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观后感十二篇

05-19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葬花观后感”的奥秘,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曾经经典的电影时,在看完一部好影片后,我们可以试着去写一篇观后感。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观后感应该要情感真实,中心明确。到底应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呢?

葬花观后感(篇1)

一直推崇《红楼梦》,尤其其中的葬花词,因此“葬花词”三个字在懵懂时就耳熟了。妈文学修养较低,为了解答我的疑惑达到她所认为教育的目的,总会说,黛玉小气、爱哭,葬花就是她这种性格的体现,所以身体不好,早死,以此告诫我要豁达,把林黛玉作为了负面教材。各种原因的综合,一直没有完整读《红楼梦》,其中的“葬花词”也没有沾边,只知其名而已。

多年过去,转眼而立,风雨的历练,感悟的沉积,人也从幼时厌学贪玩,到以书消闲;从追逐时尚,到回归传统,慢慢《红楼梦》在心中分量渐重,知道这是一部旷世杰作,但仍没有好好阅读。

近段时间,因为有感好朋友对我生活的关心,成為我的'负担,想到了黛玉葬花。花开花落本属自然,黛玉感伤葬花,而花呢?本无拘无束,绽放归落大地的美丽,此刻不但被抹杀了,还要承载黛玉忧伤的感情,不得不埋进黑黝黝的土堆里。是“净土掩风流”吗?那只是黛玉的一厢情愿罢了。于是,我在q的签名写上“黛玉葬花,花的感受”。哪知,第二天,好友便问我,最后是不是花爱上了黛玉。

在好友无奈的问题中,在我对“葬花”仍幼稚的理解中,突然觉得要好好读一读葬花词,于是,翻开《红楼梦》二十七回,为了营造阅读的氛围,在电脑搜索《葬花吟》的mp3,边读边放。此刻,魂与词曲融合了,花满地、花囊、花锄、黛玉、黛玉的人生、我的情感完全交融在一起,回过神,已是满脸的泪痕,花、黛玉、女人、自己似乎已经混乱。从来没有过的彼此相通,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喜欢她,原来葬花是黛玉脱俗、诗意化的升华,好伟大的曹雪芹。黛玉和我之间似乎有一种链接,孤傲、善感、不屈、重情、执着......,“质本洁来还洁去”是黛玉一生的写照,也我一直要求自己秉持的信念。曾经,是的,曾经在俗世的滚爬中我动摇过,那一颗孤傲、不屈的心,也正是因为有过俗世的滚爬才有了今天对“葬花词”的顿悟,因为有过动摇而更恪守孤傲自许,善感重情的心。

假如黛玉是梅花,娇艳夺目,红颜易老,那么我就是路边的小菊,没有了惹人的娇艳,就一定会在天地间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葬花观后感(篇2)

一直推崇《红楼梦》,尤其其中的葬花词,因此“葬花词”三个字在懵懂时就耳熟了。妈文学修养较低,为了解答我的疑惑达到她所认为教育的目的,总会说,黛玉小气、爱哭,葬花就是她这种性格的体现,所以身体不好,早死,以此告诫我要豁达,把林黛玉作为了负面教材。各种原因的综合,一直没有完整读《红楼梦》,其中的“葬花词”也没有沾边,只知其名而已。

多年过去,转眼而立,风雨的历练,感悟的沉积,人也从幼时厌学贪玩,到以书消闲;从追逐时尚,到回归传统,慢慢《红楼梦》在心中分量渐重,知道这是一部旷世杰作,但仍没有好好阅读。

最近,因为我觉得好朋友对我一生的关心已成為我的负担,所以我想到了大禹的葬礼之花。花开花落自然。黛玉悼念花儿。花呢?本无拘无束,绽放归落大地的美丽,此刻不但被抹杀了,还要承载黛玉忧伤的感情,不得不埋进黑黝黝的土堆里。

是“净土掩风流”吗?那只是黛玉的一厢情愿罢了。于是,我在q的签名写上“黛玉葬花,花的感受”。

哪知,第二天,好友便问我,最后是不是花爱上了黛玉。

在好友无奈的问题中,在我对“葬花”仍幼稚的理解中,突然觉得要好好读一读葬花词,于是,翻开《红楼梦》二十七回,为了营造阅读的氛围,在电脑搜索《葬花吟》的***,边读边放。此刻,魂与词曲融合了,花满地、花囊、花锄、黛玉、黛玉的人生、我的情感完全交融在一起,回过神,已是满脸的泪痕,花、黛玉、女人、自己似乎已经混乱。我从来没有和对方联系过,我也从来没有像这样喜欢过她。原来,葬花是黛玉雅致诗风的升华。是个伟大的曹雪芹。

黛玉和我之间似乎有一种链接,孤傲、善感、不屈、重情、执着......,“质本洁来还洁去”是黛玉一生的写照,也我一直要求自己秉持的信念。曾经,是的,曾经在俗世的滚爬中我动摇过,那一颗孤傲、不屈的心,也正是因为有过俗世的滚爬才有了今天对“葬花词”的顿悟,因为有过动摇而更恪守孤傲自许,善感重情的心。

假如黛玉是梅花,娇艳夺目,红颜易老,那么我就是路边的小菊,没有了惹人的娇艳,就一定会在天地间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葬花观后感(篇3)

《红楼梦》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悲伤慢慢侵入内心,即使在读过很久之后,也常常为这场大悲剧而愁绪万千。

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封建制度默默的反抗。无法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在她病危之际,丫环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贾府为避免晦气,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边是喜庆的结婚场面,一边是死前的凄婉哀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是那样的受禁锢,哪里才有理想之地?可见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任悲愁慢慢悠悠浸入思绪,一点一点地凉上心头。人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却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前世今生永难见。

真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观后感(篇4)

篇一:黛玉葬花读后感宝钗、黛玉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宝钗是封建仕女的典范,提倡“女子无才是德”,现已恢复。

**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玩蝴蝶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女孩的“私语”,恰巧让“金蝉脱壳”,有意无意地勾起了眉头,自然而深刻地展现了她精明和城市的一面。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这种对蝴蝶翩翩起舞的描写,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生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色彩丰富的宝钗形象。接着,作者安排了黛玉送葬花的场景,这对剧中人物的表现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

所谓“黛玉诗情”,林黛玉是一首诗,一种情。《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她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里,爱情意味着背叛整个社会秩序,“一年三百六十天,风之刃,霜之剑相逼”,这是她对长期以来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是林黛玉“挂玉带”、“慈悲咏絮才”的命运写照。因为爱花,才葬花;因为伤逝,才悲愤;因为在乎和珍视,才争吵;也因为前生注定的悲剧结局,才显出人生的虚幻凄凉。《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

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抒写了花落人亡的感伤与哀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正是对长期压迫着她的冷酷现实的控诉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强烈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表现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的命运就是林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与充满矛盾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诗魂时刻伴随着她,像花一样,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篇二:

黛玉葬花读后感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这是秋风吹拂,落花飞扬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都是鲜花。花园里粉红色的花瓣像冬天飘落的雪花。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大地渐渐地把小布袋盖住时,她已经泣不成声了。者是,我的眼泪也成了断线的珠子。我不知道是同情英雄的人生经历,还是感叹落花的命运,还是感叹现实?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心情被电视剧情节所牵引,情不自禁,发现自己好久没这么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

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篇三:

黛玉葬花读后感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着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着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

我一定要试试。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

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

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葬花观后感(篇5)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我对《红楼梦》的接触始于《红楼梦诗词注解》这本书。记得那本书原先是放在我姑丈的书架上的,那时我年纪虽小,可早已有了偷书的嗜好。我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地私通了我表弟,把它猫到了我的家里。及至姑丈发现,我又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软磨硬泡,居然就这样占为己有了。这本7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解书,陪我度过了许多的时光,书架上的许多书,我常好久都懒得去翻看一回,独独这本书,一直都随身带在身边。记得恋爱时,我妻子只要随手翻一页,说出题目,我就可以立马把里面的诗词背出来,让她佩服不已,或许,当初她对我的'芳心暗许与这书也不无关系。可惜,在南平做生意时,竟然碰到了比我更不要脸的客户――当代孔乙己,居然暗暗的把书带走了,使我黯然伤神了许久。《红楼梦》的诗词,我还能记得许多,而现在,我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书了。那让人泪下的《葬花词》,还有那些委婉细腻的注解,将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在我记忆里消失。于是,我伤心。

前些年,在工地上开车,每天都固定在一个小饭店吃饭。其实,小店的饭菜是不见得好的,好就好在他们的柜台上放着一本正版《红楼梦》,书的封面脏兮兮的,油光滑亮。那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的正文,想着那里面的美妙诗词,于是心里活络起来,书的标价为十六元,我想把它买下来,结果出了五十元,老板依旧不肯相让。无奈,我就想故伎重演一回,就每天来到那店里吃饭,细看一回,顺便寻找时机。小店的老板贼精,只要我吃过饭,他就不忘从我的手里把书与饭菜钱一并收好,从不同意我把书带回来看,而我也只能干着急而已,直到看完了一百二十回。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我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不忘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是不是还能保持那一份真情?从工地回来,我就专程跑到县城,跑了好几家的书店,终于买回了一套盗版的四大名著,好在里面的红楼诗词还是很齐全的,《葬花词》也是一字不漏。而今,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还是这本《红楼梦》。

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然而就是这样的随口所吟,竟然让曹雪芹的朋友,一直为《红楼梦》作批注的脂砚斋举笔再四,无法加批了。《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葬花观后感(篇6)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这几句话让我时时伤感,我感到孤苦伶仃,无援无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后是谁来收葬我呢?

当人们有脆弱的感觉时,当我被欺负时,我会感到生活的凄凉。当我沮丧的时候,我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当我被欺骗和伤害时,我会为所有人类感到失望。”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所以昨夜宝玉没有和黛玉相见,自然让黛玉心中又气又悲,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由落花无人怜爱哀叹自己身世苦。

”感叹青春易逝,纵使自己如今拥有稀世容颜,也逃不掉岁月的侵蚀。而现在我在别人家,即使老死了,也没人知道,我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诗书精通,所以性格不免有些孤傲,她以为自己原本高洁的情操也能不被这腐朽污浊的社会所浸染,表现出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也表明她不受封建束缚,背离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精神。

一首凄凄艾艾的《葬花吟》道出了一个知性美丽的奇女子,这其间存在的深刻情感,怎样不叫我们认真领会感悟呢?

篇三:《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读后感“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大家都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有些痴迷,但我不这么认为。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

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色是血红色,没有一丝灰尘,总是绽放在寒风中最美的笑容。

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即使她没有水仙般的冰,没有牡丹,但她是从杂草中生出来的,却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葬花观后感(篇7)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章名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飞燕,显然就是林黛玉了。可是,为什么是飞燕呢?

我想,因为燕子是寄人篱下的吧。它总把自己的巢筑在别人的屋檐之下,别人家的繁华,别人家的热闹,别人家的温馨,虽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与自己无关。

林黛玉便是如此。父母双亡,孤身一人的她寄住在贾家,虽有宝玉及众多姐妹的关怀,却仍然会在很多时候感受到一个人的孤单,于是,人们说她多愁善感,她好猜疑,她心眼小。

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她愿意的吗?

可是不管愿不愿意,她都只有一个人去承受这一切。

于是,所有她性格上的缺陷,就都可以被原谅了。

落花时节。花谢满地。

一位女子从落花中走过,看着曾经在枝头绽放的花朵如今却只能落寞地飘零,不禁黯然伤神。

她忽然就想到了自己。

自己不也如这落花一般吗?在枝头绽放时,众人都会惊艳于这花朵的美丽,然而花总有凋谢的那一天,到了那时,谁还会怜惜这曾经的绚烂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毕竟是才女,有感而发,便吟出了这一句诗。

是啊,时光流逝,世事无常。花谢之后,还可以再开放。可是自己呢?自己却永远是一个人。一个人漂泊,一个人孤单。现在的自己住在大观园,与众多姐妹们一起嬉戏,游乐。可是待到明年花开之时,谁也不知道又会发生什么。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花瓣上。

于是长久以来所积累的孤寂之感在这一瞬间全部涌上了心头。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无依无靠的自己,要怎样才能坚强起来?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所以才很想离开现在的这种生活啊。

飞燕,燕子还有一双翅膀,可以翱翔于天际,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阳光下享受生命的美好。可是自己不行,自幼体弱多病,又无人照料,出了大观园,何处可以为家?

所有的感情都在诗句中被释放出来,所有的身世之感,孤寂之感,漂泊之感,对时光无情的叹息,对未知的未来的悲哀,全都融入了这首《葬花吟》,融进了最后几句诗: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罢了,罢了。花已落下,就让它埋葬在这泥土之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吧。

花落,还有像自己这样的人收葬,可是自己的处境,却只有冷暖自知。无人理会。

埋葬了花朵的同时,也埋葬了所有自己的感受。悲凉也好,凄苦也好,孤寂也好,都只能埋葬在自己的心底。出现在人前的,还是那个和姐妹一起嬉戏玩乐的,偶尔耍耍小脾气,偶尔猜疑,偶尔小心眼的林黛玉。

飞燕泣残红。

残红呢?是桃花吗?我忽然想到了《诗经桃夭》里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是诗句里的桃花,正鲜艳的绽放与枝头,而且,还象征着婚姻生活的美好与幸福。还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流水鳜鱼肥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有诗句里的桃花,全都是无比的光鲜而美好,诗人的眼中,映出的全是枝头的绚烂。

唯有《葬花吟》。唯有林黛玉。

葬花观后感(篇8)

黛玉葬花——《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万丈尘寰,荏苒岁月,凋敝的残花,幻化作三生烟火;指间太宽,时光太瘦,岁月的遗忘,搁浅了一世迷离。耳畔,轻漾起葬花词的绝响,目光迷离间,我仿佛看到了那抹衣香粉影。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玲珑小铀;行动如弱柳扶风,香囊琼佩。

红楼一梦,我就爱上了这个的女子——黛玉。用“美”来形容她,有些过于庸俗。她犹如凛冬的寒梅,清高而不热烈;犹如碧波上的青莲,纯洁而不软弱;亦如空谷中的幽竹,挺拔而不矫作。她,从懵懂的闺阁中袅娜走来,面对尘世,来到绝美的大观园。那是她屡次苦难的源头,也是她追求幸福的起始。

她不仅有着倾国之姿,还有满腔才情。她清丽孤高,叹:“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她,无语凝噎,问:“满纸自怜提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她,暗自伤神,恨:“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她懒倚栏杆,闲看一字雁行,轻卷翠帘,愁苦滋味慢慢袭卷心头。她折一支桃花,焚一柱檀香,煎一壶新酒,秋光中以吟诗消愁,却不曾想谈笑间就因她的旷世诗才而夺了魁首。她空灵如波,深沉静美如落叶般委婉含蓄,兀自妩媚多情。她轻灵如斯,生如幽兰般清新淡雅,那份与世无争却难掩风华的美,宛如一缕缥缈馨香,在大观园里显得弥足珍贵。

她有着红楼梦里难见的一颗玲珑心。春来无声息,她不忍花低花怯水隐水寒,于是荷囊细勾,暗把花锄守,手腕轻翻,将残花与她的忧愁彷徨,一同埋进了那抔净土中。一缕夹着落英的风吹来,揉碎她纷繁的思绪。模糊中,她仿佛从落花中看到了自己,柔柔弱弱,却始终嫣然含笑,在一片明艳中忘乎生死地开放。飘零之时,也许朵朵花盏皆已看穿,一场桃花雪埋葬了夏秋冬三季的期盼,含笑不悔。时光轻擦,过往的人们看见的是一树的嫣然,但烧红了她眼底深处的一抹柔情。

“质本洁来还洁去”,林花谢了春红,尚有她自己怜惜,可在这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自己多舛的命运又有谁心疼?正黄昏,她携两行清泪孤倚花锄,花落难寻觅,只留脂冷脂涩泪干泪涸。抬眸浅望,正是杜宇春归啼血尽,帘栊寂寞日痕轻的景象。

不禁心生感慨:她呀,究竟是怎样的一缕花魂?烟雨红尘,是她扰乱了青春的旧梦;尘埃落定,她怀念着离别的情衷;镜花水月,唯她可熄灭人间的烟火。如烟往事,她漂泊了相思;如梦回忆,她寂寞了等待。喧嚣红尘中,她用多情的泪水与脱俗的气质浇灌柔弱的生命,如花的灵魂。

却在那个缭绕春日,花也飘零,人也飘零,她终是随着一缕香风怀着她破碎的爱情酿成遥远的红楼一梦,随风飘散。梦飞三世何处去?花落人亡两不知。

指尖花凉忆成殇,似水往昔浮流年。红楼梦,梦不尽她的艳骨清气,葬花吟,吟不尽她的多愁善感。黛玉,虽香消玉损,但千古一曲葬花吟,已成了对岁月最好的吊唁。

葬花观后感(篇9)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众不同。

葬花观后感(篇10)

黛玉葬花读后感(一)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黛玉葬花读后感(二)

我觉得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将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让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飘入一些肮脏的水潭里污染了她们。

在这里曹雪芹将那种世俗之物欲、权谋的东西比作了肮脏的臭水塘。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些肮脏的环境中被“污染”呢?不能,绝对不能,因为那种至情至性的东西太美好了,如何可以被污染呢?于是,只有让主人公去死掉,或者进如空幻世界了事。因为,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纯情,实在没法生存于现实之中,但却又不能永远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理想幻境之中。于是,作者只能安排他们两个在被污染却还没有污染之际让他们都有个归宿吧!

《红楼梦》太过伤情而没能有结局,曹雪芹不愿意看到那个令人伤感悲壮的结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最后的思考:读《红楼梦》,让人感到那个结局正好预演着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底蕴严重的被淡化了,至情至性的属于人生最美好最根本的东西被抛弃了。人成了金钱和机器的奴隶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越来越淡薄了。最后,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人类似乎已完全步入了曹雪芹笔下那种肮脏的臭水塘,曹雪芹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吗?

黛玉葬花读后感(三)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著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葬花观后感(篇11)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

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假如要去演绎她的一生,再精湛演技也难以来真正诠释,因为她就是她,难以让人去模仿的真女子性情。但是若让我来说另一个女子,与她又是何其的相似,才情洋溢,智比天高,傲视于一切,但同样将自己的一生葬送,葬送于不能永恒的爱情,葬送于一样不堪的尘世,她是张爱玲,她又像是另一时代的林黛玉,一样是满腔的哀愁,无从化解,只剩下满是哀伤的文字来证明她们的存在,黛玉葬的是花也是情,也许在看到黛玉葬花是她也有些同感,也许就在那时改变了她的路。一样花开为底迟,为底迟呢?或许我们无从解释这些相似,却能明白这其中的悲哀,花落,葬了伊人泪。

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红楼梦》里有太多的悲哀,黛玉的葬花让这份悲哀升华,渲染着那个家族即将到来的萧条。为黛玉葬花而哭泣,为她幻灭的爱情而哭,也为她的愤然之气而哭。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

葬花观后感(篇12)

打心眼喜欢《红楼梦》,尤痴《葬花词》,至今我自己也不知吟咏了多少遍,为黛玉泪洒多少回。如今扮演黛玉的晓旭撒手而去,让人不禁更感悲伤。

每每口诵《葬花词》,林黛玉好似“弱柳扶风,姣花照水”的柔美倩影,那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单悲戚,无不在我脑海游戈。面对遍地落花,念及自己的身世,她怎能不凭生几分无助与辛酸?演绎黛玉的晓旭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花俏枝头时,人们或驻足欣赏,或漫游其下,或风花雪月吟诗作文。但当“红消香断”之时,又有几人如龚自珍那样深诸其情怀,并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名句呢?是啊,目睹“花谢花飞花满天”的黛玉,想到自已天生体弱,“红消香断”便在不远处,自己与眼前这飘飞的落花又有何异?可这满地落花,还有黛玉用那“锦囊收艳骨”,且用“净土掩风流”,让其“质本洁来还去”,不愿见其“强于污淖陷其沟”,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红消香断”之时不知道可有人为我“收艳骨”“掩风流”?如有人惟愿,其一定是宝玉。如若如此,我也泉下瞑目矣。可宝玉若依然任性,与宝钗、湘云、袭人……等欢情忘旧,我可真要“强于污淖陷其沟”了。唉!前事难,不若于今,“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吧,那里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可茫茫“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呢?真乃“从来淑女多抱怨,自古娇妻更含酸”啊!

或许当时赤瑕宫神瑛侍者甘露浇灌那株降珠草时,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曹雪芹啊!你何来那么多哀怨?为何非要把《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都写得如此凄惨呢?古时的人仿佛已预知了今日。晓旭啊!你演绎了黛玉,现如今又应了黛玉的命运,真可谓“红消香断”悲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