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化解幼儿心理创伤

09-06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化解幼儿心理创伤”,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化解幼儿心理创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碰到残暴、血腥的突发事件,这往往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成人后的精神障碍。专家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淡化创伤记忆,尽快忘掉不愉快的事。

专家说,在目击恶性事件之后,幼儿情绪的早期表现是因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哭泣、烦躁和不安,他们会经常在晚上做噩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慢慢忘记残暴场面,但也有一些孩子仍然会想起恐怖的场面,挥之不去的记忆使他们害怕接触陌生人,患上社交恐惧症。据临床观察证实,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幼儿时期有创伤经历。

如何帮助精神受伤害的孩子平安度过心理危机,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多给孩子一些保护,比如多接近他们,多抚摸他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呆着,让孩子有安全感。

其次是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做他们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没时间去琢磨那件可怕的事情。

最后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恐怖事件,一些家长也被事件吓坏了,纷纷议论、猜测,甚至愤怒、谩骂,但家长们没有注意到,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慢慢强化创伤记忆。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家长就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通俗的话语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劝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怎样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以前在家我们不觉得他有什么问题,但是进了幼儿园后和别的孩子一比,才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不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发现他是否有心理问题?怎样帮助他?

3至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观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要问老师: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坐得住,能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不是经常有小动作、不听话等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会表现为多动、东张西望,不能记住老师说的话,经常是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在运动能力上,有的人会表现出爱摔跟头、不会走平衡木、爱转圈,从来不感到晕,管不住自己等等。这样的孩子孩子要通过训练前庭平衡能力来提高注意力,而不是惩罚他们。

其次是观察孩子是否动作笨拙、磨蹭、自理能力差,一些孩子小时候没有经过足够的爬行训练,因而造成本体感差,身体协调性差,这些孩子需要训练他们的运动协调性来提高动作速度和反应灵敏性。

第三是观察孩子是否有情绪问题,一些孩子适应能力差、爱哭,不愿上幼儿园,不合群,胆小敏感,退缩,不敢向老师提要求,有的孩子爱打人、咬人、惹人,尤其是剖腹产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对这样的孩子要进行触觉训练,如玩水、玩土、玩沙子,做垫上运动,亲子皮肤按摩训练等。

第四是观察孩子的适应和交往能力,有没有内向、孤僻、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问题,要及早发现是否有自闭症的问题,及早治疗。

第五要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口吃、发音不清、话多、爱重复、表达不清、自言自语等问题。

孩子的这些问题父母和老师都要重视对他们的训练,训练中要多加鼓励和表扬,不要讽刺打击,甚至放弃对他们的训练,必要时要找心理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

多动症孩子怎样心理辅导


说到多动症,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它只是儿童的高发病,多动症是现在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很多家长对孩子患上多动症疾病未能及时发现,殊不知这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麻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了,及时治疗是关键,请看下面详细介绍。

1、不要打骂孩子

很多家长在面对多动症孩子的调皮,都会暴力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粗骂,打骂,这让多动症孩子感到父母嫌弃自己,自己也得不到父母、同学、老师的爱,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暴自弃,让孩子的症状更加严重。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多动症孩子有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2、提高孩子注意力

多动症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且周围如果出现什么动静都会让他们受到影响,或者会放下手中正在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进行引导和必要的限制,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完这件事情,再去做其他事情,妈妈会很开心,而且会陪你一起去玩,你不觉得这样更好吗?同时在生活中,可以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或者是超市买东西,可以让孩子数一下多个动物回来告诉你,叫孩子买多少个水果等,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3、与孩子一起学习

与孩子一起学习对于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治疗是有帮助的,而且家长应该做好榜样从中让孩子学习,如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家长可以拿出书本或者是工作上的事情,让孩子也拿出作业,大家一起坐到书桌上进行学习,家长让孩子不要出声,自己同时也不要作声,在进行之前告诉孩子,如果你作业先做完了,妈妈可以煮你喜欢吃的宵夜。

上文是对“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患者的治疗有帮助,儿童多动症有很多表现,比如: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等,但是,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如果孩子比较多动,建议先去专家门诊进行咨询,并不是爱动的孩子就是多动症。

应该怎样淡化孩子“恋母心理”


强强4岁了还总是离不开妈妈,玩耍、睡觉都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一会他就又哭又闹。强强对妈妈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与他同龄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

有些妈妈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她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越高兴,不愿意看到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自己的感情。妈妈的这种私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婴儿化心理期的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婴儿时期,妈妈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极为有利,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还如小婴儿一般对待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强化孩子的恋母心理。

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对孩子智能发展、合群行为的养成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他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将来才能融入社会中。

妈妈该怎样避免孩子形成恋母心理呢?

一、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等亲人来家中作客、小住,也可以让孩子到亲戚家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当离开妈妈,消除他的依赖性。

二、多为孩子找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使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友情。

三、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如过多地亲吻、拥抱、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逐渐淡化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四、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

五、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尽量让孩子独立地读书、看电视、听故事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

怎样调整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强烈的抵抗情绪,在学前期儿童中比较常见。有这类心理的孩子常常表现为:家长或老师让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不要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受到抵制,教育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孩子的个性因素外,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所造成。父母或老师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如果爱唠叨,指东指西,没完没了,或者违反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经常对孩子采取挖苦、讽刺、辱骂或体罚等手段,都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而最终导致逆反行为。另外,父母对孩子希望过高,总是责备孩子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的高度,觉得孩子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使孩子长期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最终也易产生逆反心理。

调整孩子逆反心理,家长或老师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方法上是否有问题,可有针对性地采用下列方法:

①少批评,多鼓励;不羞辱,多关心。如果让孩子做某件事情,一旦孩子做了,但却没有做好,不要责备,更不能羞辱,而要先肯定其努力、积极的一面,然后再指导并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使他感到他的继续努力会给父母带来安慰,父母也会因此而更加爱他;

②对孩子不要寄于过高的希望。如果家长不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非要让孩子学成某种特长(如钢琴、绘画或舞蹈等),往往会酿成孩子的逆反行为。一切应在孩子的天赋选择基础上进行培养。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他从小就会流露出对音乐的理解和渴望;而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无论在电视机前还是在运动场上,他都会表现出对足球的痴迷。家长应让孩子干他所愿意干的事情。

③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同时,也应要求孩子尊重父母。小事不苛求,大事不让步,宽严适当,适可而止。

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


关键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明明4岁了还总是离不开妈妈,玩耍、睡觉都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一会他就又哭又闹。明明对妈妈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与他同龄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有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越高兴,不愿意看到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妈妈的这种私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极为有利,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对孩子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他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将来才能融入社会中。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1)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等近亲来家中小住,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当离开妈妈,消除他的依赖性。

(2)为孩子找几个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友情。

(3)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如亲吻、拥抱,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逐渐淡化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4)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种现象。

(5)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尽量让孩子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读书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杨琪东 )

怎样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1)克服自负心理。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

(2)战胜自卑心理。教师应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3)消除嫉妒心理。教师应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期帮助孩子增强“消除嫉妒心理”的自信心和能力。

启发诱导幼儿:每个孩子都在争取进步,自己也会不断进步。当别人进步时,自己不生气,不嫉妒,而要迎头赶上,争取进步。

怎样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


1、母亲要切实做好第一任启蒙老师:母亲要对新生的婴儿多给予抚爱,及早训练与建立新生儿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用亲切温柔的话语与宝宝交流,言语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2、给予婴儿周到的护理:如按需哺乳,根据天气变化进行护理等,使婴儿获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而经常处于舒适感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状态,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

3、母亲的抚爱,应从婴儿出生后即开始:通过与婴儿身体皮肤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婴儿皮肤感觉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4、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极有好处: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出生后第一个月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脑发育更有益处。

怎样去安抚孩子的恐惧心理


如果我的孩子问我,他是否会被某个亲人所伤害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不会的,根本不可能。”

当孩子被任何可怕事件所困扰时,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鼓励他们说出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他们在担心自己什么?最好先通过这种方式探究一下孩子头脑中的幻想和恐惧,这样你才会知道怎样去安抚他们。我这样说是因为善良的父母在对孩子害怕什么还不是太了解的情况下,常会很冲动地想让孩子迅速消除恐惧。这种匆忙草率的安抚通常达不到目的,孩子还是会为他那些尚未被处理的特定恐惧而担心,成人很难想象孩子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因为那也许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我想到一项关于焦虑儿童在想什么的研究,这些儿童在医院里等待做扁桃体切除手术,很多孩子以为这个手术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受到的惩罚,他们太多次的嗓子疼痛都是因为他们在天冷的时候不肯戴手套、穿外套或橡胶套鞋。一个孩子住院后被转到另一个病房,这让她陷入绝望,因为她担心出院的时候父母会找不到她。一个男孩认为在做扁桃体切除手术时,外科医生会在两耳之间切开他的喉咙,把脑袋翻到后面,就像打开咖啡壶盖子一样,然后在伤口中切掉扁桃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主要安抚作用的父母如果不先去发现孩子到底害怕什么,恐怕很难帮助孩子解脱这种焦虑。

电视新闻中矛盾冲突的危害之一是孩子们倾向于同情一场对抗中看似受害者的一方,即使没有什么明显的暴力行为,比如:警察正在管理街上游行示威的拥挤人群,或是罢工女工正在执行纠察任务,警察试图控制她们,于是此时的“法律和规则”看上去有些暴力。

据统计,四分之三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正处于“黄金时间”,所以这个时间你要特别警惕孩子在看什么节目。为什么许多父母不仅允许孩子在电视上目睹暴力,还允许孩子看暴力电影?我这样问是因为我相信这种观看体验对孩子是有害的。

当我刚开始儿科医生实习的时候,我还不是这样认为的。一位反对暴力的妈妈对我表达她的忧虑,她认为让孩子玩枪和收听广播中的暴力节目(那时还没有电视),会让她的儿子变成一个麻木和残忍的人,我当时对这种观点是很不以为然的。我会解释说,玩暴力游戏是孩子在3~12岁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

是什么事情第一次改变了我的看法呢?大约30年过去后,一个有经验的、成熟的护理学校教师告诉我说,在电视喜剧《活宝三人组》流行后不久,孩子们开始在并未受到挑衅的情况下也会互相击打。她去批评一个刚刚打了别人的孩子,那个受害者完全是无辜的,而这个打人者却表现得毫不后悔和漠不关心,而且还愤怒地说:“活宝三人组就是这样做的。”这件令人寒心的事情让我猛然醒悟,儿童特别是年幼的儿童,接受和模仿暴力行为与接受和模仿理想行为一样容易,在他们心目中,无论大人怎么做都是对的!

另一个关于童年学习暴力的例子,最近对虐待子女的家庭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在大部分案例中,这些虐待孩子的父母自己在童年时也曾受到过虐待,正是从那时起他们把虐待视为一种被允许的父母管教行为。

近年来,许多心理学研究和观察证明,毫无疑问,目睹暴力行为具有让人变得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效果。对于麻木不仁,我指的是在富有同情心的、和善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当他们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暴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震惊和害怕,但是如果他们经常看到这类现象,他们就会逐渐习惯于这种可怕的事情并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正如反复接触暴力会使人变得麻木。

据统计,美国孩子在成年之前已在电视里看过18000起凶杀案,长远来看,那会产生出许多麻木和冷酷的情感。这并不意味着成长在良好家庭的孩子,会通过看电视、看电影而变成一个暴徒恶棍,但是无论性格坚强还是温和,每个人都会被一点一点地改变,朝着麻木和粗鲁的方向改变。

有人对于电视暴力节目的影响做了透彻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明确显示:观看暴力节目对孩子是有害的,美国公共卫生总署也发布了类似的结论。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不顾这些结论和证据,仍然让自己的孩子观看暴力节目呢?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也许有些父母没有听说过这些研究结果,还有的父母可能对这些研究结论持有怀疑,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看到他们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孩子对暴力行为敏感性降低和情感麻木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但是,我估计更多的人只是因为怕麻烦才知难而退,因为那需要小心地监督孩子们观看电视,不是一两天一两周,而是要无休止地和孩子辩论,孩子们会提出他们想要看电视的权利或优待,而父母不同意,一旦父母稍显犹豫,他们就会来软磨硬泡。

现在我们该来问一问,父母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少受有害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困扰呢?他们应该向当地电视台和电影院、网络、广告商施加压力,不仅仅是删掉暴力内容,而且要为孩子们提供富有挑战性、建设性的影视节目。

与此同时,父母们对现存的暴力节目怎么办呢?他们应该绝对禁止孩子观看宣扬暴力、野蛮、色情的节目,这意味着首先父母必须对孩子观看的节目保持敏锐的关注;第二当父母禁止孩子看某一类节目时必须态度认真坚决,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时严格执行,有时却疏于关注,或者即使关注到了孩子在看不允许看的节目,也懒得再和孩子争辩了。

我深信,如果父母强烈感觉到某些东西对孩子有害,不妨准备一份禁令,当父母迟疑动摇,孩子们觉得有机可乘,以为吵闹、固执和偷偷摸摸可以达到目的时,很值得一试。

有些孩子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容易被琐事缠住,无暇顾及他们,比如准备晚餐的时间正是某些被禁节目上演的时候,正好可以违禁;或者孩子把每天允许出去找朋友玩的时间特意定在流行节目开始的时候;或者“挂钥匙”的孩子在一些重要的时间里根本没有人监督,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怎么办呢?我有一些建议如下。

如果父母受到孩子的尊重并对孩子有一定的约束力,他们的规则通常都应该能被遵守,即使父母不在场也是一样。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认真的,例如:父母应该在准备晚餐的时候不时检查一下孩子在做什么,或者如果你猜测孩子可能在看电视的话,给家里打个电话。

对于电视卡通节目里的暴力,特别是周六早上的节目,还有漫画书中的暴力情节怎么办呢?我会让6岁以下的孩子远离这两类东西,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假装的和真实的,假装的暴力看上去和真实事件一样可怕和野蛮。

6~7岁以后,卡通片和漫画书对孩子的危害就会小一些,因为孩子能认识到这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但这并不是说这类东西就适合孩子们看,他们会把对卡通动物和漫画人物的粗暴行为,当做一件可笑而不是可怕的事情来看,这同样会降低他们对暴力的敏感程度。

即使到了孩子6岁以后,我也会力劝父母禁止孩子观看有真人演员向另一个人施加暴力的影视节目,例如:让人窒息而死,猛烈击打他人的脸,把人打得不省人事,把人从高处推下来,用枪射击人的脑袋等。因为演员表演得如此熟练,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不可能不产生害怕的反应,然后渐渐就会理所当然地把这些暴力看做是人类很普通的行为了。

家园共育《怎样化解幼儿心理创伤》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