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学习面对好宝宝的“第一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次微笑:情感交往的起点

时间:出生两个月左右

这时的宝宝经常会睁开双眼四处看,一切都觉得那么新奇。当妈妈出现在宝宝面前时,他会注视着妈妈的脸,手脚乱动,甚至会无意识地咧嘴微笑。这是宝宝最初的交际形式,也是宝宝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起点。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当捕捉到宝宝的第一次微笑时,年轻妈妈千万不可因兴奋而忘了和宝宝交流,这时的微笑正是表示他对妈妈提出了新要求:在宝宝醒着时,妈妈应经常出现在他面前,微笑着对他讲话;还可以利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如红、黄色的气球,充气的彩色塑料玩具,花手帕,小铃铛等引逗宝宝,使他心情愉快。宝宝手舞足蹈的反应会使身体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同时也加深了与妈妈的感情。经常与宝宝进行这种“情感交往”,对宝宝身体、智力、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有益。

第一次发声:理解沟通的开始

时间:出生4~7个月

这时宝宝给人的感觉更有趣,咿咿呀呀地整天叫个不停,表情也更丰富了。无论听到什么声音,他都会试着去模仿,学着利用舌头不断地实验和练习,享受其中的乐趣。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听到宝宝的第一次发声或说出第一个“词”时,妈妈可乘机与宝宝做发声游戏:当他咿呀乱叫或咯咯直笑时,跟随着重复或模仿,会激起宝宝更大的兴趣,令他继续尝试发声。当他发出“啊啊”、“嗷嗷”之类的韵母时,妈妈可在前面加上声母示范,如当他说“啊—”时,可以教他念“妈—”、“爸—”。

妈妈还可以把宝宝日常接触的物品拿给他示范发音,节奏放慢些,重点词予以重复,并作适当间隔,给他学习和回应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对宝宝说话不必总是用儿语,正常语音能使他更早学会正确的发音。

第一次摔跤:面对困难的态度

时间:1岁左右YjS21.CoM

一般来说,宝宝3个月会坐,6个月会爬,9个月就该走路了。宝宝在妈妈的指引下,靠着墙或者扶着凳子开始慢慢学习走路,却总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很多妈妈会赶忙跑上前,心痛地将孩子抱入怀里又亲又哄。其实,从宝宝第一次摔倒开始,妈妈就应该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励:“宝宝,快自己爬起来,你真棒!”实在不行时再帮一把,扶他起来。有了这样的第一次,下回不管摔得多厉害,宝宝都能自己爬起来。日后遇到比摔跤更需要独自应付的事情时,也要让孩子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

第一次发现:接受新事物的开始

时间:10~18个月

宝宝已经可以摇摇摆摆走路,离开妈妈的视线了,这时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那么新奇。趁妈妈不注意,宝宝拿了茶几上的几张扑克牌,翻过来转过去地琢磨,按一按,咬一咬,然后兴冲冲连跑带爬来到你的跟前,举起牌高兴地“啊啊”叫个不停。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妈妈要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新发现。如果宝宝把扑克牌含在了嘴里,不要立刻惊叫:“哎呀!脏死了!快扔掉!”最好轻轻地蹲下告诉他:“宝宝,这叫扑克牌,是爸爸妈妈用来娱乐的,你长大后也可以玩,但不能放在嘴巴里哦。”然后顺势把扑克牌从宝宝嘴里抽开。有时间的话,妈妈还可以将扑克牌一张张摊开,从颜色和数字上教宝宝分辨。过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成为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性的隐形障碍。和宝宝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宝宝才能在不断的探索—展示—解说之中,接受和学习新的东西。

宝宝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轻妈妈没想到的时候就发生了,看着宝宝每天的新进步和惊喜,让妈妈实在不禁为他的无所不能而赞叹!不过,别光顾着开心,还要抓紧充电,学习该如何面对好宝宝更多的“第一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第一次亲子班


第一次亲子班

开完了家长会第三天也就是4月2号,亲子班就开始上课了。

头天晚上妈妈安排乐乐早早睡觉,还定了闹钟,恐怕误了8点钟上课。到了早上,妈妈还没等闹钟响就早早的醒了,乐乐还在呼呼睡(自从捏积之后,人家都是6点多就醒了,今天反而不起来了),正好妈妈自己赶紧洗漱,一会儿再收拾乐乐。妈妈快打扮完毕时,听见乐乐在床上开始说话了,小家伙醒的倒是时候,该收拾你了。

都收拾完毕吃过早饭,妈妈和乐乐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幼儿园,教室里已经有两个小朋友了。

到了教室的第一件事情,老师先领着我们到了储物柜边上,这里每个柜子上都贴着一个小动物的图案,有小猫、小鸟、公鸡之类的,老师让乐乐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后乐乐的东东就由这个小动物保护了,乐乐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终选了一只蜻蜓,我们就把乐乐的背包和双层巴士都放在这里让蜻蜓看管了。然后,老师又带我们到休息间,靠墙摆了一溜儿小木格子,对面的墙边有小桌子小凳子,小桌子上有一个塑料筐,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小方巾,老师让乐乐自己拿一条,同时也让乐乐从另外一个小筐里拿了一把不锈钢杯子作为自己专用的,这些都是幼儿园为每个小朋友准备好的,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啊,就不用表了。拿完这些东西,老师指着旁边的木格子说,“乐乐你看那里有没有你的小蜻蜓呀?”乐乐很快就找到了,指着蜻蜓说“它在这儿呢!”老师让乐乐把杯子放在上层的小格子里,把小毛巾挂在下层的格子里,原来小毛巾的后面有一个圆环可以挂在格子里面钉好的小钩子上,乐乐马上就挂好了,自己也得意得笑起来。

准备工作都做完之后,我们就到教室一边玩玩具,一边等别的小朋友来上课。乐乐班一共10个小朋友,这次只来了5个。上课的时候,老师点名,教小朋友答“到”,乐乐之前在另一个亲子班已经学会了,可是到了这儿,竟然不说话了,可能是环境陌生吧,别的小朋友也有只看不说话的,第一次,就不强求了。接下来老师带着做了什么就不记得了,只记得外教上场了。这老外叫Becky,美国来的年轻姑娘,身材健硕(嘿),上来就跟小朋友们说Hello!妈妈正想让乐乐跟Becky打个招呼,乐乐的头却扭向另一边了,根本不看Becky,这时妈妈想起来上次和Sebi弟弟他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因为Sebi弟弟的爸爸是老外,乐乐怎么都不肯看人家,甚至还哭起来,弄得人家很尴尬,原来别看乐乐是小盆友,人家可是能看出来内外有别地,从那以后,乐乐看到老外就想起来Sebi的爸爸,甚至看到一辆8座的别克也想起来“我们坐的那老外的车”,当时他才一岁七个月,竟然一直记到现在,谁说小孩儿急性不长久呢?人家现在还会说起去年暑假在姥姥家吃了好多葡萄呢。呵呵,扯远了,言归正传。跟大家打过招呼,Becky拿出一只毛绒小象,跟大家一个一个地认识,我们碰巧坐得离她最近,所以第一个就跟乐乐认识了,妈妈在乐乐耳边说“跟小象hughug”,乐乐伸出手抱了抱小象,可是眼睛还是不看Becky,没办法,慢慢来吧。Becky转了一圈之后,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让大家跟她一起说儿歌“FiveLittleMonkeys”。这首儿歌妈妈的手机里就有,还有点印象,所以妈妈就跟着说了下来,乐乐则还是静静地听着,别的小朋友当然也不会,参与的都是家长,不管会不会都在出声,呵呵。后来的课没什么印象了,因为接下来就要到户外活动了。

到了教室外,老师让大家围成圆圈一起跳舞,可乐乐哪肯听,人家早就看到了摆在边上的一溜儿小车,就是那种人坐进去,用自己的脚划拉着地往前走的。只见乐乐小跑过去,哧溜钻进车里就开始兴高采烈地当司机了,这边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在跳舞做操呢,我们可不管那么多,想开车就要开嘛!接下来一直到走我们都在开车,实在是拿他没办法,哈!

您了解孩子第一次学习的过程吗?


为什么第一次接触知识的学习过程特别重要?其实核心的问题在于,第一次的学习过程对是否“学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价值。在我们对孩子的观察中,有三件事情我们经常认为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正是这三件事情,让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那就是“学过”,“学会”和“学懂”。

我在课间的时候,经常听家长问孩子一个问题:老师上课讲的这个你以前学过吗?往往那些上课比较活跃的孩子会说“学过”,我曾经在xx地方看过。这就是“学过”的含义。学过,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印象,有没有曾经见到过。而孩子对于“学过”的理解,也是“是否有印象”,这种印象,是一个“模糊匹配”的概念。比如说行程问题有若干类型,如果你问孩子“你有学过行程问题吗?”大部分孩子都会说“学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匹配“行程”两个字——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无论你问什么知识,孩子的回答往往都是“学过”。

其实我们都知道“学过”是没用的,于是就出现了“学会”的概念。由于家长都不是专业老师(即使家长是数学老师,但是不是语文老师啊……),所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学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为学会,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没学会。这种方法简单粗暴,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判断是否学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考试是一个综合的考察过程,除了是否学会之外,身体状况和心情也会对考试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学会”也包括学会知识和学会考试。就像我大学上新东方,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在读不懂一篇文章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阅读理解题。于是我做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提高了,这叫“学会考试”。

我们可以看到,在功利的模式下,如果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速成”和“提高成绩”,最终一定会选择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观察中,这样的老师并不在少数。如何让孩子“学会”?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把这句话记下来,然后背下来”。我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一章,研究了一些简化计算的方法,我分享给其他数学老师后,许多老师觉得我给出的几个结论非常好用,上课就让学生背下来——算判别式,可以直接默写。这样做的好处特别明显,学生计算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学会”了。

那什么是“学懂”,结合昨天谈到的“第一次”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关注接触知识的第一次的原因。我们先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学懂”的感觉——一种恍然大悟甚至是醍醐灌顶然后就觉得自己前面若干年都被骗了的感觉,如果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那种“毁三观”的感觉。在这一点上,不可否认,国外的很多科普节目做的很好。我算个思维比较变态的人,我经常琢磨,这飞机在天上飞着,要是突然掉下来了怎么办……后来看了一些国外的纪录片,我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飞机在天上飞的好好的,是不会掉下来的,如果掉下来,一定是由于“升力”不够,而“升力”不够,则是因为翅膀不够大或者速度不够快。什么叫翅膀不够大?比如说倾斜太厉害,或者是机头太高或者太低,都是相当于减少了翅膀的面积;而飞机迎风面过大,则可能导致速度变慢,速度变慢升力不足,也会出现掉下来的情况。你看,我刚才的解释中没有用到什么“伯努利原理”或者“流体力学”这种话,而且我写不出任何一个物理公式,但是我可以把“飞机为什么飞的好好的会掉下来”这件事情解释明白了。

那么,学懂是否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呢?我作为一个大学非理工专业的学生,基本没学过物理,但是我相信一点——任何知识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总是可以用一个合适的路径理解那些复杂的知识点。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张图告诉你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什么”——这就是让人真正“学懂”的东西。我们学懂一件事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本源、本质或者是内部逻辑,而对于一些细节,则还是需要深入学习的。所以,学懂反而不建立在必须有非常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我们的逻辑思维是否缜密,是否能够按照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问题。

我来说一个我觉得最失败的教育,就是驾校。可以说,在驾校,没有人学懂了怎么开车。我记得我学的时候,在学移库的时候,教练直接写了几句话,什么情况下往右打满,然后到哪里停。所以一旦中间出现任何意外,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调整,而教练这个时候只是大喊“你少打半圈轮就好了啊”——我连原理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少打半圈轮”。这就是典型的“学会”但是“没学懂”的案例。后来我自己琢磨,看别人各种崩溃的状态,终于领悟(我确实是自己领悟的……)了在倒车过程中方向盘和车行进路线之间的关系,于是后来就完全没有理会教练的那些“口诀”——事实上我后来也教过一些人怎么倒车,我发现只要讲清楚原理了,大家都会自己调整了。于是他们都说我应该去驾校当老师……我只能说,让学生“学懂”真的比“学会”要重要太多。“学懂”之后,大家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会被释放。

在学生这里,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学生可以“学会”,学会之后就能做题,但是到了考试就会忘记掉。和学车的道理一样,过几天就忘记了“在哪里要打轮来着”。而如果“学懂”了,即使忘记了具体的知识,也可以去想,去思考。有些同学有这样的问题:一道题,第一眼看到会,就是会;第一眼看到不会,多半就想不出来了。这也是“学会”和“学懂”的区别。很多老师提到的“孩子给家长讲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证明“学懂”的方法。

宝宝第一次,你应该这样做……


第一次独立睡小床

误区1:哭得好可怜,等大些再分床睡吧!

陪睡到1岁就难改了

在宝宝刚出生甚至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都会尝试着让孩子第一次独立睡小床。但是很多人看到孩子哇哇哭闹,看起来似乎很可怜,往往会很“心软”地把孩子搂到身边睡了。几次尝试不成功后,有些家长就会产生侥幸的心理,现在宝宝还太小,等孩子大些的时候再让他自己睡吧。

你应该这样做→

让宝宝从小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在几周大到三个月龄前,此阶段就可以让他一个人睡。在西方,父母此时通常让孩子独居一室,让他从小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家庭如果受居住条件限制,需要与孩子同住一居室,最好是让他独自睡一张小床,而不是与大人一起睡。孩子独自睡要从小开始,而不是到孩子长大后再分床,当孩子与大人同睡已习以为常时,对分开睡就会难以适应。

如果孩子已经较大了,此时分床,或让他独居一室,首先要告诉他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床睡觉,或有自己的房间睡觉;刚开始阶段,要帮助他适应,睡前陪他讲个故事,然后道晚安;如果孩子提出一起睡的要求,您的态度需要坚决,孩子哭闹一下没关系,一般不用多久就会适应。如果孩子小,不妨在他的床上或床头放他喜欢的玩具,他清醒的时候,会自己玩,而不是马上哭着找大人。

第一次捡地上垃圾

误区2:太不卫生了,得赶紧制止!

对小事物有兴趣啦

宝宝第一次捡垃圾往往发生在7-9个月龄,这是因为他到了细节的敏感期,他喜欢观察细小的事物,大人不注意的小东西,他却看到眼里。

家长看到宝宝捡地上的垃圾,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卫生,不能让孩子养成这个“坏习惯”,对孩子往往制止,甚至训斥,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对细节事物的观察与探索能力。

你应该这样做→

换种卫生的小东西让孩子探索

家长的认知与孩子的动机错位了,两个人关注的是不同的方面,对孩子来讲,他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只是对小事物好奇,想去观察、去探索,到底它是什么样的属性,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犯事”的过程。

如果家长认识到这点,就会理解孩子的动机。您可以把垃圾拿掉,给孩子换种东西让孩子去捡,如撕碎的小纸片或其他小东西,只要是卫生的,让他去探索好了。同时,这个阶段孩子对事物的属性差别特别敏感,所以当您看到孩子开始捡垃圾、关注小事物了,您应当意识到孩子细节学习的敏感期到了,要给他提供事物属性差别的学习机会,如不同的色彩、形状、材质、冷热、光滑粗糙、轻重等物理的差别,这个阶段,世界在孩子眼里开始细化,是他真正理性认知世界的阶段。

第一次提无理要求

误区3:哭闹没面子,只好满足他!

第一次就坚决制止

宝宝一两岁后,会逐渐有自己的小主见,在逛超市时就会小手乱指,啥都想要。

一旦看上了自己兴趣的东西,更是非要不可,不给就撒开了哭。家长一般不忍心看宝宝哭闹,坚持不了一会,就会妥协让步。

当同样的情形再发生时,家长往往会意识到上次做法不对,这次要坚持原则了,可是当孩子哭闹得比上一次更厉害后,家长又常常因为心软再一次妥协了。

你应该这样做→

全家行动一致冷处理

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从被拒绝到最终得到满足的过程,家长就会在无形中助长和负面强化了孩子用哭闹解决问题的行为,最终造成了宝宝的任性性格,一没满足要求就哭闹。

所以,家长在第一次时就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制止。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不理睬他,而且全家行动一致。具体的做法是:由一个家长先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严厉的批评,告诉孩子不同意他的不合理要求,其他的家长则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引导孩子去关注另一件他感兴趣的事,让孩子逐渐淡忘前面不愉快的事。

家长冷淡的态度一定要持续一段时间,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会引起家长的不愉快,让他在心中产生小小的敬畏,以后就会减少不合理的要求。

第一次拿勺子吃饭

误区4:吃得脏兮兮,干脆自己来喂!

耐心等待孩子长大

目前许多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用筷子,甚至还要家长喂饭,通常情况是孩子第一次刚学吃饭时,吃得哪里都是,有时不愿吃饭,而是喜欢玩饭,有时不喜欢勺子,直接用手抓,这种“不良吃相”,让妈妈或奶奶想直接喂算了,干净利落。这样下来,孩子就习惯于被人喂饭了,孩子能跑了,还要追着喂饭。

你应该这样做→

再怎么“脏乱”就当孩子在玩

实际上,孩子有自己吃饭的动力与意愿,让他坐在宝宝椅上,与大人共桌吃饭时,他就在观察与模仿大人吃饭。只不过此时他的手指小肌肉还不够发达,手指抓握力量与协调力不够,手眼协调能力还不够精准,所以他还不能完成“成人标准”的吃饭动作,这容易让大人心急。大人总是催促着孩子成长,而没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有耐心让孩子学习独立吃饭,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阶段再怎么“脏乱”,都要无动于衷,不要促催孩子,就当他玩;当他有一些进步时,要给他鼓励。二是通过一些精细动作的玩具,尤其锻炼三指运动的玩具,多锻炼宝宝的手指运动与手眼协调能力,因为这是拿筷子与勺子的基础运动训练。

女儿人生的第一次考试


今天,2010年8月10日,盛开小朋友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钢琴二级考试。为这场考试,我们已经很准备了一段日子。开开是从三岁多四岁不到的样子开始学钢琴的,那堪堪正是差不多两年前的事儿。她对钢琴的兴趣则可追溯得更远一点:有一年寒假,盛开的堂兄一家到上海来小住,那个孩子读的川音附中,以钢琴为专业,每天练习时间差不多有八小时。看着堂兄在黑白琴键上飞舞的手指,开开表示出了一点向往。后来,我在她幼儿园给她报了个钢琴班,一周三次,每次半小时。从开始上课我就同老师沟通过:并不想将她朝专业的道路上培养,只是多个爱好。故,学琴的第一年,我们根本没有考级的念头。

两年下来,开开固然不见得多么热爱钢琴,但也还是保持了每天四十分钟的练习量,从《玛丽有只小羊羔》之类的曲目渐渐学到了《优美的快板》什么的,老师说她还不错。于是,今年,可有可无地报了二级的名。

当然,一旦报名了,就想让她认真对待,考得过考不过其实关系不大,但是态度很重要。于是,我们从暑假开始,练习量增加到每天两小时。对于一个五岁的小朋友来说,在琴凳上端坐两小时是有困难的。盛开常常一会儿要求喝水,一会儿要求小便,一会儿又要求些别的什么,常常令我抓狂。我们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抓狂中捱到了考试的这一天。

这一天,沪上天气——怎么说呢?阳光是灿烂的,气候是炎热的。准考证上的考试时间是九点,老师说,最好能提前半小时到,让她有时间静静心。考虑到早高峰会堵车,我们七点四十五就出发了。八点二十左右到了设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考场。顺着指示牌慢慢走过去,一路都可以看见带着孩子的家长们。

虽然我对上海的人多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前建构,可走到考场大楼外时,还是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这人也太多了吧?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要知道,这个钢琴考级并不在一天进行,差不多有一周多的时间呢。

看到那么多人,我的头真有点晕。拉着开开的手,琢磨着到什么地方去躲一躲那灼人的阳光。就在这时,考场外工作人员拎着个扩音器开始嚷嚷了:“九点钟考试的考生,可以进场了!九点钟考试的考生,可以进场了!”

我拉着开开的手,走到门口,一看:家长不允许进去,小朋友得自己拿着准考证进入这幢大楼。我当下就有点犯难:这才八点二十,离考试时间还有四十分钟,开开一个人走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我不在她身边,成吗?盛开说:“我要和妈妈在一起。”我低下头,说:“家长不让进呢。”这时,有别的小朋友陆陆续续越过我们,进去了。我思忖着是不是等到快到时间了再让她进去。工作人员说:“进去里面有空调,还有……”因为他说的上海话,虽然我在上海已经呆了十年,可是后面的句子愣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在我犹豫的时候,开开拿过了准考证:“那我进去了。”说着,她就朝楼里面走了,十分利索,连头也没回一下。

站在门口,我发了好一会儿呆:小朋友进去要呆那么久,她会不会紧张啊?会不会觉得无聊啊?会不会想喝水啊?会不会想小便啊?同时,我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不知道在等待的这段时间该干点什么才好。

考场对面的一幢楼设了考生家长休息处,但是,只有很少数的几个家长在那坐着,大多数人都拥在不大的空地上,眼巴巴地望着这幢楼。我从众地站在人群中,也望了那么一阵,想:我也算体会到了考生家长的感觉了……

幸好我还带了相机,拿出来这里拍拍,那里拍拍,胡思乱想一阵,再给盛开爸爸发发短信什么的,可心里老是觉得空荡荡的。

这时候,有个小女孩出来了,旁边家长忍不住过去问情况,我赶紧也支棱着耳朵听。哦,原来,并不是按照准考证号码顺序考试,先到的会先考。我松了一口气:这么说来,开开不需要在里面等待我预计的那么长时间了。

其实,这个等待的时间并不算太久,貌似我东瞧瞧西看看之后,就看到楼上,盛开小小的身影正朝出口方向走了。我赶紧拎着相机跑到出口处——进场的时候没来得及拍照,这出来的光景算是赶上了。

盛开一开始没看到我,一张小脸板着,有点严肃的样子。保安叔叔拉过她的手:“要看到家长了才能离开哦。”然后,就在这个时候,小人儿看见我啦,快走几步,拉了我的手。她的手心有点凉还有点汗,不知道是里面的空调太冷还是别的。

“紧张吗?”我问。

“有一点。”她说。

其时八点五十左右。就这样,盛开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而我,则第一次体会到了考生家长的心情。

是为记。

孩子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在走进校门的人中,最激动的莫过去新生和他们的家长。“衣服干净一点,别弄脏了”,“看到老师要问好”……估计所有新生家长都会这样在孩子耳边唠叨,说这样才能给新老师们一个好印象。的确,“第一印象”很重要,然而与家长不同的是,老师们更留意的是孩子们的个性和特长,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孩子“人尽其才”。那到底哪些言行举止会被细心的老师留在“第一印象”中?看看幼儿园、小学的“第一次见面”吧。

有人安静、有人好动,老师说有办法对付

要说最难对付的,还是幼儿园的新生,小宝宝第一次走出家庭,踏入集体,每个孩子都“棱角分明”。幼儿园老师怎么出招?在新华幼儿园,张琰老师选择了一堂亲子体验活动——绘本阅读《月亮的味道》。“好动的、胆小的、内向的、活泼的,从孩子身上,家长的一些教育方式也能从中观察出来。”张老师说。

课堂上,有几个男孩子坐不住,老是在走来走去,家长有些不好意思,拼命在一旁叫“快点过来坐好“,可孩子不加理睬;而另外一些孩子,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听得很认真,可回答问题时,举起的小手中找不到他们的,站起来参加活动也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家长则羡慕地看着别的活泼的小朋友,想拉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可孩子坐在小凳上就是不肯起来。

“像以上好动的和胆小的两种类型,班上往往都会有几个,我们会特别关注,尤其是做好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工作。当然,大部分孩子都在中间状态。”张老师说,好动调皮的孩子,不太有纪律感,没有约束的概念,她特别叮嘱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有安静下来的时间,从五分钟开始,比如画画啊看看书啊,以后慢慢增加。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她建议家长要增加一些体育活动,尤其是多和其他孩子去接触交朋友,交往多了,孩子也就开朗起来了。“这类家长要变得‘懒’一点,比如别人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这些家长看孩子不回答,往往急于代答,其实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回答,或者家长故意说错,让孩子开口来纠正。”

有人画画、有人背诗,老师从中发现脾性

“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所幼儿园、家里有哪些成员、我的特长是什么……”一年级新同学见面了,全班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自我介绍,互相先认识一下,饮马井巷小学徐岚老师的班上也不例外。

“虽然经过暑期家访后,所有孩子我都认识了,但这次介绍我还是听得特别仔细。”徐老师说,与在家访中见面不同,这是孩子在没有家长的陪同下,独立应对一个陌生环境,从中可以很真实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色,也为临时班干部物色人选。

果不其然,一圈介绍下来,徐老师心里有点底了。语文课代表有候选人了:一位扎着辫子的小姑娘,走到讲台前一张口就背起了绝句诗《回乡偶书》,随后讲故事一样地把这首诗翻译给大家听;宣传委员也冒出来了:“刷刷刷”穿着花裙子的小女生握着彩笔,即兴画了一幅《小兔子吃萝卜》,栩栩如生,她笑着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画画。

管理出操整队的同学是在之后的游戏中发现的,当时许多学生在吵闹讲话,一位虎头虎脑的男生“蹭”地一下站起来:“大家不要吵了,安静下来,老师有话说。”徐老师说,这个孩子嗓门特别响,其他学生一下安静了。而卫生委员的候选人是最后被“看中”的:“当时其他同学都走了,他还留在教室,说帮助老师打扫卫生。”

“某某说话声音轻,而且总是低着头,胆子小;某某介绍自己时次序比较乱,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还有某某,比较好动,坐不住……”虽然才相处了短短两三个小时,徐老师已经在笔记本上记了满满五大张,“只有了解了每个孩子的脾性,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或者说‘对症下药’。”

链接:

“读书郎”受欢迎

濮家小学的开学典礼上,一个高2.5米的吉祥物“读书郎”现身校园,让一年级小学新生格外兴奋。濮小师生在读书郎下为一年级孩子举行阳光授书仪式。“读书郎”将在每个学期开始结束,以及平时的校园活动中和学生在一起,学校希望这个卡通吉祥物能让孩子们亲近书籍,快乐读书。

第一课“跳房子”

丢一个沙包,小心地挪着脚步,轻轻一踢,沙包进了另一个方块……当沙包被踢进自己的“家”时,孩子们在赞赏声中开心地笑起来,此刻,第一天上学的紧张心情飞走,新同学之间也相互认识了……

按惯例,新生开学第一天,学校都要对学生做入学教育。而昨天,采荷一小的新生入学仪式上,却是另外一幕:200多位稚嫩天真的一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同学带领下,开心地玩着“跳房子”游戏。采荷一小校长王红说,新生开学第一课“跳房子”,想帮学生体验到上小学是快乐的,在游戏中认识新同学,感受集体主义、合作意识,也会了解规则意识。

喜欢《学习面对好宝宝的“第一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