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在风雨扎根成长,不妨给他三个美好假定!

08-07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要让孩子在风雨扎根成长,不妨给他三个美好假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多父母会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按照成人的意愿和想法来描绘、设计,替孩子铺展未来。但我想,把出生的孩子比作一粒种子,更为贴切合适吧。

这颗种子,与生俱来不仅携带着来自父母的基因,也带有属于他独特的生命密码和禀赋天性。

这颗种子落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上,汲取养分,生根发芽,长成树苗,迎接不定的风雨,长出粗壮的枝杆,长成一棵大树!

在陪伴孩子成长时,父母给予了太多:爱,衣食财物,知识教育……即便是这样,父母也会觉得给予的还不够,呵护得还不够周全,更是想替孩子承担成长中的各种疼痛。但是,不得不承认,无论父母是担心,还是放心,孩子的生命都有属于他自己成长的样子和轨迹。

台湾作家林清玄有篇文章《桃花心木》,提到一个种树人语重心长的一段话:

“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人也一样,人生中会遇到种种的不确定。我们养育孩子,不是种菜种花种稻子,也像是种树一样。

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能够为孩子模拟不定的风雨,我们的孩子就会像树苗迎接不定的风雨那样,在不确定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依赖,懂得往地下更深的扎根,汲取养分,向上生长,这样才有机会长成百年大树。

所以,父母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是为孩子提供有养分的土壤;为孩子洒下“相信美好”的甘露,就是给予孩子最美好、最鲜亮的生命底色,这比直接为孩子遮挡人生风雨,直接为孩子描绘人生画卷来得更有用!

那么,在经历和迎接不定风雨的人生中,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更利于汲取养分,更深的扎根呢?我想,美好的信念、美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我将和各位家长分享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在家庭成就孩子这方面上提出的三个美好假定。有人说,过度担心孩子是一种“诅咒”,那么,我们父母不如给孩子这三个美好假定,带给孩子更多的祝福吧!

第一,我们要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我曾被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里面的父亲感动,因为他拼命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这部电影讲述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这位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对儿子撒下一个善良的谎言,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游戏规则是不能哭不能闹不能想妈妈,率先得到1000个积分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辆真坦克,儿子信以为真。

虽然这位父亲身处集中营的恶劣环境,但全程却在用他那喜剧化的夸张动作和乐观的态度,为孩子演绎这个游戏。故事的结局是,儿子等来了一辆真坦克,而这位父亲也终于做到了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但他自己却惨死在德军的枪口之下。

电影里,这份伟大的父爱启发我们呵护孩子的美好心灵。

当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害怕孩子会犯错误,会学坏,会结交坏朋友……格外地关注那些所谓不良的信息,并且强迫孩子去改变。殊不知,越是关注这些越是觉得孩子会有这种不良倾向。孩子天天生活在父母的担忧之下,感受父母焦虑情绪散发的生物场,孩子又怎么会变得越来越好呢?

父母是否会想到:过度关注坏信息,总有一天会把自己和孩子一起压垮。

在某种程度上,关心孩子的安全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需要从基本的观念上去教育孩子与人为善,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假设对孩子和大人都有好处。就像父母要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一样,父母一旦作了这个假设,父母就有力量,跟孩子相处就有信心!

第二,我们要假定人和人之间都是友爱、互助的,使孩子拥有美丽的心灵。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认为人性并不美好,人都是不可靠的、贪婪的、自私的,甚至是具有攻击性的。我们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会采用自以为对的方式去保护自己,我们会害怕跟人接触,会选择防御,对别人缺乏起码的信任。久而久之,这种不良假定会成为我们沉重的心理负担。

对于孩子而言,容易导致这三方面的影响:和同学、朋友之间产生矛盾,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性格孤僻,缺乏社交能力不利于适应社会;遇到挫折容易丧气,推卸责任不利于成长。

父母是否会想到:当我们放弃了美好的假定,也意味着我们将放弃珍惜。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不被爱的,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他就会放弃自己,会做一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事情,而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去珍惜,他也就不会珍惜他人,不珍惜这个世界。

第三,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假定:他自己是可爱的。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思考过,所看到孩子身上的那些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呢?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甚至触摸到的,常常只是被我们的价值观建构出来的结果。

孩子犹如家长的一面镜子,往往孩子的许多所谓的缺点,实际上是父母过度焦虑折射出来的。

父母是否会想到:试着把自己的价值观深藏起来,再回过头检验孩子的那些缺点或问题。

这时,你只是观察,不去评论,不去指出,看看它还会不会让你很觉得生气很不舒服呢?或许你会慢慢发现这都不是孩子的缺点,而是孩子身上的特点。

又或者,当你发现孩子第一个问题时,请克制一下先不去说孩子,等你发现孩子的第二个问题,仍然不说出来,等到你发现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时,再决定和孩子提出来。那么,此时你向孩子提出那个问题时,你也会发现前面其他几个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啊。换句话来说,我们的孩子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缺点或问题,只是我们的价值观把它照出来的。

到这里,可能就会家长提出疑惑,认为假定这些美好,是不是自欺欺人呢?

试想一下,即便你假定人是自私的,也仍然可能被骗,而且你会把不是受骗的看成受骗,你会失去很多正面的感受。

再试想一下,如果有三个糟糕的假定,比如认为这个世界是糟糕的,人是自私的,自己是不重要的、没价值的。那么,我是否会过得更好呢?

肯定不会啊,因为你心里会有更多担心,内心里没有力量。

事实上,正如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所说:选择美好的假定,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却能获得与这个假设同在的幸福感。

针对家庭如何成就孩子,我也很认同他的观点:当今父母,我们很有必要对孩子做美好假定,有勇气相信孩子的未来会比自己强、比自己好。这时候,我们想教育孩子的欲望就会减轻,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孩子的成长,给他支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成长中的三个不可思议


宝贝的变化一个接着一个,惊喜也层出不穷。想让这些“不可思议”的日子少一些心理惊慌和失措,多一些轻松和安宁,就一起来预习一下吧。

不可思议:没有生命的“另类”伙伴

他怎么了

宝宝经常跟各种玩具聊天,爸爸妈妈教育宝宝的话、爸爸妈妈给宝宝讲的故事,宝宝都会一股脑儿地拿来讲给它们。每次他都聊得津津有味,好像这些“好朋友”真的可以听懂似的。

你应该知道:

与玩具、桌椅、衣服等各种非生物物品说话是孩子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有了一些这样的亲密朋友,孩子可以向它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孩子的一种心理加工过程。

从1岁半开始,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来表达自己。而这时候,他也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美丽的童话故事,他会期待这些想象的事物可以出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另外,有时候孩子也会把身边非生命的东西想象成自己,跟自己进行对话。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这都是孩子语言、想象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一种标志,同时父母也要去关注孩子与非生物的对话中都在说些什么,猜猜他的小心思。

着力点:给他表达的空间

瞧,壮壮又把自己的各种玩具搬出来开始演讲了,壮壮把这些玩具想象成是动物开大会,各种动物在比试武功,真是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给孩子空间,让他去自由想象,妈妈不妨忙忙自己的事情,让孩子陶醉其中吧

寻找真实世界的伙伴

与非生物伙伴的交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去寻找真实世界中的伙伴。现实中,孩子与小伙伴的交流是双向的,孩子需要理解别人与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同,小伙伴不可能像玩具一样永远不言不语地接纳自己,他们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会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

依恋物是孩子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现在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孩子的依恋慰藉物和安全的亲子依恋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依恋物的出现是孩子自己找到的一种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可以帮助他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紧张。

育儿经验:重视三个“培养” 让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经验:重视三个“培养”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我作为一名五岁孩子的母亲,也不例外。我总是满怀希望的按照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设计自己的“希望工程”。近日,认真读完《幼儿家长必读》一书,我对自己的育儿方法进行审视和反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一、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

现在的父母多数是过多的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品德教育;其实,品德的培养是孩子乃至一生的根本,是最不容忽视和小觑的。拥有了良好的品德,孩子才会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好基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因此,我们要力求做好孩子的榜样,如孝敬父母,待人有礼有节,诚实守信,负责任有担当等。

二、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播种一种行为,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会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小习惯成就大人生。我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育人的关键在于立德,而好的品德养成离不开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对父母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应当是重中之重。在生活中,要有意加强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和意识。(家长切不可当“保姆”)如按时起床、睡觉、不乱扔垃圾、自己整理玩具、饭前饭后洗手,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话好好说等。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家长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蜕变。看看孩子“化茧化蝶”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享受的。

三、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功的体验。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问题和挫折就会停滞不前。因此,作为家长,要在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家孩子原来胆子不大,更别说表现自我了,意识到了这点,我们刻意带她到各种场合去,刻意远离,让她去适应环境,鼓励她去幼儿园广播站讲故事,当小主持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表现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我们要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对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许诺的奖励要实现。享受到成功喜悦之后的孩子,对参与活动,表现自我的积极性便提高了,自信心也就更强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个家长一生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多用真心、真爱去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培养孩子。

聪明孩子的三个特质


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孩子智力的了解应该比一次智力测验更为准确。那么,什么样的孩子聪明呢?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下面我们就从思维能力来看聪明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1.思维具有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在玩耍时将皮球掉到树洞中,无法直接拿出来,他想到了通过注水的方法使皮球浮上来,从而达到目的。

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孩子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灵活性,因为他能在短时间内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思维的灵活性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培养的关键是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和爱动脑的好习惯。

2.思维具有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能从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学生在解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的训练。

如在一次试验中,一位五岁的儿童能说出“布”的三十多种用途和“水”的五十多种用途,表现出很强的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发散性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想象丰富。因为想象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联想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的过程,也即是发散思维的过程。

3.思维具有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强的表现是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在同样的先天条件下,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活动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促进智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而高水平的智力又会反过来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探索的兴趣。而几乎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他们发展更积极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上简单列举了聪明儿童所表现出的思维的特点。当然,大多数的儿童的智力都较接近中等水平,特别高与特别低的都只占很少一部分。

智力是在先天神经生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只要孩子的先天发育正常,通过家长在活动中的正确教育引导,相信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

孩子上课不走神三个良方


1、提醒法

给孩子在文具盒醒目的地方贴上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上“思想集中”或者给孩子在文具盒醒目的地方贴上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上“思想集中”或者“专心听课”这样一些对自己有警戒作用的话,家里书桌前的墙上也贴上这样的纸条。无论是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家里写作业,这些纸条都会对孩子多多少少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2、想象法

虽然孩子有时会走神,但不代表孩子考试就会差。有些孩子在写作业时容易走神,但考试却非常认真。所以,在平时做作业时可以这样教育孩子:你可以把写作业想象成自己是在参加考试,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这样可以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3、奖励法

跟孩子一起帮助他(她)制定一张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规定好时间及任务以及奖惩方式。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并且始终是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可以给孩子打上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数量的五角星就奖励孩子一下:吃一顿肯德基或买一本他(她)自己喜欢的书。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没有完成任务,那就要毫不留情地惩罚他(她)。

理财能力:男孩成长三个阶段的必备教育


理财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商品社会中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对于男孩来说,理财能力的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与发展。

但在我们的耳边,却不时响起这样的声音:

“孩子这么小,开展理财教育也未免太早了。”

“孩子这么早接触钱,会不会变得势力、庸俗呢?”

“孩子有了钱,一定会乱花的。”

……

父母的担心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就放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则是大错特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特别是进入社会以后,理财能力如何,更将直接决定着他的一生是富裕还是贫穷。

特别是男孩,当他成长为一个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的男子汉时,社会考验他的,将不仅限于智商、情商,还有更为重要的财商!

西方国家一般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理财能力的培养。

美国著名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就深得其中要义。他在孩子7岁以后,每人每周发给3角钱的津贴,同时发给他们一个小记账本,要求他们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和花钱的时间,周末还要孩子们交上自己的账本,以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洛克菲勒在谈到让孩子记账时曾说:“要让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乱花乱用,把钱花在益处。”

这些令孩子受益一生的“理财教育”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所忽略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小男子汉最缺乏的一种素质。

据儿童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比如,2~4岁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期;4~6岁是培养儿童数理能力的关键期;而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则为5~14岁。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对于下一代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法国,早在儿童3~4岁阶段,家长们便开展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约摸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美国也是如此,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13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但是,5~14岁中国的孩子在干什么?不是在伸手找家长要钱去买零食,就是要他去买会打子弹的小手枪。据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在四五岁时就能做到美国孩子11岁的事——发现广告中的事实,并准确无误地告诉家长“去买”;而美国孩子在12~13岁学会的东西——熟悉银行的业务以及金融投资等技能,中国宝宝要到20岁左右才开始去学习。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孩子在理财这方面的起点就已经输了。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总则中我们必须加入这样一条:为成长中的男孩不断加重“财商砝码”!

给父母的建议

和很多能力的培养一样,理财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对男孩的理财教育,应遵循其智力发展规律,按照其年龄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践表明,教孩子理财可分为三个阶段:

方法一:学前期(5岁之前)——培养男孩对金钱的正确意识

5岁之前的孩子,大多无法理解抽象概念,他们只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此阶段父母只需对孩子传授一些简单的金钱知识。

例如,应该告诉孩子:

1.钱币和钱币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有的钱币会更值钱一些。

2.金钱可以用来换取他们想要的一些东西,但不是全部。

3.电视上的玩具买回家后并不会像电视上那样漂亮,而且也并非那样好玩。

4.将钱币定期放在储蓄罐里,积攒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实现一定的心愿。

5.并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得到,即使这个东西近在咫尺。

孩子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往往在5岁前就初露端倪了。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需要,就是每位父母都必须做到的。

如果因为面对孩子的一时哭闹,就心生不忍,进而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那么无疑这种妥协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孩子也会渐渐养成欲望无度的恶习。从表面上来看,父母的这种满足是一种爱的表现,可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一生却是一种害!

此外,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时,你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可能你费尽了口舌,而孩子仍坚持想要那个东西,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习惯听到你说不,并解释为什么。

方法二:童年(6~11岁)——让孩子学会理智消费,并接触银行

孩子进入童年期后,随着主动性的加强,处理有关钱的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加强男孩的理智消费观念,尤为重要。

例如,在此年龄阶段,家长应教育孩子:

1.每周或每月可以有固定的零花钱,但不可要求预支。

2.用自己的钱买电影票、零食或游戏卡片。

3.学会挑选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

4.存在银行的钱,银行不会总为你留着,而会将它放贷出去,或进行投资。

5.如果想要有额外的消费,必须向父母说明是“需要”还是“想要”,并讲出合理的理由。

让孩子接触银行的最好方法就是,当父母到银行办理开户,或是到银行存钱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开户、存款以及提款的流程,并且对储蓄以及利率等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孩子提出非合理需求时,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差别。“想要”大多是一种无理的需求,没有正当理由,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而“需要”则是确实对学习或生活有所帮助。当“讲出正当理由”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消费规则,孩子就会知道,并不是自己的任何需求都应该满足,并渐渐控制自己盲目购买的欲望。

方法三:青少年期(12~16岁)——计划消费的同时还要懂得一些赚钱的学问

男孩进入中学阶段后,独立意识、思维能力都有所增强,在早期理财教育的基础上,父母还应教育孩子:

1.你即使减少衣着方面的开支,也能穿出自己的风格。

2.请留心家庭的财务开支,包括你上大学的费用。

3.你可以不准备账本,但你必须对金钱有所计划,做到收支平衡。

4.将平时打工挣的钱省下一半来,充抵学业开销及今后上大学的费用。

5.多观察生活,只要付出劳动、开动脑筋,你也可以像父母一样赚得金钱。

在教育孩子理智消费、计划消费的时候,除了教孩子一些辨别货物品质的知识外,还应使用一些促进孩子计划用钱的技巧。例如,针对某件物品,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适当的购买价位,并告诉孩子:如果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多余的差价就是你的。如此,孩子就会积极地进行比较消费,进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另外,父母还应积极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创造自己赚钱的机会。

一个孩子在一位长辈朋友的帮助下,联系到一个卖鱿鱼干的生意,上家发出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下家接货的价格是7元。因此,孩子打了几个电话就赚到了1000元。除了用自己所赚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外,在父母的启发下,他还给那位长辈买了一条香烟。

这种理财方式,可谓一箭双雕,既让男孩在赚钱的过程中了解了人情世故,又让他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乐趣。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男孩心目中却会产生这样一种理财意识:任何一种货品都存在差价,有差价就有钱可赚,自己赚钱并不难。

家园共育《要让孩子在风雨扎根成长,不妨给他三个美好假定!》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