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总是不听话,不少父母常为此对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其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家的几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如影片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他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习惯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块蛋糕,哪怕只加了一点点狗粪,都会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说,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们此后再没提过要看限制级影片。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多引导少训斥
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孩子长这么大,育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曾尝过,闭上眼睛一想,脑海里就如放电影般浮现出孩子成长经历中的一幕一幕。
记得彤彤不满一岁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了一场经典教育的理念讲座,听完讲座,深受启发。从那以后,我试着让彤彤听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刚开始她还不会说话,也不懂得自己选择,让她听什么她就吸收什么,《三字经》、《老子》、《论语》等经典作品都听过,对她语言功能的开发起了很好的诱导作用。
彤彤慢慢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就不再喜欢听了,现在很难让她静下心来听这些东西。
一天晚上,我坐在沙发上拿着彤彤喜欢的玩具大耳朵兔兔摆弄着玩,彤彤看见后,跑过来跟我抢,我拽着大耳朵兔兔的两只耳朵,彤彤拽着大耳朵兔兔的两只脚
,我们爷俩我拽过来她拽过去,一来一往,本来彤彤过来是抢玩具的,结果把彤彤逗得前仰后合。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心想:“何不趁机教她学点东西呢。”我和她抢拽大耳朵兔兔的同时,首先从哼唱儿歌《拔萝卜》开始,接着给她背《三字经》、《论语》,我唱她也和我一起唱,我跳她也和我一起跳,我们爷俩玩的不亦乐乎。我和彤彤就这样玩了一晚上。彤彤不但玩的很高兴,不经意间还学会了长大后不再想听的《三字经》和《论语》里面的很多内容。
看来,“寓教于乐”是一种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学习方式,朋友们不妨试一试。
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就是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几种情况,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01
对外人发脾气
当孩子会说“我”这个词的时候,意味着孩子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孩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发脾气。不过大多数孩子都是局限于“窝里横”,虽然偶尔对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还是比较收敛的。
但是,如果孩子对外人都经常耍性子、发脾气的话,可能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点过度膨胀了。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对孩子有点过于顺从了。
02
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往往就会萌发“交换观念”,用自己的劳动去跟父母换一些小奖励:“妈妈,我考了100分,你能带我去吃必胜客吗?”“妈妈,我要是好好吃饭的话,一会能让我看会动画片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行为,有付出,有回报。
但是有的孩子,却发展到了无理谈条件甚至威胁父母的程度:“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这明显就是“强盗逻辑”,不跟你讲道理,反正你必须满足我!也就是说,孩子在试图控制你!
如果有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诱惑来要求孩子做事情。
03
拒绝分享
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还是比较正常的,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甚至小学,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话,就不是什么好苗头了。
任由孩子发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学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爷爷奶奶分享。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非常自私,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真心朋友不多。
04
使唤爷爷奶奶
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对爷爷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学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么才来接我?”“菜这么咸,你老糊涂了么?”……
一般来说,当孩子尝试着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一般都是拿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下手的。因为老人往往舍不得训孩子,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时间长了,“自我中心”的意识会急剧膨胀,变得目无尊长,叛逆难管。等到了青春期,就会很难控制。而且,孩子现在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是将来对年迈的父母的态度。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1252139371,教育联盟之精英学习圈!
05
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有些孩子“眼里没活儿”:自己书桌乱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滩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妈妈忙着做饭让他帮忙摘菜都不乐意。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绩弄好就行”“现在懒点就懒点吧,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因所谓的“爱”而不让孩子参与家务,那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发展,越长大越不好管教。
教育孩子,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这样的话语尽量不要说
“不要怪他,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这样了!”
经常见到这样的护子心切的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孩子闯了祸别人找上门,都会用“孩子小,别跟他一般见识”来替孩子开脱,试问这个社会会以“还小”为借口原谅孩子的一切过失吗?
“乖乖吃饭,吃完饭妈妈给你买......"
听完这句话,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拿不吃饭、不上学等理由威胁你了,暂时的诱惑或许会让孩子听话,但是你总不能整天用这种诱惑的方法使孩子听话吧?
“桌子坏坏,打它,谁让他磕着宝宝的?”
无形之中你在告诉孩子,孩子磕到是桌子的过错,与自己的不小心没有关系。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一种推卸责任的意识,对孩子的将来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学会拒绝
从明天起,拒绝百依百顺,拒绝心软,不要因为看见孩子掉眼泪就慌忙的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做家长:该买的、需要的咱一样也不给孩子落下,不该买的、多余的,能不买就不买。
惯子如杀子,愿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开明的父母,让孩子活的有温度、有力度、也要有“难度”,孩子一定要爱,但千万不要溺爱!
华盛顿大学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发现,我们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对他们的智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方式。
指示型家长和社交型家长
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家庭的对话,发现家长的说话方式主要有两种:指示型和社交型。
指示型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命令,比如:“拉住我的手”,“把电话给妈妈”,“好好吃饭”。
指示型家长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回答,他们只希望看到自己的指示被遵守。这就是说他们的孩子不需要思考答案,也不用加入谈话。
社交型家长则会在谈话中使用“什么”,“怎样”和“为什么”。他们会不断想去理解他人:“我真想知道她为什么没来电话?”或是“你觉得咱们应该去哪里?”他们常常会问孩子这类问题,把他们带入自己的思路。
社交型家长的孩子会从这种对话里得到显著的好处。他们普遍地更早学会读写,在学校的功课也更优异。对这个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在不断地理解其他人和事情的过程中,社交型家长无形中引导了孩子思考与逻辑。也就是说,他们在告诉孩子:要是想加入咱家人的谈话,你得动脑子才行。难怪它的影响能够持续孩子一生。
很多家长与朋友谈话时是社交型,但与孩子谈话时就变成指示型的了,谈话由充满互动的交谈变成了简洁而有效率的命令,内容也变得枯燥乏味。
儿童的智力发展非常快,往往在几个月间他们就能学会大量东西。家长要想应付如此快速的发展,重点在于提供给孩子丰富多彩的词汇库和能刺激他们思考的谈话。
虽然有的时候,简单明了的指令在孩子身上更有效果,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然而,从长远看,能够带动孩子一起参与,才是对他们更有益的。
如何成为社交型家长?
下面给想成为社交型家长几个简单易行的建议:
——给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可以一边看着书上的图画,一边说出你的想法,并且邀请孩子一起来:“这些小猪要去哪里呢?”,或是“啊哟,这只小鸡躲起来了……它在躲谁呢?”你的问题最好有多个合理答案,这样孩子必须在真正思考之后才能回答,而不是随便猜一个正确答案了事。
——带孩子买菜的时候,留几分钟时间来跟孩子聊聊天,跟他谈谈刚才见到的食物、人和事情,听听孩子的看法。你可以问孩子晚上想吃什么,其他家人最喜欢吃什么。记得不要太严肃,这是轻松愉快的谈话。
——当你跟孩子一起排队或是等候时,跟他像朋友似地聊一聊。你会发现小孩能谈论的话题远比你想像得要深,当他问你问题时,你可以摸索他的思路,然后与他探讨所有的可能答案。把指示性的回答留给简单的问题,比如厕所在哪里之类。
——在家里与孩子谈话时,有意识地让他明白你的思考方式。让他知道你在想认识和理解他,这不但能教导他也如此对待别人,还能让他更愿意加入谈话,并从谈话里学到新东西。
社交型家长对孩子成长的益处
——让孩子明白你在乎他们的思想和意见,他们与你生活中的其他大人一样重要。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欣赏自己的个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不仅仅是听话。
——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加强他们的读写能力,在学校成绩更优异。
——教导他们积极沟通,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日后在社会上。这对他们的个性成长极有好处,懂得沟通技巧的人,才最有可能出人头地。
——让他们学会有创意地思考,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意见。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创意思考家,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他们的天赋被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磨灭了。
——让孩子更独立自强。
与此同时,社交型的谈话对家长也同样有好处。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远比你想像的懂得更多,谈得更深。你跟他们聊得越多,他们的意见也越成熟,从而使谈话更加有趣。很快你就会意识到,在家里跟我们的孩子聊天,不比跟你的朋友们聊天逊色。
建议:假如你不是天生的社交型家长,或面对孩子时不是社交型,建议你姑且实验三十天,你一定会惊讶它的效果是多么显著!很快地,与孩子聊天会变得自然而然,完全不用你特别努力。
对孩子表示肯定的语言
改变说话的方式,会让听者的心情大大改变。
“吃完饭刷牙很清爽啊。”
“早点准备好明天上学要用的东西,这样玩起来才畅快啊!”
“好好做自己的事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摆好脱下来的鞋子,心情不是更好吗?”
多多使用表示肯定的语言,听者的心情就会好很多。
这些肯定的语言,会让听者感到自己得到了肯定。
而且,肯定的语言能帮助别人产生积极的联想。
听者能够更加积极地修正自己的做法。
有时需要简单的命令型
有时候,也不能一味地使用肯定句式。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有时候可以用用简单的命令式。
这与表示否定的句式、伤害人格的语言不同。简单的命令式也很有效。
“吃完饭去刷牙。”
“早点准备好明天上学用的东西。”
“好好做自己的事。”
“脱下的鞋子要摆好。”
家长的语言决定了亲子关系
像上面说的,家长的语言给予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仅仅是注意每天的语言,就能有效改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实施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
同时,每天得到家长的肯定,孩子也会越来越自信。
这种自信,会让孩子更加积极乐观,在生活中具有更多的参与意识。
孩子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
不但关系到学习,还能很好地领会家长的教导教育。
否则,孩子会自暴自弃,不管家长怎样教育,总是不能领会。
育儿观念:接受孩子的不足
隔代教养是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的普遍现象,加上独生子女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大人的眼中都是最棒的最好的。这就造成了家长们看不到孩子的不足,更接受不了来自外界的善意的批评。
班上有个调皮的女孩子,规则意识比较淡薄,话比较多,注意力也不能集中,上课的时候不停的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找身边的小朋友讲话,是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孩子。作为大班的孩子,需要为以后上学做准备,需要培养基本的规则意识,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大班的小朋友,要求更多,相应的奖惩措施更严格。但是大班的孩子有自己的脾气,有很强的个性,对老师的惩罚会不听,不服从。于是老师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可是得到的却是这样一段话:“我家宝贝是最棒的,我家宝贝要哄着,她吃软不吃硬。”“我家宝贝还小,以前带过她的大人都说她很听话,很懂事的。”
对于家长心疼自己孩子的心理我很能理解,他们每天跟孩子相处,是最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他们最知道原因也最能理解,可是因为这位溺爱,他们忽视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不停的有人为他们犯的错误收拾残局?不是!是自己知道并克制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也只是出现在个别的家长身上,而且基本是老人。常说隔代溺爱,因为宝贝自己的孩子,所以眼中只能看到孩子可爱的地方,耳朵只能听到别人的夸奖,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完全包容,对于别人提出的善意的建议和批评不愿接受,他们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但是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眼中都是很棒的。所以对于幼儿园老师的新的教养方式和他们的老式教养方式发生了冲突,这中间需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来调节。因为大家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
【案例】桦桦很爱看动画片。每到吃饭的时候,也要妈妈开着电视机。妈妈不让开,他就又哭又闹。但是开着电视吃饭,他又三心二意,往往吃一口饭,就要看几分钟。最令妈妈生气的是,他还喜欢把饭含在嘴里。妈妈责骂了几次,他都不肯听。
对策:遇到宝宝犯错,家长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责骂,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容易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讲道理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培养宝宝安静倾听的习惯,也能纠正他的错误行为,但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比如,桦桦妈妈为了让桦桦明白两个道理:“一心不能两用”和“边看电视边吃饭对健康不利”。桦桦妈妈可以让桦桦试着同时做两件事,比如一手画画,一手堆积木,当他无法协调的时候,借机告诉他:你看,这就是一心两用的结果,吃饭和看电视也是两件事,不能同时进行。之后,桦桦妈妈还可以告诉他,边看电视边吃饭,还会让胃不消化,影响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能和小朋友玩了。此外,家长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因为宝宝哭闹,就默许一些错误的行为,比如桦桦家一开始就不该允许边看电视边吃饭的行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能一边要求宝宝吃饭不看电视,一边自己看得起劲。还可以适当地给宝宝一些奖励,比如,如果他吃饭吃得又快又好,就能多看一集动画片等。
冷处理并不是不做声
【案例】妮妮总爱做些“危险动作”,不是今天把手戳进插头里,就是明天从凳子上跳下来。前几天她和妈妈一道玩剪纸时,又把妈妈气得不行。妈妈提醒了好几次不能碰剪刀前面的金属部分,她就是不听,还多次去摸刀口部分。妈妈要收走剪刀,她就大哭。
对策:宝宝对未知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但又不知道危害性,而且一旦玩疯了,更是不愿意听家长的说教。家长除了事先给宝宝灌输危险意识外,当他玩疯了不愿听批评时,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比如针对妮妮握剪刀刀头的危险动作,家长可以先把剪刀没收,然后坚决地表明态度说:“剪刀很危险,你不听话就要没收。妈妈也不和你玩了。”如果妮妮用哭表示对家长行为的抗议,家长可以先冷处理,但冷处理并不代表完全不理睬。家长可以先在一边观察。过几分钟,家长可以说,妮妮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妈妈也喜欢妮妮玩,但玩剪刀是不对的行为,懂事的妮妮是不会这么做的,如果妮妮改正错误了,妈妈还是会和她一起玩的。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能减轻宝宝对批评的不悦感,也更易让他接受。
批评中强化正确行为
【案例】宁宁看到小琦的玩具小熊好玩,想拿来玩,但小琦不肯。宁宁伸手就抢,还打了小琦几下。不仅把玩具小熊拉扯坏了,还把小琦弄哭了。
对策:如果宝宝做错了,就要鼓励他勇敢地承担责任,并积极给出补救方法。妈妈要让宁宁明白,玩具坏了和小琦哭了,都是由于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妈妈可以指出这个行为是不好的,但不要加入成年人情绪化的行为,比如,“宝宝这样做就是坏孩子”,“以后大家都不喜欢你”之类的话。整个说教过程中,家长不要反复运用批评的语言,而应强化正确的行为:“我知道你很想和他玩,如果你带着玩具去找他,他可能会高兴起来,让我们去试一下吧。”家长可以陪宁宁去买玩具熊,赔给小琦,并向她道歉。家长和宝宝一起弥补过失,能让宝宝学会如何承担责任。此外,在批评过程中,可以允许宝宝对事件作出解释,但也要让他明白,解释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从来没挨过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非不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毫无益处的;而当这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他会无法面临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促成事业成功是不起任何积极作用的。因此,孩子还是需要适当的批评的。
德国著名的早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对于儿子的善行,他会加以表扬。尽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也不要表扬过头。原因之一是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原因之二则是不让他自满。父母总是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因为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不能成为栋梁,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正是骄傲自大毁掉了他的潜质,毁掉了他成为天才的机会。
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呢?
1.教育孩子仍坚持以表扬为主。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父母一定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但要注意不要表扬过头,一定要让他感到做好事得到父母的表扬与支持是来之不易的。如小威特做了一件好事,父亲只是说“啊,不错”,当做了更大的好事时,表扬再深一层,他会说:“好,做得好,上帝一定会很高兴”,当小威特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父亲才会抱着亲吻他,但这不是常有的。表扬之后,让孩子有意识地听到一些“反面”的批评,指出其“美中不足”,语气一定要温和,分析一定要中肯,以理服人。这种把批评蕴藏于表扬之中的做法,会帮助孩子早早意识到批评和表扬是同样常见的,培养他正确面对批评的心态。
2.批评时,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孩子处于悔恨之中,不知所措,此时父母批评孩子时,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错处。批评孩子错处时时,只谈眼前做的错事,不翻旧账,以前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能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无法翻身。这样很容易伤孩子幼稚的自尊心,孩子从内心里就会不接受这种批评的。
3.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告诉孩子:给他解释权,目的绝不是推卸他所负的责任,而是要他实事求是地面对。如果你强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错误,孩子从心理不服,他就会虚假地答应你,表面上接受了你的批评,但心里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这对他接受你的批评没有任何作用。
4.增加身体接触。
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在说着指责他的话时,身体部分要有接触,这样就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5.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依旧。
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错事为理由不带他出去,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实际上,孩子不爱听批评,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因此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上面这些原则,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也会跟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乐于接受的说话方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