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必须明白,你的眼睛如果盯在孩子的缺点上,你下个世纪也无法改变他。我们必须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价值。孩子对外界毫无兴趣的原因——自我价值极低。自我价值能让孩子感觉“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才让他腰板挺直了。之后,他生出一种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时候,你教他方法,他才有改变的能力。
父母都知道孩子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你把孩子的优点像根嫩芽,逐渐放大,时间一长把优点固着下来,最后,在他的心理系统产生自我价值升高的现象,一个人感觉自我价值升高,之后会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我们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暗点上,不断地确认,不断地产生一种叫自卑感的东西,这种劣等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痛苦,为了活下来,他会拼命地阻抗别人,为自己辩护,找别人的缺点,以获得心理平衡,怕受伤害。在他的精神境界里,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他因为在防护,而这时你和他说什么,越这样说他的自我价值越低。自我完善的欲望,没有这欲望就没有动力,好像没有燃油的汽车,根本无法开动。
我们要真的想让孩子改变缺点,就是先强化优点,强化到他自己也认为他有这些个优点,然后,他自我完善的欲望开始产生,自我价值开始升高,这个孩子才产生我想要改变缺点的欲望。这个时候才可以改变。
我在做咨询时,我所做的第一个是转变他的观念,问他“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自己说完以后,我来一条条破除旧的不正确观念。记忆力不好,不正确;没有理科天赋,不正确;没有文科天赋,不正确……把他错误的自我观念破除。第二个,表达我的欣赏,让他确立自我价值,逐渐使这些孩子感觉:“我真的挺好的!”
让孩子逐渐找到他的自我价值,你才可以指出他的缺点,告诉他:“你必须改变缺点,否则你实现不了你的目标!”他开始想:“好,我要改!”这才可能真的去改变缺点。所以要想让孩子改变的话,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可以。我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一棵树移到本地来,这棵树有很多的树杈,都是不需要的。可是移来以后,我们正常的的方法,先把根埋进地里,浇上水,活了之后,枝叶长出来了,这时你才能把杈削掉,加上漆,如果树根还没有长住,就“卡嚓”一下剪掉枝叶,你没有错,树杈是不需要的!可是把枝杈去掉,引起水分流失,树也死掉了!这就是我们很多家长不断地批评、苛责、埋怨孩子的结果!你说的都对,可是把孩子打击过火了!最后,孩子缺点真的没有了,什么也不想做,不想学习,不想做事……
有很多家长对我说:“我那个孩子,人格绝对没问题,但是他天天也不愿和别人接触,也不想学习,这咋办呢?”
你现在能知道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了吧,如果一个孩子想要跟你冲撞,想跟你逆反心理,不听话,不断地犯错误……,另一个孩子啥也不想做了。我问一问各位“教练”,你认为哪个孩子是可以塑造的?
我对啥也不想做的孩子,基本上感到无能为力!现实生活中不能离开他的环境,如果他能跟我生活在一起,我可以用一个月,把他重新激励起来,重新燃起生命的热望,否则,一次谈话是不管用的。一个孩子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冲突,他的内心有把火,那是自我价值在燃烧着。还可以做,只不过方向不对,需要调整,校正过来就可以了;啥也不想做的孩子,就像炉子里的火,已经灭了!你需要重新燃起他的自我价值,他现在的状态是长时间输入的错误信息的结果,现在只有家长用更长一点的时间输入正确信息,无条件爱孩子承认他的价值,才可以传达进去。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震惊很多人!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
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16、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
17、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18、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你在和家长相处的时候,有哪些困惑?有什么心得?有没有感人的故事?把你的心里话写在这里,我们共同来分享!
一周以来,学员们积极回帖,我也跟他们交流感想,下面是感动我的部分帖子,语言朴实,但是去表现了班主任朋友们的辛勤、智慧的付出,以此自勉:
我在与家长的交往中倒没有出现过什么不好解决的问题,不是说家长们都很温顺懂道理,而是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比较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即每当接一个班级都会首先给家长"洗脑".比如在05年我带一年级,因为我知道一年级的教学非常重要,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得样成要靠家长的配合,由于我们学校处于农村,而且在之前听到很多家长骂老师给孩子补课或者不理解老师的话语,但是孩子成绩参差不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定会给一部分孩子补一下功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于是在家长会上我首先就把这个问题给家长讲清楚,从家长以及孩子利益的角度去分析,让家长理解老师的苦心,能配合老师的教学并且督促好孩子的学习,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即使我给一些确实成绩跟不上的孩子补课,从来没有家长说过一个不字,而且都十分配合,这就是家长思想转变了,工作就好做了.另外,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不能一味的去批评,而要去给家长从他们自身利益的角度上去讲道理,往他们心里贴,这样家长是会理解老师的.
谈谈我今年接手的这个班吧.我还孩子们连面都没照,就有同事告诫"小心一点啊,这个班的家长好找事,班主任都已经换了好几个了!"我无语,似乎总是跟这样的班级有缘分!怎么办?拢孩子!为什么有家长在班主任的工作中"鸡蛋里面挑骨头"?目的并不是跟老师过不去,而是耳闻了对自己孩子不利的因素!家长的心都拴在孩子身上,他们是护犊心切.孩子们是家长了解在校情况的直接途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在家里能够客观地谈论在校生活!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是单纯,善良的.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让他们感到我的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这个班级体,要让孩子们接受我这个新成员!幸运的是:孩子们接纳了我,他们喜欢跟我在一起,喜欢我的人,喜欢我的课.
家长的类型不同.每次和家长沟通时,首先不能把这"问题"的责任往家长身上推,甚至在谈话过程中都掌握好尺度,可以适当的承担一些责任,先说一些孩子的优点,这样能很充分地体现"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的原则.再接下来要谈的建议就会让家长很容易接受的,当然,大部分家长都是"你对他,教两年了,家长和我相处的很好,有的甚至和姐妹似的,也许是因为我好去家访,也许是因为我爱和家长打电话,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我的负责任!其实家长很可爱,我在交往中发现和家长真诚相处是最舒服的,也是最开心的了,记得我有次开家长会,给家长说:"我因为喜欢你们的孩子,爱屋及乌,所以我也喜欢你们."家长听了都笑了,这是信任的笑!所以我想告诉所有的老师,心得就是:用你的真心去沟通,许久等待后,给予你的是真诚的喜悦和暖暖的关怀.相信你能做到.成功!!我的开心希望能渲染你的快乐.
老师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要与家长站在平等的地位对话,语言要婉转,讲究语言技巧。先告诉家长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的优点。再提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家长商量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缺点,争取使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家长的过激言语不要计较,对他的孩子一如既往好,家长会被感动的,会与老师合作的。
伴随着儿子一天天的成长,其中带给我无穷欢乐的同时,也给我的教育之路带来了许多难题。使我饱尝了做母亲的艰辛。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母亲更难上加难。
儿子的喜怒哀乐,做母亲的经历着、陪伴着……
对于儿子的早期教育,我付出了许多许多……
在我的辛勤培养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儿子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佳绩,这使儿子在小学期间被荣誉的桂冠包围着。为此,我也骄傲过。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也许是太多的荣誉,使他太过于自信了,浮躁的个性使他难以静下心来。以致于今天到了一个新的大环境下,他很难适应。一时间,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因为他突如其来的这些变化,让我再次遇到教育上的难题。使我困惑、发愁……
儿子进入初中快两个月了,这段时间,不只是儿子在适应环境,还有我在不断的试着和儿子一起适应。每天,我都会因为他的快乐快乐着,因为他的烦恼而烦恼着。
儿子自开学以来,对于学习安不下心来,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忙于去结识一些新同学、新朋友。
从开学至现在,每周五晚上,他不是先做作业,而是按捺不住自己,出去找同学玩,而且每天都要向我要自由支配时间,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问题、新想法等着我。甚至弄得我措手不及,这是在小学期间从未遇到的一些问题。
这些日子,我每天都在“陪伴”他的变化和成长。而且会绞尽脑汁的准备“迎战”他,一时间,我感到心力疲惫,真的是好累……
说实在的,我也不适应,有些挫败感、灰心等等……儿子的缺点之所以如此突出的暴露出来,是与他儿时的经历分不开的。
在小学期间,成绩优异、书画特长突出的他,在学校里“小有名气”。而如今,刚刚步入新的环境,每个学生都是从零开始,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使他不会有以前的那种“荣誉感”。从未经历挫折和逆境的儿子,虚荣心受到打击,找不到比别人强在那里?而且骄傲、浮躁的缺点也越发突出,走向极端,极力的“表现”自己,想引起大家的注意。为此,儿子的老师几次找我谈话。
对于我来说,在小学期间听习惯了老师对他的表扬。而现在,批评他的话语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难以接受,导致我的心理上失去平衡。
面对儿子的变化,对我和儿子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于是,我坚定信心,帮助并陪伴儿子去度过这一“难关”。当孩子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在他身边倍加疼爱他,关心他,帮助他,用我们的爱去感动他,而不是一味的烦恼和泄气,否则,会把孩子推出去。
这几天,我每天和儿子谈心,陪他做作业。检查他的笔记,把写的不认真的地方,我耐心指导他重做。面对步入青春期的儿子,有时他难免有叛逆思想。肯定有太多的不服气。这时,我会耐心与他沟通,化解他心里的极端想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下来,儿子的作业写得认真了。和老师交流,说他比前几天好多了。老师说儿子的思维很敏捷,在班里回答问题很活跃,我的心也渐渐喜悦开来。
面对这些天儿子的变化,我的心里有过伤心、烦恼、泄气、疑惑等等……甚至有时想与他发生冲突,大吵一架,但每次都克制住了。我在和自己作斗争,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我相信:只要有爱,只要真心付出,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
从儿子的身上,我得到验证:在教育上,面对孩子的缺点和叛逆思想,我们还是用爱去感化他们。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给他讲一些道理。告诉他遇到挫折时,怎样去面对,不管遇到什么事,要学会坚强。鼓励开导孩子
育儿知识:孩子的缺点是否一定要指出?
有一天,一位妈妈和我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
她的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经常被老师留,家里人都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孩子自己也为此感到难堪,有时候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这个妈妈:“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这件事,你们家长一定要如此关注吗?”这个妈妈回答:“只有让她意识到错误,她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她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1
“慢”并不是“错误”
其实,“慢”并不是“错误”,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种缺点,因为有个别孩子的特质就是比较慢,他们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时间练习和适应罢了。
我顺着这位妈妈的思路追问她:“好,就像你所说的,你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呢?”很显然,这正是她所苦恼的地方。
我说:“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的积极性,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孩子就会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
2
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教不改”呢?
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孩子已经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这个妈妈说了一个细节:“孩子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我建议她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方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今天还是用你的方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方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我们也可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
我们仍然是关注孩子写作业的速度,但在她写作业的时候,不给她一点压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常快,家人可以积极地肯定她。
孩子并不会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
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经验,这样她会有意识的总结方法,也许会用到下次作业中,这样会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
3
表象是写作业慢,深层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纳
孩子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当你的孩子出现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点的问题时,不要一味地谴责,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动力自己慢慢修正问题。
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节的时候,4岁的小外甥总是抢着接电话,他拿起听筒扯着嗓子问:“你谁啊?”显得非常不礼貌。不让他接电话,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问他:“你想接电话是吗?”他说:“嗯。”我用柔和的语气对他说:“接电话不能这么大声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话,你学会了,家里所有的电话都由你来接,好吗?”
小外甥很懂事地点点头,我教他的三句话分别是: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考虑到小外甥才4岁,我教他的话,尽量通俗好记,没用“请问”“稍等”这些词。小外甥重复了一遍,我们便放心地让他接电话了。
开始的几次,我比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电话的人一定在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儿呀,这么懂礼貌!”小外甥虽然没说什么,但明显很受用,接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变成了极其敬业的接线生。
所以,只要方法对路,改变孩子的行为没有那么困难。
4
每个“错误”的空隙都隐藏着闪光点
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本来就慢,但我们换个角度,言语中不出现“慢”这个词,也能很好地调动孩子。小外甥接电话不礼貌,但我们不讲“没礼貌大家都不喜欢”之类的大道理,也能让他变得彬彬有礼。
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错误如数家珍,对孩子的进步却视若无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镜,专门筛选孩子的错误。他们想帮助孩子,但错误却越发现越多,改正不过来,“错误”最终变成了“顽症”。
这很容易解释,就算我们没看到孩子的进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过。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结果不但没有被认可甚至没被发现,得到的反而是不满和批评,谁还肯继续努力呢?”
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想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事实上却人为地给孩子进步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内心的动力。
我们不妨换一副“眼镜”去发现孩子的进步。筛选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他就更愿意去重复这种行为。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欢在成功中学习并保持成功的状态,孩子更是如此。
也许你会说:“孩子根本没有进步呀,我拿什么肯定他?”在咨询过程中,家长常这样问我。有趣的是,我却总能从家长的言谈话语间找出孩子的进步。其实,每个“错误”的空隙都隐藏着细碎的闪光点。
比如,无论孩子多慢,总能找出一次相对的“快”,这便是进步的起点。有一个孩子与妈妈吵架后,便一点儿作业也不做,但某一次她坚持在书桌前与妈妈讨价还价。虽然言辞激烈,但是,与彻底放弃相比,懂得谈判与妥协不也是进步吗?
有的家长很惊讶:“我从来没意识到这是进步。为什么你总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呢?”我总结出一个小小的心得:
要把功夫用在平时,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用语言、表情、眼神来回应他们。发现错误不急着说,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态度愉悦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积极行为便把错误覆盖掉了。
遇到非说不可的错误,我尽量用建设性的方式指出来,而且格外注意语气的柔和,以此来化解孩子的尴尬。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改错方式。
5
无条件积极关注
家长都有这种担心:发现错误而不指出来,这样做难道不会让孩子的错误更严重吗?
如果不指出错误,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进步呢?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或咨询师要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访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就是答案。
无条件积极关注,强调了对孩子的接纳。当我们真正接纳了孩子,任何时候都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优点和可爱之处,这样去观察和注视一个孩子的时候,便会满心欢喜。这种内心状态会借着我们的语言、表情、神态传递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我们盯着孩子的优点,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优点,双方都处在一个爱的状态中,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当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就会主动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内心有完善自我的动力,就算有一些错误和缺点,也很愿意改正。
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有条件的消极关注”——当孩子正确的时候,我们接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排斥。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实上伤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犯错的时候,他感觉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种痛苦会让孩子产生一些局限性的想法,从而用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败者的身份自居。
而且,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时,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错误,双方都容易产生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因此,除了改错又增加了一层任务:处理双方的负面情绪。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错的精力。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所谓的错误,有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有一部分则是我们过高的期望制造出来的,是我们心中的高标准“误伤”了孩子。
如果我们拿孩子与我们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错的。如果只是审视孩子本身,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优点。
语言是一门艺术,合适的语言在合适的时间里说出来,就是艺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娇生惯养,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最好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在和家长提到孩子的缺点时,家长会有很多借口来使孩子的缺点合理化,有时候还会将错误揽在自己身上。其实人们最怕哪壶不开提哪壶,如何使用语言巧妙的同家长沟通,也是身为园长和教师的责任。实效园长在此分享一下在孩子有缺点时如何同家长沟通。
1、导入尊重感。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决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也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这不仅使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2、流露真诚感。用真诚的语言或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使其感动的方法。以诚感人要求诚与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动情,唤起人的真情;以诚感人要做到诚与真结合;以诚感人还必须伴之以虚心,否则难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3、评论学生要客观如实。
4、注意谈话形式与方式。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式语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领悟当家长的应做些什么,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5、语言务求得体和有分寸。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反映。身为人民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也应该为人师表。得体的称呼,使对方一听称呼就有一种相知感,从而产生亲切感,缩短交流双方间的心理距离,甚至建立起感情基础。教师得体的语言,可以赢得家长的尊敬,增加家长的可信度,形成和谐的沟通氛围。所谓语言得体,最主要的是与职业身份、与场合、与交流的对象,与解决的问题得体。谦虚、中肯、客观,掌握好分寸、语气,不夸大,不缩小,不说过火的话、不说力所不能及的话;还要讲话要温和,不用过激词语,不摆逼人气势,语气诚恳等等。
6、谈话要委婉和注重可接受性。班主任和家长谈话时,一般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后讲缺点,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要一下讲得过多。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惟如此家长才会欢迎班主任,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要把握好沟通步骤的时序。“哪壶先开提哪壶”,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
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可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要注意了解各种忌语,尽量不说别人忌讳的话语。掌握上述心理策略,在沟通中就可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林先生的女儿三岁时,有一次家里电话铃一响她就抢着去接,原来是爷爷打来的电话。爷爷说:“叫你爸爸接电话。”她就朝着林先生喊:“爸爸电话。”林先生问女儿:“是谁呀?”她扮着鬼脸说:“是你的老头子。”
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林先生的母亲还说孙女很聪明,能分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没多久,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接电话,女儿总是直呼其名。这下林先生觉得不对头了,孩子这么小就没有规矩,长大后怎么得了,不能再任其自然了。于是林先生及时跟女儿讲道理,教育她从小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当然,比她小的孩子也要叫她姐姐,这样,她心里高兴了,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这位林先生做得很对,他合理利用了心理学中的强化原理,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刚出现的“疵点”,并及时予以纠正。对于儿童而言,可塑性很强,能学好,也能学坏。儿童自身的判断力不强,很多行为都是看周围人的反应而加强或消退的。如果周围人很赞同,那么下次他们更可能做出这样的行为;若周围人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指责或表示不高兴,那么下次他们就不大可能出现同样的行为,因为他们惧怕别人会指责自己。
事实上,很多孩子身上的缺点都是由于周围人(包括父母、亲友、保姆等)对孩子平时行为的不当反应造成的。所以,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及时肯定,对不良行为也要予以坚决地否定才行。
那么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第一种:告知与防范。
将你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对于年幼的孩子,你怕他烫伤、触电或者吃下不该吃的东西,最好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不可能接触到,比如:放在高处、全面包装、锁入柜子等。
第二种:询问与原谅。
你不可能预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孩子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孩子知道,也会因为缺乏直接体验照样去做。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学会“询问”原因,多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例如: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千万不要用“定罪”的方式去问孩子,例如:“你知道错了吗?”“定罪式”问话,只会让孩子害怕、拒绝、逆反,因为分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了孩子身上,而且不容解释。而“询问”的真实目的是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解孩子的思维轨迹与内心需要,不是要再次证明“孩子,你错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得到答案的,因为年幼的孩子根本还不会解释。所以,即使孩子不能给出合理的理由,你也必须学会“谅解”。
多给孩子一点儿时间,等待他告诉你“为什么”。
第三种:弥补与共同改变。
给孩子机会,让孩子知道错误,更能有机会改正错误。
-----家庭教育随笔
女儿今年6岁半了,在学校是个既懂事又文静的乖孩子。可是在家里,平时老爱“猫”在自己的小屋里搞“创作”---画画、看书、制作、听故事等等,可是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任性倔强,身上有了许多小缺点。我起初不信这个邪:一定要治服她。接下来我可要采取措施了,首先来硬的:强制改缺点----严词厉语训斥过,也曾动粗打过,没用,我以失败而告终;来软的:和风细雨的哄劝,短时间管用,不超过三天就失灵了。
静下心来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下面的计策:
第一步,思想熏陶:挑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和孩子商量将缺点一一列出来,张贴在屋里显眼的地方,孩子强烈反对。我就给她讲道理:“自古以来,人无完人,有缺点怕什么,改了就是最棒的孩子”。一个好孩子,不怕有缺点,怕的是有了缺点不改,我们家宝宝就是个最最好的孩子。一有机会就一个劲的给她盖高帽子进行思想熏陶。
第二步,行动渗透:我领孩子出去玩时,有意挑选两棵树,问哪一棵树可长成参天大树,用来盖房子、做家具?哪一棵不能?借机引导孩子:你们的成长就像这两棵树,成才的那棵大树之所以能成才,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人们不断的修剪那些没用的枝杈,这些没用的枝杈就相当于你的那些缺点,需要“修剪”改正。否则,营养都供到枝杈里去了,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又怎么能用来盖房子、做家具?
就这样不断进行思想熏陶和行动渗透,并适时强化,连哄带劝,有一天终于商量通了,条件是在每条缺点改了的前面打“√”,否则打“×”,最后是缺点全部变成“√”后,要给她买个带长辫子的芭比娃娃,我迫不及待的全部答应其要求,趁热打铁马上草拟“缺点”一揽表:
姓名:___时间:___
姓名
缺点内容
改正情况√或×
1、早晨不爱吃早饭
2、不能够主动独自穿脱衣服
3、吃饭时爱挑食
4、爸爸妈妈有事时,不能做到自己呆在家里
5、睡觉前后喜欢摸妈妈的奶
6、不喜欢干家务活
我特意在每一条缺点前加上孩子的“名字”,而且用红笔写的大字,然后给孩子“审阅”并让我读给她听,读完,孩子的脸通红,又羞又恼地大哭起来。说是第5条不能写出来,可以自己下决心改,我一看这架势,顺水推舟,去掉第5条;又说红名字就甭写了,不好看,我也去掉,这些都是次要的,先满足她。我说一览表贴在客厅里,孩子也坚决不同意,边哭边说要贴在自己屋中,我为了不让计划泡汤,就顺势随其愿,最终把“缺点”贴在她自己屋中。说真的,这次重点是让她改第4条,第5条,尤其是第4条,对孩子来说是最难的一条,我们都是上班族,老人不能够天天呆在儿女身边看孩子,以前我曾试探过要孩子独自呆在家里,从未松口过。
第二天,我注意到,缺点的每一条后怎么都打了“√”号?我就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狡猾的直冲我笑,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全都改,哪一条不改,你就在‘√’前打‘×’号”。
好!好,我只好退步顺着来,否则前功尽弃。结果,经过二个多月时间“密切配合”,缺点真的都改了,为人父母的我们很是高兴了一番。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尽管孩子很小,但不能小瞧,千万不能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应该学会平等的面对孩子,把他们当作大人看,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就需要我们诸多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的你、我、她来共同细心呵护我们的“幼苗”,“幼苗”们才能茁壮成长成参天大树。
当然,任何灵丹妙药都不可常用、多用,希望对幼儿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育儿观念: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到孩子的缺点
我们班现在是中班,中班正是孩子们最为活跃的年纪。班上难免也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作为老师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也想了很多的办法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也常常和家长沟通,试图共同去帮助孩子。
在我们幼儿园非常关注与家园共育这点。因为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哪一方都是不行的。需要共同去努力。记得以前听一个同为幼儿园老师的同事说,她们班有一个孩子,他在班上属于特别调皮的一种。教学活动时坐不住,画画、游戏时也是如此。而且总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孩子。关于这点,她也找过他的家长谈过许多此。作为老师与家长交谈的目的不是“告状”而是想一起帮助他。可是他家人总是不愿意正面的面对这些问题,总说“我家孩子在家里还挺好的,不会这样的。是不是别人先搞他的啊!”就是这样,弄得那位老师都不好说些什么了。其实孩子犯了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他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作为家长,你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否认掉孩子的错误。那孩子是不是也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呢?
喜欢《别只盯着孩子缺点》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英语教案检查缺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