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汇集八篇

03-21

观看自己喜爱的影片是一种享受,观赏完这些影视作品后,我们内心总会有很多感想。 记录一份观后感,珍藏心中的感动,写观后感时要深刻理解文章,才能写出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撰写呢?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资料“红楼梦观后感”,我们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红楼梦观后感(篇1)

有人向你借钱,借不借?借多少?

借钱可谓考验当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第一杀手,想和谁绝交,就朝他借钱。因为说好的三天还,三天后不仅钱没了,可能连人都不见了。当然,也有帮人与危急之中、知恩图报。《红楼梦》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刘姥姥因年成不好,没钱过冬,思索一会,能跟贾府王夫人祖上连过宗,便来到贾府“打秋风”。

负责接待的是代理大管家王熙凤,凤姐实际上根本没听过有这么一门亲戚,关系又远且很久没走动,突然上门来借钱,怎么办?在线等,急~

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这里凤姐先去请教长辈王夫人,搞清楚关系;然后说了很多台词,一用于寒暄,一解释为什么给钱。因为开口之前凤姐已经确定这钱是要给,但是又不是那么容易给。

第一层,亲戚间本来应该照应,但是关系比较远亲戚,不走动不大知道;第二层,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家里也有难处。第三层,既然开口来一趟,再难也不能让你空回去。

二十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红楼梦》中二十两一共出现21次,其中跟贾府有关的有:刘姥姥这次借得二十两;贾母给宝钗、王熙凤过生日拿出来二十两;螃蟹宴一顿花费二十两左右;贾瑞去世,贾赦、贾政、贾珍赠银二十两;赵姨娘兄弟去世赏银二十两。

可见二十两对贾府来说或许是定例,适用于一般性的随份祭祀。螃蟹宴借刘姥姥之口,说明二十两够庄家人过一年的花费。

对于借钱,借不借、借多少都很有讲究。数目不多且对于被借者有足够余力,可以施与援手,毕竟帮人也是帮己;在借钱行为中,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对于借者,刘姥姥并没有因为贾府豪门大户,就觉得理所应当,不久就用瓜果蔬菜作为回报,最后更是救凤姐女儿巧姐于危难之中,正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姥姥人穷志不短的品行,才是给那种总觉得“你弱你有理,你强你应该”的人狠狠一个耳光。

红楼梦观后感(篇2)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梦。功名利禄尘与土只是梦一场。如水男儿身,如痴女儿梦。从两个癞头和尚巧遇顽石开始,到宝玉看破红尘,决意出家而终。都只能说明,梦醒终了。是了还是结,是结还是了,这是作者留给世人的大问号。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梭,在理想与利欲前挣扎。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用生命的苦痛熬成一锅药水,用无止休的调味,才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开的如此绚烂夺目。

红墙绿瓦,粉饰了一个世家;高瓴楼阁,威严了一个世家;杨柳晓风,浪漫了一个世家;脂粉朱钗,放荡了一个世家。在我看来,他们昼夜玩乐,聚众赌博不完全是纨绔;在我看来,他们喜爱优伶,日日笙歌不完全是沦丧。他们酗酒成性,贪得无厌不完全是尸虫。那——只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既然时光给了他们一个时代,他们也只有用生命面对这个时代。既然无法改变,无反抗,也就选择了大多数生命行走的方式。沉迷,堕落。当着些已是主导,还有哪里剩下了光和热?面对他们,不论是故事中的他们,还是真实的他们,我能感受到的,只有痛。不论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还是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不论是义薄云天的大侠,还是小偷小摸的市井混混;不论是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将士,还是见利忘义,杀人如麻的歹徒。都只是一个人,一个可怜人。一种是身体煎熬,精神崩溃;一种是正享受着自以为是的成功,被上帝玩弄于鼓掌之中。也许,也只有曹公能写出这种切肤之痛。像心贴着心,感受互相灵魂的跳动。

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哥哥;有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宝姐姐;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妹妹。宛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是,既有了她,有何必有她。既有木石姻缘,有何来金玉良缘?你是那倾国倾城貌,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有灌溉之恩,我并无此水可还。潇潇雨打芭蕉,句句紫鹃啼。一个人的劫数,三个人来还。三生石畔,是谁误了谁?

贾宝玉是可怜的。他遇早了仙人,来错了时代。一个以金榜题名为要务,当官封爵为目标的时代。一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时代,跌跌撞撞的跑来了贾宝玉。本不想功名与富贵,放浪呼山水,却被迫埋头苦读,献身科举;本来与林妹妹亲梅竹马,却与宝姐姐“喜结良缘”,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一个女儿心,进了男儿身。独自忍受别人的不解,寂寥与落寞是他一生逃不掉的情节。

林黛玉是可怜的。因为她是绛珠仙草。所以才对落花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薛宝钗是可怜的。她没有大荒山无稽崖下的前世之盟,没有太虚幻境中的甘露之约。她饱读诗书,清新婉约。她向上对父母孝顺,兄妹友爱,向下对丫鬟佣人体贴。恪守妇道,礼义廉耻,是近乎完美的红粉佳人。只因癞头和尚赠金一枚,无故被卷入这场风波中。在与宝玉成亲之时,人们只为被骗的宝玉痛哭流涕,忘了谨遵父母之命,明知是冒充她人,也只能硬着头皮,闷不做声的宝钗。将错误错误下去,这是薛宝钗的悲哀,是传统美学的悲哀。她的灭亡,也是一个时代的灭亡。

王熙凤是可怜的。纵然她卖弄才干,贪财敛物。手段毒辣,心肠狠毒。费尽心机,讨得贾母与王夫人欢喜,对下人极尽刻薄之能事。将一家大小事务揽入怀中,自鸣得意。生时风光无限,死时草草了结,枉负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混惨惨似灯将尽。最终,她也被压在自己的这座大厦中,不能翻身。她死时,我没有一丝痛快,只有愈沉重的心。

花袭人是可怜的。从小为奴为婢,也兢兢业业的走完了奴才的一生。晴雯是可怜的。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花容月貌,死于流言。鸳鸯是可怜的。一个弱女子用极为刚强的方式为主子尽忠,用无法挽回的错误表明心迹。赵姨娘是可怜的。命运的安排使她带上了奴才的帽子,而她自己也承认自己身份低下。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她只能活在他人的嘲笑和白眼里,忍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辱骂、斥责、嘲弄。最终也死在别人的玩笑当中。

红楼梦,注定是一首为天下可怜人谱写的缅歌,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态度参与其中。他们没有一个让我感到厌恶,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十恶不赦,即使在当时我也怒不可遏。读完之后才发现,笼罩他们的,是整个大清王朝。

红楼梦观后感(篇3)

细品红楼,别有一番滋味。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个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她,多愁善感,却对宝哥哥情有独钟;她,体弱多病,却在骨子里有着一份傲气;她,虽从小寄人篱下,却有着冒犯不得的自尊。

“黛玉”,人如其名,她总是淡施朱粉,一身青绿衣衫,更是显得她瘦骨如柴,一脸忧伤表露无遗。太多的时候,她是孤寂的。晚春时节,桃花凋零,这可人儿又触景伤情,为之抽泣起来,许是认定自己不久后亦会如此罢?她孤身一人,扛着花锄踏出闺房,悠悠地走到林中,将收集的残花瓣儿从囊中轻轻倒入挖好的坑中,把着锄头一点点将它们掩埋,泪珠顺着消瘦苍白的面庞滚落,滴入土中,连同忧伤一并带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识红楼,我并不喜欢黛玉。她的争风吃醋令我厌恶。我曾将她比作玫瑰,身上带刺,总把好人伤,使得气氛尴尬至极,她却没事似的。后来我明白了,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势必要受人脸色,可她的自尊心令她坚强、孤傲,一味地在别人话里挑刺,也并非她所爱,只是她早已习惯于保护自己。

我欣赏黛玉对宝玉的万般痴情。前世,她是仙人悉心呵护的一株绛珠仙草;今生,为报恩来寻宝玉,一心为他牵肠挂肚,得来的却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每每读至些处,我便替她婉惜:黛玉的结局太过凄惨了。她一直恶疾缠身,饱受病痛的折磨。弥留之际,众人为她沐浴,还未完毕,只听得她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宝……宝玉……你……你好……”便一丝不挂地躺在了桶里,停止了微弱的呼吸,当老祖宗闻讯赶到时,已剩下一具冰凉的尸体,惨白的脸上,眉头依旧紧缩着,即使魂魄归西,她的傲骨仍存,正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黛玉在病榻前,含怨烧去了所有的诗稿和那块令她珍惜的手帕。空气中,那焚化成灰的诗稿已不成形,但淡然飘忽着黛玉曾用过的墨汁香味。

我钦佩黛玉的诗情才气。潇湘馆的陈设令我顿生敬意,当初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挨个儿地参观各个屋子,步入潇湘馆时,满屋书香气息,无锦罗帷幔之类装饰,只有文房四宝齐摆案台,不觉赞叹:“这许是哪位公子哥的书房吧?”只见老祖宗闻言笑答:“哪里的事!这是我那外孙女的闺房。只不过她好吟诗作赋,不兴女红罢了。”黛玉即兴作诗的能力可谓了得。贾元春从宫中回来探亲,临走时给众人出了题,黛玉提笔写下几篇妙文,得到好评,又为宝玉连作几篇,更是令我大开眼界。

其实黛玉何尝不是自由的象征,她不愿受那封建思想的压迫,语带讥消,表达着内心的不满。她虽多愁善感,却是体现出她内心的纯洁,她轻声哼唱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娇小柔弱的身影在风中微微颤抖着,一袭青衫盈盈前进的。

品完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我早已落泪轻泣。

红楼梦观后感(篇4)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齐,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齐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向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最终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日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日仍然出此刻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日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观后感(篇5)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假亦真,假假真真真亦假。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感受也越来越深。

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黛玉垂泪… …何人知是衰败的前奏。

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甄家,后又出现了贾家。开始我读到甄家和贾家时,并无多想,仔细一品,又想想书的中心思想——真假之说,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真的”和“假的”,来借此描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结局。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也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书中最让人动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也是潸然泪下。想想两个人都拥有新思想又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阻挡他们的虽说是黛玉多疑,但实则是受到了世俗的限制。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侧面描写世俗的枷锁。

当然,读完《红红梦》我还被其中曲折、凄美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

其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而书,后续章节因曹雪芹未完成就早逝了,所以出现了许多后续,经比较,高鹗写得最为吻合前文,所以将高鹗写的那一部分又补了上去,但与前文作者文笔略有差距。不过,在读到黛玉泪尽而逝时,我还是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我也不禁佩服高鹗能续写出曹雪芹对世俗的不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宝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活泼可爱… …终成贾府往事,衰败带走了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终由盛至衰。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世俗的眼光,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观后感(篇6)

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弃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希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

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观后感(篇7)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的结局是家道中落,就没有起来了,才明白,那句历史名言的意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大家族的情况正是如此,只要香火不灭,便是春风吹又生,东山再起就只是后人的努力了。

花未来的钱,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经济学说这事美国传过来的,看了红楼梦,才明白,古人开始知道这样做了,贾家之所以会破败,所以家库亏空,王熙凤在乎面子,东拼西凑,甚至动用未来的钱,就像那谁说的,各大王爷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却不能遇到一点点意外。否则,对一个家庭就是大大的打击。

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和林黛玉很像,都是忧虑者,单这位主却比我更加敏感,所以我也能感受到那种心情,虽然很多道理那么讲,但有时候。确实是想得太多了,哪怕是喜欢她的贾宝玉,后来在她面前小心翼翼,怕不经意间伤害了她,袭人也是如此,对林黛玉的这种敏感嫉妒心很害怕,明知道贾宝玉喜欢林黛玉,也不希望林黛玉做他的主子,而结局林黛玉也没有成为他的主子,她也离开了贾府,嫁给了另外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林黛玉确实很有才,但这种有才确实太过于悲观主义那种,从她写的那些诗中就可以看出。如果把世上忧愁的人排个顺序的话,林黛玉称第二。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大家族不外乎如此,为了钱,家族中的人,家族中的下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去从库里要钱,某些时候,也得去帮助下亲戚或者祖上的朋友什么的。出多入少,家族也就会渐渐地败落下来,贾府的情况亦是如此,不管贾政如何的廉洁,但他不打理家务,就不能杜绝这些情况的出现,就算他打理家务,也不能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家族中,败类或多或少是有的,一个家族如此,何况一个国家呢,每当听到什么xx之类的,以前是相当痛恨,现在也渐渐地看淡了,我无法阻止那样的情况出现,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去做那样的事情。

贾宝玉之所以会神志不清,和尚说是:避祸,了尘缘,所以黛玉死了,宝玉痛不欲生,然后梦一场。最后大彻大悟,遁入龙空门。如果宝玉失窃,宝玉完好,黛玉可能不会那么早死,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就我来讲,事情长得想的想得很清楚,非常容易,但做到很难,如果还有一点点希望的华,没希望,肯定是连想都不敢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观后感(篇8)

说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第一个就会想到《红楼梦》。无论是内容、人物方面,我都独爱《红楼梦》。

《红楼梦》这本章回体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得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得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张狂泼辣的王熙凤、多情善良的宝玉、外表冷漠却内心炽热的宝钗,还有探春、贾母、刘姥姥等人。

《红楼梦》中,我最喜爱的人物就要数林黛玉了。她冰清玉洁,在这个浑浊的大观园中,她如一朵洁白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观园中,金钱的诱惑、人心的险恶、官职得高低……种种世俗都污染不了黛玉那纯洁、善良的心。她才华横溢,一曲《葬花吟》,流露出她无尽的才华。“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醉了多少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诉说了多少势力凉薄?

这就是我眼中得林黛玉,一个冰清玉洁、超脱世俗得女子。

这就是我眼中的林黛玉,一个才华横溢、绝顶聪明的女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