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孩子克服夜间惊恐

03-29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怎样帮孩子克服夜间惊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外来的刺激能引起梦,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也能产生梦。一般来说,梦不会影响健康。但是,有些孩子常会出现夜间惊恐的现象,弄得爸爸妈妈束手无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分析孩子白天有无受过什么刺激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的地方,最近一段时间是否经常这样,作出判断后再作处理。

出现夜间惊恐现象的原因一般有:

1、孩子在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恐怖的故事,成人的责备和打骂等等。

2、身体内部的刺激,如有疾病(疾病会引起人体组织内生理的改变,会破坏体内血清促进素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初起疾病的微弱信息在睡梦中能反映出来,如肺部疾病患者常梦到负重运行,胸部受压,被人扼住脖子而感到窒息等。做恶梦者往往心中恐惧,呼喊不出而突然惊醒。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要及时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如果不是身体方面的原因,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惊慌,只要平时加以注意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yJs21.cOm

平时睡前,不要讲惊险恐怖的故事,或用“狼来了”、“老虎要吃掉你”等谎话吓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的情绪。此外,要养成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睡前不要吃得太饱,不要让孩子喝太多的水。还要注意不让孩子过度疲劳。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出现夜间惊恐的情况。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园共育:怎样帮孩子克服尿床的毛病


大部分孩子到两岁半时,夜间就不尿床了,但少数孩子超过5、6岁时,却还经常尿床,有时甚至一夜数次,给大人增添了不少麻烦。到底有多少小孩会尿床呢?简单地说,大概是七岁的儿童约百分之七,以后每年有十五分之一的儿童会好起来,到了成人时,大概还有百分之一的人仍会尿床。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一个5岁以上的孩子,每星期仍有3次以上的夜间尿床,并且持续6星期以上,就可诊断为小儿遗尿症(俗称尿床)。家长应该明白:尿床是一种疾病,而不是孩子的故意行为,责备和羞辱非但不能解决尿床问题,反而会导致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出现自卑、胆怯、不合群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孩子夜间尿床基本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生理上的问题:

1.潜在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等;

2.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的排尿量多于膀胱的容量所致;

3.膀胱功能不健全如膀胱容量太小、弹性太差、肌肉力量太弱等。

另一种情况主要是属于心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孩子曾经学会过控制小便,而又突然出现尿床,那大多数是由于精神紧张,忧郁压抑所致。假如孩子的生活出现较大的变动,出现了新的困难和情绪上的困扰,都可能破坏孩子原来已形成的控制尿的能力。一旦尿床了,孩子又会深感羞耻、害怕,这又作为一种新精神紧张的因素,加重孩子的压抑感,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两种情况中,因心理因素而引起尿床的占大多数。

1.治疗有关潜在的疾病。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这种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利尿激素药物治疗。

2.膀胱功能不健全者可以通过让孩子多喝水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膀胱容量,并训练他们适当的憋尿,以训练他们的控制力。当孩子尿尿时,可训练他们时断时续,以体验对膀胱括约肌的收缩。

3.适当减少饮水。在孩子睡前2个小时不要让他喝饮料,上床前让他排空小便。

4.定时叫醒。把孩子尿床的时间记录下来,从中找出规律,然后定时叫醒他撒尿,以免尿床。

5.起床排便。从睡梦中唤醒孩子后,要让他起床排便,不能让孩子在昏睡中

6.为孩子准备一张干净温暖的床。要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入睡环境,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的腰、腿受凉。

7.消除引起孩子紧张的因素。树立孩子克服尿床的信心,及时发现孩子内心心的紧张。

8.对孩子的遗尿千万不要嘲笑,这样会加重他的自卑感,打击他的自信心;

而是应该对孩子不尿床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奖励,使孩子对不尿床的行为有愉快的情绪反馈,使不尿床的行为能不断地巩固起来。

怎样克服孩子拖拉


一、定规矩 勤督促才有效果,可以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父母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功劳”减半……开始孩子也许会屡屡”犯规”,但是记住别客气,拒绝他看电视或上网。提醒孩子当事情确定了之后一定要立即行动,在行动中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芝麻粒大的小事。他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可是当闹钟响起,他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心烦地把闹钟关掉,倒头继续睡。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他将来就很容易养成懒惰拖拉的坏习惯。假使你经常引导他,让他在潜意识里时刻告戒自己这样不行啊,"立即行动"、"现在就去做",那么他就会就会迅速立即爬起来。让孩子记住:立即行动,改变拖拉的习惯,将改变他的一生。

二、让自然后果教育孩子,把方法教给孩子。我的女儿经常磨蹭,做事拖拉。特别是每天早饭都要我们不停地催促,有一次我和她妈妈商量,决定要改变女儿吃饭拖拉的习惯,于是跟女儿讲从某天开始早饭不再催她,自己安排到学校的时间。于是选择一天自己早上第一节没课的早晨,妈妈自己吃好早饭就上班去了,我吃完饭后就在看书,女儿自己慢慢吃,等她吃好后,上学就迟到了。上学迟到是最倒霉的事情,孩子很怕。然后让她自己分析,上课为什么会迟到。她自己找到了迟到的原因,在于迟到拖拉。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也不要担心她早饭拖拉,她自己会看时间几点前必须吃好。 教育孩子怎样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晚上临睡前就把第二天用的东西准备好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以免乱找耽误时间;告诉孩子经常用笔把该用的东西和需要做的事记下来,防止丢三落四昏头昏脑影响效率。

三、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孩子做作业经常忙活到半夜,而他的同学早早就做完了,甚至还有时间看电视。这个时候不要总是怪孩子不好,拖拉、磨蹭。自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是否有比较大的影响,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做什么,是否干扰了孩子的学习。另外,即使在做家务时,也尽量防止发出很响的声音。家里的环境安静了,孩子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拖拉的现象就会减少。虽然这样做家长的活动受到限制,但是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贪玩、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因问题难以解决而犯愁犹豫,这都可能造成孩子拖拉、磨蹭的习惯。动气不如动心,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就能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怎样克服孩子过分依赖的习惯!


怎样克服孩子过分依赖的习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依赖父母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依赖的现象应该越来越少。可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代人的爱护和关心集中在孩子身上。在家里,孩子是“小太阳”“小皇帝”。没有家长的喂饭,孩子肯定不自己吃饭,这个现象在儿子班上就有好几个小朋友的妈妈告诉我,她们的孩子在家里不喂饭就不吃。都是大班的孩子了,明年就要上小学了,还没有成功的分床,睡觉的时候家长要哄着、拍着才能入睡。我问她们的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里也这样,她们一口同声的告诉我,她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里非常听话,自己吃饭,自己睡觉,都是独立完成的,可一回到家,就完全变了。什么都是家长做。

一次送儿子早晨送儿子的时候,我都发动好车要出发了,儿子突然说:“妈妈,我忘了拿作业了怎么办?老师会批评我的,我回去拿作业,你等等我。”“是吗?我也没有记得啊,我还以为你早准备好出门的时候带上了呢”我故意惊讶的说,看着儿子急匆匆跑回家的身影,我偷偷的乐啦,因为我故意没有提醒他那作业的。就是要他自己想着自己的作业,提高他对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因为前几次他没有拿作业,我还提醒他,这次我是故意没有提醒他。看看他会不会想起来作业的事情。

在我们到幼儿园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同学,同学的妈妈问我为什么今天送孩子送的晚了,我说孩子忘拿作业了,又回家取作业,所以耽误时间了,同学的妈妈一听,马上说:“坏了,我也忘了给孩子拿作业了,都是我的错。”“什么你的错,孩子的作业就应该孩子自己想着,怎么是你的错呢,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纠正她的说法。“不对,是我的错,我的错。”这位同学的妈妈一边急着往孩子的班级门口跑一边说,离着教室门口还老远就大声的说:“老师,真对不起,我忘了给孩子拿作业了,我们写了,是我忘了拿了,明天一定记得拿。”我在一旁看着这位着急的家长,再看看她家孩子,那孩子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进了教室门脱下外套就跑到小朋友群里玩起来了,根本没有在乎拿不拿作业的事情,好像这作业是她妈妈的,跟她没有关系。

送完孩子,我和这位妈妈一同下楼,这位妈妈还在抱怨说,怎么办,我要是不想着的话,她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能做,一大早好不容易哄着叫她起床,给她穿了衣服后,再喂她吃饭,吃饭那个磨叽,不喂不吃,你说大冷天的不能不让她吃饭就来幼儿园吧。都快累死我了,我一个人怎么能照顾的过来,现在怎么养个孩子这么难。

当时因为早晨上班时间紧张,我没有多说什么,只对这位妈妈说,尝试着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还能减轻你的压力。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跟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转变观念,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居,能让其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不要我们家长来包办,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许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问题让家长们都费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的喊孩子起床,可孩子总是赖在床上不起,好多上班的家长为了早晨送上幼儿园或上学的孩子,自己都经常迟到,老板都不高兴。

在我们家,我对儿子说:“明年你就要上小学了,现在你是大班的小朋友了,要提前先养成好习惯,现在上幼儿园是你自己的事情,晚上睡觉前我已经上好了闹钟,早晨你自己起床,我只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床,我就没有时间送你了,那你就自己去幼儿园,迟到了,不能按时参加早操的话,你自己负责。”当然,我对儿子是很了解的,我相信儿子能行。第二天,我手机的闹钟一响,儿子果然立即跳下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穿衣服、刷牙、洗脸。一切都迅速的做完后,坐到餐桌前等吃早饭。还不忘了对我说:“妈妈,你看,我很棒吧!我说话算话,我答应你我自己起床就自己起床。”

所以,当孩子看到自己完成了许多事情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更会增强,从而也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在平常里,不难见到一个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这让很多家长极其苦恼,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在遇到困难时,选择退缩或依赖他人,我们将这样的心理称为“畏难”。对于孩子而言,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自己的“想当然”,总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心;要么给孩子的任务太难,使孩子常常形成挫败感,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缺乏主动性,故遇难而退;还有些家长常常指责、训斥孩子“太笨了、懒……”,孩子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欠缺,往往会因为成人的“这几句话”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连本来擅长的事情也不如原来了,更不会主动尝试解决未知的难题。

二是家长的“过度溺爱”,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做什么?”平时从生活上包办代替,事无巨细,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谨慎,性格胆小,常常缺乏主见,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在励志故事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

常言道:讲一小时大道理,不如读一分钟小故事!每天睡觉前、吃饭后,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讲故事时,家长的“目的性”不要太明显,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影响效果。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怀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贴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边读故事边讨论,例如:

问题1:“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他能解决吗?”如果孩子说“不能”,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其理由:“为什么?”,从而了解在遇到困难时孩子的真正想法,便于以后更具体的指导;如果孩子说“能”,家长要适时追问“你觉得他会怎么解决?”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见解。

问题2:“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困难,你会怎么做?” 提及孩子自身能让孩子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自我学习和明确自我意识的过程。

问题3:“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读完故事后,尽量让孩子自己总结出故事蕴含的道理和做法,这样他才会感触深刻,家长只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辅助。以后当孩子再遇到困难时,以此进行自我激励“我一定能行……”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积极行动自然不在话下。

二、在完成任务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成功练就自信,自信赢得一切。实践证明:过度溺爱使孩子缺乏责任心,过度保护使孩子胆小懦弱,过度帮助使孩子平庸无能,而过度压制使孩子丧失自信。因此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学着做个有心人,一改往常“你干活,孩子置身事外”的行为,让孩子也参与到家庭任务中来。例如:打扫卫生时,请他拿簸箕 (培养合作能力)。用餐前,请他摆餐具(学习数量与对应关系)。外出购物时,请他拿一件东西(学会分担)。尤其是你下班回家,别忘了请他帮你拿拖鞋(感受爱、传递爱)……

在此,家长要注意:赞扬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动力,刚开始无论孩子做得怎么样,家长都要及时的给予认可和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真没想到你的家务做得这么好!”“有你一起干,这些活一会儿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帮助时,成人应真诚的表示感谢,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个大人一样,受到了尊重:“谢谢你给我帮了个大忙!”;给孩子的任务要让他“跳一跳,够得着”,并且任务的难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体验成功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快乐;选择的任务注意安全性,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活可以干,什么活不能干。

三、在学习反思中,提高家长的引导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应该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导策略尤为重要。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务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任务内容:“我们要干什么?”然后引导孩子开拓思路,寻求方法:“我们都有些什么办法?”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我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在做事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告诉孩子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其它都会迎刃而解:“出现了什么问题?”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书、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便会得到提高。带着方案解决问题:“我们来试一试!”在引导过程中,家长要多用“我们”这个词,让孩子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家长只需做一个傻同伴,学会提问和认可。

2、提供一些的线索。例如:当点点只绘制了前两页内容时,家长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线索:“你的书名是《我的朋友》,你画的乐乐和笑笑都是你生活中的朋友,那你还有没有其他朋友?像动物朋友?植物朋友?物品朋友?它们都是你喜欢的,或者对你很重要的……”。

3、先做简单的事情。例如:当点点的思维受到局限时,家长可以转变角度,先和点点聊聊天“你和朋友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后来怎么样?”当孩子结合自身讲述时,思路开阔起来,书的内容也就丰富了很多。

4、调整任务的难度。例如:当点点讲述时滔滔不绝,呈现到书上时却不尽人意,画得人不像人,动物不像动物,家长就应降低任务的难度,改绘画为粘贴,贴图片、贴照片……这样有益于孩子操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不是说做了父母就自然能胜任教师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用在每个鲜活的孩子身上时,教育的具体方法却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家长要多读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多听一些专家讲座,从中汲取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辅助于家庭教育。同时,家长还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学习老师的教育方法,积极做好家园共育。

五大招帮幼儿克服胆怯


为了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胆怯心理,培养孩子具有勇敢大胆、活泼、开朗、果断、刚毅的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勇于进取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应注意什么?

注意什么可帮幼儿克服胆怯

一、平时不应使用各种恐怖手段来吓唬孩子,不让幼儿的心灵经受过分强烈的刺激。

二、要让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纠正过去所得到的种种错误印象。

三、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决不能给他们留下胆怯懦弱的印象。成人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为孩子树立榜样。

四、可以将孩子害怕的东西和喜爱的东西同时出现,这样经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克服对某种东西的恐惧了。也可以把愉快的事情同可怕的事情联系起来。

五、预防害怕的发生。一些研究者发现,幼儿许多害怕的产生跟刺激出其不意地突然出现、以及刺激出现时幼儿的身体受到束缚,不能自由行动有关。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种突然事件。

家长怎样帮孩子实现精神的独立?


“你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是怎样的吗?当你对孩子寄予厚望时,是否曾认真了解过一个生命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在8月31日举办的朔方人文科学大讲堂上,作为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创办人,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孙瑞雪从生命真相出发解读儿童教育,与家长对话——

家长:

“我的孩子总是和我对着干,吃饭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总是惹事,怎么办?”

“我是单亲妈妈,孩子现在性格很孤僻,不愿和人说话,怎么办?”

“每次带儿子去兴趣班,他都很抵触,怎么办?”

孙瑞雪:

人类几乎要丧失了调用内在生命体系的能力。所有的“不知道该怎么办”,都是因为对生命的不了解。

在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16年里,我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个就是了解儿童,第二个就是了解我自己。

家长首先要明白,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心智、情感和肉体三方面组成的,人除了可以运用大脑去认知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内心还有情绪、感觉、心灵和精神等多个系统,他们同等重要,并随着年龄的成长也需要成长。否则,这个人就是残缺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心世界的残缺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人的生命质量取决于其内在的空间有多大,而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先帮助孩子扩展他的内心世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家长: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扩展他的内心世界?

孙瑞雪:

我曾看见一位母亲在众人面前大骂自己的孩子,可那个孩子却目光呆滞毫无反应。这就是一个残缺的内在,生命因失去了觉察力而变得苍白。如果你真的了解生命,你就会知道,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孩子的自我形成和自我创造来完成的。你给予孩子的自由度越高,他的内在潜能才会被最大化地释放。

很多人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都是靠辨识对方的味道,越是自己喜欢的味道,你会发现那个人在地域或血缘上一定离自己很远,而自己讨厌的味道多半出自所熟悉的人。“所以,那些通过感觉在一起的人,生下的孩子在各方面发育得都会比较好。”

所以,当一个人内在所有的系统能得以充分发展时,人的感觉系统才会强大,从而才更有创造力,才充满爱和力量。一个在自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生活其实是非常有序的。因为,他通过活动释放了生命能量,建构了内心的力量,形成了意志。他们很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建立在我比你好,而是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把握上。

家长:

怎样帮孩子实现精神的独立?

孙瑞雪:

首先,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每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恐惧、悲伤、愤怒、喜悦……可是,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所谓的负面情绪时,家长一面表现出恐惧、悲伤或愤怒,一面却要求着孩子能够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情绪的压制不可能让生命变得完整,因为,当情绪无法表达时,人就会对周遭的一切失去感觉。情绪的调整需要靠自我去完成,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空间就好。但需要提醒每一位母亲,一定要在孩子童年时期,让孩子与自己实现精神上的剥离。因为怀胎十月是母亲与孩子共存共生的状态,孩子出生后,身体与母亲分离,但情绪是共生的。直到4岁之后,才开始逐渐与母亲的情绪剥离。但如果一直与母亲的情绪共生,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有独立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成人后,仍会受到母亲情绪的影响,缺乏自我意识和判断力。

育儿观念:家长怎样帮孩子玩好


时常听说:“现在的孩子真累呀。”是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每天都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学习班,使孩子没有了玩的时间。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如我们常会看见孩子玩的捉迷藏、玩水、玩沙土、过家家、涂涂画画等游戏,他们从这些游戏中学到很多的经验和能力。但有些家长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玩,认为孩子的玩是没有明确目的、随意、闲散的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家长的这种态度,说明他们不了解孩子应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家长如何关注、支持、引导和帮助孩子玩好,对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为孩子创造玩的条件

玩是孩子的权利,玩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玩的条件,给孩子充分玩的机会和时间,并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等。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喜欢玩的活动以跑、跳、爬、玩球、做手工民间游戏等居多。家长不必非买一些高档玩具,可利用当地自然、文化、生活资源,给孩子提供丰富安全和可操作的玩具材料;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土、水、棍;家庭废旧材料;民间故事、民谣、图书和游戏等,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说儿歌、看图书、玩游戏等,引导孩子开展语言、阅读和游戏活动;和孩子一起用各种材料自制玩具,促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各种材料的来源、功能,性质和变化,并学习用这些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做孩子的平等玩伴

有研究显示,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参加孩子玩的最佳方法是做一个平等的伙伴,而让孩子做主导者。家长要做的只是体力上的帮助、充当伙伴、提供建议、支持鼓励他。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很忙,不可能老陪着孩子玩。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既不耽误家长干活、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一起玩的实例。如带孩子一起下地.家长忙着农活,孩子则可在一旁捉蝴蝶、毛毛虫,看生长的茄子等,时不时和孩子交流一下他们的发现;爸爸修自行车时,孩子在一边看,对玩坏的玩具也模仿着卸开玩具的螺丝,探索里边的结构;家长洗衣服,孩子就在家长的周围玩“吹泡泡”,大些的孩子还可以帮家长晾衣服等。家长们应相信,和孩子一起玩,分享孩子玩的乐趣,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满足孩子安全与爱的需要,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家长要注意的是,给予孩子的建议、提问、引导都要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接受为准。因为玩对孩子自己来说具有开拓性和试验性,他们不需要也不愿让别人教他如何做。如果家长坚持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就会破坏了他们的学习进程。

三、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越来越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需要同伴的友谊,需要同伴之间的互相学习,需要在和同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习与人交流和合作。家长要提供这样的机会,并且引导孩子在和小朋友玩时互相学习,学会听小朋友的意见,如当孩子捏搓有些干燥的橡皮泥而捏不动时,家长可以问“这泥怎么捏不动了呢?”“你看看小明是怎么弄软的?”如果孩子愿意接受,告诉他“小明是用水把泥弄软,你试试这个方法好不用”等,启发他模仿同伴,向小朋友表明自己的想法等,让他在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共享、交流、关心、合作,遇到困难时共同想办法解决。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越多,越有利于它社会能力的发展。

同时,要关注、观察孩子在玩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孩子在玩中常常表现他的快乐、被爱和爱的需要说明孩子的心态平和而愉快,偶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愿望并反对家长的要求,这是他有社会化行为的正常表现,要耐心地引导,并帮助孩子坚持把一件事做完,这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品质。让我们尊重孩子玩的权利,与孩子共享玩的快乐。

7种孩子夜间哭闹的原因


对许多新手父母来说,最开心的无疑是宝宝的到来,不过,小宝宝常常半夜哭闹不止,面对宝宝夜啼,爸爸妈妈大多会束手无策,为什么宝宝会哭闹不止,又有什么办法让宝宝半夜不哭闹呢?

1、宝宝肚子饿了

通常小宝宝每隔2~3个小时就饿了,有些父母固定4到6个小时才给宝宝喂奶,想要养成良好的喂奶规律。不过这种方式对饥饿难耐的宝宝来说,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往往宝宝在饥饿状态下狼吞虎咽的喝奶,导致喝入太多空气造成宝宝不舒服,用哭闹的方式来告诉妈妈宝宝不舒服了。

帮妈有招:

少食多餐的规律要养成,要根据宝宝的吸收消化情况而定,在喂完宝宝,把宝宝竖抱着放在肩膀,轻拍背部,帮助宝宝排出空气,有一点要记得,宝宝用奶瓶喂养时,不要让宝宝一次性把奶喝完,奶瓶中要保留一点,避免宝宝吸入过多空气进去腹部。

2、宝宝想要睡觉了

宝宝犯困时,性格会有点小烦躁,新生儿一整天需要大约16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如果宝宝的眼皮显得很重或一直揉眼睛,就表示他想睡了。

帮妈有招:

为提供宝宝一个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能够帮助宝宝尽快入睡,睡眠质量也会加分的。

3、需要为宝宝换纸尿裤了

着个是比较比较容易判断的,宝宝的纸尿裤一般都有显湿效果,在宝宝需要更换纸尿裤时,宝宝会用哭闹来表示不舒服,妈妈要细心去检查纸尿裤情况没及时给宝宝更换。

帮妈有招:

及时查看尿湿显示或者触摸纸尿片是否已膨胀,为宝宝更换新的纸尿裤。

4、宝宝生病了

鼻炎、肠道疾病、疝气等这些疾病的原因,造成身体不适,这是宝宝所哭泣的原因。

帮妈有招:

如果宝宝胃口不好,夜间焦躁不安,甚至哭闹。此时要注意宝宝的腹部有无胀气,包块,大便等的情况,父母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

5、妈妈不在身边

妈妈或者爸爸的突然不在身边,宝宝情感上会缺乏安全感、焦虑情绪,就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半夜啼哭。

帮妈有招:

爸爸妈妈要多陪伴宝宝,轻声的安抚宝宝,宝宝拥有安全感会尽快入睡。

6、环境太冷或太热

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季,季节的交替变化影响室内的温度。室内温度过热或过冷,都会让宝宝感到焦躁或是不舒服,容易哭闹。

帮妈有招:

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环境温度,让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约25℃~26℃之间)。

7、环境噪音太大

宝宝的睡眠都是很轻的,当宝宝处于轻度睡眠或刚刚睡着时,如遇到嘈杂的声音,都会惊醒宝宝,甚至受到惊吓,引起大哭大闹一发不可收拾。

帮妈有招:

宝宝睡前保持室内安静,将窗帘拉下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注意灯光的柔和度。

“哭闹”时宝宝的一种需求表达方式。当宝宝不舒服(如:尿布湿了、太热、太冷、饿了、没有安全)或是生病等,宝宝都会以哭泣的方式来表达他的需求,爸爸妈妈与宝宝之间,势必都需要一些时间来培养彼此相处的默契,读懂宝宝的语言很为重要呢。

如果宝宝半夜哭闹不止,爸爸妈妈要学会读懂宝宝的需求,从而轻松应对。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1)生活范围小。有的孩子从出生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不常与外界接触,使孩子认生。 (2)教育方法不得当。如当孩子不听话时,成年人就恐吓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失去安全感,从而胆小。

(3)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孩子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

胆小的孩子,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创造性也差。因此,应培养教育小儿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尝试,不要伤害孩子的探索精神。解决孩子胆小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孩子的眼界,使之多接触生人,多认识世界。

(2)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小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3)鼓励小儿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发布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4)在生活中不要恐吓孩子。

家园共育《怎样帮孩子克服夜间惊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