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和经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这些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人不同的个体。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目标是成为最好,那就注定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不尽的孩子注定在我们眼中是“失败”的,因为最好在一个群体中只能有一个,而且这个最好很多时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凭借自己的聪慧、就是在自己遗传因素确定的发展空间里面努力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
1、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作为具有群体性生存属性的个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人的接纳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对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在群体接纳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是消极的,在状态上往往是缺乏活力的,在行为上往往是主动性不强或者是叛逆的。作为高中生而言,他在身心方面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完全区分和正确对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时,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长对孩子的接纳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不去讨厌他,不去打骂他,不去用言语或体态表达自己厌恶的情绪,接纳他的好,也接纳他的不足,把他整体接纳下来。
不是说对孩子的不足和问题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无条件接纳的目的是为了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正视问题并最终克服不足、超越自我。
2、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我。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并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并且欣赏他的长处。这一点很重要,对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以及亲子关系的培养都重要意义。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孩子的学业发展出发来看待和评价孩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接纳自我,无论自己是优秀还是在横向比较中处于劣势,首先应当接纳自己,对孩子而言这实际也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孩子出现问题的诱因,家长要引导引导孩子放弃一些绝对化的观念,比如,我一定要考第一,我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等等……
3、让孩子学会体验成功,引导孩子认识到经过努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作为高中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需要通过他人的引导和自身参与,获得最强烈的、成功的内心体验!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和强化。作为父母我们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体验成功,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认识到成功不是难事,成功不一定要人人皆知,成功未必是惊天动地,当我们为一件事付出了努力并最终有所收获,这就是一种成功。我们经过努力学会了修理汽车是成功,经过努力学会折纸飞机也一样是成功;我们升入了理想的大学是成功,我们经过锻炼克服了面对众人发言胆怯的问题也是成功。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并坚持下去,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4、困境中给孩子以信心和勇气,引导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希望孩子一帆风顺,不遭遇任何困难和挫折,但是,现实生活中谁也不可能真的一帆风顺,谁也免不了遭遇困难和不顺。作为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中生,遭遇挫折时更容易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和勇气。这时,作为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找到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去解决和应对,让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在此基础上付出努力、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5、别把学业成就作为孩子唯一的目标。
作为现代人,学校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境之一,学业发展的好坏对人的发展、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就人生而言,学业发展只是人生成长中很少的一部分,学业辉煌者人生未必成功,学业平平者人生发展也未必平平。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到什么样的成绩,而是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学业上达到自己能力所及的较高水平。
我很希望我什么都会,起码自己生活中如果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做,不需要去外面买,再说了,现在外面的东西都很不卫生,可是我现在却是什么都不会。其实我并不比别人笨,我只是比别人懒。但是跟身边的人接触多了,我也开始有一些改变了。朋友们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于是我也开始学习,于是我也学会了包包子,蒸馒头,烙饼,擀面条等等,虽然我做的不怎么好,起码我现在也会做了,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吧。
老公是东北人,他很喜欢吃面食,源于我总不会做而结婚好几年我都没有做过,想吃了就在外面买一点回来。可总是有点时间限制的,于是乎我想着我也去做一点吧,就试着做了几次。前两天,我想着再做一次吧,这东西说快也很快的,只是简拼的时候要浪费一点时间而已
说干咱就干,我就发了面,这时候小家伙也跟过来了,见到有面团,她可开心了。说,妈妈我也来帮你吧,我让她洗了手就直接撕了一个小面团给她,其实我也在想着,你来就只能帮我把面团浪费掉,根本就是来捣乱的。我拿一小块给你把你打发就行了,反正就当作是买橡皮泥了。
xx结果面团很开心的就在那里玩开了。她根本据把面团当成了橡皮泥,一会说是小白兔,一会说是鱼,一会儿有说是房子什么的,我都忘了有哪些了。我继续忙我的事情,过了一会,她见我在烙饼,她就学我的样子拿着擀面杖在那里滚来滚去,还真把面团给擀成饼形状了。这下子她更来劲了,说:“妈妈,你看,我做好了,我还要。”
这下我可为难了,心里在那里左右打架。一个声音说:那面团在你的手里捏来捏去的还能吃不?你还要面团,我才和了多少的面啊,再给你我的早餐就不够了。另一个声音又说:不就是一个面团吗?都给她又能怎么样?现在孩子是在学习,如果你不给她,那就不是一个面团的事情了,就将是打击你孩子的自信心了。还有她想学习的心情了,还有她的动手能力,你总不能让她也养成你这样的习惯吧,这样可不好哦。
当然我还没有让这种思想战争维持很久,很快就结束了,我决定让孩子玩的尽兴,让她养成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我一放手,孩子可高兴了,于是拿起面团,也不去捏形状了,直接放到案板上压扁就擀了起来,你还别说,孩子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她的样子非常的认真,而且被她擀的那个饼还真是有模有样的,饼的形状也出来了,还挺圆的,真的非常不错哈,这里我们也表扬一下可惜家里没有相机,要不这图片是一定要记录的。等我烙完饼后,把她擀的告诉她,她非常的自豪,说:“这是我自己做的饼,很好吃呢!”
其实孩子真的很容易满足,只要作为家长的稍稍放点手,她们就会非常的开心。而且做什么都非常的有劲,那也代表这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如果你还在为是不是该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做一些你觉得不适合孩子年龄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请你赶紧松开你的手,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会浪费你的部分物品,可是你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跟多的东西。
一位家长和我聊天说:“我一个人带孩子真是太累了,每天不仅要解决他的吃喝拉撒,还要监督他的学习,真心害怕他出现厌学的情况。”我说:“只要家长不逼学,孩子就不厌学。”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学会感恩、敬畏和宽容的生活态度,至于其他的就交给老师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去做吧。
为什么父母需要教给孩子这几种生活态度呢?
首先,孩子学会感恩,才能懂得珍爱生活。
感恩就是让孩子学会感激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这样孩子才会珍爱生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羔羊跪乳,义鸦反哺”的经典古训,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当孩子长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对父母及家人感激,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失败的。孩子如果常怀感恩之心,他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容易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他人对于孩子感恩行为的回馈又会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自己做好这一点,以便孩子模仿和学习。
其次,懂得敬畏才能理解尊重。
什么样的人会无所畏惧呢?不是大英雄(英雄害怕自己的价值被否定),而是亡命之徒。这些不懂尊重和害怕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而敬畏之心要从小就培养,所谓敬畏,“敬”体现的是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畏”则是一种界限、一种警示。试想一个小孩子从小就不懂的尊敬家人和长辈,那么长大后的他会对他人保持应有的尊重吗?如果没有了对外界的人或物的尊敬,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胆大妄为、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一旦有了敬畏之心,孩子就会珍惜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更多的接纳、宽容大度、谦虚,以及助人行为。这样孩子就可以轻松的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宽容是立身之本。
宽容简单的讲就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你不会生气,不会撞回去,而是微笑的回答一句“没关系”。这种宽容的心是孩子在小时候爸爸妈妈倡导、影响而形成的,他对孩子的人际交往,生活态度以及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往往宽容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友谊,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的,自然生活的质量也会很高。所以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宽容,是给孩子美好的未来插上了翅膀。
总之,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其实能做的很多,做好父母如果能教会孩子感恩、敬畏和宽容,你就是最称职的父母,因为你给了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都相信,孩子有了这三样礼物,他的人生将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听话的宝宝虽然能让人省心,可是如果一旦遇到需要宝宝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帮着做决定呢?
注重培养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
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只有在自我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这是父母必须知道和遵循的规律,但父母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宝宝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宝宝做选择。于是,宝宝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
当宝宝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宝宝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影响宝宝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宝宝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宝宝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让宝宝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学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让宝宝自己做决定的好方法:
1、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要提高宝宝的自主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即父母给宝宝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宝宝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宝宝。
2、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
宝宝有不同意父母意见的权利,在对他们有影响的决定上具有发言权,同时,宝宝也有提出不同意见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职责。父母要让宝宝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3、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静静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静静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每天接送静静时,都会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插吸管这样的事,她也不让宝宝做,总是自己做或请老师做。
于是,每天早晨静静来幼儿园后,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而是四处游荡,非要等老师指定她去玩什么,她才去;每当老师请她进行选择时,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由别人做决定,自己没办法做选择。
妈妈认为这样不行,同静静爸爸商量后,他们把静静接了回来。爸爸妈妈既不过多地干涉静静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静静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父母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做;静静洗澡时,爸爸妈妈让静静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让静静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饱以后就不再让静静留在饭桌旁了;到了该睡觉、该外出散步或者该回来的时候,都让宝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静静妈妈说:我们的目的既不是把她娇惯成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也不是成为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的“小木偶”。现在,静静已经是个5岁的“父母”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不再是先前那个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4、尊重宝宝的意愿
做父母的应尊重宝宝,要尊重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把他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任何涉及宝宝的事情,都应尊重或听取宝宝的意见。要尊重宝宝的见解,甚至当父母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宝宝的尊重。例如,在和宝宝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宝宝,不要干涉宝宝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用过东西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事,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从不代劳。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带的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
到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说我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但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让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们改正,则永远也“改不正”这个错误。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现在儿子虽然才10岁,基本上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两天,他也能在家照顾自己。我觉得,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赞成现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欢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了小学也不会穿衣服……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也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父母虽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孩子自己教育自己,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负有很大责任的家长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幼教专家现身说法——
家长们都知道,生一个孩子很容易,养一个孩子却很难——难就难在教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容易。现代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家长轮番对着一个孩子施爱,使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锻炼的机会。家长好心办坏事,到如今还没有这方面的自我觉醒,这就使得孩子的自我教育进展很慢,很艰难。
国外的家长已经有所觉悟了,他们正在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在实践中自我锻炼。
我的小女儿在美国,她每个星期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带着孩子到同伴家中做客,让孩子实地学习做客的礼仪、规矩,亲身体验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客人。之后,再让孩子请同伴到自己家中做客。她让孩子自己收拾、装点屋子,自己准备待客的食品、物品,自己出门迎接客人,周到热情地招待客人,随时注意调节活动的气氛,关照每一个人的感受,最后,让客人满意而归。
几个同伴轮流做主、做客后,大家再约着到什么地方去玩。因为孩子还是小学生,不能让他们单独到远的地方去玩,几个家长虽然全程陪着孩子,但一般都不干涉他们玩的内容和方式。为孩子提供尽量大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尽量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孩子们像这样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自然而然地就学到了适应环境的本事。
国内的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喜欢说教,喜欢指手画脚地让孩子跟着模仿。这样的教育,孩子表面上听懂了,能够模仿了,但是,孩子心灵深处并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结果有可能造成孩子当着家长是一套,背着家长又是一套;在有限的范围内,知道相同的事该怎么做,在更大的范围,在没有先例可仿效的情况下,就不知所措了。
孩子什么都听家长的,表面上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一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会露馅。从小让孩子多尝试、多锻炼,看着孩子走弯路、吃亏、碰壁,仍保持观察者的姿态,等孩子吃亏、碰壁后,再让他们反思失败、碰壁的原因,想想自己有哪些情况没有考虑周到,哪些地方出现了差错,让孩子反思之后再尝试,才能达到进一步教育的目的。孩子尝试一遍,反思一遍,经历越多,办法就越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多。
孩子做任何事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反思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思事情的全过程,对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过程却是实实在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暑假里,读了刘老师推荐的两本书《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和《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深有感触,同时也深深自责。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不让他做家务(也觉得他做不好),能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心无旁骛的去学习,学好习。可事实上,孩子在学习上被动,懒惰,学习成绩一跌再跌。由于我在生活家务上的包办导致孩子在生活上习惯得到,不知付出,懒散被动无责任感,进而学习上也很懒散,不愿学习,不想动脑有点难度的题目就喊家长。【分析得很正确!】与刘老师沟通后,我反省自己,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现在家里面的家务分了一些给孩子做(拿奶、拖地、倒垃圾等)孩子也很积极的去做了,希望能从生活上慢慢改变孩子,让他成长进步。【孩子大多是喜欢做家务的,只是因为经常被包办,所以就越来越不想做。】
几乎是从上一年级开始,孩子做的不好时,我都是严厉批评,很少鼓励表扬孩子。“你是怎么学的,这么简单都不会,上课听了吗?”“你看XXX,人家是怎么学的,你呢”这些都是我常常挂在嘴上的,甚至盛怒之下动手打骂孩子,我真的后悔,孩子现在表现的厌学,不自信都是我造成的啊。王修文的书给了我指路明灯,读王修文的书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要“让孩子身心快乐”,他告诉我“孩子快乐,他的专注度就高,效率就高,因为能收获快乐,他就愿意不断重复所做的事情,而重复恰恰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他还告诉我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少批评、指责孩子,多表扬、鼓励孩子。我把这14个字作为我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向,努力的付诸与实践,希望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不再把学习当成负担。
非常感谢刘老师,让我看到了我以前教育的失败,重新找到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一切还不晚,更希望看到孩子的进步。【绝对不晚,高年级,您一定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儿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一个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孩子的自信心和决断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让孩子早具备这种能力,父母应早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重要的事情。作为父母,应该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架构,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那么父母只是一个“监工”罢了。这样的教育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陪着”孩子。
当孩子与孩子玩的时候,他就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把电视关掉,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孩子学习;当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给孩子规定时间,不让孩子过多的休息。在这位父亲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是,当孩子要参加中考之际,这位孩子却失踪了!
被找到的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他监视着,一不小心就会做得不好,我很恐惧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可见,这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孩子的监工。他总是监督孩子的各种行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这种监视却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他所需要的。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才会比较融洽。
对孩子严厉不是坏事,但是严厉不是不是绝对权威。孩子问题涌出来,只是海水击石,会撞出无数的浪花,如果父母能因势利导,让浪花回归大海,那一刻,是多么美丽壮观。
如果父母管得太来厉,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对抗行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因此应当及早采取措施。
1)态度要冷静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理智和冷静,切勿简单粗暴。对于处于在逆反期的孩子,面对他的无理要求和蛮横态度,一定要冷静对待,先给孩子做耐心细致地讲解,尽量让他明白是非曲直,然后作出具体处理。
2)不要总把孩子当孩子来对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强烈的成人意识,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再当小孩子看,所以父母要改变以往的态度,遇到遇到孩子的意见,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更不要大包大揽,而要与之商量。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就越高。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味地批评、责怪,只能使他们走得离父母更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交谈。
4)多表扬、多鼓励孩子
这是一个拉近与子女关系的好办法。因为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普遍渴望被认同感,喜欢和那些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
5)教孩子学会把握自己
可以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提醒孩子,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凸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6)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
孤僻的孩子更容易冲动,走极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与人多交流,使之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快乐,增长经验,学习处世之道。
7)有意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舒缓他们内心的压力。另外,对家庭事务把孩子叫来一起商量讨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8)多用事实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让孩子在事实面前认识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总的来说,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进行家教,原则上是少讲道理,多摆
事实,并且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适度;必要时,给孩子一个面子,让他有一个台阶下,让其有反思的余地,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相信《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说课稿相信自己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