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随地大小便是文明社会的要求,要从幼儿时开始培养。给小儿准备一个痰盂,一岁左右就能够坐盆大小便,父母要在旁边照看,每次不要让孩子坐在便盆上过久,一般5-10分钟,每天次数不宜过多,尤其是冬季,便盆不宜过凉,上面可放个棉圈或纸圈,盆口大小要适合,便盆固定在一个地方,放在墙角较为合适,比较牢稳些,要按时提醒宝宝大小便,养成习惯。
不随地大小便是文明社会的要求,要从幼儿时开始培养。给小儿准备一个痰盂,一岁左右就能够坐盆大小便,父母要在旁边照看,每次不要让孩子坐在便盆上过久,一般5-10分钟,每天次数不宜过多,尤其是冬季,便盆不宜过凉,上面可放个棉圈或纸圈,盆口大小要适合,便盆固定在一个地方,放在墙角较为合适,比较牢稳些,要按时提醒宝宝大小便,养成习惯。
每天于睡前、醒后、饭前、饭后、外出时训练孩子小便,夜间可摸摸小孩子的小肚子,如果有尿,肚子比较膨胀,叫醒孩子解小便,免得尿床。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导读:学习内容必须能最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是指向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须是经过适合幼儿身心的教学法加工能有效地为幼儿所掌握的;是能直接地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的。依据这些准则,便不难找出对幼儿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学习什么内容最有价值,是一个与幼儿将付出多少学习代价有关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幼儿学得值不值的问题。比较学习内容相对价值的核心准则是:
学习内容必须能最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是指向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须是经过适合幼儿身心的教学法加工能有效地为幼儿所掌握的;是能直接地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的。依据这些准则,便不难找出对幼儿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运算水平还很低,他们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动作来学习。因此必须为幼儿的学习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操作等具体生动的活动中学习。
过早地把系统的学习知识按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教给幼儿的做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斯宾塞早就指出:父母们有了把经验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狭窄观念,就把入门课本提前几年教给小孩而大大地害了他们。他认为,书籍只起补充的作用,是在直接方式不能成功时取得知识的间接方式。他还认为对于儿童不停地观察的现象,不应当忽视或限制,而应当提倡,并使之尽量准确和完备。他批评教师和父母“坚持要使儿童眼中和思想中只有目前不能懂的和讨厌的东西。他们迷信知识的符号而不去探求知识本身,看不到只有到了儿童对家庭、街市、田野的事物和过程的接触已相当广泛的时候,才应该给他介绍书籍所提供的那个新的知识源泉。这不仅因为直接认识比间接认识价值大得多,同时也因为书中字句只有根据事先对事物已经有的经验才能正确地变成观念”。在此,斯宾塞清楚地指出了经验对幼儿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有些幼儿正在学习的内容并非都能确实地充实幼儿的心智,有些学习内容还有碍于幼儿心智的发展。有些学习内容似乎有益于或至少无碍于幼儿的心智发展,但幼儿为此付出了昂贵的学习代价,付出了太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虽然幼儿似乎因此而获得了某种“知识”,但实际上幼儿常常同时也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因此,相对而言,这种学习并无实际的意义,有时还可能留下后遗症。幼儿能够学习的内容并不等于幼儿应该学习的内容。因为有时幼儿能够学习的内容并不是幼儿的发展所需要的。这种学习也必然地浪费了幼儿美好的童年时光。
因此,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不是让幼儿学习更多成人认为很重要的东西,而是让幼儿将自己想学的成人也认为合理的东西学习得更好、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创造性,学习的方式更多样、更灵活、更有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对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
一.梦是孩子情绪的反映
一岁的孩子虽不善表达梦境,但是他们会做梦,当孩子接近两岁时,他就可以用语言来讲述对梦的回忆。幼儿做梦的内容并不复杂,白天受惊吓、被责骂、严厉的管教、突发意外等,到睡觉时便容易有做恶梦的现象。
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它都是为儿童设计一个允许表现和虚拟的舞台,去做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行做的事情。总之,梦是一种心理缓和剂,安全阀。
美国一位专攻睡眠方面的专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梦所影响的孩子,约占1——4%,发生在4到12岁。但若是持续性的恶梦,特别是孩子醒来之后仍长时间感到惊慌,恐惧,害怕,便是孩子承受过多压力的信号,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将梦境讲述出来,就会发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恶梦
佩杰博士解释:让孩子安心、以及适当的倾听、支持鼓励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如果使用药物治疗,会进一步导致睡眠的失常与紊乱。
如果他的语言表达有欠缺,让孩子用纸和铅笔将恶梦描绘出来,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或分析图画时,尝试将孩子从虚幻中拉到现实,向他证实:“一条蛇在你衣柜里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会吃小孩的大怪兽。”儿童心理学家还有更有趣的建议。爸爸走进卧室,连喊了3次“恶梦!恶梦!离开房间!”不要小看这种做法,孩子相信父母有力量解决一切难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游戏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比利时著名的儿科专家还想出另一奇招。他们用羽毛编织了一张网,取名为“捕捉恶梦神网"。当然,这只是一张象征性的网。网的制作非常简单:取一块钉着长钉的木板,长钉之间用铁丝网相连。然后把它放在窗前。然后告诉孩子,恶梦从此再也进不下房间了。
导读:幼儿时期,孩子精力旺盛,上床睡觉时很难从兴奋状态过渡到睡眠状态,加上自控能力差,上床后睡不着就很容易通过“吃”被子或其他一些奇怪的嗜好来使自己入睡。
幼儿时期,孩子精力旺盛,上床睡觉时很难从兴奋状态过渡到睡眠状态,加上自控能力差,上床后睡不着就很容易通过“吃”被子或其他一些奇怪的嗜好来使自己入睡。很多父母为此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是很难彻底让孩子放弃这一嗜好。一位有多年幼儿园工作经验的老师指出,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的习惯,家长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1、坐在孩子旁边,轻轻地给他们讲一些卫生常识的小故事,告诉他们“吃”被子是不卫生的。这要考验家长的技巧,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办法形象生动地告诉孩子“吃”被子的小孩容易生病,生病身体就不舒服,就要打针吃药。小孩子知道“吃”被子是不好的,慢慢从心里认识到这件事的危害,利于日后慢慢改正这个坏习惯。在这点上,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毕竟不如成人,他们可能不会马上改变固有的习惯,这时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做更多的努力。
2、在临睡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每天睡觉前给孩子讲一些故事,或播放一些轻柔优美的催眠乐,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干净的毛绒玩具,让他抱着入睡,这样容易让孩子的注意力从“吃”被子转移到和毛绒玩具玩上来。转移了注意力,时间长了,孩子就可以逐渐忘掉“吃”被子的习惯。
3、白天适当增加一些室外活动,加大活动量,使孩子在入睡时感到倦意,这样有助于孩子尽快入睡。白天多带孩子出去玩玩,和伙伴一起做做游戏,不要让孩子总是呆在家里不活动。白天的运动会消耗掉很多能量,到晚上自然而然容易感到疲倦,上床睡觉也不会再精力充沛睡不着觉了。孩子上床就能睡着,就不会再“吃”被子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