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记得向孩子索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有些家长总是埋怨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比海深,可为什么孩子却视而不见呢?”可是,你知道吗,孩子向你表达爱意时,却也被你的爱拒绝了。

亲情之爱在不经意中被扼杀了

最近,母亲老在我耳边嘀咕:“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同往日了,太自私!”我知道母亲是为我哥的女儿梦雨担心。梦雨今年十岁,在校品学兼优,她父母对她相当满意,但细心的奶奶却觉得孙女总有些不对劲。饭桌上,只要是她喜欢吃的,别人就别想沾筷;一上街就要买东西,从不听父母解释该月家庭经济如何吃紧;更不知照顾谦让表弟妹,表弟妹的零食、玩具她都会先吃先玩为快。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并且正被许多父母忽视着。

刚满一岁的儿子偎在我身上吃饼干,看他吃得那么香,我就逗他:“航儿,喂妈妈。”正准备咬下一口的儿子立即将饼干凑到了我的嘴边,可我没有吃,只是用嘴吻了一下,说:“乖,航儿吃。”航航便又独自吃着饼干。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想起一个“爱”字,我不忍心吃掉儿子递过来的饼干,是因为我爱儿子,儿子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给妈妈,是因为儿子爱我。不同的是儿子拥有了我的爱,而我却拒绝了儿子的爱。也许就因这充满爱的拒绝一次次重复上演,最终遏制孩子爱的萌动,以致扼杀了孩子爱的天性和能力。于是孩子习惯着被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亲情之爱原本是一种天性,是我们在爱他们的同时不经意地扼杀了这种天性。

同是失业家庭,却是两种结局

我想起丈夫给我讲的班上一个叫龚勋、另一个叫董浩的两个男生,他们的父母最近都失业了,两个家庭顿时陷入困境。面对同样的境况,两个孩子的表现截然不同。董浩依旧没有改变以前爱吃零食和穿耐克、乔丹等名牌运动服鞋,跟着时尚走的习惯,最近又迷上网吧,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更别说按时上课了。

“浩儿是全家的希望,只要他读书好,将来有出息就行,没想到他连课都不上!”董浩的父亲失望极了,他整了整因气愤和悲伤弄乱的头发又说,“以前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也不觉得负担重;现在夫妻俩没有固定收入,加上我们既没文化又没技术,靠夜以继日拼力气干活,又能挣多少钱呢?我们这粗糙的手和这早白的头发,浩儿怎么就看不见呢?尽管失业了,我们还是觉得孩子应该拥有这个时代付予他们的快乐,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觉得委屈,不能让他来承受父母因工作失败带来的酸楚。所以,我们从不在孩子面前倾诉失业后的失落,更不会抱怨挣钱太辛苦和受到太多的委屈,照常满足他的吃穿要求和他想要的零花钱,没想到这孩子把我们对他的期望抛到了九霄云外。”

而龚勋是班上的物理科代表,一向表现好,虽然最近常迟到,可是成绩却有进无退。因为董浩的缘故,丈夫决定对龚勋进行家访。

原来龚勋的父母失业后承包了码头货物管理,白天黑夜顾不了家,可是龚勋的奶奶瘫痪在床6年,吃喝拉撒全靠别人伺候,龚勋又正上高三,这着实让龚勋的父母为难。但思前想后,龚勋的父母还是将实情告诉了孩子。“有句古话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我们生活困难,孩子是家庭成员,有义务做贡献,帮助家庭早日脱离困境。”

龚勋的父亲是一个性情爽朗的人,提起儿子就乐呵呵的:“孩子也很乐意,主动提出照顾好奶奶和搞好自己的学习。我们有时回家累了,他还会为我们捶捶背,按摩按摩。这孩子一岁多就会为我们添饭、拿拖鞋,我们就没不放心过,只是表扬鼓励他,并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也会对他说,请他想办法。我们常对孩子说的就是‘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要相亲相爱,尽职尽责’,儿子做到了,他关心每个家人,把奶奶也照顾得挺好,这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了。不知他现在学习怎样,真怕耽误了孩子。”

爱孩子,也让孩子爱你

由此我想,我们真的不能责怪董浩的自私无情,因为董浩在家里的“小皇帝”地位被父母的仆人姿态巩固得坚不可摧,其“小皇帝”的盛气凌人行为被父母“理所当然”地默认而受到激化,难道这还不够将董浩幼小纯净的灵魂一步步引向自私的深渊吗?我们更要同情董浩,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幻的梦境里,父母竭尽全力的欺骗性的爱剥夺的是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爱的天性,更不必说爱的能力了。

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要忘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情感满足的体验。这便是幸福的源泉,这便是龚勋面对困境却乐观向上的原因。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强调“完美的人性”,其内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求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成就与童年情感等因素的发展关系很密切。童年情感的正常发展如遇到障碍,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长大后他就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所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就必须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重视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家庭成员的地位,和孩子共同分享家庭幸福,共同承受生活的酸苦。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孩子爱保姆还是爱妈妈?


导读:在家庭生活里,年轻父母因工作忙,将孩子交给祖辈或保姆照顾,渐渐地,孩子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们为此失落、烦恼,有时甚至产生家庭矛盾。

在家庭生活里,年轻父母因工作忙,将孩子交给祖辈或保姆照顾,渐渐地,孩子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们为此失落、烦恼,有时甚至产生家庭矛盾。

“孩子是我生的,她却跟保姆很亲密,我反倒像个外人,真是郁闷!”年轻的潞潞妈向记者大吐苦水,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想办法将孩子“抢”回来,重建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生活里,年轻父母因工作忙,将孩子交给祖辈或保姆照顾,渐渐地,孩子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们为此失落、烦恼,有时甚至产生家庭矛盾。

对此,专家指出,在对待孩子方面,家庭成员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因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才引起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能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那很多问题会不攻自解。

故事一孩子黏保姆妈妈醋意发

讲述人:潞潞妈(女儿3岁半)

我和老公要上班,潞潞一直是由保姆带,这个保姆是由朋友介绍的,30多岁,人勤快、细心,我们对她很放心,就将潞潞的起居饮食全部交给她,我们也好安心上班。晚上下班回来后,潞潞跟我们玩一会就跟保姆去睡,一直以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有一个周末,保姆有事,要回老家一趟,潞潞非要跟着一起走,小家伙哭得梨花带雨的,看得人心酸,保姆转身把她抱在怀里,她立刻破涕为笑。看到如此情景,我不禁醋意大发。我出门之时,孩子从来不会这样不舍,即使我跟她打招呼,她也是不理不睬。我辛苦上班为的就是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可现在,她却只黏保姆,我真的很失落……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办?一定要多用点心让孩子知道妈妈比保姆更爱她,从此,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我基本全给了孩子。当然,既要保证时间,还要保证相处的质量,讲故事、玩游戏、买玩具、去游乐场、逗她开心,能想到的我都去尝试。为了争回女儿对我的爱,花点工夫也是值得的。

故事二隔代溺爱让我抓狂

讲述者:彤彤妈(儿子2岁半)

最近,保姆有事回家了,彤彤的姥姥和姥爷来帮忙,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彤彤就跟他们打成一片,完全忘了我这个妈妈。老人爱孩子,彤彤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家里的冰箱里堆满了各种零食,客厅摆满了各种玩具,淘气的彤彤将玩具摔得到处都是,姥爷不但没批评他,反而笑呵呵地捡回去又让他扔。彤彤越发得意了,一次比一次摔得响亮……

每天下午,姥姥、姥爷就带彤彤去附近的公园玩,蹦蹦床、小火车、打水枪,简直玩疯了,晚上回到家里,吃了饭就睡。以前晚饭后我还会跟他讲故事、唱歌,进行智力教育,现在都全乱套了。

故事三婆婆与我“抢”孩子

讲述人:乐乐妈(儿子1岁)

婆婆帮我照顾乐乐本是件好事,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那年10月份,在我临产期的前一个月,公婆两人从老家来到广州,担负起照顾我的重任,刚开始,我们相处得比较融洽,可等孩子出生后,很多矛盾就出现了。老公家三代单传,乐乐的出生让公婆喜不拢嘴,婆婆几乎成天围着乐乐,洗澡、换尿布、抱着转,除了喂奶,我很少有机会碰到乐乐。那时,我的身体也比较弱,也乐得多休息一下。

可是在乐乐满月的时候,我妈妈从重庆赶过来看望,姥姥见到孙子,自然特别喜爱,马上伸出手想抱孩子,可婆婆却说,这孩子我抱惯了,换个手会哭闹的,妈妈有些尴尬地缩回了手。在以后的那几天了,我妈妈照顾乐乐时,婆婆总在旁边看着,并不停地提醒要注意这,注意那,好像乐乐只是她一个人的宝贝,看到这种情景,我很郁闷,结果妈妈也没待几天就走了。

以后的日子里,在照顾乐乐方面,我有意主动很多,可乐乐一哭,她马上就从我手中抢过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为了家庭和睦,只能忍着。婆婆爱孙子没错,可现在,乐乐好像已经成了她的私人财产,我这个妈妈倒成了一个局外人。

专家分析

——广州市慧苑心理咨询中心左小桃)

亲子嫉妒会伤害孩子

3岁前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这段时间里,谁陪在宝宝身边的时间多,能分享宝宝的快乐,安慰宝宝的难过,宝宝自然会亲近谁,这是正常现象。有些妈妈为此会感到失落、焦虑,这其实是亲子嫉妒的表现,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表现为隐隐的不快、醋意大发,有时甚至会攻击对孩子好的另一方。

亲子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尤其是妈妈们,总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在感情上对孩子的独占欲望比较强烈,如果孩子黏自己就很自豪,孩子对别人亲的话就会沮丧,觉得自己失去了控制权。这时,家庭成员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在对待孩子的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的虽然当面不说,可背后却悄悄地“拉拢”孩子,其结果是孩子自己有了冲突、焦虑、不知所措。此外,还有的家长喜欢问孩子“最喜欢谁”这样的问题,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用心相处建立感情

任何事情,只要多沟通,总会解决的,家庭成员之间要多沟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对于非原则的问题不要太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协调中尽量用“书上怎么说,大夫怎么说”等等,而不要很强势地说“我觉得,我认为”。

除了沟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跟宝宝用心相处,因为工作关系,妈妈们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所以要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培养亲子关系,在跟宝宝互动的过程中,拥抱、谈笑、鼓掌,都会给宝宝很大的肯定,使他建立自信。

另外,给宝宝洗澡、讲故事、唱歌这类事情最好自己做,不要请别人代劳,这些都有助于亲子感情的加深。

案例:向奥特曼学习


背景:

奥特曼一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小男子汉们的许多衣服、玩具、游戏都和奥特曼有关……

活动情景:

今天,奥特曼带来了一本奥特曼的书,并把它放进我们樱桃班的图书角里。游戏活动的时候,小满与曦曦一起津津有味地翻阅起这本图书来。

“哇,奥特曼怎厉害!”曦曦看到兴头上,忍不住比划起奥特曼的动作来。

在一旁游戏的涛涛看见了,嘟着嘴说:“奥特曼是假的!我妈妈说,世界上没有奥特曼,也没有怪兽的。”

曦曦不理他,继续模仿奥特曼,还把小满当成了怪兽,摆出准备战斗的样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故事中的英雄。

涛涛见他不听劝,又道:“奥特曼有什么了不起,就会打架!”

于是,我便问曦曦和小满:“你们说说,为什么喜欢奥特曼?”

小满想了想,说:“奥特曼很勇敢的,总是帮助别人打败怪兽的。”

“是啊。”一旁的曦曦不住得点头:“奥特曼很好的。”

“对,我们不喜欢总是打架的孩子,但是,我们喜欢勇敢的,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我说道。

三个孩子听罢,若有所思。小满:“我们要象奥特曼一样帮助别人!”

分析与思考:

生活本身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一本自然百科全书,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形象的事和物,如奥特曼,又恰好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随机教育要注意适度性。教师的作用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管得过多或放任不管都会使教育对象的潜力受到抑制或无从发挥,教育的适度很难标准化,只有教师细心观察每个幼儿发展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教育的适度性。

孩子爱缠人该怎办?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其实,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

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许多家长正是这样干的,这反映出你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够强的。这就形成了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因为要得到好处而缠人,要分清情况,应该满足,或者认为孩子磨了之后可能同意的事,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可趁之机。

以上都是缠人现象和现象的纠正。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幼儿园案例分析:宝贝,还记得吗


女孩琪琪今年2岁。有一次,妈妈领着琪琪路过一家超市,琪琪拉着妈妈的手就要进去。妈妈问:“琪琪,怎么了?”琪琪说:“妈妈,我要那个洋娃娃。”妈妈以为琪琪是耍脾气,就要拉着琪琪走。琪琪却委屈地说:“是妈妈答应琪琪的”。妈妈仔细回想,才记起来上次到这家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琪琪要洋娃娃,妈妈随口说了一句,“下次来的时候给琪琪买”,原来琪琪一直都记得。

琪琪是在路过超市的时候,想起妈妈曾经说过的话。在心理学上,琪琪的这种记忆被称为前瞻记忆。前瞻记忆是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活动的记忆,按照不同的任务类型可以分为事件性前瞻记忆和时间性前瞻记忆两类。事件性前瞻记忆是指记忆当一些外部事件出现时,要求宝宝执行某个特定任务,如宝宝记得在未来看见某位老师的时候给他捎个口信。

案例中,琪琪的记忆类型就属于事件性前瞻记忆。琪琪的表现说明她的事件性前瞻记忆已经发生了,也就是俗话说的“长记性”。具备良好的事件性前瞻记忆能力,对宝宝有什么好处呢?简单说,事件性前瞻记忆对宝宝的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要想处理好每天各种各样的活动,事件性前瞻记忆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举个例子,老师让宝宝记得明天带饭盒去幼儿园。如果宝宝具备记忆能力,第二天完成了任务,那么宝宝可以享受准确记忆带来的成就感,老师也许会表扬宝宝,宝宝一天的心情也会因此变好;但是如果没有记住带饭盒去幼儿园,那也许会影响宝宝在幼儿园的正常用餐,宝宝也许会因此挨批评,体验受挫感,变得闷闷不乐。因此,家长应当关注和重视宝宝的事件性前瞻记忆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事件性前瞻记忆一般在儿童2岁左右发生。但事件性前瞻记忆的最佳发展期在什么时候,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生活中,需要家长时刻注意宝宝自身记忆能力的变化,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时机,适时地帮助宝宝锻炼记忆能力。这里有一个小测试,可以帮助家长评价宝宝的事件性前瞻记忆能力的具体发展水平。

小测试

第一步:找一些动物卡片,卡片上的动物应是宝宝熟悉的,大约60张,分成3组,每组20张。再准备3张水果卡片(3张水果卡片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画着不同水果的卡片),分别混在每组动物卡片中。第1组中,水果卡片的摆放位置是第7张;第2组中,摆放位置是第14张;第3组中,摆放位置是最后一张。

第二步:家长对宝宝说:“看,这是一些卡片,现在告诉妈妈(爸爸),卡片上都画了些什么小动物。但是当你遇到苹果卡片时,还要说‘我饿了’。”为了确保宝宝理解了家长的话,家长可以紧接着重复问宝宝:“当你遇到苹果卡片的时候,你要说什么?”宝宝答对了,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家长让宝宝在纸上画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什么都可以),时间大约是3分钟。之后带着宝宝依次看3组卡片,进行测试。

宝宝每报告一次得1分,最高可得3分。得分越高,说明宝宝的事件性前瞻记忆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如果因为宝宝没有报告,就提醒宝宝,测试就无效了;卡片可以灵活选择。

结合生活游戏培养

假如宝宝的前瞻记忆水平还比较低,又该怎么帮助宝宝进行培养呢?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影响前瞻记忆的要素入手,包括是否中断记忆任务、是否使用外部线索、是否突出记忆线索的特征等等。为此,有4点要注意。

让宝宝完整地做一件事。在前面的测试中,记忆任务是遇到水果卡片时说“我饿了”而不是报出水果名称。在第1组和第2组测试时,水果卡片放在中间位置,会导致记忆任务被中断。而最后一组,水果卡片摆在了最后的位置,宝宝描述完所有动物卡片后才要向家长报告“我饿了”,不存在记忆任务被中断。很多专家发现,在没有任务中断的前瞻记忆测试——第3组测试中,宝宝的表现要好于第1和第2组。因此,家长在帮助宝宝锻炼事件性前瞻记忆的时候,尽量不要中断记忆任务。例如,家长在给宝宝布置任务或安排活动时,尽量以较为完整的活动或任务为作息单元。比如,看完一段连续的动画故事节目后收拾玩具,而不是故事看到一半就收拾。

设置提醒,帮助宝宝完成任务。在模拟测试的游戏中,家长可以在手边放一个真实的水果或者小玩具,与测试联系起来。例如,放一个布娃娃,告诉宝宝,水果是布娃娃喜欢吃的,如果他不报告“我饿了”,布娃娃就吃不到水果。现有的一些研究发现,有外部线索提示时,宝宝的记忆表现要好于没有外部线索提示时。因此,家长还可以利用外部线索帮助宝宝发展事件性前瞻记忆能力。例如,宝宝准备在父亲节送爸爸一个大苹果,妈妈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提醒宝宝,让他在纸上画一个大苹果,放在床头,或者直接把苹果放在客厅的桌子上。这样宝宝看到画或者苹果,就不会忘记送苹果的任务了。

突出记忆任务的独特性。记忆线索的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测试时可以把水果卡片做成彩色的,使水果形象更鲜明。有研究发现,记忆线索的特征明显时,宝宝的事件性前瞻记忆表现会更好一些。

还有,要记忆的任务越重要、越符合宝宝的兴趣爱好,宝宝的表现会越好。例如,幼儿园要过圣诞节,老师要求宝宝准备圣诞袜。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一只大大的长长的红色圣诞袜,宝宝越觉得好玩、越喜欢,就越不会忘记带圣诞袜去幼儿园的任务。家长也可以告诉宝宝带圣诞袜的重要性,比如不带圣诞袜就收不到圣诞礼物,这样宝宝就更不会忘记了。

巧妙利用亲子游戏。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亲子游戏来培养宝宝的事件性前瞻记忆能力。比如,准备好一套动物拼图,先告诉宝宝:“我们一起玩拼图游戏,但是拼完一幅小动物的图片之后,你要记得说,想吃大苹果(或其他指令)。”家长重复两遍,让宝宝再自己说一遍,然后开始一起玩拼图游戏。拼完,如果宝宝忘了说或者没说对,那么可以提示宝宝,再重复刚才的游戏;如果宝宝记得说,并且说对了,可以增加难度,试试第二个游戏。

在第二个游戏中,家长先告诉宝宝,家长还想再玩拼图游戏,拼另一幅动物图片,但要求宝宝在拿到小动物的头和尾巴的拼图碎片时,记得告诉家长“我想要吃大苹果(或其他指令)”。家长重复两遍,让宝宝自己说一遍,然后玩拼图游戏,但要注意不能一开始就拿头或尾巴的拼图碎片。

如果宝宝在两次游戏中都报告正确了,家长可以增加难度。比如,之前设计的游戏任务是宝宝最喜欢吃的大苹果,很容易记住,那么之后就换成一个宝宝相对陌生的词或做一个简单的动作。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记忆能力不太强,一次也没有报告正确,也没关系。家长还可以给宝宝一点具体的提示,比如把一只苹果放在宝宝手边。

记忆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家长不要过度训练孩子,而应在生活和游戏中抓住培养机会。

孩子爱音乐,性情多温和


导读:音乐有助于孩子辨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反应,使他们更懂得理解别人的感受,识别不同的情绪,这有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

有一句俗语叫“学琴的孩子不变坏”。实际上,我们也会发现,爱好音乐的孩子待人接物比较优雅得体,不容易发生过激行为。那么,音乐对心理的奇效是如何形成的呢?

“音乐能帮助孩子陶冶情绪,是心理美育的一种方式。”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这样说。比如节奏明快的音乐使人情感振奋,旋律清新的音乐使人欢乐恬静,而节奏幽雅的音乐具有降压作用。

“音乐有助于孩子辨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反应,使他们更懂得理解别人的感受,识别不同的情绪,这有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西英俊指出。

西英俊还指出,学习音乐的过程还是一个大脑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脑的分工不同。左脑的脑波是紧张波,使用过度会易怒、感受强烈压力,让人更能成功,但无法享受长久的幸福感。而主管音乐功能的右脑只能承受每秒钟振动8—13次的“轻松α波”,可以产生美感和喜悦感,使人快乐和平静。另外,澳大利亚学者阿门达·格戈等发现,使用右脑可以使人分泌一种叫β—内啡肽的幸福感“脑黄金”。

遗憾的是,人一生只有1%—3%的时间使用右脑,所以家长让孩子参加器乐培训班对孩子的发展的确有益。但也要注意因势利导,拔苗助长对培养右脑并没好处。

幼师资料《记得向孩子索爱》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