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话是妈妈们的“语言禁区”?

12-07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哪些话是妈妈们的“语言禁区”?》,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宝宝是可爱的花朵,他们的成长需要妈妈们阳光雨露般的呵护与照顾,可有时妈妈们的一些无心之言却无意中伤害到了宝宝幼嫩的心灵,那么哪些话是妈妈们的“语言禁区”呢?

语言禁忌一:恐吓的话

当宝宝顽皮不乖时、当宝宝任性哭闹时……很多妈妈都会使出“恐吓”的招数——“你再哭,大怪物就把你叼走了!”“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的确,这招儿用起来可能收效不错,但长此以往,却会使宝宝对生活失去安全感,甚至形成胆小怯弱的性格。

建议:当宝宝因为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某种行为遭遇制止而哭闹时,妈妈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先使宝宝的抵触情绪趋于缓和,再耐心地解释其中原因,帮他们分析要求的不妥或行为的不当。当然,妈妈们不要对宝宝的任何要求都习惯性拒绝,那些相对合理的要求不妨满足他们。另外,妈妈们也可以使用冷处理的方法对待宝宝的哭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宝宝学习自己调节情绪。对于宝宝的那些不听话行为,妈妈们就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了,不妨摒弃说教和唠叨,换种表达方式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桐妈发现相对大呼小叫,桐宝更乐于接受建议和商量——“如果桐桐能把玩具收拾起来,妈妈会特别高兴!”“桐桐,你来决定还要看多久电视。”

语言禁忌二:嘲笑的话

相信没有哪个妈妈会真心嘲笑自己的宝宝,但有时妈妈的一些话语却让宝宝听出了“嘲弄”的味道:比如,妈妈故意模仿宝宝的发音不清或语病;再比如,妈妈笑话宝宝的想象不切实际,等等。这些不当行为会导致宝宝胆小紧张、不敢尝试、羞于表现、缺乏自信。

建议: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交流及相处应是平等的,妈妈要对宝宝积极的表现表示认可,对宝宝勇敢的尝试表示赞赏,切忌不断重复或嘲笑宝宝的不足。当宝宝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胆小、自卑等情绪时,妈妈要不断鼓励宝宝,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用尽可能积极的态度帮助宝宝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语言禁忌三:发泄的话

“你能不能自己待会儿?”“你怎么这么烦人啊?”“我真多余生你!”这些妈妈随口而出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话,对宝宝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它会严重伤害亲子感情,还会引发宝宝焦虑、不安、紧张、敏感等情绪,甚至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育。

建议:妈妈在和宝宝相处时要尽量保持平静且愉快的心情,不要将自己的压力、烦躁等不良情绪发泄在宝宝身上。桐妈的办法是当情绪不佳时,会将桐宝暂托外婆或桐爸照管,自己做一些诸如看书、画画等能够平复情绪、舒缓心情的事情,切忌让宝宝成为妈妈不良情绪的出气筒或替罪羊。

语言禁忌四:打击宝宝自信的话

“你能行吗?”“你确定你能做好吗?”妈妈说这类话也许是为了避免宝宝骄傲,也许是为了激励宝宝进步,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这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样质疑的态度只会严重打击宝宝的自信。

建议:妈妈们请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看待宝宝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努力吧,要知道宝宝的成功源于妈妈积极的暗示,宝宝的优点源于妈妈不断的发现,宝宝的成长需要鼓励、需要赞扬、需要欣赏、需要张扬、甚至需要骄傲,所以妈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告诉宝宝“你真棒”。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常说哪些话孩子更自信?


自信,是你靠眼神传递给孩子的一种力量,是你能够为孩子添加的一双翅膀。要让孩子有接受挑战的勇气,不畏挫折的决心,关键就在于孩子的自信心。

要培养孩子满满的自信并不难,你只需记住10句话——但是,这也许很难,因为它需要你的坚持,最终你会发现语言是有着神奇的魔法效力呢!

1、“我能看到你的好”

人与人对话的过程中,很多信息是通过眼神传递的,而且这种目光信号是人们不容易控制的。所以,孩子完全能够从父母的眼睛中读懂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话。

因此,如果你偶尔对孩子发出不太明朗的目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的眼睛里只有孩子的弱点,那么就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影响。有时候,换一种角度看孩子,让你的态度适应孩子的脾气和方式,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

2、“我们在你身边”

孩子需要被父母保护、不会有可怕事情发生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万能的,不能将所有的危险和不友善的眼光带走。

因此,你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一天天地学会更好地照顾自己,学会面对风险,避免陷入可预见到的困境当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学会面对真实的生活。

3、“我理解你”

孩子生活在自己的感觉和幻想当中,这是成年人难以进入的,因此理解孩子变得困难起来。但是,让孩子相信父母理解他和他的行为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因此我们还是要努力。

理解并不意味着将冲突、错误、缺点掩盖起来。你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去思考和改变。但是你也该调整自己的观念,告诉自己孩子大部分的错误都不是因为性格或品质上的缺陷,而是他还缺乏经验。

孩子就是孩子,所以他会在游戏中作弊、欺负小妹妹、不让别人动他的玩具。但是在你的帮助下,他终有一天会处理好各种情况。

4、“我们谈谈你的感受”

孩子的感情丰富,情绪波动剧烈,他常常自己都不清楚心里为什么不舒服。总之,就是不高兴。因此,你最好的对策就是将孩子的乖张感觉当做正常表现,不要反感和反应强烈。

虽然你不能完全明白他的心思,但是你认为他的激动或伤心是可以接受的,对他来说非常有益。暴风雨过去之后,你可以通过与孩子交谈,帮助他理解和识别刚才的感受,并且找到解决办法。

5、“你行的!”

孩子对掌控未来生活方面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信任感,它会使孩子相信,自己必将越来越灵巧、越来越专心、越来越强大,哪怕这当中要经历很多的失败。所以,你可以经常带着孩子乐观地展望未来。

此外,你们还应该经常以积极的态度回顾过去。“你还记得你学骑车吗?你摔了很多次跤,但是现在你骑得多好呀。”孩子越多地联想到具体的、积极的经历,其自信就会越发地增强。

6、“你可以尝试改变”

“在我小的时候,我经历过很多疼痛的手术,然后一年又一年地躺在床上。我每天都写故事,然后把他们寄给著名的《希区考克推理文学志》。被退回来的文章我就把它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后来到我14岁的时候,钉子已经承受不了退稿的重量,因此我按妈妈的建议,把它们挂在钩子行,然后继续写。

这是全世界最会说故事的鬼才、畅销书作家史蒂芬。金少年时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动机和耐性的力量,而且如果没有感情丰富而又意志坚强的妈妈,多病的金会少了很多期望。

7、“我们原谅你犯错”

“尝试、错误、再尝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正常的反复,所以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接受孩子的错误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这样宽容地对待孩子。杯子摔碎在地上了,手工作业没有做好?你可以对他笑一笑,轻松对待。

如果你不允许孩子出错,那么他就会越来越紧张,慢慢地用沮丧的眼光看世界。

8、“我相信你可以管理自己”

随着孩子的长大,你应该慢慢地给他些权力。比如他的房间他自己说了算,他的零用钱可以由他自己支配一部分。让孩子明白什么叫“我决定,我负责”。

当然,“管理”还包括另外一层意思,他有义务每天早晨叠好自己的被子,每天晚上将玩具放回橱里。另外,孩子也可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支配,比如在父母的同意下去好朋友家过夜。

9、“你会和别人相处得很好”

孩子需要与他人交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和更新知识、经验、感受能力、自我控制力、幽默感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什么时候用“你”,什么时候称呼“您”,和爷爷奶奶怎么说话,对老师用什么态度,什么时候可以开玩笑,什么时候必须严肃,好朋友打架了该怎样劝……这些经验都是孩子从你、你家、你们周围的世界中模仿而来的。

所以,鼓励孩子走出去,告诉他要用友好、尊敬的态度对待别人,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成为坚强后盾,是你的责任。

10、“这些事你可以自己做做看”

与其不断地指导孩子如何去做,不如给他勇气,让他自己去做。你过多的指令会让他无助且懦弱。

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可以放手让他独自准备简单的水果、切蛋糕、去报亭买报纸。而且,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你可能不再知道孩子所有的事情,因为孩子也需要有秘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长大。

妈妈们,不是你脾气差,是你太累了


很多时候,对着孩子发飙你是不是很在行呢?

你把满腔怒气都发泄在这个小可怜身上,你总是有道理的,错的都是别人,你毫无节制,直到把孩子说的无地自容,自尊、信心皆失,你才痛快地打住。

但看到孩子的泪水,你又心疼的不行。但自责并不能阻止你再次的发飙。怎么办?!你真的是脾气差吗?

也许,是你太累了!

1做勤劳的妈妈,累!

中国妈妈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下班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劳朴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怎能不累?

2做最无私的妈妈,累!

养房有房奴,养车有车奴,养孩子你是不是成了“孩奴”?有了孩子,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

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3无时无刻不在保护孩子,累!

为什么在国际上总认为中国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西方养孩子以生存技能为本,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所以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妈妈们越来越感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呢?奶粉、护肤品、疫苗、校园……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会,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4中国妈妈最担心孩子,累!

中国妈妈随时精神紧张。比如带宝宝外出,中国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在家里宝宝睡觉妈妈不放心,着凉怎么办?出汗怎么办?……

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5被责任心绑架,累!

中国妈妈为孩子付出的最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最艰巨的“任务”来完成,并不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中国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吃个饭等于长征两万里,能不累吗?

6控制欲强,累!

有专家认为,中国父母的最大错误在于,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7喜欢攀比,累!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中国妈妈”有段时间却成了贬义词,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因为中国妈妈爱攀比。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国妈妈总是要和朋友同事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我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总是以别人为标杆,要子女去跟人攀比。

中国妈妈是世界上对自己最苛刻、对孩子最愧疚的妈妈!

西方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中国的父母总是自责。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带某个东西,孩子常常会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给我带。”受到谴责的家长通常也会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记得。”因为母乳时间不够长,妈妈愧疚;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妈妈愧疚;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

妈妈们,你能不累吗?

孩子眼里的妈妈们


孩子心目中的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如果年轻妈妈能够知道如何才会受到孩子的欢迎和喜爱,这对提高自己做母亲的素质标准和教育艺术都十分有利。

1、“无能妈妈”不受欢迎

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是妈妈都不会。妈妈早出晚归,她对我的爱好好像根本不感兴趣。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而且妈妈对我的提问也从来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说小孩子的话为什么这么多。

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使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建议:为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但是,同时,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语交流。毕竟妈妈不是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妈妈不会的。也没必要为了孩子而去学这学那,要告诉孩子知识是无涯的,妈妈会不断的充实自己就想孩子现在做的一样。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学习新的东西。

2、“电视妈妈”冷淡孩子

孩子:妈妈一有空总坐在电视机前,对于电视连续剧是一集不落,而把我搁在一旁。妈妈把电视节目看得比我重。

点评:如果妈妈一直与电视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和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展亲子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孩子,使得他也从小喜欢看电视,而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严重的话,自闭症和孤独症等一系列疾病也可能产生。

建议:童年很珍贵,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

3、“苛刻妈妈”束缚孩子

孩子:妈妈总对我不满意,一心想把我当成一个“全能小神童”,钢琴、舞蹈、美术、体操和电脑,我学了好多,可是她还总觉得我这样没做好,那样没学好。

点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过于苛刻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孩子过于严厉,而且总是说“不”。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

建议:儿童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切记不要过分唠叨和干预孩子,要大胆放手,让他适当自由和放纵。

4、“攀比妈妈”让人厌烦

孩子:“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在大家面前,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的孩子相比,她不是说我不好,就是表扬同事或者邻居的孩子比我强。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做得也不错。

点评:对孩子的责备使得他有些不服气,甚至反感。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信心不利。

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一起开发潜能。

5、“谦虚妈妈”压抑孩子

孩子:在客人面前,我总喜欢表现自己最拿手的长项,但妈妈总当着他人的面说我做得不好。

点评: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较兴奋,喜欢表现,同时也不免出现一些小差错,这是正常的。可是妈妈却认为孩子的“人来疯”让家长丢面子,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子有方,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孩子。

建议: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而且心灵也比较脆弱,上述做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当孩子开始不听妈妈的话,开始对妈妈的教育出现叛逆行为的时候,做妈妈的就应该开始细心的观察一下,自己什么地方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如果是自己的不对,要及时的改正。不过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了解越多,独立性的要求越强烈,也可能出现逆反心理,都是正常的。

“中国妈妈”是坏妈妈?


“中国妈妈”成为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总是希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这让不少华裔学生感到烦恼。

总以别人为标杆

记者看到,在这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说,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

而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盲目攀比伤害孩子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这是家住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愁云密布。从小到大,佳佳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长大,从幼儿园的弹琴、识字、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教辅书、培训班,每一项都不能落于人后。妈妈甚至为佳佳制作了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标卡,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和别人比吗?帮帮我!”12355热线心理咨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说,最近,一位大二学生小金走进咨询室求助,自从进入大学后,周围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小金的成绩始终不理想,让他近于崩溃。

原来,小金从小在家长“争第一”的要求下长大,“要比别人强”的口号逐渐变成了习惯和行动目标。“只有比别人优秀,他才会快乐。一旦被赶超,就无所适从,自卑、嫉妒和痛苦开始滋长。”刘老师担忧地说,类似的咨询案例正在急剧上升,盲目攀比已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越来越多的学生正遭受伤害。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国妈妈’。”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据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本市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若以5分为满分,在与母亲的关系方面,89%的孩子给妈妈打了4—5分,在评价父母的教育方法上,也有86%的孩子给父母打了4—5分,77%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她也表示,对于妈妈们潜意识里“爱攀比”、“爱包办”的倾向应引起关注。

“横向比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假想敌!”市西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主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一起开发潜能。

【相关评论】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的妈妈。所以我不能容忍别人指责我们的妈妈。可如果抛开肤色和种族的偏见,我们客观来看待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指责,其实人家说的又句句在理。

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我相信美国也有这样的妈妈。为什么这样的指责不会发生在国内?因为我们当局者迷,或者说我们国内的妈妈实际上是在一条船上,让有着同样行为与举动的人群来指责对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当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放在一起时,我们才会发现彼此有如此之大的差异。

“中国妈妈”成为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总是希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孩子的前程同时也是父母的前程,上最好的小学,读最好的大学,然后找最好的工作。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中国的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被抹杀了,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而美国人则是放羊式的教育,父母管得少,老师管得少,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去工作。这样一来,孩子的创造力反而被激发出来,而这也就是美国引以为豪的开放式教育。

华裔的烦恼其实也是我们国内的烦恼。面对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指责,我们其实无需更多辩白,因为我们对孩子对孩子管得实在太多了。(关东客)

妈妈们的实战育儿心得


为了能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谓是费尽心思,都希望孩子的身体机能、情绪个性、艺术创造、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而这些都需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加以引导。一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发现的经验可能比很多育儿书籍上的更具有指导性,因此记者采访了几位颇有“实战心得”的家长们。

■用音乐开发孩子的智力

母亲:王斌

孩子:杨翰修

孩子年龄:3岁

音乐可以刺激人的左右半脑。所以,王斌一直通过音乐教育和行为能力的培养,来开发孩子右半脑的智力。王斌对于孩子的音乐训练,坚持贯穿在她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家里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她在音乐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一岁以前,让孩子听特别为宝宝设计的音乐碟片,不但可以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创造力和记忆力,还能增进宝宝的空间逻辑能力和想像力的发展。另外,柔和的音乐旋律,可以起到安抚和镇定宝宝情绪的作用。

随着她对某几首音乐的熟悉,开始引导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即兴发挥,做出一些有趣的动作和表情。这些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对音乐世界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带领孩子做一些拍手游戏,让他们随心所欲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舞动。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宝宝开启心灵之门,而且还有助于打造一个愉快、活泼、开朗的宝宝。

■在有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最大自由

母亲:王凌霄

孩子:张艺博

孩子年龄:2岁5个月

孩子都是有脾气的,但是做父母的不能无条件地一再让步。孩子哭过、发泄过后,要让他懂得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由着他的性子,任何事情都要有原则和底线。

你能够容忍他的最大限度就是底线。王凌霄解释说,只要在自己的底线范围内,孩子都可以自由行事。孩子三四岁时,对新鲜事物有超强的接受能力。无论是洗衣服还是做饭,孩子都会插一手,虽然会把水洒得满屋子都是,父母不要给孩子脸色看。这个阶段,孩子什么也做不好却什么都好奇,非要自己来,那就让他自己来吧,大人无非多一些打扫的工作而已。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的自主范围也由自己吃、自己拿、自己走而逐步扩大,比如带孩子去逛商场买衣服,就要求孩子在自己圈定的范围内,可以选择颜色、款式等;去超市购物时在给出的金额范围内,他可以自己挑选喜爱的食品。看电视时,规定不能超过多长时间,在哪个时间段可以看等等。有了这样的原则,孩子就会把它逐渐当成习惯保留。

王凌霄说,孩子很小就懂得试探大人,试探父母的个性和承受力。所以,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无限度地容忍他们,否则他们会毫不客气地一路走下去,最终让父母无路可走。

■好习惯在荣誉中养成

母亲:陈杰

孩子:皮皮

孩子年龄:4岁

很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在幼儿园比在家勤快。虽然孩子因为表现好受到来自家庭内部的表扬,但是事实上,孩子更乐于听到老师对自己的赞赏。究其原因,原来孩子在幼儿园受表扬,而在家里因为没有了对手,就缺乏“上进”。

陈杰很早就开始培养皮皮的劳动习惯。通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候还要求他帮助家里人做事情。比如自己穿衣,给父母拿拖鞋,但也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孩子越来越不耐烦做这些事情。虽然会称赞孩子勤劳,甚至有时候会有适当的物质奖励,但是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再好,家里也没有人会以他为榜样,而在一群小朋友中,就能起到“标杆”作用。这种情况下,要适当给予对比,比如向孩子表达:宝宝的某些优点值得妈妈学习等,以此鼓励孩子保持好的习惯。

在培养独立行事方面,陈杰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困难时自己寻求帮助。若碰到不认识的小朋友玩一个很有意思的玩具,皮皮会要求妈妈带他过去看,一般这时,陈杰都鼓励孩子自己和小朋友交流,几次以后,他就会自己处理这类事情了。还有一些事情,他自己搞不定,会发脾气,陈杰就提示他可以怎样做,而具体解决的人还是他自己。

相信《哪些话是妈妈们的“语言禁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演讲我的妈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