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学会用筷子

11-05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让宝宝学会用筷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使用筷子还有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大脑发育能力。有研究表明,手指头是宝宝的智慧所在,不断的运动会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像、创造力区域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筷子是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学龄期的宝宝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使用筷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还能锻炼手指灵活能力。使用筷子,一定要用力得当、协调,才能夹起食物。研究表明,用筷子吃饭,可以锻炼包括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能力,这对正处于精细动作发育中的宝宝来说,不失为最好的锻炼方法。

使用筷子还有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大脑发育能力。有研究表明,手指头是宝宝的智慧所在,不断的运动会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像、创造力区域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宝宝使用筷子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时间

2周岁左右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学用勺子吃饭,未必能很好地完成用筷子吃饭的动作。虽然手部动作的训练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但也要以大脑发育到一定水平为前提。对孩子各种能力的训练要遵循儿童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所以太小的孩子大脑发育还不完善,不适合用筷子。

选择合适的筷子

塑料筷子对刚开始练习使用筷子的小朋友来说太滑,不容易夹菜。孩子用的筷子要比成人的短些,最好是较细、圆的木筷或竹筷,可以选择带有卡通图案的筷子使宝宝乐于接受。

循序渐进,鼓励为主

3岁的宝宝可以学习使用筷子了,在学习用筷子吃饭之前,父母可以先试着教宝宝用筷子夹一些大块不易滑落的东西,比如蛋糕。等宝贝学会拿筷子了再练习夹细小的东西。宝宝学习使用筷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引导宝贝使用筷子的兴趣,当宝贝学不好的时候要多多鼓励,不要挫伤宝宝的积极性。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如何让宝宝学会知错就改


导读: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培养幼儿知错改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家长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1?让宝宝学会认错

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家长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家长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宝宝做错事时,家长应及时地给予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家长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家长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

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家长思考。

3?家长应学会向宝宝认错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家长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家长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让宝宝学会和别人分享


要让你的宝宝学会与人分享,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耐心等待他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吧。

帮助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建议父母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以下不良的行为反应:

1.无所谓。有些父母这样说:“我这孩子就是小气,拿他没办法。”

2.怕别的孩子要争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发生吵闹,就让孩子把玩具藏起来。

3.有些父母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交给别人玩,孩子不愿意就严厉处罚。

4.空洞说教。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谈话:“不自私的孩子讨人喜爱,拒绝把玩具给别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以上这些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

给两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确保你的孩子有较多的玩伴。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小伙伴,或者他接触的小伙伴的范围非常有限,那么他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实践出真知,孩子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

■换一种方式说服孩子。如果你清楚地告诉两岁的孩子:“你玩这个球已经很长时间了,亮亮一直在等着呢。现在轮到他玩了。”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友好,更大方。当亮亮玩完了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看,他不玩了,你还可以继续玩。”这样,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点:一是亮亮和他一样喜欢玩球,二是属于他的东西,或者他喜欢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手里。

■善于利用机会,以身作则。如果你两岁的孩子非常想拿你珍贵的东西,比如你的珍珠项链,那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他与人分享。你可以让他和你一起看,但是要提醒他轻拿轻放,因为项链很容易拽断。还要告诉他等他看完了要归还给你。

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何让宝宝不再抠鼻子


导读:宝做事情的意识性还不强,抠鼻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行为,你的大惊小怪反而会提醒他:原来这样做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反而不利于习惯的改正;更不能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做会打击宝宝尚未成熟的自尊心,阻碍身心的健康发育。能怎么做呢?装作没事的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去做游戏。

宝宝又不自觉地把手指塞进鼻子里,又脏又难看,如何才能改正这个坏毛病呢?抠鼻子,宝宝这个坏习惯可真是让人发愁,既不卫生,又不美观;强迫他改正,还怕伤害小家伙的自尊心,该怎么办呢?看来只有了解行为的原因所在,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冷静找原因

宝宝的行为都是有因可循的,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来看,抠鼻子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生理兴趣

宝宝的好奇心很大,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不例外,会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体验身体器官的神奇,也许鼻孔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小山洞,一定要知道里面有什么!

2、缓解压力

宝宝在不断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往往会有一些让他感到困惑不解的事情,这个时候,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安抚自己焦躁的情绪,宝宝可能会寻求某种动作来排解,比如咬手指、抠鼻子等。

3、病理原因

因为季节变化、环境卫生等因素,宝宝的鼻子会出现过敏症状,痒痒的、干干的,让宝宝忍不住去抠:还可能因为感冒,导致流鼻涕,鼻腔充血不通气,鼻涕凝固粘在鼻孔里,让宝宝感觉不舒服,刺激他用手去抠来摆脱不适。

恰当找办法

了解了宝宝抠鼻子的真正原因,该如何对症下药,帮助他克服不良习惯呢?

摆正心态要冷静

宝宝做事情的意识性还不强,抠鼻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行为,你的大惊小怪反而会提醒他:原来这样做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反而不利于习惯的改正;更不能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做会打击宝宝尚未成熟的自尊心,阻碍身心的健康发育。能怎么做呢?装作没事的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去做游戏。

快让小手忙起来

宝宝天生就爱玩,抠鼻子那是无聊时候做的事情,小手忙起来,谁还顾得上小鼻子!

言当玩具。手偶可是摆脱坏习惯最有效的玩具,戴在小手上,还有空抠鼻子吗?坐车、走路的时候,可以和宝宝一起互动,打发无聊的时间;

少点空闲。宝宝一闲下来,难免会重操旧业,多安排些亲子游戏,让宝宝在玩积木、捏面团的游戏中,慢慢忘记自己的小动作;

及时叫停。玩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也舍不自觉地去抠鼻子,及时地抓住小手,把它放在玩具上面,自然而然地化解“危机”。

教会宝宝学干净

鼻子里有脏东西,当然不舒服。要时常给宝宝进行清洁,注意生活环境的改善,保证鼻腔的通畅,也是抑制坏习惯的途径之一。

定期吸鼻子——用漂亮的吸鼻器吸引宝宝的注意,养成定期吸鼻子的好习惯。

随时擦鼻涕——在宝宝的胸前挂一块小手帕,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空气湿润——天气干燥的时候,要保证生活环境的湿润,多吃水果多喝水,必要时可以借助加湿器来帮忙。

卫生好习惯——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细菌的快速传播。

小贴士

如果宝宝的行为没有好转,甚至有加剧的状况,要及时咨询医生,检查鼻腔是否有炎症,或者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行为?


导读: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计划生育的国策,一个家庭最好只生一个孩子。于是,家长对这一个孩子的成长(包括智力和性格)极为关注,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行为又好,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好行为、避免形成不良行为呢?我想谈点总的原则,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一、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

1、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

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发展不会正常。爱并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更不是还没要,就已经准备好了、给了。严格要求不是不爱孩子,溺爱只会害了孩子,孩子就会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会演变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评时,应该说:“我不喜欢你把鞋子脱在沙发上”(不良行为),而不要说:“我不喜欢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纵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讲话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爱护小动物、霸气等。要纠正孩子的毛病,先纠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规矩,早形成习惯,并坚持不懈地执行:

规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规定下来。甚至早在一岁生日以前就立下来。比如:不大声吵闹、不打人、睡觉时不要抱等。有了规矩才有秩序。早年不立规矩,孩子会失控,长大了,在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中,就会处处碰壁,不受人欢迎,经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规矩,孩子不知道是与非、不知道对与错,等形成了不良行为,再立规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还不见得能改好。

有了规矩,形成了习惯,孩子做起来很自然,没有约束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习惯之重要。

立了规矩,必须坚持,否则无用,有时还会更坏,孩子会模仿,雷声大、雨点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备儿童身体、心理发育及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教育要按规律行事。如果不懂得发展的规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婴儿往往只有极短暂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连续注意学习5分钟以上(半岁以内),10分钟以上(1岁以内)。逆反是两三岁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要在这个阶段要他“听话”,不听就打。要理解、要疏导。五六岁的儿童好奇心特别强,有时为了探个究竟,会“破坏东西”,应该理解、要正确对待。如果家长有了这些知识,他们就会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教育才会有好效果。

四、适当表扬、奖励,适当给以批评、惩罚,注意“度”:

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好行为喜在心里,不表露出来,而对不良行为却揪住不放。批评、打骂,好像孩子不打、不骂,不会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则。

当然,孩子做错了事,表现了不良行为,批评与惩罚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类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分寸感。”

爱也要注意分寸、尺度,过份的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责任感的利已的孩子。

五、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问题,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于其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小错误。比如孩子要买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滚,家长就买了。这样,第一次教育机会就破坏了,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会一样表现,再大一点,变成要挟,就难办了。

六、管教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从自己的情绪出发:

这一点虽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家长往往是从自己当时的情绪出发来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当时情绪好,大一点问题也不处理;反之,非常严厉,这样就不能让孩子明辨是非、纠正错误。

七、不要横向比较;并数落发展稍稍迟缓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表。每一个孩子在不同行为领域的发展,可以不全是与大多教同龄儿童完全一样的。在某个领域了解快些,另一个领域可能慢些。不要因为横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担心,就数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后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儿,后来会赶上来的,甚至还会超过原来发展较快的孩子。

八、舍得花时间和孩子玩,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

家长往往因为忙,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大一点了,就送往幼儿园,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很少。有时,因为高兴,才逗逗孩子,这样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须了解他的爱好、他的兴趣、他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时,也有的家长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兴兴地玩一通,但并不着意去了解孩子。问家长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这就不好。

九、树立榜样: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里,早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最亲近的人,父、母最为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对孩子要诚实、要有责任心、要大度,对朋友要热情、帮助、有同情心,孩子也会学习这些好品质。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当达不到时,就怪罪孩子怎么这样“难教”。比如一位家长性格开朗、热情爽朗,孩子却比较文静、不爱交朋友(并不是自闭症),家长就不高兴,经常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和自己一样,有时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文静的孩子一样也是好孩子,只是和家长性格不一样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父母亲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要求必须一致,否则会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亲说进屋要脱鞋,明天姥姥说用不着,太麻烦,孩子听谁的呢?另外,也容易养成孩子的两面性格。见母亲一套,见姥姥一套。

十二、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场所。这个环境对孩子智力、性格、身体的发展、成长关系极大,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如何营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谐一致,绝不要当孩子的面互相争吵、互相指责。

单亲家庭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然的,不应该由于父母分离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关系也断了。把父母离婚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幼师资料《如何让宝宝学会用筷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会看病小学语文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