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

02-14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想象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过去感知过的,并在头脑里保存着的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想象出现的新形象可以是人从来没有感知过的,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的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例如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等。

想象这种心理活动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这时期的想象活动只是把他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感知过的形象再造出来,想象的内容很贫乏,有意性很差,属于再造想象,是一种低级的想象活动。这和幼儿时期的生活、知识经验缺乏,语言水平比较低有一定的关系。如2岁左右的幼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开展想象,表现在模仿妈妈喂饭的动作,自己抱着娃娃去喂饭,可以模仿医生给病人打针,可以把椅子想像成汽车,自己假装成司机。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游戏活动发展,到了3岁以后儿童的想象的就会有较快的发展。m.yjs21.COm

想象对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学习、科学发明还是生产实践都离不开想象力,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想象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更多的经验来丰富他的想象力,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供于想象的材料,这也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家长要启发引导孩子进行想象,从小让孩子多想,敢想。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积极地开展想象,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供助于词进行想象,这也是提高孩子想象力的重要环节。要做到以上几点具体来说,可以让孩子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如做“过家家”的游戏,让他自己当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哄孩子睡觉,喂孩子吃饭,学会母亲那样去疼爱自己的孩子。给他一套模型餐具,让他学习大人的样子,给玩具小熊,小狗等安排一日的饮食。这样既发展了他的想象力,也锻炼了他语言的能力,并能让他体会人与人交往中的一些情感。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讲童话、描述图片内容、绘图、表演、游戏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


一个孩子生下来颅内出血很厉害,一个多月时父母抱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早期教育专家鲍教授,鲍教授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告知家长不要灰心,要有信心相信通过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可以修复脑损伤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在鲍教授的指导下,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到1岁孩子就会说话,两岁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三岁会做各种游戏,三岁半就达到了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力完全正常,在学校里还是一名优秀学生。另一个孩子十岁了,父母领他来见鲍教授,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是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从CT片上看到他的颅内有个空洞,周围神经系统中断,这就是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的根源。由于年龄太大,脑部神经发育定型,恐怕难以修复,甚至说不可能修复。虽然这孩子也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伤,但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有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单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延误了用早期开发教育来刺激脑神经重组。修复脑损伤越小越好,错过最佳年龄段,孩子只得终身受苦。对这样的孩子,谁也没有回天之术。

鲍秀兰教授说,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表明,婴儿出生的头几年里脑子发展最快,两岁大脑的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否对孩子进行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尤其在生长发育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的神经细胞损坏后,邻近的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并有效地实行改组。但过了敏感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了。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可能实现整个重组,所以如果发生了脑损伤,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好。鲍教授亲自参与了国家“八五”公关课题——挖掘儿童潜力应从0岁开始。她举例说,在对窒息儿的研究中,一组进行早期教育,一组进行常规教育。孩子长到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5分,常规教育组为90分,而且其中有9。1%智力低下。就是正常新生儿发育的指数为100分,也不及窒息儿早期教育组。所以鲍教授说,新生儿有很多能力,忽视从孩子一出生的早期教育,这本身就是环境高危因素,是造成孩子智力轻度落后的常因之一。全国大约有60万因窒息早产引起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他们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岁开始让孩子走进厨房


厨房,在许多家长眼里是孩子的“禁区”。当好奇的孩子想走进厨房看看、摸摸的时候,经常被爸爸妈妈拒之门外。而近年来,“厨房教育”却在一些国家火爆起来,很多只有两三岁的孩子被父母带进了“厨房学校”。专家认为,从3岁开始,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走进厨房,因为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亲子料理教室”受欢迎

“厨房教育”近年来在国外非常流行。早在几年前,保守的英国人就被一股“让小孩走进厨房”的烹饪风潮所征服。该风潮的引发者是一个叫萨姆的男孩,他8岁开始做饭,16岁出版了图书《烹饪风暴》,被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称赞为“让小孩子走进厨房的专家”。之后,这股儿童烹饪热潮又席卷了美国,美国的一家电视台甚至开设了由一位9岁小男孩主持的美食节目。

在日本,“厨房教育”一直备受欢迎。日本不仅有相当多的关于“厨房教育”的图书、菜谱、教育光碟,而且,“儿童烹饪”和“厨房育儿”俨然已成为日本家庭最时髦的休闲活动。为了让孩子增长学习能力、培养智能,很多日本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专门的“烹调学校”参加学习。近日,在东京就开设了一家“亲子料理教室”。教室可以容纳6户人家一起学习,孩子们穿着小围裙,戴着小袖套,在老师的指导下拿起菜刀,按照大人的指导学习如何烹调。上课的内容包括淘米、洗菜、切菜等技巧,小到怎样打鸡蛋才能避免蛋壳不掉进碗里、不能用肥皂清洗小海贝等细节,孩子们都要一一学习。据主办者介绍,“亲子料理教室”本来是针对小学生为对象举办的,可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前来报名参加学习,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

“厨房教育”大有裨益

早教专家认为,“厨房教育”大有裨益。3岁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他们渴望扩大独立活动的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同时,3岁也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期。让孩子在厨房里拣菜、洗菜、淘米煮饭,甚至学会煲汤、炒菜,可以让他们更加感到自己是可以被信赖、被依靠的,对于孩子安全感、自信心、独立性的培养都有帮助,有利于独立个性的形成。

日本早教专家牧野圣子还做了这样的分析:切莫小看做家务,做家务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而且可以丰富情绪,使孩子更自信。

日本人认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男人,人际关系绝对不会太差。在劳动力昂贵的欧美及日本,即使中上层家庭也不轻易雇佣人帮忙处理家务。如果夫妻都是上班族,假日几乎就是劳动日。对他们来说,劳动并不意味着辛苦,相反,洗车、除草、晒衣服,一家人一起做家务成为享受亲情的快乐时光。能做家务事,做好家务事,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

从做饭中学习知识技能

在厨房里,孩子们还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和技能。从小就受到危险的菜刀、火的刺激,并学会和这些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可以让孩子的手脚灵活,并促进孩子的智能发育。此外,孩子们能从厨房的实践中认识颜色,学会数数,体验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

以下就是孩子们可以从厨房里学到的知识---

辨声:不同材质的碗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装水的杯子和不装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给孩子一支筷子,鼓励他想敲哪就敲哪。

辨色:白色的大米、碧绿的青菜、鲜红的番茄、橘红的胡萝卜……这可比识图卡片直观多了。

辨别气味:大蒜的味道好呛人,生姜会让妈妈流眼泪,菜快烧好的时候有菜香……

辨别口味:原来盐是咸的,白砂糖是甜的,醋是酸的,妈妈烧的菜是很好吃的,可是味精不是鲜的而是涩的。

触觉:知道烫和不烫的区别,虽然代价大了点,把孩子烫哭了,但孩子再也不会去摸刚端上桌的热锅。而诸如冰是又凉又硬的、豆腐是滑嫩易碎的等等,孩子也能一一体验。

视觉:分清熟制品和生制品。知道有些菜可以直接吃,而有些则需要炒熟以后才能吃。

学数数:买来毛豆,和孩子各抓一把,然后比比看谁抓得多。

语言表达:对买来的每一样菜,用孩子能听懂的简单语言作适当描述,以提高孩子的词汇积累量与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学烹调要循序渐进

专家提醒家长,“厨房教育”虽说好处多多,但必须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厨房里的煤气、热水、刀和火等都存在很多不安全的隐患,所以对年纪很小的孩子来说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在决定让孩子学习烹饪之前,首先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如“做饭之前要洗手”、“不许在厨房内乱跑”等等。刚开始学习时要避免使用刀和火,在孩子学习用刀时,家长要一直在孩子身后手把手地教,等孩子熟练了,再放手。需要加热时,首先让孩子练习如何点火,如何灭火。还要告诉孩子,点火之后周围的锅等物件也会发热。

同时,孩子学习烹调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教孩子学习做饭要避免在厨房进行,最好先选择一个大的饭桌。可以在饭桌上摆满各种原材料,便于家长在后面辅助,并为孩子准备合身的围裙,还要为孩子准备好脚踏台,增加身高。首先要让孩子对烹调感兴趣,然后才让孩子接触到刀具和火等。第一次学习最好是拌菜类,比如色拉、三明治等。第一次用刀也要注意选择容易切的材料,如豆腐、黄瓜等。即使切得不好,也要给孩子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最初教孩子如何煮菜时,要告诉孩子如何避免菜下锅时沸水四溅等。其次按顺序学习炖、炒、烤等,难度逐渐增加。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最好让孩子一起进行最后的打扫和洗碗筷等,养成良好的习惯。

让孩子3岁开始走进厨房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多的日本家长开始带孩子去上烹调课。东京小平市“亲子料理教室”创办者水越悦子说,让孩子从小接触刀和火,学会和这些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可以使他们的手脚变得更灵活,并促进智力发育。

因此,水越女士认为,从3岁开始,家长就应让孩子走进厨房。

水越女士强调,在决定让孩子参加做饭之前,先要和他们约法三章。如烹调前必须洗手;不许在厨房乱跑;不能单独使用菜刀或接触火。此外,还要为孩子准备一套合身的围裙。

教孩子学习烹调时,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在厨房进行,而应选择一个大大的饭桌,在上面摆满各种烹调材料,便于家长在后辅助。孩子第一次接触烹饪,要避免使用菜刀和火,先从拌菜类开始,或者做点饭团子、三明治等。等到孩子对烹调产生兴趣,并对各种材料有了一定操作能力后,再让他们接触刀具和炉子。

大人用的刀把太粗,最好给孩子换一把小的;第一次用刀也要注意选择容易切的材料,如豆腐,黄瓜等;即使切得不好,也要给予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家长要用尽量长的时间手把手地教,直到孩子熟练用刀为止。

至于用火,首先要让孩子练习如何点火,如何灭火;然后告诉他们,点火之后锅的周围也会发热,不要乱碰;此外,要为孩子准备好脚踏台,使他们的身高能够跟炉台匹配。

学做饭,要从煮菜开始,然后再学炖、炒、烤等,使难度逐渐增加。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最后的打扫和洗碗程序,以便他们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0岁开始,促进宝宝思维发展


宝贝思考的两种方式再生式思考:

即将新掌握的材料放在既定的模型中,一成不变地产生出固定类型的思维结果。

生产性思考:

这是一种经常寻找新的定式的头脑活动。

宝贝思维的特点

1、宝贝的思维没有一定的模式

宝贝不像成人,他不会被各种思维定式框住。宝贝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行为,随时以独特的方式释放,同时他的创意就这样在活动中产生了。

2、宝贝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宝贝的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宝贝的创意思考能力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父母可以利用宝贝思考的特点,将训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宝贝在看似无所用心的教育中一点点培养起创意思考的能力。

3、宝贝思维能力依赖经验的多寡

每次的新体验都会导致他大脑内突触链接的增加以及突触密度的显著增大。当经验越来越丰富时,宝贝的大脑就通过突触筛选来优化自己。

宝贝思维发展进程0-2岁:

这个年龄的宝贝还不太具备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像照相机一样从环境中吸收一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成产生思维的素材。

2-3岁:

宝贝的思维表现为直觉思维,而且常常是单向思维,即从一个角度而且常常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3-4岁:

宝贝的思维没有深度和广度,无法对他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训练,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对宝贝进行熏陶,提高他的思维能力。

创意思考促进方案

1、给予宝贝足够丰富的环境刺激从宝贝一出生,父母就要给他营造一个色彩丰富、声响多样、有着不同类型玩具、不同味道和气味的环境,给予他的五官以足够的刺激,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重心就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环境刺激。

2、让宝贝的生活尽可能丰富多样化经常带宝贝外出旅游,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可以增长宝贝见识,为宝贝提供更多创意思考的素材。

3、通过做家务拓展宝贝的思维能力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有效地激活他大脑中的每一个细胞,让他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开始创意地思考。

4、鼓励宝贝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对宝贝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在于帮助他从小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判断事物。

喜欢《想象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2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