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华十篇)

09-14

我们已按您的要求准备了一篇包含“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的文章,在读过作品后,我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想法。 阅读后的反思和总结,是对自己心灵的深入体验,你是否对写一篇作品读后感不知从何落笔?珍贵而有价值的文章请收藏备用!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1)

本书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格林斯潘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90年代,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投资人的热度沸腾,投机风气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师甚至喊出道琼指数会上五万点的说法。本书作者席勒为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股市的投资人,他根据多年来对美国股市多头行情的分析研究,以及历史上各种股市大幅波动变化的前车之鉴,冷静分析这一波美国股市荣景的各种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多半无法以一般经济学效率市场的理论来分析,原因是股市中人们所发挥的投机贪婪,是一种非理性的本性,全文娓娓道来,分析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事实上,所有经过正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他们分析经济现象时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人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从理性出发。古典经济学派并曾将经济学领域里所设定的虚拟人物为「经济人」(Homoeconomica)。这个「经济人」如果处身于现代的人类社会中,将是六亲不认、毫无情感,一切行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准则;因此,他不会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错误,花的每一分钱、用的每一份力气,都经过仔细的盘算。

同样的,经济学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参与者众多,多到没有人能够以他买卖的数量控制价格;市场中的信息充分流通,任何讯息会迅速传达给所有的参与者,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之上,这也是金融市场为效率市场的重要假设。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也无法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因此,一旦出现「非理性」投资人与「非理性繁荣」市场,经济学教义派就颇难解释其存在;同样的,这些人所制定的财经政策当然也无法解决非理性思维下的经济问题。

席勒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根据各种统计分析与历史研究,寻找90年代美国投资泡沫出现的缘由。美国人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灭,所有的财富将成空,却又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只老鼠,总能在大跌之前,卖给更为倒霉者,甚至股价一旦回涨反弹,就立刻把上次亏损的前车之鉴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现象似乎与我国股市的状况极为相近。席勒教授特别指出,为争夺投资人,媒体上的股市明星,以强势行销方式,肤浅地强调一些表象,给大众一种股市只涨不跌的观念;然而,事实上,他们未必抓得住股市的脉动。我国也一样有许多这一类的股市分析师,官员们为了拉抬股市,甚至于不惜以「股价很低,不买就会后悔」的说词,来误导投资人。其实,他们和投资人一样,根本不清楚下星期的股价究竟是涨还是跌,结果造成误听其言者被套牢;最后即使将股价涨跌幅的下跌幅度缩小,改变游戏规则,也挡不住股价下滑的趋势。从这点看来,或许我国的主管官员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的还更多。

股市涨得愈高,跌得就会愈重,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然而在股价快速飙涨的时候,总会有许多说法,来「证明」股价是不会下跌的。19代,在股市崩盘之前,有所谓的「强手」,亦即买气愈来愈盛,不断提高,股价支撑力道足够,不会下跌。50年代有人指出美国进入「新资本主义」时代,持有股票的投资人达1 700万,企业员工认股,化劳工为资本家,因此,股价不会下跌。60年代,媒体不断鼓吹股市是最佳的投资管道,不但可以保值、对抗通货膨胀、规避风险,还可以参与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股价自然不断地上涨。90年代的说法是新经济下,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成本不断下降、获利持续上升,因此股价不会下跌,而网络股在未来网络市场的无限美景下也过度地反应。

但是,种种言之成理的论调,随着市场泡沫破灭为之幻灭。原因是这些说法出现的目的,均是为非理性投机下炒作的「价超所值」的股价做合理化的解释,使投资人放心地追高。生于战后婴儿潮年代的人们在90年代,不信邪地持续追高股市,认为「这次不一样」(TTID:This Time Is Different),股价不会下跌,就是将道琼指数推上万点的主力,只是从今年开始,美股步步下跌,显示股市的涨高必跌原则仍然存在,只是早到或晚来的差别而已。

台湾的股民在9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历经多次股市三温暖的洗礼,对本书的感受想必更深。席勒在书中第六章写道,台湾的几次股价大跌,都名列世界前茅,1989到90年股市跌落74.9﹪,为那年最大跌幅国家中的世界第一;五年期股市跌幅较大国家中,台湾也分列第七名与第27名。不过,台湾的投资者似乎一直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政府也一直认为「股市兴亡,官员有责」,带给投资人一个「股市会涨,不会跌,如果真的下跌,政府会出面救」的错误观念,股市的机制也以助涨不助跌的原则来规划。但台湾的投资泡沫一直不断地破了又吹、吹了又破,真正的原因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问题,可惜的是当前的股市已经跌到似乎国安基金也无能为力的地步了,投资人必须正视市场机制的存在,这时,席勒的书就更有用了。

总之,这是一本分析股市非理性投资行为的一本好书,它颠覆了一般的投资理论,指出20世纪末,证券市场中的教义派金融学者所不能解释的「乱象」的源头,是他们理论的假设前提有问题,当然,它也预告了美国股市投机泡沫的下场。对台湾的投资人来说,读了本书之后,对我国股市的「非理性」部份,可以有一个更为「有理性」的解释。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2)

作者在第一篇中探讨了资深市场泡沫的结构性因素,也就是第4章 诱发因素,互联网,市场经济急速发展以及其他事件和第5章放大机制 自然形成的庞氏骗局。

在第4章中研究了致使市场剧烈波动的因素,那些与政治技术以及投资者构成等相关的市场外部事件。纵观了最近的三次股市繁荣――1982年到的千禧繁荣、到的次贷繁荣和至今的后次贷的繁荣,从根本上,这些因素更多的通过其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而作用于市场,即便是今天,审视导致历次市场繁荣的驱动力,对于我们理解导致未来繁荣的各种潜在因素也十分重要。

第5章认为一些放大机制与时滞效应共同作用,进一步强化了第四章所述泡沫滋生因素的效果。也因此,市场的活动与这些促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扑朔迷离。当市场事件被理解为投资利好时,这种放大机制将不断增强市场信心,即便市场价格已经居高不下。价格上升导致价格进一步上升,并因此放大泡沫的促成因素而酝酿一场新的投机泡沫,当投资者认为事件对投资不利时,这种放大机制将反向作用,最终价格下跌导致价格更大的下跌。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3)

“放大机制”和“新时代思想”都可以归结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大牛市和大熊市中股价偏离了股份的实际价值,造成并维持这种偏离的是投资者的情绪状态,而这种状态会随着市场不断增强的**或**趋势受到加剧的冲击,这就是“放大机制”。受放大机制推升的的市场中投资者的期待不再是漂亮的财务报表,利好的法律法规,而是在出现满意价位前市场的升势。

这种放大机制不仅催生了股市的**,而且把股市变成了一个赌场。新时代思维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大众对刚问世的新兴科技寄予厚望,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新兴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显著:

工业基本运行方式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力没有迅速提高。但股市却实实在在地被忽悠了一把。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个个新时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后,股市变得更易被供求关系左右而不是反映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供求关系又受到投资者心理的影响,投资者心理在各种信息间摇摆,信息的提供者出于种种目的,或许就是左右市场——尽管这种方式在体制成熟的资本市场可能招致惩罚,但许多庄家依然乐此不疲。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致力于分析投资者从获取信息到作出决策的心理机制。相较于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投资心理分析的显然要更加困难,因为用于分析前两者的数据易于获得,而投资者的心理却需要从投资行为中观察,而且很多时候投资者的所为和所想并不统一;另一个困难是分析数据的技术已成体系,而对于投资者心理的分析确需要不断摸索,但对于投资者心理的分析正是非理性繁荣的症结所在。书中讲到,人们根据股市以往的走势对当下的趋势进行**,却往往忽略不同时期市场的差异;大众的注意力会迅速转移到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事件上,尽管事件本身并不一定值得关注;投资者为其决策寻找恰当的专家理论,他又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决定,即人们并不总是按照事先的计划行事,他们可能会在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上变换自己的立场。

总结至此,非理性繁荣的轮廓已经明了:新兴科技激发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为了自身利益,选择性地对公众关注的焦点大肆渲染,不断放大投资者信心;**和理财专家缺乏建设性的指导;公众在接受所有的外部信息后在并不理智的心理决策机制下进行投资;由于心理决策机制的广泛一致性,投资者的选择更多地表现为盲目地趋同,放大机制一展身手,加之被吹捧上天的“新时代”的到来,一场非理性繁荣就此诞生。繁荣的非理性本质上是投资者心理的非理性。

正是因为投资者背离了理性投资的道路,市场不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是更多地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变得难以**,长期的高估和低估都出现了。

作者明确地知道投资者在信息上的劣势,而且这种劣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所以作为一个风险偏好理论的支持者,他建议投资者选择性的放弃高风险的**,制定储蓄计划,用分散化的投资对冲风险,这里的分散化并非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或共同**,**进入熊市时这些投资手段可能会全军覆没,作者建议投资者利用期权**的方式降低资产被套牢的风险。作者同时建议**机构对退休方案的投资规划作出调整,使之减少对股市的投入更多地偏向低风险的**债券,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抑制投机性泡沫,适当的利用**稳定市场,完善市场交易制度。

非理性繁荣形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者对所获取信息不充分的认识,但即便投资者可以获得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有能力作出正确判断,非理性繁荣仍不可避免,因为投资心理的非理性是不可避免的。国内,监管不规范的股市更是为非理性的投资心理提供了诸多练手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也往往以带给个人投资者痛苦的回忆结束:2007年10月到2008年9月,上证综指超过70%的跌幅已经证明了泡沫中蕴藏的风险远超出投资者的想象。

目前国内股市存在的诸如欺诈上市、财务造假、机构联手、内幕交易、恶意炒作等行为更是将散户的投机心理捉摸得一清二楚,运用得淋漓尽致,推动非理性繁荣的幕后**会给部分投资者施以小恩小惠,等到时机成熟就将糊里糊涂的散户一网打尽。在这样一个狂热流行的市场里保持清醒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有一个投资者获利颇丰的事迹广为流传,但这样的市场里若没有绝对的把握,规避风险就比在赌场里掷色子要明智,否则就等于把命运交给了运气。

在非理性繁荣盛行的市场上,投资者似乎永远无法获得长期利润,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将受到打击。事实上,市场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但正如不一样,永远不会,永远不会。当理发师都在对股市高谈阔论时,要做一个“身在庐山中,仍识得真面目”的投资者:

仔细了解一个行业,远离高估的**,避免盲目追逐大市场,是理性投资者的基本素质。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4)

光信1001陈嘉懿

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买这本书,而是直接在网上的电子文档中阅读。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此后,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注意到了美国股市由于过度投机而出现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了市场的房地产市场,在这本书中,他将自己的研究扩展到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热点,并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美国国内外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这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证明,如果股市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存在很多泡沫,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开始**。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导致美国和世界各地房地产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泡沫。因此,非理性繁荣并没有消失,而是重新出现在另一个市场。

希勒教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列举和讨论了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摆脱这一困境的途径是完善社会制度,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障人民收入和住房的保险品种,加大分散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但此后,美国股市出现了为期三年的牛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6500点一路攀升至12000点一上。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完全否定。

此后,格林斯潘一直对全球股市保持缄默。即使纳斯达克股市达到5100点以上,市盈率达到850倍以上,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11700点,较1896年5月26日公布的40.94点和1972年11月14日公布的1003点分别**286倍和286倍

16分,增长11.7倍;比1995年11月21日提高5023.55分,增长2倍。

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大趋势来看,股市一直在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

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书是由2000年互联网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撰写的,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在**之后总会**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证据表明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但他们认为错了。**可以**,而且可以**许多年。

**市场可能被高估,也可能被压抑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会好一些。我们看到的证据表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但他们又错了。几十年来,**并不比其他投资好,也没有理由相信未来会一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驱,巴菲特的大师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努力,格雷厄姆的联合账户到1929年已经达到250万。但接着是崩盘,接着是危机,尽管格雷厄姆很谨慎,他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他以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就借钱投资**,但所谓的底部却一再被打破。1932年,联合账户减少了70%,格雷厄姆濒临破产。

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 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然有价值投资的理论,但他是不合时宜的。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19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它变得毫无用处。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1963年,巴比特收购并重组了伯克希尔哈撒韦,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工具。

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交易所市值**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缩水超过50%。

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回升,1987年8月达到2722点。 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溃,单日跌幅达22.

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

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

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我们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5)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一、《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学科。这是继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有效市场理论之后,解释***波动的最新理论。,奠定了行为金融学在学界的地位。

目前,美国市场上已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公司(如lsv资产管理公司)。

这本书是2000年左右出版的行为金融领域的三本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他两部是hershshefrin的《beyondgreedandfear》(超越恐惧与贪婪)和lsv资产管理公司创立者之一的andreishleifer的《inefficient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场)。

该书第一版最早是在2000年3月中旬开始在美国的书店中销售,美国**市场当时也到达了历史最高点附近,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在2000年3月见到阶段最高点。

2、 要了解户外市场的基础,我们必须转向心理学

**市场的**定位并非完全由基本面决定。行为金融学认为,要理解户外市场的基础,必须转向心理学。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行为金融学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价值和心理**。在某一时刻,由投资者情绪决定的心理**成分可能只占总**的一小部分,或者很大一部分。当投资者极度悲观和恐惧时,心理**为负数,使****远低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当投资者极度乐观和贪婪时,心理**为正数,使****远高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投机性泡沫。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促成20世纪90年代**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典型的投机性泡沫特征:**的暂时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积机性,而不是实际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会保持高位甚至暴涨,但未来十年或两年股市的整体前景将非常黯淡甚至危险。

3、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必须便宜

《非理性繁荣》指出的“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2000年至2010年或2020年),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除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收获外,关于该书第1章“股市**水平的历史回顾”的明白和思考,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书的第一章给出了1881-2000年美国市盈率的曲线。美国**的市盈率有四个非常明显的峰值:1901年、1929年、1966年和2000年。

席勒在书中指出,一般而言,低市盈率年后的回报率较高,而高市盈率年后的回报率较低,甚至为负值。2000年的市盈率超出了历史范围,至少能够肯定的是,强烈预示着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回报率是负值。

我个人明白,shiller上述结论的真正好处其实是指出了价值投资“**持有”策略的精髓:要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的**必须要便宜,必须不好在市盈率的历史高点附近**后实行“**持有”策略。

我坚决坚信**持有的价值投资方法,但我绝对不会2007年a股市场整体被高估的时候实行**持有策略,我会选取“等待”策略,等过些年a股市场整体被低估的时候再实行**持有策略。

《非理性繁荣》的结论在10-20年以后将得到公开的验证。我祝愿希勒教授在行为金融领域的杰出研究在未来几年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住房贷款、**、债券等金融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金融。学习金融、理解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把金融作为自己的人生必修课。经兄弟姐妹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典型的投机性泡沫特征:**的暂时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积机性,而不是世纪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会保持高位甚至暴涨,但未来十年或两年股市的整体前景将非常黯淡甚至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笔者提醒,投资者不应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金融资产波动的规律。

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和明白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结构到**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咱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就像一个巨大的模型,一组变量可以是无底的。

他指出,**价值在决定股价因素时非常重要,但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可能会对宏观股价波动产生较大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追求的是一个理性的目标,结果也往往难以实现。当然,我们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谁敢说他们没有赌心呢?

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我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这本书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很有启发性。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在**之后总会**”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能够**,而且能够**许多年;**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等证据来支持自我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对**投资认识的局限性。

保持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投资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我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部学术著作。本文以非理性繁荣为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和心理上对其进行了研究。我钦佩作者丰富的知识,严谨的研究和细致的调查,但我不太喜欢这种典型的西方研究方法。我用图表数据来说明一切,然后试**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了什么。

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正因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构成的观念和正在构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

因此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明白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

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所以它由这样的特点。人要认清自我,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成熟的股市也就应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说白了就是传销。

庞氏**正因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涨了,因此更多的人进来,因此**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

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我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坚信自我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于病毒传播模型类似,但我不做太多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

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能够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

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坚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么出名,远远超过了其它同时期的作品?这幅油画从艺术上真的超过其它作品很多吗?

作者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查证了一些资料,这幅油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它进行了炒作,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们又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论证,最终巩固了它作为一个超伟大作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一个泡沫构成的过程,包含了传播,正反馈,或许还有一些关键时刻。

当然,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碎了。正因艺术这种东西无法估价。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四):

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9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状况。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构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不谋而合。

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状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状况仅仅作为整**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但是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最终只能是以杯具收场。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对财经新闻的超多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博机会的增加等等。并进行了小结。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