家长同时可以再次地说:“妈妈爱你,和你分离以后,我也会想念你的,当你想我的时候,我想你可以把这个感受能不能告诉老师。然后,如果还是有点难受,可以请老师陪伴你来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这样可以吗?”
还可以在每次分离的时候,表达你对她的爱和想念,比如“妈妈还爱你,和你分开了,还会继续爱着你,想念你。”要确定和友善地告诉她,老师会很好地照顾到你,老师也很爱你。
在每一天放学接到她的时候,要表达一下你对她的想念,要倾听她的情绪,然后倾听一下今天她开不开心,有没有让她感觉到不舒服的事情,然后有没有需要你帮助到她的地方,当她的内在得到你很好的倾听,然后情感得到关注,需求得到了满足,我觉得从体验分离的过程中,经验到了爱和支持,然后也获得了内在空间扩大的支持。
同时我觉得家长还可以做以下调整。
第一,可以适当地尽量早接。每年我们班都会迎来新的孩子,如何帮助到新生,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建议家长下午尽量地早一点来接这个幼儿,让她通过比较短暂的幼儿园生活,感受到幼儿园生活实际上是一个愉悦短暂的过程,逐步来调整时间,逐步地适应,也符合了幼儿心理变化的过程。
第二,回到家里,作为妈妈的话,可以来跟她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当然这个时间是需要专心的,细致的属于你们的特殊时光,然后做一些剪贴,垒高,折纸等活动,这样更细致地关注到了幼儿的情绪和需求。为再次的分离做一个能量的补充。因为这样特殊的阶段,我们需要持续性地观察幼儿的变化,然后也要与老师跟进这个情况,然后让老师也参与到幼儿的调试过程中。
帮助孩子更好地渡过这一时期,其实我们还可以阅读一些绘本,比如说《汤姆上幼儿园》,《一口袋的吻》,同时你也可以像故事里面的妈妈一样为孩子准备一口袋的吻,让她带着你的牵挂和爱去上学。
Q:孩子四岁八个月属于敏感慢热的孩子,上的蒙氏园,今年七月底入园两年,到现在早上都不能很好地和妈妈分离,每次都在教室门口缠着不放有时还会哭,有时在家里也会说不想上幼儿园,不喜欢幼儿园。和班里的老师沟通过,说是孩子进入教室状态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平时表现也都挺好,他也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户外时间我在院子外面悄悄观察过孩子,确实是很开心的状态,就是早上分别难的问题,我该如何帮助他?
孩子上幼儿园都两年了,早晨上幼儿园有情绪,会哭闹。作为妈妈确实会有一些困惑。那么孩子上幼儿园两年,对幼儿园的环境是很熟悉了,在与妈妈分离的时候,还是会有分离焦虑,那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
第一,我们先觉察一下,当我们成人,作为父母与孩子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很确定的和孩子说再见。当我们说:“宝贝,妈妈爱你,祝你今天过得开心。”那我们会把确定的爱传递给孩子,孩子获得爱会走向独立。当你和孩子确定再见后,孩子还是很焦虑,并且会哭。那作为父母你是怎么样做得呢?
假如你看到孩子哭了,你的心纠的很痛,又一次把孩子揽到怀里,并且情绪跟孩子共生,这样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只要我一哭,妈妈就不离开我”,但此刻儿童依然会焦虑着,因为儿童不确定妈妈什么时候还会走。所以这样的关系就让儿童就会不清明。
我发现在幼儿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家长一看孩子哭得特别难过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也出来了,然后就会陷到情绪中。在这段关系中,儿童并没有得到妈妈的支持。我们说儿童透过哭会把与妈妈分离的这件事,慢慢从心理上接纳,同时儿童透过哭将自己的内在空间扩大,帮助他体验和接纳更多的事情。
第二,孩子在早上跟妈妈不愿意说再见,我们还是需要观察,是孩子真的想念妈妈,还是儿童在幼儿园发生的问题,他不能够面对和解决呢?不知道这位家长有没有跟孩子沟通过这个事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此刻的情绪,并且向孩子表达爱。
其次可以询问,你在幼儿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需要妈妈帮助,如果孩子不说,那你还是需要和孩子约定好陪伴的时间,时间到了,确定地将孩子交给老师照顾,并且要对老师充满信任,信任的能量儿童是能够感受到的,这样儿童就会很确定的跟老师在一起。等到晚上在家的时候,当孩子情绪非常愉悦的时候,或者是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倾听的时候,借此机会,家长可以倾听孩子,问一问早晨他跟妈妈分离的时候为什么要哭?这样的话,我觉得对孩子有一份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第三,家长也可以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孩子情绪状态好的时候,问一下孩子。老师可以这样问:“老师很好奇,你在早上不愿意和妈妈分开,哭得很伤心是什么原因?”这样可以透过老师来了解儿童,了解原因后才能及时地给予儿童的一个支持或者是帮助。
曾经从一本书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就像一本书,要读懂这本书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掌握要领。当孩子嘎嘎落地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家长,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要时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果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那么,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重要的领路人,家长的自身素质和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这至关重要的,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对于现在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虽然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没有很好的经验,但是,我个人认为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必须要做的以下几点:
一、给孩子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有人说要抚养一个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抚养孩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作为家长不应该时时刻刻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是应该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展现,我们只管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礼物,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始终本着,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样也会为孩子以后的思维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家长要学会放手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实在是在普遍不过的了,其实这都是我们家长给孩子造成的,也许我们认为,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了准备,孩子就会觉得我们是好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爱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家长总是怕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烫着,其实,我们应该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适当的时候该放手时就放手,对孩子不要有太多的不舍,未免是一件好事,记得有时候我让孩子帮我做家务的时候,婆婆总是不高兴地说:这么小的孩子就让她做这做那,什么时候做到大呀?我们这么多大人在,还让孩子做家务,我知道,那是因为老人家疼孩子才这么说的,孩子不会跟我们一生,现在的放手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是最大的财富,等孩子长大后她们的自理能力会更强的,现在的放手对于孩子长大后的各方面都是很好地帮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教育孩子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宗旨。
三、学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快乐成长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总以长辈的身份命令孩子做什么,我们因该把孩子作为朋友,如:一天来我们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好事、坏事都要进行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坦诚地与孩子沟通,孩子尊重家长,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有时候我的孩子回到家,告诉我她今天在学校里都做了什么事,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耐心听孩子说,但是自从我看了一篇有关育儿方面的文章后,我学会了倾听,孩子也很乐意跟我说,每天都会多多少少得多我说一点事情,我们想在已经形成了习惯,看着孩子每次对我说后的高兴样子,我想:和孩子多沟通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呀!
四、对孩子要宽容
作为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听之任之,古人云:严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儿,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总是狠狠的出手教训孩子,总以为孩子做错了事就应该挨揍,难道这样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我们有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一时的冲动会造成一生的后悔,虽然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话时刻都在我们耳边但是我们要不断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孩子就会对我们有一种不同看法,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同时也要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五、学会向孩子道歉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孩子检查作业的时候
前几天去朋友家拜访,她女儿涵儿叫了一声“阿姨好”,就马上躲回自己的房间了。
朋友说,“这孩子性格这么内向以后可怎么办啊”。随后就聊起了她上周带涵儿去同事家里的事情。
涵儿比同事家里的孩子还要大一岁,不过同事家的小姑娘就特别开朗外向。涵儿一进屋一声不吭的,还时不时的往朋友怀里躲。同事家的小姑娘就一个劲的往涵儿手里塞棒棒糖塞橘子,可涵儿就是表现得不高兴不说话。
后来小姑娘一直跟涵儿说,“小姐姐,你过来追我啊,来抓我好不好”,说完就自己开始在屋子里到处跑,不停的嘻嘻哈哈,逗涵儿说话。
到晚上吃过晚饭,涵儿才算放下负担的样子,开始跟同事家里的小姑娘一起玩游戏,小姐妹俩热闹的聊着各种想象出来的东西,十分投缘。
朋友特别羡慕她同事家里的女儿,同时也担心涵儿这种内向的性格以后会被孤立,所以总是想方设法想让女儿外向一些。
内向,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听到朋友说这些,想起我父母也在我小的时候说过一样的话。
我儿时也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孩子,喜欢自己安静的搭积木、看书,甚至就安静的坐着也能坐很久。不喜欢家里来客人,也不喜欢走亲访友,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只有一到两个知心朋友,极少参加多人的聚会和活动。
我的父母一方面觉得我是一个特别“省事儿”的孩子,基本不用怎么管,肯定不会乱跑,也不会被陌生人拐走。
但一方面又觉得我特别“没出息”。有一次为了让我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把我的书拿走,强推出门,跟我说;“不要天天在家里窝着,以后出去连个交往都不会,一群孩子在那边玩“老鹰捉小鸡”呢,你快去快去……”
还有一段时间,不知道父亲从哪里听说了一个锻炼孩子外向的办法,大学的时候经常带我去各种饭局,然后逼我说敬酒词。结果通常是我点头笑笑,然后一声不吭。
这么多年,一直试图改变我的父母始终没有成功。我依然内向,喜欢独处,却也并没有出现父母所忧虑的“受到排挤”,“找不到结婚对象”,“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这些情况。
哈佛大学神经科教授们就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内向性格的孩子并不是自我封闭或者自卑、胆小、怯懦的。他们只是跟性格外向的孩子,获取能量的方式有所不同。
性格外向的孩子是通过跟其他的人打交道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孩子则是通过与自己的独处来获取能量。社交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消耗,所以这些宝贝们才会在热闹的、人多的场合感觉到不自在和疲惫。
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在其他人玩耍和聊天时,内向的孩子们也在静静的吸取自己内心里面的能量。也许他们不是嘴甜的、闪闪发光的焦点人物,但是他们并不是缺少社交能力,也不是犯了什么错误,更不会阻碍他们成为一个友善的,阳光的大人。
内向的孩子,一样可以是人生赢家
美国有一项历时30多年,针对社会精英的研究。他们发现,内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
而我们也听过很多性格内向、不擅长交往的成功人士,比如毕加索、卓别林、奥黛丽赫本、圣雄甘地、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等等等。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内向的孩子,有不少得天独厚的特质。
内向的孩子,往往更具有专注力
记得之前还有一位很知名的主持人,别人问他有没有害怕采访的对象,她说的是周星驰、周杰伦、梁朝伟等几位,这几位都是性格内向,稍不留神就可能冷场。
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著称的娱乐圈,这几位无疑都是靠实力在生存。性格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拦路虎,反而是一种垫脚石。
因为内向的人往往更容易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和不必要的消耗,专注在自己的领域中,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以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
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拥有知心朋友
很多父母最担心的就是自家内向的孩子会没朋友。从朋友的数量上来说,内向的孩子的确一般没有太多朋友,但是在朋友的质量上,内向的孩子却并不会输。
内向的人,通常是善于倾听的人,并对他人的情绪有良好的感知能力。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聊天对象往往会感到很舒适。
另外,内向的孩子交朋友通常都是经过了很谨慎的判断和长时间的观察,他们的朋友都在某一方面非常优秀。对于内向的孩子给予友情,也更为珍视。
内向的孩子,内心可能更强大
内向的孩子倾向于在内部的世界里沉思,也喜欢自省。这些孩子会把自己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观察,经过自己的判断而得出一个结论。
看似“闷葫芦”的孩子,往往也是“心里最有主意”的孩子,外界的说法往往不容易影响到他们。
越成长,内向的强大,孩子自身对问题的判断和主见就越发的重要。
家有内向娃,这么做他们会感激你
家里有个内向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坏事,完全没有必要嘲笑、指责孩子在社交上的“无能”。父母更需要的是全心的接纳。
当然,如果能做一些减少孩子对社交的焦虑感的事情,孩子也一定会感激你的。
提前预热,给孩子安全感
我一位很内向的朋友是一名蛮成功的培训讲师,我问他会不会在发言的时候感到害怕。他说会,每次开讲都很紧张。但是他有一个方法,就是会提前做好功课,把要讲解的内容认真的演练几遍,同时把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提前想好对策。
这个方法对于内向的孩子们也很实用。父母可以在家里要来客人之前,告诉孩子谁要来家里做客,并且友善的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称呼这位客人,客人有哪些优点和特长,或者和客人之间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熟悉了这些,并在心里有所准备的时候,他就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和安全感,也会更容易融入。
尊重孩子的爱好,鼓励他走出去
有些孩子的“不爱说话”,通常只是“不爱跟你说话”。遇到了他喜欢的熟悉的人,或者他感兴趣的话题和擅长的领域,他的话匣子会一下子被打开。
父母可以注意一下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特长,通常内向性格的孩子在阅读、写作、绘画、下棋、摄影、乐器等不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或是像跑步、滑冰这些方面,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好的天赋。
爸爸妈妈们可以着重培养一下孩子的爱好,并且鼓励孩子与同样兴趣的小伙伴交流,渐渐的,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自信。
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带他体验快乐
内向的孩子往往被贴上“胆小”“怂”“成不了事”的标签,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最好的守护者,甚至是唯一的守护者,在这些时候,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去弱化周围人对孩子的标签,并带孩子去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
就像最开始提到的朋友,她就完全可以多带孩子去跟同事家里那个活泼的小姑娘玩耍。人生本来就没有必要讨好所有人,孩子从小就知道跟谁在一起舒服,就跟谁交朋友,也无不可。
从低难度体验友谊的快乐,慢慢的教会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技能,让孩子顺其自然的生长,同样不失明智。
结语
很多人形容外向的人,像闪闪发光的太阳。那么内向的人,似乎也可以形容成广袤宁静的天空。
外向的孩子和内向的孩子,都是降临人间的小天使。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的性格,顺从他的本性,让孩子自信的活出他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大家好,我是王宁。今天能站在这里,纯属偶然。
什么说偶然呢,因为,学校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164班是一个优秀的集体。个人认为,班级前二十几名的同学,时机适宜,谁考班上第一名都有可能。妈妈对我说:考了第一名,不要有压力,这一次已证明了你有考第一名的实力。以后,出现名次上下浮动都很正常,以平常心对待。先说明一下,因为时间紧,这份发言稿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写的,下面就学习和家庭教育的几个观点和大家探讨一下。
1、关于分数
从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对我就是这样要求的,只要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会怪我,所以,我考试对分数没什么压力,所以很少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成绩也差不到哪去。
我的经验就是:像考试一样认真做作业,像做作业一样地轻松考试。
初中了,妈妈重新告诉我:考试,只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就可以。比如,某次考试,你的真实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妈妈就会为你遗憾,因为你的努力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
在我们家,分数引起的反应基本上是波澜不惊的,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没什么太大的反响。人生处处是考场,从容面对,考出自己真实水平就好。在我们家,物质也不与分数、成绩挂钩。
物质上的东西,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而爸爸妈妈的经济能承受的,就会给我买,与成绩没关系。爸爸妈妈认为,那种挂钩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离了学习和生活的本质。
我身上不缺零用钱,钱包里有一张银行卡备用,家里的小盒子里,爸爸妈妈也常放了几百元零钱备用。
爸爸妈妈的理念是,在当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孩子不缺钱、不缺爱,到外面走弯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2、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我们觉得,享受生活,不要说等你长大以后,而是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有一次,一位奶奶对我说,你父母对你这么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答你的父母。妈妈更正了这种说法,对我说:对父母的报答不是很高的分数,而是从现在开始,好好活着,每一天。
所以,学习只是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电影、打扮漂亮、和小狗狗玩、适当上网玩游戏、放松去乡下陪伴疼爱我的奶奶、外婆外公、聊有好感的男生等等这些让我的生活很丰富,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爱,生命之火激情燃烧。
妈妈说,她从我的每一篇作文中,都感觉到了我对爱的理解。
3、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处。从去年开始,我开始阅读外国经典名着。我强烈地感觉到,我的作文、考试做阅读题目都上了一个台阶。
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一定感觉到明显效果,但写起作文来,笔下的文采仿佛不是自己的,涓涓流出。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阅读者的生命。
建议大家不要让孩子读那种快餐书籍,比如各种杂志、童话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等,要读经典的的世界名着。可能刚开始读,会找不着感觉,但读上两三本,就会找到节奏。
有一次,妈妈问我:你阅读名着时,感受到愉悦了吗?我说,感受到了!那一刻,妈妈很欣慰。因为,愉悦,是最高层次的享受。
从阶段性的作用上讲,阅读经典可以使语文成绩提高十分左右,这十分左右对于中考来说,是多么重要。
5、润物细无声
现在的孩子叛逆心极重,我也不例外。
比如阅读,听音乐这些事情,我妈妈做得很随意,不露痕迹,根据我的情绪来,在我想休息或者做其他事的时候,她会尊重我的意见,不强行摊派。
6、训练独立性
从小,爸爸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我的独立性。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一个选择,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要用家长心中的选择去评价孩子。
比如:我五岁的时候,天气很热,从幼儿园出来,很渴,想要喝饮料。妈妈给钱给我,让我自己去买。我害羞,因为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肯自己去。
妈妈告诉我,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一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不去买,忍着。妈妈觉得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
小学时,放学下雨了,妈妈也不会主动送伞。她知道,我总会想办法的,比如,和同学共用,比如在教室里先做作业,比如去超市里避雨,顺便逛一逛超市。因为,我曾对妈妈说过,你女儿没你想象的那么蠢,总会想到办法。
再比如:现在我买衣服,妈妈只负责出钱。上次,和同学一起去买地摊货,25元买了一件衬衣,穿到学校来了,妈妈说也还漂亮,但建议我把那些线头剪一下,别让人一眼就看出地摊货。第二次,我又去买了一件,拿回来就觉得小了。妈妈也没评价我,建议我送给一个比我矮一点的朋友了。
这都是我的选择,爸爸妈妈都尊重我。不作负面评价。就是这样,我一路思考,爸爸妈妈一路尊重,我渐渐长大了,遇事不逃避,学会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7、关于粗心
经常听见有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这次错的题目好多都知道做,就是粗心啊。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们家的观点。从五年级起,妈妈就告诉我:粗心,就是能力差,学得不扎实的表现!
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是因为粗心没考好。也请家长不要再为孩子找这个推脱责任的借口。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必备的能力,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偶尔丢一两分,可以理解,超过两分,就是能力还欠缺,学得不扎实。
这个观点,妈妈五年级开始和我交流,我也渐渐认同。所以,我正常情况下能考高分,成绩稳定,这个观点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
8、培养孩子的能力
家长要放手,在可控的范围下尽量放手。
比如,做一件事,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你不满意,骂他,甚至代替他做了,当时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但请家长注意,这90分,永远是你的90分,孩子仍然是0分。
如果,你让他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这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家长要学习聪明地示弱,把机会让给孩子,并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爸爸妈妈终将老去,要学会把舞台适时地让给孩子,让他们发挥。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父母。长江后浪拍前浪,我爸爸妈妈常常很幸福地被我拍死在沙滩上。
9、赏识孩子,扶持自信,呵护自尊
中华民族是个谦逊的民族。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不注意赏识孩子的优点,而过份强调孩子的错误。
当我做得对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及时肯定我,表扬我。
妈妈平时在同朋友谈话时,谈到孩子的时候,她会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我们偶尔听到,表面会装得不在意,实际上,我们很在意,得到肯定的这些优点,我们会继续坚持,越来越好。会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样优秀的样子去校准自己的言行。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就事论事地分析。不哆嗦,不翻旧账。正确面对事情,改正就好。事情过了,继续过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负面情绪过分强调和延伸。
最错误的方式是,在公众面前训斥孩子,丢孩子的脸。家长们,请呵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当然,是人就会有缺点,我也有一些缺点,就不在这里说了,呵呵。
10、必然性与偶然性
开始,我说我考第一名是偶然,现在我想告诉大家,当爸爸妈妈用心地把孩子呵护好了,这种偶然,就是必然!孩子具备了努力、坚强、细心、有爱心等等这些品质,偶然地考上一次或几次第一名就成了必然。
最后,我向关心、教育我的老师们、我的爸爸妈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向曾经关心、帮助我的朋友们、同学们说一声:谢谢!祝老师们、家长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同学们:生活开心、学业有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上小学后,孩子英语成绩一直第一名,我只做了这些!》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做好一名幼儿园教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