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活动区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12-16

迄今为止,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幼儿园游戏有助于小朋友的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幼儿园游戏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用活动区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通过评议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的评议表达能力在玩中得到提高。掌握交往方法是幼儿成功地与同伴交往,发展交往能力的基础。老师在注重发展幼儿语言的同时,还应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方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又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方法,交往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活动日渐频繁起来。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5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强烈需求,这是一种社会生活需要的萌芽。在儿童的小社会里,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幼儿逐渐认识自己,了解他人,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实现个体社会化;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相互间交流知识、经验、学习掌握社会技能和社会行为准则;他们在儿童小社会中体验欢乐和苦恼,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团结友爱、开朗大方、分享、合作等积极的社会情感和个性品质。

4-5岁是学前中期,处于幼儿其中比较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不仅在心理发展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而且在人际关系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同伴关系开始冲破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从主要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的关系过渡。幼儿不再总跟着成人,而是用更多的时间与小朋友相处,一同游戏。在游戏中,他们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还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还不稳定,幼儿在一起玩不长,吵架是常有的事。因此,利用4-5岁幼儿人际关系变化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无疑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区是幼儿自由选择主动发展的活动。在这里,幼儿自由结伴、自由交往,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的幼儿聚在一起活动,他们没有心理压力,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而,活动区宽松的环境为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的场所。笔者认为:利用活动区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丰富的交往环境。

“活动区”的设置正是从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空间和丰富的合作机会。要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一方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实际需求,考虑到活动区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还要开阔思路,为幼儿创设多层面、全方位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环节。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区活动时,教师既要引导幼儿自由先进活动内容,活动项目,给幼儿分配角色的自主权,又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交往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特殊条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可通过角区标记牌来规定活动人数,有意识地让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协商、互相谦让;在活动材料和玩具的提供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限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轮流、分享的精神;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活动区设置需要幼儿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等等。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区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在这里,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售货员等等进行广泛的交往。在交往中,幼儿学习执行角色的行为规则,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判断行事,体验各种角色对人对事的态度,从而学习了医生对病人、售货员对顾客、孩子对长辈的不同交往方式,学习各种人际关系。在活动区,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增加对不同人物、不同交往方式的了解,不断丰富交往经验。活动区活动,为幼儿营造了宽松的交往环境和亲密和谐的交往氛围。在这里,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识欲得到了满足,技能获得了发展,同时,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适时指导,放手让幼儿进行交往活动

4-5岁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活动中幼儿间争吵、打架、抢夺玩具等冲突时有发生。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就成为幼儿求助的首要目标,他们或是请求教师帮助解决冲突,或是让教师“判断是非”。因此,幼儿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一方面,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参加到幼儿的活动中去,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交往动向,有利于教师利用活动区规则和内容引导活动进程,适时指导幼儿交往;另一方面,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或在交往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求助时,老师应适当采取冷处理方式,不要急于介入,过多包揽,而是要启发幼儿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他们用公平、合理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只要幼儿之间的矛盾、争执不存在危险,便可让幼儿自己处理,教师不要去“裁判”,如:当教师解决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时,先要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公正的判断。在制止幼儿争执后,给幼儿说话、讨论的机会。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锻炼积极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良好机会,而县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习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或放弃错误的主张,服从集体决定,从而取得了与同伴协调一致的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幼儿也只有在这些活动中,才能理解什么是友好,才能体会到友好交往的快乐,并从中开始懂得了相互协调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幼儿在交往中深水出现的问题,在活动区内创设一些交往情境,让幼儿通过交谈、讨论、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交往质量口头语是人与人之间或直接沟通、交际的工具。

伴随着幼儿期语言的快速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老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区的宽松氛围,激发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从活动区的创设、材料的准备、取放,活动区规则等等都让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让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在幼儿相互协商中,大家对活动区活动达到共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区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运用语言交往的机会,不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利用表演游戏的特定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有性节,有情境的表演、幼儿通过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渲染于表演游戏的良好语言环境中。在这里,他们没有压力、没有顾虑、敢讲敢说、积极地运用角色的语言进行对话,幼儿的表达兴趣在活动中得到不断提高;利用语言区活动,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讲,让小朋友畅所欲言,自由表达。通过评议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的评议表达能力在玩中得到提高。掌握交往方法是幼儿成功地与同伴交往,发展交往能力的基础。老师在注重发展幼儿语言的同时,还应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方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又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方法,交往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区提供的良好交往机会和交往环境,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让幼儿主动地参与交往实践,在实践际操作中,不断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区域游戏的妙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人,区域活动已在幼儿园广泛开展起来。区域游戏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对幼儿的社会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有比较多的人参与,能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区域游戏为幼儿社会交往搭建了桥梁,让他们在游戏中积极交往,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

一、根据年龄特点,制定交往目标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对所带班级的发展需要进行详细地分析,确定出对幼儿培养的内容,从而制定出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的培养目标。

1.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有主动交往的意愿。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要能够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你好”“请坐”等。

2.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分享与谦让,学习独立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要能够正确地使用带有协商语气的词语或句子,如“……行吗(好吗)?”“可以(能)……吗?”还要能够懂得谦让,如“你先玩”“这玩具先借你玩”……

3.初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学习一些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方法。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时要能够勇敢地自己尝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

4.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学习同情、关心别人,培养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要热情地对待同伴,要能够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对同伴说“请你和我们一起……好吗?”“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等。

5.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初步了解备社会成员的劳动及其关系,树立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6.遵守备种行为规则,初步学习以规则的需求对照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喜欢从事力所触及的劳动,会爱惜劳动成果,爱惜公物,懂得收拾。

二、适时给予指导,激发交往兴趣

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人,是推动幼儿发展的最具动力的因素,在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区域游戏中,教师何时介入,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区域游戏时需要教师与幼儿一起进入游戏,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指导,从而保证区域游戏顺利有效地进行。如在特色烧烤区域游戏中,扮演服务员的幼儿因为没什么生意就在一旁无聊地玩自己的辫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看到羽儿过去买了一串鱿鱼须,我立刻上前问:“羽儿,买特色烧烤有没有送玩具啊?”羽儿说:“没有。”“那我们一起去问问服务员吧。”羽儿立刻就跑到服务员面前问,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在羽儿感到失望时,服务员好像受到了启发,立刻从“仓库”找来许多卡片、小玩具等,把这些当作是买烧烤的礼物。羽儿边走边叫:“这边买特色烧烤有礼物送啦。”当其他的顾客听说这边有礼物时,纷纷过来买并索要礼物。这样一来,特色烧烤区一扫之前的冷清,变得活跃欢乐,幼儿们边吃边玩卡片,交往也变得更加积极了。

三、创设合作情境,形成交往意识

1.正确引导合作倾向

只要进行正确训练,幼儿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性。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提供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如在健康区“二人三足”“跳房子”“抬轿子”等游戏中需要配合、协商、合作才能取胜。有时,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玩具纠纷或角色纠纷时,我们有意让幼儿通过协商自行解决,让幼儿懂得要玩得开心就必须要相互讨论,相互谅解,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解决问题,交往中学习合作交流。

2.提供自主交往机会

区域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幼儿。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教儿童这一理论。结构区游戏是幼儿比较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结构区游戏的自由多变、材料的具体、可操作性正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它不但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也让幼儿获得交流、合作所带来偷快的情绪体验。特别在主题结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很高,为了一个主题内容,幼儿之间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任务才能得以完成。这也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如建构《美丽万州》,几个小朋友商议建体育馆,他们用积木围成体育馆后,菲儿说:“要在这建一个环形跑道。”雯雯说:“要种上花和树才漂亮。”强强说:“我在这拼几个椅子让人休息。”丹丹说:“体育馆里要有很多观众的座位。”“这棵树要种在这里。”“这棵树站不住怎么办?”“你不会自己想办法?”……他们一边建构一边不断地与同伴交流,交流后再不断协调自己的行动。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之间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进行,幼儿交往的意识逐渐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步提高。

3.学习与人友好相处

与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自己处于他人境地的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并抑制攻击陛行为。区域游戏时有几个幼儿发生了纠纷,一个幼儿打了另一个幼儿并流了鼻血。这时,有人开始起哄:“讨厌,叫老师把你留下来。”“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看到幼儿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

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是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再犯。老师故意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的?”听老师这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通过及时抓住区域游戏过程中偶发事件的引导、讨论,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他人处境时的情感,大家对同伴的“犯错”都能以谅解的心态对待,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方式,提高交往行为的发展。

4.鼓励区域互动交流

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幼儿们都是在自己的区域中活动,所以交往也都只是在本区域的范围之内。这对于幼儿来说就过于单一,幼儿交往的舞台就过于狭窄,所以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幼儿在各个游戏区域进行互动合作。这不仅可以扩大幼儿们交往的舞台,也能够增加幼儿们之间的交流练习。

5.尝试跨班区域游戏

开展跨班区域游戏的目的在于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幼儿的交往行为,特别是学习与陌生同伴的交往方法。游戏开始前,教师重点组织幼儿讨论结交新朋友、和新朋友一起玩等人际交往的方法。如有的说:“我会对新朋友说‘我叫××,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有的说:“他有困难时,我帮助他,这样,他就喜欢和我玩了。”还有的说:“我会让新朋友先选玩具,这样我俩就是好朋友了。”跨班区域游戏结束后,幼儿在游戏中与新朋友交往的言行与经验是游戏分享与评价的重要内容。有些内向、胆小的幼儿虽然也有结交新朋友的愿望,但行动时却畏畏缩缩。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需要积极、适时地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迈出交往的第一步。

四、不断丰富区域,增强愉快体验

在幼儿区域游戏中,老师需要不断更新区域游戏材料,不断创新区域游戏玩法,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交往合作的内在动机,使交往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如:小组区域游戏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万州新城”“美丽三峡”;长卷画“我的幼儿园生活”“梦想城堡”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往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益智区游戏过程中,我要求幼儿自己想办法给气球充气并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气球还没绑紧,里边的空气都溜走了,经过数次失败后,有的幼儿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了解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交往合作的快乐。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发展行为调节的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如何来培养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初浅做法。

一、创造条件让幼儿用语言与人交往,养成乐于与人交谈的习惯,角色游戏的各主题,可以说是再现了一个小社会,幼儿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社会关系。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刚刚开始游戏时,由于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跟其他角色很少交往,即是交往了,也是停留在动作交往上。如:娃娃家的妈妈总是一味地给孩子喂饭,哄他入睡,给他洗澡,洗衣服,一系列动作发生后,却没有与孩子进行语言交往,这样,社会角色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养成幼儿乐于与人交往的习惯。

1.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

幼儿不喜欢用语言与人交往,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一些交往性语言。与人交谈时,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教师注意扮演一些与幼儿从属关系的角色,或者与 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如:老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以角色的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从中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愿意吗?行不行?别害怕,没关系……”幼儿也由于与老师角色之间发生关系,而必须开口与老师交往,经过几次训练,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游戏中,他们就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人交谈。

2.鼓励幼儿积极用语言与人交往。

幼儿较丰富的交往性语言,为他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可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能主动地与人交谈,这时,教师首先要鼓励扮演一些主要的角色,由于角色身份的要求,他必须与其他角色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她必须与孩子,爸爸发生语言交往,自选商场的经理,要与其他服务员和顾客发生语言交往……。虽然,开始时,他们只能用词和短句与同一主题的角色进行零星的交谈,随着游戏的开展,他们能用较完整的句子与其他角色进行较频繁的交往。其次,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游戏主题,与其他主题的角色进行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鼓励她去买东西时,学习讨价,小吃店的经理,除了引导他主动地与顾客和服务交谈外,还可以去银行存款或者领款给服务员发放工资,可以去邮电局买手机,还要挑个好号码……。

经过多次的游戏,我们发现:游戏中的语言交往能形象地帮助幼儿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识别别人的情绪,理解不同角色的语言,帮助幼儿学习选择不同类别的语言去进行交往,进而模仿和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交往活动中来。

二、积极引导幼儿通过协商解决中的矛盾与纠纷,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缺乏同伙伴,他们交往的对象更多的是成人,成人能理解孩子的意图,而满足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习惯。因而,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具体表现在:角色的分配,材料的使用,角色之间的冲突等矛盾,这时,我们主要引导幼儿学习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从中意识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别人的意见,加深同伴间的友谊,增加社会交往能力。

1.引导幼儿解决角色分配的矛盾。

角色分配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几个人同进相当同一个角色,因而,要引导幼儿采用轮流,猜拳等方法来解决。这里,需要他们自己去协商讨论。如:有一天,孩子们准备玩地震的游戏,需要一个奥特曼的角色来打败地震怪。这时,伴伴和用圣都想当奥特曼,怎么办?轮流猜拳总有一个人没得当,经过协商,他们决定两个人的能量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强大的奥特曼。这样就能顺利地打败了地震怪,这样,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学会了协商。

2.引导幼儿解决材料使用的矛盾

每次游戏,我们总要投放一些新玩具,这个新玩具,是他们矛盾的另一个焦点,由于大家都想得到新玩具,于是就抢了起来。结果,往往把玩具抢坏了。这时,老师引导他们一起讨论,为什么玩具会坏?玩具坏了在家都不能玩,该怎么做好?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要是大家商量一下,轮流用玩具就不会坏了。”望着这些被破坏的玩具,大家都觉得遗憾,后悔自己刚才真不该与小伙伴抢玩具,导致了玩具被破坏。从而认识到:大家都想玩新玩具,要互相谦让,互相协商来解决。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另想办法,另找东西来代替游戏中的玩具,如:有一天,教师在邮电局投放了手机,游戏开始不一会儿,手机就只剩下一个了。这时,仕超和泽勇都想买,正在争吵不休,这时,老师说:“看谁最能干,会把东西让给别人,到百宝箱里去找一样东西来当手机”。听老师这么一说,泽勇说:“这个让给你吧!”自己就到百宝箱里找了一个纸盒,往裤头一插,也挺象个手机的。

3.引导幼解决角色交往之间的矛盾

解决角色交往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矛盾双方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幼儿学习交往的重要一环。因而,教师要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如:在一次游戏中,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是不肯让娃娃家的妈妈领钱,原因是这位妈妈没有存款,可这位妈妈却因为孩子生病住院。确实紧着要钱用,两个人就吵起来了,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这时,我就跟娃娃家的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地跟人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孩子生病了,他们一定会让你领钱的。”这位妈妈就走过去说:“求求

你们啦!我们家的孩子生病住院了,还是没钱,他就会死掉的。”银行工作人员想了想,说:“那好吧!你需要多少,我们先借给你,不过你要记得来还。”孩子们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体验到病人家属那种着急、痛苦的情绪。因而,就把钱借给了他。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提高了交往的质量,学会了解决交往中存在的矛盾。

幼儿在角色交往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再现。在游戏交往中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同伴谦让、合作、协商,才能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丰富游戏情节,形成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克服任性,处处为自己着想的陋习,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提高了处世和交往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共同合作进行游戏,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刚开始游戏时,总是一个人围着一堆玩具,独自摆弄和操作,很少发生交往 活动。这时,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孩子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引导他与其他角色互相交往,共同合作,完成游戏任务,丰富游戏情节。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游戏的发展和需要,不仅要求他们与同伴共同游戏,而且,还鼓励他们协商、计划游戏情节,然后,再进行游戏。这里,他们想办法出主意,采纳别人的建议,才能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发展游戏情节,从而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如:自选商场的生意不好,老师说:“你们可以推销”。经老师这么一提醒,经理马上说:“你看店,我去送货”。说完,主动送货到出租车上,旺旺快餐店的生意不好,老师:“近来,你们的生意不好,大家说怎么办?”经理和几个员工经过协商,统一意见,给幼园的小朋友每人送去一张优惠券,凭这张券可以便宜些。医院没电话,院长说:“把我们赚的钱联合起来就够买一部电话了。”说完,就到各科室,把钱集中起来,然后,到邮电局办理电话业务……。

这里,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协商过程中,学会了联合起来游戏,能够共同合作,进行游戏,交往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不仅能与同主题的进行交往,同时,也能与各主题的角色充分联系,交往。感受到集体游戏的愉快,进而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有了这种最初的合作经验,在其他游戏活动中,幼儿同样能够把这一经验迁移过去,使其活动顺利开展。如:联合起来拼图,互相出谜语,共同拥有一种工具或玩具……。这样,避免了幼儿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不懂与人合作的不良行为。养成虚心向别人学习,能采纳他人建议,尊重他人意见的好习惯,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丰富幼儿的交往内容,融洽幼儿间的关系,并逐渐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谦让、合作。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未来的活动家,首先是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可见,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应引起我们的共同重视。

“走园”游戏让专用活动室资源利用更优化


太仓市新区幼教中心娄江幼儿园目前有不少专用活动室,如小厨房、美术室、图书室、科学探索室、多功能室,另外还有一些专用展示馆,如演绎馆、木头馆、纸博物馆、镜子博物馆、工具博物馆等。这些专用活动室之前仅在某活动时间段向幼儿开放,存在闲置时间多,利用率不高、资源缺乏规划、与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常态管理维护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而展示馆中收藏的各种材料也更多地局限于展示。为了更好地利用幼儿园场地、资源,拓宽幼儿自主、自由游戏学习的范围,我们尝试开展了“走园”游戏。

“走园”游戏就是充分利用幼儿园各个空间,特别是专用活动室,创设了工具、形状、表演、创意美术等体验活动室,每个活动室由不同的教师专人负责。在下午起床后的同一时间段打破以往的组织形式,采用混班形式开展活动,实现不同班级幼儿间的互动,让幼儿以自己的意愿在各个活动室自由“走动",自主选择不同的场所、材料参与游戏,与环境、材料互动。自从开展了“走园”游戏后,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发挥出了更大的能效。

一、“走园”让幼儿尝试评价专用活动室资源

“走园"游戏由幼儿自由选择,往往会出现各活动室选择人数不均衡的问题。比如,演绎馆、工具博物馆、纸博物馆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少,而小厨房、科学探索室人气非常旺。面对使用率不均衡的问题,如何去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我们的做法是给幼儿发言权,让幼儿去评判专用活动室资源。

(一)倾听幼儿的想法

利用散步等时间,带领幼儿进一步浏览各专用活动室,并有意识地调查幼儿的想法:“你喜欢在这儿玩吗?你最喜欢这里的什么材料?你觉得可以在这儿玩什么游戏?"各年龄段调查过后,老师们汇总幼儿的想法,发现科学探索室、工具博物馆、小厨房是幼儿最喜欢的三个专用活动室,厨房点心材料、在科学探索室做各种试验、在工具博物馆使用各种工具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当然也有一些是不太受幼儿喜欢的专用活动室,如瓶子博物馆和纸博物馆。老师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见表1):

(二)记录幼儿的表现

为了能充分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情况以及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尝试了不同的师幼记录,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1.教师的记录。

(1)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活动中选择的材料、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游戏的内容进行记录。比如在表演馆,小班幼儿会选择比较具象的玩具,如果找不到就会很焦灼,而中大班孩子则会选择简单的替代想象材料,让游戏进行下去。(2)材料使用记录表:由专用活动室的管理人员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登记。如哪些材料使用得最快、哪些材料某个年龄段幼儿更喜欢、哪些材料未使用过,均会有详细的记载,并进行原因分析。比如:在科学探索室中,管理员老师记录了“幼儿园购买的爱迪生发现室”的配套材料很多孩子都不去选择,偶尔选择也只是摆弄,未产生相关的游戏;而冰块、沙子等材料消耗得很快。就此,专用活动室管理者认为,“爱迪生"系列的材料玩法单一,程序复杂,类似的高结构材料并不受幼儿欢迎,而低结构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这样的记录与分析让教师对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能更好地为后续资源的投人提供依据。

2.幼儿的记录。

幼儿园设计了幼儿在“走园”游戏中的活动记录表,让他们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游戏的计划、材料的选择、希望老师的帮助等。比如在美术创意馆,从幼儿的记录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喜欢运用的材料是羽毛、核桃壳等,并表达出希望老师再多准备一些材料等意愿。这样的幼儿活动记录表,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况,然后据此去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进一步优化材料。通过对教师与幼儿的记录开展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见表2):

通过调查和记录分析,再次对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材料投放进行了一个评判,从而能让教师更全面科学地从幼儿角度去理解专用活动室的资源材料投放是否合适,以便教师和幼儿园能共同对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做出更为及时与适宜的调整。

二、“走园”让幼儿参与构建专用活动室资源专用活动室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搭建了平台,而这个平台中空间的合理性及资源建设的丰富性、适宜性对于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获得了幼儿对专用活动室资源的评价信息之后,老师们从幼儿活动需求出发,对空间进行了调整,并让幼儿参与到专用活动室资源的建构中去,使专用活动室的资源更符合幼儿活动及发展的需求。

1.空间调整:在倾听幼儿的想法,得出有关结论后,老师们重新规划并创设了多样环境的专用活动室,有明亮与昏暗的区分、有安静与热闹的协调,比如将原多功能室的一间无窗的杂物间变为科学探索室配套的一间暗室;对一些空间比较狭小的专用活动室进行了置换,比如木头博物馆和工具博物馆,由原来的1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置换到40平方米的较大空间中。空间的多元调整,让每个活动室更适合幼儿开展“走园”游戏。

2.布局调整:让幼儿参与专用活动室的布局调整。材料如何分类及摆放在什么位置、桌椅可以怎么放、游戏成果展示在什么地方,均会听取幼儿的建议,并根据他们的建议进行调整与优化。比如,美术创意室,原来在活动室的中间有一排高过幼儿个头的展示柜,很多幼儿都表示这些柜子放在中间让他们看不到另一边的伙伴,建议靠墙摆放。在孩子们的建议下老师做了调整,这样的调整更受孩子的欢迎。

3.规则调整:开展“走园”游戏后,幼儿可以自由取放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各室之间幼儿能自由穿梭。但全面开放的游戏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做法是让幼儿参与进来,一起商量在“走园”游戏的时候进入各个专用活动室应该注意什么,材料如何取放等,并和他们一起用图案、标记等方式制作相关的规则提示,放置各材料的框、篮、盒、柜子等也制作了显著的标记。规则调整之后,中大班幼儿基本能读懂相应的规则并自觉遵守,而小班幼儿则在中大班幼儿的帮助下也逐渐熟悉了解了规则。规则的调整不仅让“走园”游戏更为有序,而且教师的管理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4.材料调整:幼儿在专用活动室的活动,主要就是和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为此,结合前期调查,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专用活动室资源的情况,不断地进行搜集,做好适宜的调整与补充。如收集家里各种用剩下来的瓶瓶罐罐、包装盒子等废旧物品材料,采集鹅卵石、大小不一的松果、奇形怪状的树叶等各种自然真实的材料。教师根据搜集来的材料按照年龄段、适宜性投放到不同的专用活动室中,并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逐步补充活动材料,同时安装了电脑、音响等设备,让幼儿在“走园”游戏中能够获得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三、“走园”让专用活动室资源与课程联系更紧密在没有开展“走园”游戏之前,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与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联系还不够紧密。开展“走园”游戏后,由于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过程更充分体现了自由、自主、创造与愉悦的特性,因而专用活动室资源与园本课程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1.课程导向专用活动室资源。娄江幼儿园的课程是以主题方式呈现的,每个年龄段在某个时间区段内的主题活动课程都是相似的。相似的主题活动为各年龄段幼儿分别建立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成了教师投放材料的一个依据。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依据孩子的主题经验发展,顺理成章地丰富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更好地支持主题活动的开展。以下是某一周主题活动背景下专用活动室资源的情况(见表3)。

2.专用活动室资源导向课程。由于“走园”游戏是幼儿自主支配内容,自主与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发生互动,这样的游戏让幼儿有更多的兴趣。老师们在观察幼儿“走园”游戏的同时,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使之成为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大班年龄段的孩子在科学探索室中观察复印机的时候引发了一个“三D”打印机的讨论:某个孩子说复印机出来的东西都是不能站立的,而在电视里看到有一种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东西是可以站立的。这样的讨论与交流被老师发现了,对“三D”打印机的认识与了解成了大班年龄段主题活动“克隆专家”中的又一个有趣的内容。

“走园”游戏的开展加强了专用活动室资源与幼儿园课程活动间的联系,促进了教师课程整体实施的意识,让各专用活动室资源与各年龄段、各班级开展的主题课程建立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延展了主题活动开展的广度与深度。

总之,“走园”游戏的开展,解决了之前专用活动室使用上的一些弊端,让专用活动室的活动资源更为丰富多样,与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结合得更为紧密,让幼儿与其中的材料能更加有效地互动,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 问题的提出:

结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自主的游戏,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游戏离不开玩具材料,它能诱发、支持、发展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工具。因此游戏材料和幼儿教育关系极为密切。

多年来,不少结构游戏中常常发现幼儿游戏兴趣逐渐减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材料的不足,有的玩具功能单一,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难以启迪幼儿的智慧;而现成的游戏材料成本较高,靠园内有限的经费购买现成的材料,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本实验就从结构游戏材料入手,并加强现成材料和废旧材料的多功能和可变性,加强综合利用材料的利用率。

二、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对象:实验班为大(2)班 (人数46人),对照班为大(1)班(人数为43人)

实验时间: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

实验方法:

1、实验班的实验方法:

(1) 将材料的构思及搜集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幼儿能否主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自主地选择和使用的权利与条件。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激发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来学习的积极性。如进行充满神秘色彩的“月球城堡“的建构活动中,我们先启发幼儿构思:“你们心目中最美丽的月球城堡是什么样的?”“里面有哪些东西?”“它们是什么样的?”……再总结所需要搜集的材料有哪些,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变通自己的思维,鼓励幼儿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2) 挖掘山区资源,发动 7 12 12 第二学期 人均

2.06件 27 人均

3.26件 15 23 36

大(1)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拼插玩具能力测查 表(二)

测 查 时 间

利用现成材料 利用自然物、废旧材料 综合利用材料

拼搭件数

拼搭种类

拼搭件数

拼搭种类

人数

拼搭件数 第一学期 人均

2.15件 23 人均

1.75件 7 13 12 第二学期 人均

2.36件 28 人均

1.86件 9 15 20

在测查中我们发现,看表(二),对照班的幼儿第二学期跟第一学期比,在技能和动作方面比以前更精确、灵敏,建造的物体能够整齐、匀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会用辅助材料

将建筑物装饰得更加美丽,能够几个人合作建造出更加丰富的主题。但是对照班和实验班比,表(一)与表(二)对比可以看出,对照班由于他们在游戏中受到玩具材料的限制,大多依靠现成玩具材料,机械记忆拼搭,特别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造性地拼插方面不如实验班,实验班的幼儿熟悉了现成玩具材料以后,又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便以尽情地拼插,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

在实验中,我们对实验班的活动进行了改革,打破了游戏教学化的框框,采取新的理念,落实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以教师的启发、鼓励为主。在实验中,我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单项型的实验,即把自然物与废旧材料引入游戏,不仅激发幼儿兴趣,更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对自然物与废旧兴趣也较高,他们 能把一两种材料,变换着拼凑成好几种玩具:比如幼儿各种盒子搭建楼房、汽车、机器人,用冰棒棍拼摆船只,各种动物,用饮料瓶、易拉罐搭建围墙、栏杆、路灯等。有的幼儿综合利用多种材料,如一艘炮艇可以用木板、铁罐、纸盒搭建主体,再用竹片、麦杆、胶带搭炮艇的其他部分。

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幼儿手中,也可以拼搭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可见废旧的材料,在不同幼儿手中,也可以一物多用,一物多变,灵活运用,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阶段综合型的实验。我们创造各种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现成材料与自然物、废旧材料利用有机结合,在游戏材料上广开渠道,精心准备,适时提供,让幼儿有反复练习的机会。更可喜的是由单人拼搭逐渐发展到小组拼搭,集体拼搭,由单项拼搭发展到有情节拼搭,如在大楼环境设计中,一些幼儿在楼前建起了花台,周围种树,大门设门卫口,有的幼儿在搭建医院时,用大型积木搭墙的一部分,在将白色牛奶盒继续往上搭,屋顶就利用易拉罐的瓶子剪成形状长形的瓦片,再粘上用红纸拼成的“+”字,一座漂亮的医院就搭好了。通过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各种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 实验体会: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最好的玩具是那些他们能够随意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在游戏中不要过分地限制材料的性质,多提供些不固定的、变数大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去发现和再创造,在保留原有游戏价值的基础上,对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力求创造出新的游戏价值。

利用自然物与废旧物品拼搭玩具,既省钱,在游戏中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弥补了现成游戏材料的不足。我们的实验从解决游戏材料的矛盾入手,游戏材料来自广阔的天地,在沿海的贝壳、螺壳;山区的松果、树叶,农村的沙、石、稻梗,各家的包装盒等等,处处都是宝。为了让幼儿达到游戏的目的,老师平时要善于多收集材料,做到家园互动,人人动手,多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建筑。

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反思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发展行为调节的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如何来培养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初浅做法。

一、创造条件让幼儿用语言与人交往,养成乐于与人交谈的习惯,角色游戏的各主题,可以说是再现了一个小社会,幼儿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社会关系。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刚刚开始游戏时,由于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跟其他角色很少交往,即是交往了,也是停留在动作交往上。如:娃娃家的妈妈总是一味地给孩子喂饭,哄他入睡,给他洗澡,洗衣服,一系列动作发生后,却没有与孩子进行语言交往,这样,社会角色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养成幼儿乐于与人交往的习惯。

1。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

幼儿不喜欢用语言与人交往,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一些交往性语言。与人交谈时,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教师注意扮演一些与幼儿从属关系的角色,或者与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如:老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以角色的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从中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愿意吗?行不行?别害怕,没关系……”幼儿也由于与老师角色之间发生关系,而必须开口与老师交往,经过几次训练,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游戏中,他们就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人交谈。

2。鼓励幼儿积极用语言与人交往。

幼儿较丰富的交往性语言,为他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可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能主动地与人交谈,这时,教师首先要鼓励扮演一些主要的角色,由于角色身份的要求,他必须与其他角色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她必须与孩子,爸爸发生语言交往,自选商场的经理,要与其他服务员和顾客发生语言交往……。虽然,开始时,他们只能用词和短句与同一主题的角色进行零星的交谈,随着游戏的开展,他们能用较完整的句子与其他角色进行较频繁的交往。其次,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游戏主题,与其他主题的角色进行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鼓励她去买东西时,学习讨价,小吃店的经理,除了引导他主动地与顾客和服务交谈外,还可以去银行存款或者领款给服务员发放工资,可以去邮电局买手机,还要挑个好号码……。

经过多次的游戏,我们发现:游戏中的语言交往能形象地帮助幼儿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识别别人的情绪,理解不同角色的语言,帮助幼儿学习选择不同类别的语言去进行交往,进而模仿和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交往活动中来。

二、积极引导幼儿通过协商解决中的矛盾与纠纷,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缺乏同伙伴,他们交往的对象更多的是成人,成人能理解孩子的意图,而满足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习惯。因而,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具体表现在:角色的分配,材料的使用,角色之间的冲突等矛盾,这时,我们主要引导幼儿学习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从中意识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别人的意见,加深同伴间的友谊,增加社会交往能力。

1。引导幼儿解决角色分配的矛盾。

角色分配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几个人同进相当同一个角色,因而,要引导幼儿采用轮流,猜拳等方法来解决。这里,需要他们自己去协商讨论。如:有一天,孩子们准备玩地震的游戏,需要一个奥特曼的角色来打败地震怪。这时,伴伴和用圣都想当奥特曼,怎么办?轮流猜拳总有一个人没得当,经过协商,他们决定两个人的能量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强大的奥特曼。这样就能顺利地打败了地震怪,这样,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学会了协商。

2。引导幼儿解决材料使用的矛盾

每次游戏,我们总要投放一些新玩具,这个新玩具,是他们矛盾的另一个焦点,由于大家都想得到新玩具,于是就抢了起来。结果,往往把玩具抢坏了。这时,老师引导他们一起讨论,为什么玩具会坏?玩具坏了在家都不能玩,该怎么做好?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要是大家商量一下,轮流用玩具就不会坏了。”望着这些被破坏的玩具,大家都觉得遗憾,后悔自己刚才真不该与小伙伴抢玩具,导致了玩具被破坏。从而认识到:大家都想玩新玩具,要互相谦让,互相协商来解决。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另想办法,另找东西来代替游戏中的玩具,如:有一天,教师在邮电局投放了手机,游戏开始不一会儿,手机就只剩下一个了。这时,仕超和泽勇都想买,正在争吵不休,这时,老师说:“看谁最能干,会把东西让给别人,到百宝箱里去找一样东西来当手机”。听老师这么一说,泽勇说:“这个让给你吧!”自己就到百宝箱里找了一个纸盒,往裤头一插,也挺象个手机的。

3。引导幼解决角色交往之间的矛盾

解决角色交往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矛盾双方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幼儿学习交往的重要一环。因而,教师要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如:在一次游戏中,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是不肯让娃娃家的妈妈领钱,原因是这位妈妈没有存款,可这位妈妈却因为孩子生病住院。确实紧着要钱用,两个人就吵起来了,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这时,我就跟娃娃家的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地跟人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孩子生病了,他们一定会让你领钱的。”这位妈妈就走过去说:“求求你们啦!我们家的孩子生病住院了,还是没钱,他就会死掉的。”银行工作人员想了想,说:“那好吧!你需要多少,我们先借给你,不过你要记得来还。”孩子们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体验到病人家属那种着急、痛苦的情绪。因而,就把钱借给了他。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提高了交往的质量,学会了解决交往中存在的矛盾。

幼儿在角色交往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再现。在游戏交往中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同伴谦让、合作、协商,才能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丰富游戏情节,形成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克服任性,处处为自己着想的陋习,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提高了处世和交往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共同合作进行游戏,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刚开始游戏时,总是一个人围着一堆玩具,独自摆弄和操作,很少发生交往活动。这时,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孩子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引导他与其他角色互相交往,共同合作,完成游戏任务,丰富游戏情节。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游戏的发展和需要,不仅要求他们与同伴共同游戏,而且,还鼓励他们协商、计划游戏情节,然后,再进行游戏。这里,他们想办法出主意,采纳别人的建议,才能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发展游戏情节,从而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如:自选商场的生意不好,老师说:“你们可以推销”。经老师这么一提醒,经理马上说:“你看店,我去送货”。说完,主动送货到出租车上,旺旺快餐店的生意不好,老师:“近来,你们的生意不好,大家说怎么办?”经理和几个员工经过协商,统一意见,给幼园的小朋友每人送去一张优惠券,凭这张券可以便宜些。医院没电话,院长说:“把我们赚的钱联合起来就够买一部电话了。”说完,就到各科室,把钱集中起来,然后,到邮电局办理电话业务……。

这里,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协商过程中,学会了联合起来游戏,能够共同合作,进行游戏,交往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不仅能与同主题的进行交往,同时,也能与各主题的角色充分联系,交往。感受到集体游戏的愉快,进而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有了这种最初的合作经验,在其他游戏活动中,幼儿同样能够把这一经验迁移过去,使其活动顺利开展。如:联合起来拼图,互相出谜语,共同拥有一种工具或玩具……。这样,避免了幼儿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不懂与人合作的不良行为。养成虚心向别人学习,能采纳他人建议,尊重他人意见的好习惯,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丰富幼儿的交往内容,融洽幼儿间的关系,并逐渐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谦让、合作。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未来的活动家,首先是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可见,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应引起我们的共同重视。

如何利用结构游戏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而在幼儿期,教师科学的指导幼儿,促进其全面发展,具备综合能力(即学习探索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创新能力等)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纲要》中还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游戏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幼儿的游戏中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分,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分能反过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如何充分利用游戏这一特殊活动,让幼儿愉快地学习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游戏种类主要包括:体育、智力、音乐、角色、结构和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尤其是大班幼儿,往往能举一反三,创造性的进行游戏。但这类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基础及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结构游戏既可自己玩,也可合作来玩,且幼儿都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也很受幼儿,尤其是中小班幼儿的喜爱。结构游戏即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结构游戏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众所周知,结构游戏中手的动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贯穿始终的。我国著名的手外科专家顾玉东先生认为:人手能够完成二十七种复杂动作,是目前任何一台机器所不能比拟的。而脑生理学研究则证明,人脑功能具有区域性特点,即在脑的某个块面上比较侧重某种功能。在脑的动作神经中枢里,有掌管手运动功能的神经组织,使手在运动时,与大脑相应管理手功能的神经元相联系。也就是说,对手进行各种动作的训练,实际上使得大脑得到锻炼与刺激,脑与手的联系和脑内部的联系都得到加强,从而对改善脑功能起了积极作用。所以,结构游戏的性质决定了结构游戏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其次,结构游戏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幼儿个性孤僻、脱离集体、我行我素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幼儿园里,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兴致勃勃地组织幼儿上课、游戏或活动,可有的幼儿却坐在那里不闻不问,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而在结构游戏中却很少见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结构游戏易操作,易学易会,又有多种玩法。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幼儿可以玩出各种花样,发展水平稍低的幼儿也能够插出自己的作品。所以,幼儿极易被它所吸引,并参与到其中,从而使每一个幼儿完成独立、结伴、集体游戏的发展过程。

第三,结构游戏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幼儿,从而“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总会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在集体性的教学活动中,很难得以全面的展现,因而不易被教师所了解。而幼儿在自主性的游戏活动中,尤其是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操作的同时,获得失败或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得出克服困难的方法或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投入放松的状态下,幼儿的个性得以释放:有的活泼好动,喜形于色;有的内向倔强,含而不露;有的天真可爱,有的大方文静……,教师通过结构游戏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并贯彻《纲要》中“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

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游戏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活动,而是负载着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并加以适时的引导,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通过操作多种材料培养幼儿的学习探索能力。

结构游戏的材料除了幼儿常用的积木、插塑以外,还包括沙、水、雪等自然材料。在结构游戏过程中,教师利用操作材料有计划的“更新”,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我在组织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有选择的为幼儿提供材料,尽量体现材料的新奇性,并从幼儿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了雪花插片、管状插塑、沙、橡皮泥,还有雪糕棒等材料。“新”的材料刺激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他们很渴望能尽快的构建出好的作品。这时,我并没有一味的教给幼儿拼插技能,而是采用了“授之以渔”的方法,为幼儿演示1-2种玩法后,鼓励幼儿动手尝试拼插,在不断的失败——成功的过程中,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也提高了学习探索能力。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协调行动。它不仅是幼儿有效探索、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现代人才尤为需要的基本素质。在结构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组织结构游戏时,我总是把“商量怎么玩”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商讨之后确定游戏主题。接下来幼儿之间就开始进行分工,这时,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分歧,我就引导孩子们商讨各自意见的好处与不足,然后确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发现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好的地方,如果把好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好的主意了。

幼儿在构建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引导幼儿为解决问题一起协商、互助,可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会合作。如在一次搭建桥的活动中,有一组幼儿搭的桥不稳固,失败了两次,我发现后,便引导孩子一起来找原因,结果发现是做桥墩的薯片筒不稳,怎样才能解决呢?我把“难题”甩给了孩子们,然后自己远远的观察:解梦柯提议用几个长方形的积木摞起来试一试,孩子们一起动手换上了积木,这下桥稳了。这时孙文佳又提议:我们试试在薯片筒里装上一些积木能不能站稳呢?大家又动起手来,这次也成功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提高了合作能力。

(三)在结构游戏的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的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结构游戏过程中,可以为幼儿创设很多这样的环境,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幼儿探索出一种材料的不同玩法时,教师可鼓励幼儿同小伙伴交流彼此不同的玩法;在幼儿构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引导幼儿间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幼儿构建出好的作品时,可以开一个作品展示会,请一个个“小设计师”来介绍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有的结构游戏同故事相联系,更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好时机。例如:拼插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房子,拼插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的角色等等。这时,我就引导幼儿在拼插的同时,回忆故事内容;拼插完后再利用自己拼出的“道具”进行表演,复述故事内容。在这些“环境”中,幼儿说的正是他们自己想说而又喜欢说的内容。所以,语言能力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四)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结构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在掌握材料运用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用一块块积木,一堆堆沙子,一块块橡皮泥构建出一件件“作品”,幼儿在对自己及他人“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感受美,在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在此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激发了幼儿自由表现美的欲望,在这种内动力驱使下,幼儿再构建出更美的、更能体现出自己愿望和情感的作品,从而表现美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构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也是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五)创意拼插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在结构游戏中的创意拼插活动可在幼儿对一种操作材料由不熟悉到熟悉后,集中在一次游戏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帮助幼儿复习多种材料的拼插技能时进行,还可以体现在每一次结构游戏的过程中。

雪花插塑适用范围广,既可拼插出花篮、小筐,又可拼成小桥、摩托车等。在幼儿进行了几次雪花拼插的结构游戏后,我组织了一次创意拼插活动。孩子们自己商定了“过生日”的主题后,有的用雪花插塑插成了蛋糕,有的插出了汽车、超人等小玩具、礼品,各具特色。

在幼儿学会了玩沙和管状插塑拼插后,我组织了一次“动物园”的创意拼插活动,幼儿分组进行活动,结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插出了风格各异的“动物园”:有的构筑成“野生动物园”,动物们在山上自由的嬉戏;有的构筑了“海洋动物园”,海中的伙伴们一起玩耍;有的构筑了“太空动物园”,从中世纪的恐龙,到从未见过的“太空动物”(孩子们根据想象拼插的动物),无奇不有,真是让人大饱眼福。

在一次用纸做材料的以“桌子”为主题的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创新能力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们用纸折出了圆柱体、长方体、扇形、拱形等多种桌腿,在设计未来的桌子时,袁铭阳设计的桌子可以做饭,像微波炉一样;尚奎烁设计的桌子可以当汽车,有两个轮子,想到哪儿就开到哪儿;马文婕设计的桌子可以当床,当乒乓球台,还可以当按摩椅呢!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创新意识在每一次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幼儿的思维驰骋跳跃,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应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充分挖掘游戏潜在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利用结构游戏提高幼儿园幼儿综合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而在幼儿期,教师科学的指导幼儿,促进其全面发展,具备综合能力(即学习探索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创新能力等)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纲要》中还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游戏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幼儿的游戏中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分,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分能反过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如何充分利用游戏这一特殊活动,让幼儿愉快地学习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游戏种类主要包括:体育、智力、音乐、角色、结构和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尤其是大班幼儿,往往能举一反三,创造性的进行游戏。但这类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基础及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结构游戏既可自己玩,也可合作来玩,且幼儿都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也很受幼儿,尤其是中小班幼儿的喜爱。结构游戏即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结构游戏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众所周知,结构游戏中手的动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贯穿始终的。我国著名的手外科专家顾玉东先生认为:人手能够完成二十七种复杂动作,是目前任何一台机器所不能比拟的。而脑生理学研究则证明,人脑功能具有区域性特点,即在脑的某个块面上比较侧重某种功能。在脑的动作神经中枢里,有掌管手运动功能的神经组织,使手在运动时,与大脑相应管理手功能的神经元相联系。也就是说,对手进行各种动作的训练,实际上使得大脑得到锻炼与刺激,脑与手的联系和脑内部的联系都得到加强,从而对改善脑功能起了积极作用。所以,结构游戏的性质决定了结构游戏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其次,结构游戏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幼儿个性孤僻、脱离集体、我行我素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幼儿园里,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兴致勃勃地组织幼儿上课、游戏或活动,可有的幼儿却坐在那里不闻不问,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而在结构游戏中却很少见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结构游戏易操作,易学易会,又有多种玩法。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幼儿可以玩出各种花样,发展水平稍低的幼儿也能够插出自己的作品。所以,幼儿极易被它所吸引,并参与到其中,从而使每一个幼儿完成独立、结伴、集体游戏的发展过程。

第三,结构游戏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幼儿,从而“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总会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在集体性的教学活动中,很难得以全面的展现,因而不易被教师所了解。而幼儿在自主性的游戏活动中,尤其是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操作的同时,获得失败或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得出克服困难的方法或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投入放松的状态下,幼儿的个性得以释放:有的活泼好动,喜形于色;有的内向倔强,含而不露;有的天真可爱,有的大方文静……,教师通过结构游戏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并贯彻《纲要》中“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

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游戏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活动,而是负载着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并加以适时的引导,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通过操作多种材料培养幼儿的学习探索能力。

结构游戏的材料除了幼儿常用的积木、插塑以外,还包括沙、水、雪等自然材料。在结构游戏过程中,教师利用操作材料有计划的“更新”,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我在组织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有选择的为幼儿提供材料,尽量体现材料的新奇性,并从幼儿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了雪花插片、管状插塑、沙、橡皮泥,还有雪糕棒等材料。“新”的材料刺激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他们很渴望能尽快的构建出好的作品。这时,我并没有一味的教给幼儿拼插技能,而是采用了“授之以渔”的方法,为幼儿演示1-2种玩法后,鼓励幼儿动手尝试拼插,在不断的失败——成功的过程中,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也提高了学习探索能力。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协调行动。它不仅是幼儿有效探索、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现代人才尤为需要的基本素质。在结构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组织结构游戏时,我总是把“商量怎么玩”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商讨之后确定游戏主题。接下来幼儿之间就开始进行分工,这时,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分歧,我就引导孩子们商讨各自意见的好处与不足,然后确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发现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好的地方,如果把好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好的主意了。

幼儿在构建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引导幼儿为解决问题一起协商、互助,可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会合作。如在一次搭建桥的活动中,有一组幼儿搭的桥不稳固,失败了两次,我发现后,便引导孩子一起来找原因,结果发现是做桥墩的薯片筒不稳,怎样才能解决呢?我把“难题”甩给了孩子们,然后自己远远的观察:解梦柯提议用几个长方形的积木摞起来试一试,孩子们一起动手换上了积木,这下桥稳了。这时孙文佳又提议:我们试试在薯片筒里装上一些积木能不能站稳呢?大家又动起手来,这次也成功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提高了合作能力。

(三)在结构游戏的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的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结构游戏过程中,可以为幼儿创设很多这样的环境,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幼儿探索出一种材料的不同玩法时,教师可鼓励幼儿同小伙伴交流彼此不同的玩法;在幼儿构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引导幼儿间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幼儿构建出好的作品时,可以开一个作品展示会,请一个个“小设计师”来介绍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有的结构游戏同故事相联系,更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好时机。例如:拼插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房子,拼插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的角色等等。这时,我就引导幼儿在拼插的同时,回忆故事内容;拼插完后再利用自己拼出的“道具”进行表演,复述故事内容。在这些“环境”中,幼儿说的正是他们自己想说而又喜欢说的内容。所以,语言能力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四)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结构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在掌握材料运用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用一块块积木,一堆堆沙子,一块块橡皮泥构建出一件件“作品”,幼儿在对自己及他人“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感受美,在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在此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激发了幼儿自由表现美的欲望,在这种内动力驱使下,幼儿再构建出更美的、更能体现出自己愿望和情感的作品,从而表现美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构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也是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五)创意拼插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在结构游戏中的创意拼插活动可在幼儿对一种操作材料由不熟悉到熟悉后,集中在一次游戏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帮助幼儿复习多种材料的拼插技能时进行,还可以体现在每一次结构游戏的过程中。

雪花插塑适用范围广,既可拼插出花篮、小筐,又可拼成小桥、摩托车等。在幼儿进行了几次雪花拼插的结构游戏后,我组织了一次创意拼插活动。孩子们自己商定了“过生日”的主题后,有的用雪花插塑插成了蛋糕,有的插出了汽车、超人等小玩具、礼品,各具特色。

在幼儿学会了玩沙和管状插塑拼插后,我组织了一次“动物园”的创意拼插活动,幼儿分组进行活动,结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插出了风格各异的“动物园”:有的构筑成“野生动物园”,动物们在山上自由的嬉戏;有的构筑了“海洋动物园”,海中的伙伴们一起玩耍;有的构筑了“太空动物园”,从中世纪的恐龙,到从未见过的“太空动物”(孩子们根据想象拼插的动物),无奇不有,真是让人大饱眼福。

在一次用纸做材料的以“桌子”为主题的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创新能力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们用纸折出了圆柱体、长方体、扇形、拱形等多种桌腿,在设计未来的桌子时,袁铭阳设计的桌子可以做饭,像微波炉一样;尚奎烁设计的桌子可以当汽车,有两个轮子,想到哪儿就开到哪儿;马文婕设计的桌子可以当床,当乒乓球台,还可以当按摩椅呢!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创新意识在每一次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幼儿的思维驰骋跳跃,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应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充分挖掘游戏潜在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大班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为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与集体学习活动相比,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创造、表达与表现的环境,尤其是美术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想象力,教师也能够更关注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下面以大班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为例,具体介绍如何通过不同阶段的活动设置,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术区域活动首先要简单,操作起点低,使幼儿能够联系已有的经验参与活动。但是起点低并不等于一直在低起点上徘徊,教师要思考如何创设推动幼儿发展的空间,怎样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活动,更有效地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我们设计的大班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通过尝试识别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横切面,竖切面,扇形切面),装饰娃娃脸的各个部位,在表现形态各异的娃娃脸中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就“五官”活动而言,在小班主要是引导幼儿分辨五官的名称和位置,中班则是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五官特征的变化,而大班则是以装扮幼儿熟悉的五官为载体,其重点放在发现事物特征的多样性,采取找相关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趣的水果脸:多角度观察,发现事物特征的多样性

刚开始大多数幼儿对物体的认识局限于“一个物体呈现一个图像”,如对于苹果,幼儿认识的只是苹果的外形,如果按不同的切面切开苹果,幼儿时常就不能分辨。为此,我们先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水果切面图片,引导幼儿找到匹配的水果。当幼儿不能分辨或发生错误时,就将实物当场切开来加以证实,如苹果芯的五角星是怎样切出来的,怎样切猕猴桃能变化出不同的图案等。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际观察,饶有兴趣地发现同一水果的不同切面会呈现不同图像,打破了幼儿对“一个物体呈现一个图像”的固有认识。

活动名称:有趣的水果脸

活动材料:

1.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横切面,竖切面,扇形切面)。

2.不同娃娃脸的底板等。

玩法:

1.幼儿将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按品种进行归类。

2.自选水果切面图装饰娃娃脸。

3.为装饰以后的娃娃脸找一找用了哪些水果。

幼儿在装饰娃娃脸时,不但会发现同一种水果可以装饰娃娃脸的不同部位,还会发现同一水果切面的形状和颜色不同,可以装饰的范围就大得多。在装饰娃娃脸以后,幼儿又对每一个水果娃娃用了哪些水果进行统计,由此进一步发现一种水果可以装饰不同的五官,不同的水果又可以装饰同一五官。在讨论中幼儿将水果延伸到周围事物,在多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发现周围事物的多样性。

盘子娃娃:从归类到相关,进一步扩大创造范围

归类和相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归类是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而相关既可以是同一类别的物品,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下不同类别物品的组合。两者比较,相关较之归类的创造范围更为灵活开阔,为此,在活动“有趣的水果脸”之后,我们适时地改变材料和玩法,引导幼儿从“找相关”中进一步扩大创造范围。

活动名称:盘子娃娃

活动材料:各种造型的仿真橡皮、彩泥、不同形状的彩色盘子。

玩法:

1.任选一块或两块橡皮放在彩色盘子上,成为脸部的某一五官。

2.思考哪些事物与橡皮有关,用彩泥塑造脸部的其他部分。

3.为盘子娃娃起名字。

起初幼儿还是在找同类,如橡皮是钉子形,他们就用榔头、钳子等工具装扮娃娃脸:橡皮是蛋糕形,他们就用饼干和巧克力等,装扮成“食品脸”。通过多次尝试,幼儿发现有的橡皮并不容易找到同类,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装扮娃娃脸呢?他们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一名幼儿找来一块蝴蝶橡皮,配上了叶子、云彩和花朵,这些不能归为同类的材料放在一张脸上可以叫什么名字呢?经过讨论大家发现,这些材料都可以在花园里找到,“花园脸”的名字就诞生了。由此幼儿发现,周围有好多东西虽然不是同类却有关联,由于彩泥塑造的多变性特点,更为他们按自己的想象寻找关联的物品提供了方便,于是“郊游脸”“套餐脸”甚至“修理交通灯”等许多奇特的“脸”应运而生。

朋友牌:运用前期经验,大胆创造想象

玩了一段时间的“盘子娃娃”后,我们发现造型橡皮已不能满足幼儿的创造需要,于是请幼儿从家里带来识字卡片,玩起了找关联的两人游戏,起名为“朋友牌”。

活动名称:朋友牌

活动材料:识字卡片若干。

玩法:A、B两人各自选1张牌,轮流出牌,第3张牌仍由A选。选出牌后,必须将3张牌合起来命名,说对就可以拿走牌,说错则将牌放回原处,然后交换出牌顺序。

很多幼儿刚开始玩的时候,都是找同类的牌,当找不到同类的牌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从找关联的角度选牌。玩熟练以后,他们发现要使对方不易拿走牌,B最好不出同类的牌,A的第3张牌也很关键,必须与前两张牌有关联才能命名。在玩“朋友牌”的过程中,幼儿的思路越来越拓展,对看似不关联的东西幼儿都找到了内在联系,如树、火山、人,幼儿将其命名为“火山爆发,即火山喷火了,树烧焦了,人疏散了”。

在开展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的基础上,随后我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变脸”,幼儿所表现出的创造才能像火山一般喷发,产生了如“24小时便利店”“爱吃水果的牛”“妈妈的小帮手”等独具创意的命题,创造热情高涨。这与我之前开展的“变脸”活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缺乏前期创造经验的前提下,教师尽管反复启发,幼儿还是可能会拘泥于类别,缺乏想象,使得画面内容十分单调。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实与教授多少美术技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要创设空间,提供机会,让幼儿尽情发挥创造潜能。

幼儿园中班活动区活动:拍花箩


目标:

1.学习与同伴一起边做游戏边吟诵儿歌,感受儿歌的语言美。

2.能读懂录音笔操作流程图,乐于反复操作,提高表现能力。

3.愿意与同伴共享录音设备。

准备:

1.幼儿已熟悉儿歌内容。初步学习两两结伴边做游戏(动作说明详见附录)边吟诵儿歌。

2.图书《拍花箩》若干,放到书橱显著位置。

3.录音笔及其操作流一播放一停止)。

指导要点:

1.如果幼儿操作录音笔有困难,可引导幼儿观察流程图了解操作步骤,可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如果出现争抢录音笔的情况,可引导幼儿协商。

2.观察幼儿吟诵儿歌的情况,如果幼儿对儿歌内容不太熟悉,可提示其再看看图书。

3.两名幼儿结伴吟诵儿歌时,可鼓励他们用与儿歌内容相匹配的表演动作互相提示,感受问答调的风格。

4.幼儿录完后可仔细倾听自己或同伴的录音,如果幼儿吟诵中有自己不满意或不熟练的语句,教师可鼓励其利用录音笔进行反复录音,不断提高表现能力。

附:拍花箩

拍呀,拍呀,拍花萝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边朗诵边拍手)

你拍几呀?我拍一呀,(边朗诵边拍手)

一只蜗牛上楼梯呀。(左手握拳贴在右手掌心上)

你拍几呀?我拍二呀,(边朗诵边拍手)

二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双手做花瓣状)

你拍几呀?我拍三呀,(边朗诵边拍手)

三条鲤鱼滚下山呀。(双手握拳绕圈,做翻滚状)

你拍几呀?我拍四呀,(边朗诵边拍手)

四方的招牌没有字呀。(两手食指分别对拇指,做出四方形状)

你拍几呀?我拍五呀,(边朗诵边拍手)

五只大熊打花鼓呀。(双手随节奏做敲鼓状)

你拍几呀?我拍六呀,(边朗诵边拍手)

六个老头卖烤肉呀。(双手伸出食指,做烤肉状)

你拍几呀?我拍七呀,(边朗诵边拍手)

七只野狼抱小鸡呀。(双手合抱,随节奏左右摇晃)

你拍几呀?我拍八呀,(边朗诵边拍手)

八脚的章鱼坐沙发呀。(双手随节奏拍大腿)

你拍几呀?我拍九呀,(边朗诵边拍手)

九只老虎喝老酒呀。(双手做酒杯状,随节奏做喝酒的动作)

你拍几呀?我拍十呀,(边朗诵边拍手)

十只青蛙跳进荷花池呀。(双手十指撑开做青蛙状,随节奏左右摇晃身体)

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双手十指撑开,随节奏做青蛙跳状)

相信《利用活动区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中班区角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