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能力:男孩成长三个阶段的必备教育

03-05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财能力:男孩成长三个阶段的必备教育”,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理财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商品社会中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对于男孩来说,理财能力的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与发展。

但在我们的耳边,却不时响起这样的声音:

“孩子这么小,开展理财教育也未免太早了。”

“孩子这么早接触钱,会不会变得势力、庸俗呢?”

“孩子有了钱,一定会乱花的。”

……

父母的担心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就放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则是大错特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特别是进入社会以后,理财能力如何,更将直接决定着他的一生是富裕还是贫穷。

特别是男孩,当他成长为一个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的男子汉时,社会考验他的,将不仅限于智商、情商,还有更为重要的财商!

西方国家一般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理财能力的培养。

美国著名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就深得其中要义。他在孩子7岁以后,每人每周发给3角钱的津贴,同时发给他们一个小记账本,要求他们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和花钱的时间,周末还要孩子们交上自己的账本,以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洛克菲勒在谈到让孩子记账时曾说:“要让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乱花乱用,把钱花在益处。”

这些令孩子受益一生的“理财教育”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所忽略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小男子汉最缺乏的一种素质。

据儿童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比如,2~4岁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期;4~6岁是培养儿童数理能力的关键期;而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则为5~14岁。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对于下一代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法国,早在儿童3~4岁阶段,家长们便开展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约摸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美国也是如此,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13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但是,5~14岁中国的孩子在干什么?不是在伸手找家长要钱去买零食,就是要他去买会打子弹的小手枪。据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在四五岁时就能做到美国孩子11岁的事——发现广告中的事实,并准确无误地告诉家长“去买”;而美国孩子在12~13岁学会的东西——熟悉银行的业务以及金融投资等技能,中国宝宝要到20岁左右才开始去学习。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孩子在理财这方面的起点就已经输了。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总则中我们必须加入这样一条:为成长中的男孩不断加重“财商砝码”!

给父母的建议

和很多能力的培养一样,理财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对男孩的理财教育,应遵循其智力发展规律,按照其年龄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践表明,教孩子理财可分为三个阶段:

方法一:学前期(5岁之前)——培养男孩对金钱的正确意识

5岁之前的孩子,大多无法理解抽象概念,他们只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此阶段父母只需对孩子传授一些简单的金钱知识。

例如,应该告诉孩子:

1.钱币和钱币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有的钱币会更值钱一些。

2.金钱可以用来换取他们想要的一些东西,但不是全部。

3.电视上的玩具买回家后并不会像电视上那样漂亮,而且也并非那样好玩。

4.将钱币定期放在储蓄罐里,积攒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实现一定的心愿。

5.并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得到,即使这个东西近在咫尺。

孩子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往往在5岁前就初露端倪了。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需要,就是每位父母都必须做到的。

如果因为面对孩子的一时哭闹,就心生不忍,进而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那么无疑这种妥协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孩子也会渐渐养成欲望无度的恶习。从表面上来看,父母的这种满足是一种爱的表现,可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一生却是一种害!

此外,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时,你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可能你费尽了口舌,而孩子仍坚持想要那个东西,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习惯听到你说不,并解释为什么。

方法二:童年(6~11岁)——让孩子学会理智消费,并接触银行

孩子进入童年期后,随着主动性的加强,处理有关钱的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加强男孩的理智消费观念,尤为重要。

例如,在此年龄阶段,家长应教育孩子:

1.每周或每月可以有固定的零花钱,但不可要求预支。

2.用自己的钱买电影票、零食或游戏卡片。

3.学会挑选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

4.存在银行的钱,银行不会总为你留着,而会将它放贷出去,或进行投资。

5.如果想要有额外的消费,必须向父母说明是“需要”还是“想要”,并讲出合理的理由。

让孩子接触银行的最好方法就是,当父母到银行办理开户,或是到银行存钱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开户、存款以及提款的流程,并且对储蓄以及利率等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孩子提出非合理需求时,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差别。“想要”大多是一种无理的需求,没有正当理由,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而“需要”则是确实对学习或生活有所帮助。当“讲出正当理由”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消费规则,孩子就会知道,并不是自己的任何需求都应该满足,并渐渐控制自己盲目购买的欲望。

方法三:青少年期(12~16岁)——计划消费的同时还要懂得一些赚钱的学问

男孩进入中学阶段后,独立意识、思维能力都有所增强,在早期理财教育的基础上,父母还应教育孩子:

1.你即使减少衣着方面的开支,也能穿出自己的风格。

2.请留心家庭的财务开支,包括你上大学的费用。

3.你可以不准备账本,但你必须对金钱有所计划,做到收支平衡。

4.将平时打工挣的钱省下一半来,充抵学业开销及今后上大学的费用。m.yjs21.Com

5.多观察生活,只要付出劳动、开动脑筋,你也可以像父母一样赚得金钱。

在教育孩子理智消费、计划消费的时候,除了教孩子一些辨别货物品质的知识外,还应使用一些促进孩子计划用钱的技巧。例如,针对某件物品,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适当的购买价位,并告诉孩子:如果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多余的差价就是你的。如此,孩子就会积极地进行比较消费,进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另外,父母还应积极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创造自己赚钱的机会。

一个孩子在一位长辈朋友的帮助下,联系到一个卖鱿鱼干的生意,上家发出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下家接货的价格是7元。因此,孩子打了几个电话就赚到了1000元。除了用自己所赚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外,在父母的启发下,他还给那位长辈买了一条香烟。

这种理财方式,可谓一箭双雕,既让男孩在赚钱的过程中了解了人情世故,又让他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乐趣。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男孩心目中却会产生这样一种理财意识:任何一种货品都存在差价,有差价就有钱可赚,自己赚钱并不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父母各自承担什么角色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将男孩子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从0岁到18岁的发育特点、父母各自该承担怎样角色、培养孩子时该注意的问题都列了出来,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又具有操作性。文章略长,建议父母多花几分钟阅读,会对你家的宝贝帮助很大。

当今,普遍而言,女孩子们比男孩学习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工作努力,而很多男孩子学习差,没有目标,和人关系处理不好,卷入打架争端。研究发现,15岁以后男孩因为各种原因(如意外、暴力、自杀等)早死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倍。但如果男孩子培养得当,他们可以成为非常棒的爱人、父亲和工作伙伴,展现男性的美好一面:能干、会照顾人和稳重。

那么男孩子究竟如何成长的呢?我们父母在他们的成长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关注男孩成长的心理学家们把男孩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温柔幼年

这段时期里虽然父亲的角色也很重要,但男孩主要是妈妈的宝宝。他们需要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发展特点

男孩还是婴儿时,他的需求和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他需要和一个抚育他的人建立特殊的亲密连接,这个抚育者往往是母亲,母亲提供他最需要的奶水、安抚和拥抱。父亲这时候会和孩子玩一些让他兴奋的游戏,比如抛高,举高,骑肩上等,这些是母亲一般不会做的。

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开始慢慢出现,女孩子比男孩更会认脸,触觉更敏锐。而男孩子生长的更快,从2、3岁开始玩的时候会占用更多空间,喜欢使用物品,喜欢把积木搭高,而女孩子喜欢比较低的搭积木。

父母的作用

如果母亲是男孩的主要抚育者,他会把母亲当作亲密关系和爱的学习榜样。如果母亲温柔但坚定地设定规矩,不是用打骂或羞辱的方式,他会接受这些规矩而且进步很快。他知道妈妈爱他。

如果母亲喜欢教他说话,他大脑的语言能力会发展更快,让他更爱和人交往。而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或交流能力是很多男孩长大后的弱点,母亲在男孩幼年期就可以弥补这一点。

如果母亲经常情绪悲伤,对男孩缺乏关注,男孩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变成容易悲伤难过。如果母亲总是生气,打骂他,他会迷惑母亲是否爱他,缺乏安全感。所以母亲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休息好,才能做好抚育孩子这项重要的工作。母亲也需要被照顾,她才能照顾好孩子。

母亲应该接受男孩爱冒险的天性。当男孩捉了一只小蜥蜴或者用泥土堆了一团东西时,母亲应该感到骄傲和快乐,而不是催他洗手换衣服。父亲可以逗他玩,和他假装摔跤,同时是温和的,也照料他,给他读书,在他生病时照顾他。小男孩就会知道:男人可以是让人激动的、友好的、爱读书的,也可以分担家里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和母亲分离,男孩会有更强的焦虑症,如果感觉被抛弃,他更容易关闭内心,不和外界交流。如果可能,男孩在三岁前,最好由家人照顾,那种孩子很多,班级很大的托儿所或幼儿园特别不适合小男孩。有分离焦虑症的男孩可能会在幼儿园表现的好动或者有攻击性,大人们很可能会他贴标签,说他好动爱打人,而这个标签可能会一直跟随他。

如果是由家人照顾或者是在只有几个孩子的小型家庭式托儿所由有爱心的老师照顾,男孩会适应更好,分离焦虑症会降低。三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和把他放在心里特殊的位置的人度过幼年期。男孩们最早需要学到是亲密、信任、温暖、快乐和友善。这些幼年时体验到的感情会帮助他更平稳的度过容易冲动的青春期,平衡他爱冒险和爱竞争的天性。

总结:六岁之前,男孩和女孩没有根本的区别。母亲可以是主要的抚育者,但父亲也可以承担这个角色。重要的是有一两个关键的人爱他,在他的幼年期,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他会一生都有内在的安全感,他的大脑会获得亲密交流的技能,喜爱学习和互动。

第二个阶段(6-14岁)

学习男性的一面

大概在6岁左右,男孩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他开始模仿超人、蝙蝠侠等这类的男性英雄的动作,喜欢挥枪舞棒,制造一大堆的噪声(和麻烦),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很粘父亲,如果父亲缺位,那么他会粘身边的其它成年男性,向他学习,模仿他。如果得不到父亲的注意和关怀,很多男孩开始出现行为问题,如打架、具有攻击性、在学校不服管教等。

父母的作用

1)母亲

虽然男孩开始粘爸爸,但不意味着母亲就不重要了。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通常是坚毅顽强,其实能够勇于面对内心情感,有温柔、爱心一面的男性人格更完善,婚姻和人际关系更加协调。

母亲应该让男孩知道她一直会支持他爱他,男孩还可以和母亲很亲密,保持柔软的内心。有的父亲抱怨儿子和妈妈太亲了,其实不是妻子做的太多,而是他和儿子的互动太少。如果父亲怀着抱怨的态度或者对儿子期待太高,只会把儿子推得更远。

如果母亲为了让男孩坚强,突然疏离他。男孩为了压抑悲伤,会关闭自己原本和母亲相通的一面:爱意和温柔,因为这些情感不再得到母亲的回应。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往往人际关系僵硬,感情单调。所以母亲们,不论你的儿子是五岁还是十五岁,你都可以多多拥抱他。

2)父亲

虽然6-14岁的男孩依然依恋妈妈,但他的兴趣已经改变了,他更加专注于男性角色能够给予他的东西。相比母亲,他们更注意父亲说的话,更愿意向父亲学习。

6-14岁这短短几年是父亲影响儿子的最宝贵的时机,父亲这段时间应该花更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如果父亲缺位,那么男孩会转向寻找其他能够教导他的男性。很可惜在当今的学校里男教师越来越少,很多男孩只能在年长一些的同伴中吸取力量,所以在学校中会有男孩的小团体甚至帮派。没有年长、值得尊敬的男性的引导,这些同龄人的团体在混乱中探寻方向,接触如暴力、过早的对性的认识、吸烟等不良影响。

父亲这时需要真正承担父亲的角色,深入儿子的生活,扶持他的成长,在人际关系、品格力量、家庭婚姻、价值导向等方面做儿子的模范,成为儿子和成年男性世界之间的桥梁。下面一些基本的为父之道,可以供工作繁忙的父亲一些参考:

1.挤出时间

这是做父亲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你一周工作50-60小时,你很难成为好父亲。如果你的儿子在生活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是你的责任。父亲应该拿出时间和儿子玩耍欢笑、教导儿子。

2.表达你的感情

男孩子喜欢拥抱、玩耍、摔跤,但父亲们也通过读书、讲故事、并坐聊天、和听音乐等安静一点的活动和儿子建立感情联系,要真诚的夸赞孩子的聪慧、努力或者创意。有些爸爸害怕这些会让儿子娘娘腔,但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同性恋因为缺乏父爱而寻找与其他男性的亲密感情。

3.放松一点

不要仅仅出于压力或者责任感去和儿子在一起。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选择你们两个人都喜欢的活动,不要把和亲子时间变成学习时间,降低对儿子的压力,逐步教会孩子你的技能,和孩子一起体会体育运动、远足、种植等等活动的快乐。

4.也要做严父

有些父亲喜欢做轻松的慈父,把难做的部分如管教孩子、分担家务、监督作业、为孩子做出选择等交给妻子。有些妻子半开玩笑的说:我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我的丈夫。不要让你的妻子陷入这样的境地,不仅仅做孩子的朋友,还要和妻子分担养育和引导孩子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地方

6-14岁的男孩会面临幼儿期没有碰过的问题,如霸凌、歧视、同龄人和社会过早带来的性信息等,需要父母密切关注这些问题的表征。比如在学校受到霸凌的男孩会有不想上学、缺乏同学朋友、零花钱丢失等现象。而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男孩在这段时间的心智成熟度比女孩晚半年到一年,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入学,好抢先一步,其实男孩如果晚一年上学,才会和女孩同学旗鼓相当,才能比较自信顺利的学习和适应学校生活。

总结:男孩6-14岁是父亲为之奠定男性基础的宝贵时期,再忙的父亲在这几年也应该挤出时间多关注儿子,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夏夜散步、和儿子聊聊自己的成长过程、一起打球、拍拍儿子的肩膀告诉他他很棒。这些美好的记忆会滋养男孩,伴随他的成长。

第三个阶段(14岁-成年)

成年的定义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从14岁到成年的过程顺理成章的就是好好学习,多发展课外特长,进入理想的大学,然后找到体面工作。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包括我自己。

但直到最近这两年,在面临职业、家庭、环境的很多变化时,在失败和尝试、辛苦和快乐中,我才明白:我以前的自尊、骄傲、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很大程度来自于我的技能、学位和工作,我的安全感来自于和家人、丈夫的关系,我对别人的判断更多基于他的学位和职业,我从未真正关注过我社会阶层之外的人,我也从未真正后悔过自己的过失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我才意识到:如果没有自给自足的心灵,如果爱只保留给自己,如果总是沾沾自喜的点数一些物质的收获,我离成年还远。

真正成年的人有自己的原则、有跌倒了爬起来的勇气、有不役与外物的能力、有对朋友和家人的爱。这样的成年人能面对家庭的矛盾、处理自身健康的问题、面对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职场技能更替的挑战,他对自身的认同、和家人的关系和幸福感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轻易改变。

所以在孩子14岁到成年的这段时间,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名牌大学,而是如何培养他成年,我们要做的应该与男孩的前面两个发展阶段相反:继续爱他,但要后退一步,让他接触外界的优秀的人,给他更广阔的视野,给他帮助别人的机会,给他做决定和承担责任的经验。

男孩在14岁到成年期间的发展特点

Donand Jeanne Elium 在Raising A Son书中很好的描述了男孩在青春期的特点:

1.思考

男孩在这段时间里发育的重心其实在于他的头脑。可以说青春期是男孩开始思考的年纪,他开始抽象思维,开始批判、分析自己、他人和他身边的世界。青春期的男孩经常说这样的话:“我父母总是说他们支持我,但他们不让我去探索真正的自我”、“我爱我爸爸,但他说话会有种族歧视”、“我妈妈人很好,但她总是让别人左右她”等等。他开始有沉默独处的时候,用来思考、吸收、理清自己的感受,分析生活中事件的意义。父母们这时要相信我们在他幼年奠定的基础,要信任他。

2.多变

青春期的男孩是多变的,容易情绪化。为了探索自我,他会尝试不同的行为方式,他可能会一时很自信,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时又忧郁害羞。一会像个学究型,一会像个嬉皮士。父母们有时会很不喜欢他的一些言行,比如染头发、带耳环、批判别人等,但只要我们记得一点,就可以平静的对待他,与他沟通.他的行为不是针对我们的,不是故意让我们难堪生气的,他只是在探索自己,去了解这个世界,或者通过一些言行,希望被他的朋友们接纳。

3.从否定到肯定

Between Form and Freedom一书指出,青春期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从13岁到16岁左右(大概就是高中阶段),男孩子们带着美好的希翼去探索世界,他们期待发现真善美,但却失望的发现丑陋、不公和人性的缺点,他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持否定态度,他们对事情的批判会毫不留情、犀利准确。但到了青春期的末尾(大概是进入大学后),男孩们从希望破灭到接受现实,希望改变现实中的不公,开始期待新生活。

4.精力旺盛

这段时间里,男孩的荷尔蒙会是幼年期的800倍,身体飞速发育,很多男孩整天坐立不安,打球跑步等成了他们最喜欢的事情。所有的男孩这时都应该有体育活动,父母们应该帮助他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虽然篮球、足球等非常盛行,但不是所有的男孩都喜欢或适合团体运动,内向一点的孩子可以练习游泳、自行车、摔跤等个体运动。

父母的角色

1.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男孩的荷尔蒙和身体发育推动男孩进入成年人的角色,他们渴求更多精神层面的互动,希望能够追随激情和梦想。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只是给了男孩们更多的课业。那些让父母恐惧的事情比如吸毒、犯罪、醉酒等往往是因为男孩找不到可以追求光荣和实现英雄梦的途径,他们看着广漠的社会,找不到可以信仰和跟随的人。

2.建立沟通的基础

父母要做的不是关注于男孩这时让你烦恼的表面问题,如染发、肥腿裤等。我们要透过这些表面,去发现男孩内心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在男孩们抱怨的话里,理解他们的正面述求。比如“爸爸,你总是不理解我”,是否意味着他其实需要你的支持和认可?“我恨你!”是否是表达他感到受伤?“我找什么样的女朋友不关你的事”是否意味着“我需要隐私,我需要更好的把控我自己的生活”?

3.避免过度养育

现代父母往往过度关注孩子的成功,他们为孩子聘请昂贵的私教,送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和比赛,拼命把孩子往名牌大学里推,帮助孩子选择研究生学院,甚至帮助孩子投递简历。这种over parenting不仅限制孩子成为独立的人,而且人为的把孩子的发展划定了一个框框,限制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和孩子的想象力,甚至导致孩子抑郁和焦虑。2011年田纳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来自富裕家庭的青春期孩子的抑郁和焦虑比例和在监狱中的少年犯接近。这应该警醒我们过度关注的家长们。

4.迈向成年

我们无论怎样希望孩子避免犯错误,或者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把他们扶起来,让他们重新振作,我们无法替代他们去感受悲伤、失望和痛苦。而不经过弯路和错误,男孩无法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习得勇气和坚持。我们能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接受更多优秀的成年人的辅导(Mentoring),迈向成年(Initiation)。

家庭可以在男孩一定的年龄,举行小小的仪式,宣布他将成年,告诉他成年人的责任和对他的期许,讨论他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性、交友问题、饮酒等。另一重要部分是为他寻找一位或几位Mentor,比如一位体育教练、教会的领袖、叔伯等。Mentor愿意关注他成长、愿意辅导引领他、给他提出挑战、关心他不要犯致命错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家庭结成Mentoring小组,爸爸们或者叔叔们会定期带男孩们去远足野营,分享成长的经验,讨论一些问题,回答男孩们的疑问,每一个男孩都会有一个男人代表他、捍卫他、提升他。

总结:在14岁到成年的阶段,男孩渐渐脱离家庭,渴望成为更好更独立的人。我们父母需要把视线超越上大学这个门槛,关注成年的真正意义,为他寻求可以辅导引领他的优秀成年人,给他独立发展的空间和经验。

孩子成长三阶段“教育要点”


让自己成长为自己,让孩子成长为不同于其他人的极富个性的自己,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在对孩子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7年为一个周期,孩子成长通常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成长阶段:7岁

这个阶段主要用于物质身体的建设,身体的成长极其迅速。

在孩子的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力。松子、石头、贝壳、树枝、花草和动物都是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孩子好爬、好跳和好动。过早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就会透支生命力,而影响孩子的整体平衡发展。

教育要点:

在第一个七年里,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所以在华德福的幼儿园里,没有正规的训练和指导,尤其是知识、智力方面的教学。玩耍是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做家务、过家家、扮演各种人物、看偶戏、捏蜂蜡、绘画、唱歌、跳韵律舞、听故事和做游戏,以及尽力去探索大自然。

保护孩子的生命力去着重于物质身体的建设。坚持有韵律和规律的作息和活动。

换牙是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象征。

第二个成长阶段:14岁

这个阶段主要是感觉的发展。此时,孩子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用心体会,形成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寻找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这时孩子有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意志,并通过感觉来表达和体验心灵中细腻的感受。

教育要点:

孩子通过想象和感受来学习。教育和教学应以艺术的方法或通过艺术来进行。学习的方式一定要跟孩子的生活有联系,并让孩子有体验和感受。

青春期是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象征。

第三个成长阶段:青春期21岁

此阶段最活跃的是思想意识的发展。孩子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形成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他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增强,甚至会很固执。他执着地追求自然界中的真理,渴望探索这个真实的世界,并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

教育要点:

针对孩子求真、求实的天性,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力,加强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

发展女孩天赋的三个阶段


【5岁之前】激发女孩的语言天赋

5岁之前是女孩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到了5岁之后,她们的大脑发育就要减速了。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除了要教会女孩所应学会的那些技能,如说话、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之外,还应对她的大脑进行保护。如经常向她灌输一些好的情感,让她远离那些危险的、有害的信息。

另外,在5岁之前,女孩的语言天赋已经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除了要教会女孩说话外,还要引导女孩发挥她的这一天赋。如鼓励她朗诵诗歌;讲故事给她听,然后鼓励她复述等,这些都能在女孩语言天赋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8岁左右】着重培养女孩的记忆力

8岁左右,女孩大脑里的一个主管记忆的部分--海马趾开始活跃起来。在这一时期,女孩的海马趾要比男孩大,更重要的是,她们海马趾中的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传递的速度也超过了男孩。所以此时与同龄的男孩相比,女孩表现出了很大的记忆力优势。这主要归功于女孩有较好的海马趾记忆。所以,父母可以针对女孩这一阶段的这一特点,去引导女孩发挥记忆力天赋。如鼓励她背古诗词、做一些与记忆力有关的游戏等,把女孩的记忆能力开发到最大。

【10-12岁】开发女孩的艺术天赋

10-12岁是女孩大脑中控制思维、想象、语言创造能力的物质——大脑额叶的飞速发展期。这对于女孩的一生来说,将是一个绝对关键的时期。当女孩在12岁之后,经常使用的大脑区域会有更多的神经传递,而在不经常使用的大脑区域则没有。而且在那些未使用的大脑区域,大脑会进行自动“减除”——去除多余的大脑组织。这也就是说,一个小女孩在10-12岁时所经历的关系、亲情、体育运动、美术和音乐活动以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很有可能会在她以后的生活中“保持”或至少“重现”,而她们在这一阶段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在以后是很难做好的。

相关链接:

培养完美女孩的两个原则 女孩成长不可忽视的三大问题 妈妈:做好女儿的榜样 爸爸:留给女儿的财富

儿童英语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1岁半---“无意识”中的“有意识”。

这个时期是语言的最初萌芽期,虽然几乎没有语言输出,婴儿却是在大量进行语言输入,而且只能是语音输入。这个时期主要是母语习得,不要过分干预,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听英语儿歌、汉语儿歌,不能只听英语不听汉语,基本达到英语一半汉语一半,甚至汉语儿歌多于英语儿歌。

这个时期汉语和英语的发音可能会在婴儿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映射,但他们无法分辨其分别。英语和汉语的发音差异很大,在婴儿时期听过的英语儿歌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最原始的英语发音记忆,会对今后的语音训练有一定的促进。比较好的儿歌系列有Disneyland Children's Sing-Along Chorus(百度音乐里可以找到),有些儿歌语言韵律很强,如The Farmer in the Dell,有的儿歌旋律欢快,如The Wheelson the Bus,这些都会对早期语言发育有启蒙作用。

同时,可以适当看一些优秀的英语原版动画片,特别是生活场景比较多的动画片,也是让孩子能熟悉另外一种语言的语音。比较适合的动画片有《卡由Caillou》、《粉红色小猪Peppa Pig》等。但是,要注意,这个时期,英语动画片要少量,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还是大量的母语输入。

这个时期,不存在选择英语培训机构的问题,有些早教课程,可能也是英汉双语授课,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适当选择。这些早教课程,在经过试听后,选择的出发点不在于其双语特点,而主要在于开发孩子的运动技能和艺术潜能,主要看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能参与其中。

02

第二阶段,1岁半到3岁左右---“有意识”输入

这一时期,是母语习得的关键时期。1岁半以后,孩子陆续已经可以有比较丰富的母语输出,能够用母语表达简单的需求和情感。但是,直到大约2岁半前后仍然不能自由表达思想,无法灵活运用母语。1岁半到2岁半,母语习得的进步很大,前一个阶段,他们开口说话,后一个阶段逐步过渡到比较熟练运用母语。

这个时期,可以有意识进行“英语”输入,包括适量英语绘本阅读,最好是父母给孩子读(亲子阅读的好处和做法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中专题讨论),也可以借助音频等有声设备。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能“喧宾夺主”,母语输入还是占最主要的,在进行少量英语绘本阅读的同时要大量进行汉语绘本阅读。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夯实母语能力,继续熟悉英语语音。

同第一阶段一样,这个时期,不需要再去上专门的英语培训课程。当然,第一阶段的早教课程和少量英文动画片还可以继续。有些孩子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上幼儿园,如果选择双语幼儿园,英语的输入就基本能满足要求了。双语幼儿园的选择标准,我们会在本文的后面论及。

03

第三阶段,3岁到学龄前---加大英语输入

现在的孩子智力发展很快,语言能力发展也超前。大部分孩子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母语,表明他们的母语能力乃至母语思维已经稳固。这个时候,就可以抓住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利用他们这个时候对新鲜事物敏感、记忆力强且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加大英语输入,并且鼓励他们开始英语输出,开口说英语。

首先,加大英文绘本阅读的力度。阅读绘本的种类、数量、时间都可以加大了,同样鼓励父母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即使使用音频等辅助设施阅读绘本,家长也要和孩子在一起,不要将孩子丢在一边单独听录音读书,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甚至切磋比赛。这个时期很多孩子已经上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孩子结交更多的伙伴,在一起讲绘本甚至表演绘本,与同龄孩子交流绘本阅读。

这一时期可以加大英文动画片的数量和时间。如果可能,引导孩子全部看英文动画片。除了上一期文章提到的双语家庭,我们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英文环境不够的,在母语稳固后,要创造英文环境,英文动画片就是特别好的方式。动画片充满了生活场景,内容又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比较容易让孩子接受。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就慢慢习得了语言。

遇到绘本里出现过的生活场景,可以用绘本中使用的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说英文。比如买水果,可以用英文询问价钱、喜欢的种类等。

到学龄前1年,可以有意识选择一些英文培训机构进行系统学习英语啦。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研究证明胎儿就具有有限的心理活动,但是只有在胎儿出生成为婴儿,心理活动才得到大大的发展,因为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第1阶段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新生婴儿(3~4个月以前)由于能力限制,只能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来看、听、嗅等方法感觉环境的变化,因此丰富的环境和给婴儿创造接触环境的机会就是这一阶段婴儿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

充分发展婴儿的感、知觉,其中视觉在婴儿各种感觉中占据第一位。仰卧时婴儿只能看见天花板而坐时看见的东西丰富多彩,视觉效果相差很大。因此成人应该经常抱宝宝到处看看,并想法让宝宝早一些坐起来。坐是人体经常保持的几种姿势之一。婴儿由卧位到能够自主地坐,视野大大扩展,本来看不见的东西,都能看到了。见多识广,必然使婴儿智力发展产生一个飞跃。

第2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在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婴儿的思维、意志、兴趣、各种情感体验等高级心理活动得到了发展。

而爬行则是婴儿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在婴儿不能移动身体以前,思维、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基本没有,这时想了也是白想,婴儿就不想了。需要是人体器官发展的动力,当婴儿能够主动移动身体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爬行是人生第一个远距离移动全身的动作,当婴儿看见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就会想去拿,这就是思维。在爬行的过程中需要意志力,拿到后他有成就感这就是情感体验,有了第一次他就会有兴趣第二、第三次地去拿,这些高级心理活动在婴儿会爬以前是很少出现的。婴儿爬行的出现要比直立行走早5~6个月,这5~6个月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这就是为什么不会爬的宝宝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原因。

第3阶段初级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

语言和移动身体是婴儿进行初级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在宝宝满一岁时应该具备直立行走和简单语言交流的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必须通过运动来获得。

新生婴儿的语言发展必须同动作相结合。离开了动作和实物,再简单的语言新生婴儿也听不懂,反之,再复杂的语言也能听懂,直立行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动作。

因此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同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会直立行走对婴儿智力和心理发育有重要意义:

首先,直立行走是人类独有的姿势,世界上发现的兽孩没有一个是直立行走的,这个事实说明直立行走是人类在智慧上领先其他动物的第一步。

第二,直立扩大了视野,使婴儿见多识广。

第三,直立行走扩大了主动活动范围,解放了双手,同时使人的眼、手配合的动作大大增加,这对婴儿脑发育有着良好的作用。

但是如何解决婴儿早走引起的骨骼畸形呢?

如果一根钢筋混凝土柱子,在混凝土还没有凝固时,重压钢筋混凝土柱子是很容易歪的,但混凝土凝固后就牢固无比。同理,经过运动锻炼的肌肉会明显增大,韧带更牢固,供应肌肉营养的血管壁弹性增大、增厚,指挥肌肉运动的神经功能也会大大增强,运动训练同时也使骨骼同肌肉联结处的骨头突起增大、骨密质增厚、骨小梁的排列方向和受到的拉力、重力方向一致,力量增强后的肌肉(混凝土)同骨骼这个人体的“钢筋”构成人体的优质“钢筋混凝土”,直立时就不会发生骨骼畸形。

当然婴儿不可能像成人练健美那样来增加肌肉力量,但主要可以通过爬行、攀登和游泳这三个动作练习来获得直立所需要的力量。当宝宝能扶着物体轻松起立时,这时开始学习直立行走,那么即使10月时能直立行走也不会产生骨骼的畸形。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3岁):是对数量的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1)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

(2)会唱数、但范围一般不超过1-5。

(3)逐步学会口手协调的小范围(不超过5)的点数(数实物),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儿童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划。

第二阶段(3—5岁):建立数词和物体数量间联系的阶段

这个阶段特点:

(1)点数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集)概念,末期开始出现数字的守恒现象。

(2)这个阶段的前期一般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认识第几,前后顺序。

(3)能按数取物。

(4)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5)末期开始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第三阶段(5—7岁):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

(1)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

(2)计数能力发展很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数字运算过渡。

(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通过教学到后期一般可以学会计数到100或者100以上,并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的可以做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


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早期教育的三个法宝


博览群书

卢梭的父亲钟表匠伊萨克,在工作台上一边工作一边教三岁的卢梭学普鲁塔克的《古希腊罗马英雄传》。在他的督导下,卢梭在七岁前已经啃完了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丰得奈尔的《世界通史讲话》以及莫里哀的戏剧。博览群书使卢梭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发掘天赋

早在女儿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两个女儿进行探索性的发掘。经过观察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文静、朴实、专注和自然,着迷于物理和化学,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小女儿艾芙思维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她的天赋是文艺。正是运用这种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终使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也使小女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培养独立人格

当撒切尔夫人才5岁时,父亲罗伯茨就教导女儿: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罗伯茨着重培养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独立人格的培养,才使撒切尔夫人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位连任三届英国首相,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

三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1.家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孩子成长的条件十分优越,家里父母、祖父母围着他一个转,安排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娱乐,休息,辅导他学习功课,东奔西跑为他购置教学参考书,请家庭教师,联系进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使孩子一路顺风。

但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自杀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和荧屏,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极低。因此,家长从小时候就要帮助孩子增强耐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其实,为了生存任何物种都对自己的后代进行承受能力的训练。母狮子一次次地把小狮子往沟里推,让它自己艰难地爬上来,狐狸也是如此进行生存训练的,更何况我们这些“万物之灵”的人类了。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力量的一种,属于意志力量的一部分,包括吃苦意识、承受失败的力量,等等。心理科学上把健康人格划分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这三种人格力量。意志力量又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竞争性。建国后的几十年来,我们对心理学上的智力因素较为重视,而对心理意志力量一直不够重视,凡是家长能做的,都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使许多孩子错误地认为:人生之路上布满了鲜花。他们没有让孩子看到生活之路的坎坷曲折,因此,孩子也就缺乏这种心理准备。由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较高,缺少对痛苦的体现,很自然,这些温室中的花朵就经不起哪怕是一小点的痛苦,更谈不上人生中的重大考验了。

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目前这一节奏较快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难解难分的,必须让孩子很早就对这一人生现象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为了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必须对孩子进行耐受挫折教育,进行吃苦(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教育。

2.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为了孩子的成才,除了要对孩子进行快乐安静的性格培养之外,还必须使他们有挫折的情绪体验。统计数字表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坎坷不幸的童年,难怪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回答作家成功的训练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愉快的童年。”不光作家如此,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其它有成就之士,如科学家、艺术家也都类似。前不久《经济日报》登载了几十位“逆境中成功的美国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他们都有着不断失败的经历,但他们有顽强拚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美国人从小就不知不觉地对孩子进行自主性生活教育,孩子从小就被要求独立性强、竞争性强,并要多次承受痛苦挫折。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要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这两种可能,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失败的思想准备。若失败了,就要觉得,失败也是常有的事情,关键是找出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以前没有遇到失败,或者成功的时候多,失败的时候少,是因为以前遇到的问题的难度还不够大,而且有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以后自己独立处事,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要有所准备。

3.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家长还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孩子的年龄,对孩子进行体验痛苦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痛苦,增强痛苦意识,有痛苦这种情感体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儿童进行痛苦的训练,他是这样说的:“当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植根于儿童心灵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性质固然不明白,但一旦获得了,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相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吃苦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古今中外经验表明,对孩子进行痛苦教育十分必要。

因此,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体验痛苦的教育,而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逆境时,不必立即出面去替他解决,而应给他们自己处理的机会。另外,应经常和他们讲述一些名人遭受痛苦而成才的故事,观看艰苦创业的故事影片。孩子通过耳濡目染,达到对痛苦的认识。必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和竞争性。特别是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应如此。不要太娇惯他们,以至于心理上“弱不禁风”。这样,孩子长大之后,面对人生的难题,才会不被吓倒、压倒,成为有作为的人才。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理财能力:男孩成长三个阶段的必备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三个年级数学教案大全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