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引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以广州市某园“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课题为例

12-16

幼儿园游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适当的游戏是提高幼儿注意力的最佳手段。游戏结束时,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有趣的幼儿园游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引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以广州市某园“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课题为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儿国进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自学、小组讨论、专家指导方式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本文以广州市莱幼儿园开展“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课题研究为例,分析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希望总结出一条有效路径,为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常态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班际互动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各国幼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幼儿教师是幼儿与幼儿教育的研究者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反思教育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姚伟.学前教育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4],幼儿园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帮助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一、幼儿因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题研究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选择教育教学活动领域中有价值、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和有效表达等一系列方法来推广和应用成果。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教师能通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领悟理论的真谛,发现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课题研究是针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层次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题研究则是教师排除疑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小组讨论、实践调查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的行动研究”课题。是基于幼儿园经费欠缺、经费有限,区域活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原因而确立起来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打通班界”、“个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引导、鼓励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实践调查并进行系统反思,以促进教师的成长。课题结束后,幼儿园和教师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幼儿园自身材料和资源得到了更充分利用,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游戏场所;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开展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理念指导下,基于幼儿园经费紧张、互动区域材料短缺等实际情况而展开的。课题研究旨在于优化幼儿园活动区域创设形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指在同龄编班的基础上,打破班际界限,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活动室在同一时间开放,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跨越自己班级到他班自主计划、自主体验、自主选择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同龄幼儿更广泛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互动、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1.开展课题研究是贯彻《指南》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指南》重视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建构等探究品质的培养,更加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贯彻《指南》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在实践中加深教师对《指南》的理解,并且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

2.深化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内涵的需要。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的开展在我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进一步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班际互动区域活动”的模式,通过“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孩子与教师的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三个阶段,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这种教学策略盘活与充分利用了园内活动室的空间,拉近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孩子教师之间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幼儿间互帮互带作用,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提高区域活动质量的同时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区域活动的快乐。

但是班际互动式区域互动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理论和支撑和指导。通过开展“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课题,促进全园对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该教育策略,促进该模式更科学合理的开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发现问题,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问题一:经费紧张,材料短缺。首先,幼儿园教育经费有限,不能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提供足够优越和宽裕的活动材料;其次,幼儿园班级之间的区域资源没有实现共享,加重了区域活动材料短缺现象。加之活动室空间不足、布局、设置不合理,幼儿群体同伴作用发挥不够等等种种主客观原因,影响了区域活动的质量。

问题二:区域活动的开展缺乏整合性。区域活动的开展与主题活动等其他活动缺乏必要的联系,不能配合其他活动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指南》指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这充分说明:区域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的、整合的活动,它能够和领域相互渗透,和主题相互关联.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并将区域活动和五大领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问题三:通过教学传授新知识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普遍认为,幼儿新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教师的教授。如果老师不教,孩子真的会吗?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50]《指南》强调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尊重幼儿的经验,尊重其生活的价值。强调建构性的教学观,提倡幼儿在体验中、在游戏中获取新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教,幼儿学的方式。

问题四:师幼关系对象的局限性。教师普遍认为只需要与本班的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相对封闭的班级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单维关系,即一个或几个教师与一个班级内的幼儿形成一种独立的教育关系。教师的思考视野容易导致视野狭窄和思维刻板。同时,固定教师对于幼儿发展而言是一种师资浪费。跨班区域教育活动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资源观,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在全园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个人教育风格和能力特长。这不仅可以优化教师资源,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而且可以融洽师幼关系,促进开放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拟定研究课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1.查阅幼儿园班际互动区域活动的相关文献

当前国内外对班际互动区域活动的研究相对欠缺。现有的研究多关注班级内的区域活动本身、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及其材料投放等。很少涉及班际间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组织开展、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等。

2.吸引全园教师力量拟定课题

每个课题的开展,都需要提前启动申报程序,并将课题相关资料面向全体教师公布。期间,接受教师的咨询,请教师对课题献计献策,对于部分“疑难杂症”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完善课题,同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教师进一步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3.借助专家力量论证课题

召开开题论证会议是最为重视的工作环节之一。教师设计课题研究过程,邀请多位专家参与论证;并要求全体科研骨干教师参会旁听。此外,通过开题,课题研究人员可以明确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弄清自己的问题及职责。[郭海燕.幼儿园应如何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J].教育导刊,2008(7):35]

(三)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全面发展

1.主题与区域活动相互整合,孩子“悟”得知识。

互动的班级是以同一主题为线索,贯穿各班的区域活动。如大班开展的“东幼快递”:孩子们提前一天把自己喜欢的物品拿回幼儿园,先在大四班的语言区制作快递单,填写快递单;然后到大三班的美工区进行打包,打包区分精装打包和粗打包;再由快递员把打包好的礼物送到大二班的储存区,第二天就送到想要送的孩子手里了。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孩子对“快递”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从“玩”快递的过程中“悟”得了知识。教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干预孩子的活动,只是负责用区域活动记录表观察、拍照和记录孩子的言行。在记录中教师也不断的反思,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式,调整记录的方式。

2.打通班界、合作沟通,孩子“懂”得交往。

在班际互动活动中,同年龄的孩子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择同一活动区。在开展活动中,孩子通过相互帮助、合作沟通共同完成区域活动。如: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物品,让孩子探索沉浮。孩子对“瓶盖”是沉是浮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组说:瓶盖是浮起来的。另外一组则说:瓶盖是沉下去的……双方争论不下!这时,老师建议再做一次实验,后来得出结论是:把瓶盖轻轻放到水面上是浮起来的,而当把瓶盖装满水后,瓶盖是沉下去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在区域活动中会出现思维的碰撞,闪烁出新的火花,进而促进孩子新的探索欲望。在这过程中的幼儿的个性、探索欲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了发展。

3.生成新主题活动,“萌”发探索欲望。

在主题式的班际互动区域活动中,形成了“孩子与环境”、“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孩子”不同层面的互动,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在“彩虹服装”的主题活动中,孩子经历了从服装的设计、加工、生产到服装的销售等工作流程。但由于销售人手不足,老师进行适时的介入:“如何处理人手不足的问题?”后来孩子体出了“无人销售”的主题活动,孩子把家里的闲置物品带回来,并精心策划、布置了“诚信驿站”,孩子每天放学都可以到诚信驿站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选好后自觉地进行投币,把筹到的款项捐到山区开展助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主题式的班际互动区域为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在“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边摸索、边学习、边总结,已逐渐积淀了一定的经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理念。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整体、全面的提升,教科研工作尤其是课题研究工作在全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

1.以课题为突破口,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针对教师队伍,在课题现状申报初期,课题组提出“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无止境心丰厚”的口号,鼓励教师搜集和查找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文字资料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同时幼儿园也订阅《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杂志书籍供教师学习参阅,帮助教师提升理论修养。此外,幼儿园还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优势,请教育教学专家开办讲座,参与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等,给予教师专业指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自学、专家指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得新的教育

观念,得到理论上的“武装”,真正将理论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从课题研讨和行动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理论只有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体现在教育活动设计、开展的科学性,应答幼儿言行的合理性等方面上。单纯通过教师的理论自学和经验积累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通过在课题研究中交流学习、示范引导等方式,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而言将是事半功倍的。

3.以点带面,协同发展

由园长引领,由骨干教师带动,以点带面,协同发展,促进全园教师的成长进步。

充分发挥园长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幼儿园园长职业标准”中提出:“重视园长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塔普斯科特说:“未来的领导就是领导学习,未来最可靠的竞争优势是克服障碍去学习。最好的领导不是下达任务,而是负起学习的职责,建立让成员扩展能力的组织。”因此,园长应创新培训模式,从自身做起,发挥带头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不断学习。以本园为例,业务副园长打破了传统的“园长讲,老师听”的教研模式,开展“参与式的教学具制作研讨活动”、“区域活动现场探讨活动”等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适时给予教师引导,促进教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此外,园长应当是教师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实事求是根据不同教师的优势和特点调整指导方式,使每位教师能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骨干教师主持“小课题”,促个人与团队共同发展。幼儿园开展的课题研究往往可以分解为若干“小课题”,园长主持关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律宏观层面的“大课题”,而关于教育教学实际层面的“小课题”往往可以有骨干教师承担,

“以幼儿教师为研究主体,促使全园幼儿教师能够时刻以专业人员的眼光审视教学现象”。[银小贵.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这样,既能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又能调动每位课题参与者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过程中,使“大课题”与“小课题”的有效衔接。课题组对所有小课题保持监控状态,经常向负责的骨干教师了解研究情况,询问存在的困难,提供解决对策,并反复强调成果意识,要求教师及时将研究所得转化为成果。

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是贯彻《指南》教育理念的有效路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既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彭鹏.浅析幼儿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14(7):66]为幼儿创设更优质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


本学期中班年段就《如何加强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专题研究,我们尝试在班上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活动开展中取得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1.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

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开动了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首先,我们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2.材料投放有计划、有目的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其次还充分发动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动帮助幼儿园收集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以物代物进行游戏,拓展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丰富扩展和提高。

3.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课题名称:西瓜越变越小


主题名称 小蚂蚁和西瓜皮 课题名称 西瓜越变越小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 2、运用多种方法让西瓜皮越变越小。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观察西瓜变化,玩一玩西瓜皮,想出多种玩法。 老师准备:刀、锯、铲子等工具,西瓜,气球,湿毛巾若干。

"

活 动 流 程 (一)导入过程: 变魔术,变出彩色气球。老师唱:“大大大,小小小,一二三四五六七”变!老师吹大气球,引导幼儿说出越变越大。“放气”幼儿感知:气球越变越小。 (二)扩散思维活动 1、观察切西瓜的过程,说说变化中的西瓜像什么?这不是普通的西瓜,它人变魔术,你们相信吗? 2、想办法:用什么工具使西瓜越变越小呢?(刀、斧头......) 3、老师让西瓜变魔术:用刀子切西瓜,使西瓜有三次不同的变化。 (1)你们看,西瓜开始变了,变变变—老师轻轻的把西瓜切成两半,启发幼儿想象,你们看它像什么?(孩子结合已有的经验想象表达,运用启发联想引导幼儿想象,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达。盆、瓢、碗、头盔......) (2)你们看,西瓜开始变了,变变变—老师用刀子把西瓜切成八半或十六半,开成一朵花样,启发幼儿想象它像什么? (3)你们看!变变变—西瓜开始变了,轻轻把西瓜打开呈现一小块,看它像什么? (三)采用赏识激励法 吃西瓜,每个幼儿一块。西瓜能解渴很有营养。请幼儿自己用湿布擦干净手,每人 活动反思 1、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游戏的方式打开孩子的思路,效果不错! 2、活动注意用动静交替的方式,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做一做,演一演,学一学,试一试等多种形式围绕西瓜皮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在浓厚的兴趣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整个活动始终注意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鼓励幼儿大但想象,合作学习,投放材料是开放的,幼儿自己去探索,自主去发现。

活 动 流 程 取一块小西瓜,吃时注意引导幼儿尝一尝,看一看,观察西瓜怎样越变越小。 启发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由整体到部分的渐变过程。 (四)创新想象 1、引导幼儿看:谁来了?用形象的语言,求助的语气引导幼儿想办法:小蚂蚁有个大大的瓜皮,蚂蚁的个小,怎样运回家呢?引导幼儿说出“瓜皮变小”,于是小蚂蚁大喊:“喂!谁来帮帮我呢?”小蚂蚁的喊声,被小动物听见了,会有什么小动物帮它呢?用什么办法帮它使瓜变小呢? 2、老师总结,理清思路。 3、结束活动:采用赞赏激励法,肯定幼儿,在评价幼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小蚂蚁要谢谢你们了,小朋友再见!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苹果变小呢?提高幼儿的创新境界,使本次活动得到延续。 活动反思 老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参与活动,恰当的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并对幼儿及时给予鼓励和正面评价,使孩子大胆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思维活动中。 4、前面环节观察切开的西瓜像什么时,节奏要快,重点放在西瓜皮上,突出活动的重点部分,做好有效地引导,使幼儿有层次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

课后 小结 通过本节教学活动的学习,整个教育活动始终以一根主线“西瓜变变变”到“瓜皮变变变”,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以开放式的,有层次的设问激发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活动延伸,设计了便于操作的苹果,让幼儿回家想办法操作,从而做到家园携手,真正让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建立规则——以中班角色区“小餐厅”为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往往需要成人的不断提醒与督促。如何让幼儿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自觉遵守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规则不应该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而应是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为此,我们尝试通过区域自主游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并逐步建立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比如,“小餐厅”角色游戏区的建立过程,就是我和幼儿共同探索和建立游戏规则的过程。

“小餐厅开业啦”

今天是小餐厅“开业”的第一天,活动刚刚开始,小餐厅里就挤满了人,除了服务员、厨师外,两个餐桌旁和等餐区都坐满了顾客。服务员有些忙乱,赶紧招待客人,客人点菜后,服务员便自己跑到了厨房拿起铲子炒起了菜,厨师则在操作台上自顾自地摆弄厨具,而顾客也好奇地跑到厨房观看,有的甚至还抢过炒菜铲亲自做菜……

活动区总结时,我问孩子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宣宣说:“人太多太挤了!”章章则说:“服务员不应该自己炒菜!”经过讨论,大家总结出餐厅里应该限制一定的人数,而且每个角色应该有一个明确分工。于是我引导幼儿调动生活经验一起讨论并规定了每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服务员:招待客人,请客人点菜、上菜,收拾餐桌。

厨师:要根据客人点的餐配菜、做菜,不应自顾自地随便做菜。

顾客:在餐桌处就餐,或在等餐区等位,不能进入厨房。

讨论后我们将分工内容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墙饰上以支持幼儿接下来的游戏。

第二天的游戏开始了,服务员、厨师分工明确,客人点餐后服务员会把点菜单递给厨师,厨师按照单子上的菜配菜,然后递给服务员,由服务员端给顾客,活动非常有序。

可是过了几天,服务员又发现了新问题:每天服务员和厨师还没有穿戴准备好,顾客就已经冲进餐厅坐在座位上了。为此大家一起商量制作了提示牌,当牌子在“营业中”一面时顾客才能进入,当牌子在“打扫中” 一面时顾客不能进入。再次游戏时,当顾客看到“打扫中”的牌子时,就很自觉地在门口排队,等牌子翻到“营业中”时才进入。

“我总是吃不上”

一天,我听到有顾客抱怨:“老师,我总是吃不上!”原来由于兴趣所致,就餐区的顾客总是会不停地点餐,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直至游戏时间结束才离开餐桌,因此,等餐区的顾客总也“吃不上”。

活动区总结时,俊俊说:“我觉得顾客点的菜太多了,我们都忙不过来了。”霖霖则说:“我总是吃不上饭。”于是大家一起讨论顾客应该点多少菜才合适,保证既够吃又不浪费。最后统一了意见,增加了新规则:1.每桌点4盘菜,不能点太多,避免浪费;2.等餐区有顾客时,吃完便离开不再继续点餐。

限制了点餐数量后,餐厅里的顾客能够流动起来了,等餐区的顾客也能有机会“就餐”了。游戏结束后,霖霖兴奋地说:“今天,我也点餐来着!”

“这不是我点的菜”

一天,一名就餐的顾客突然对服务员说:“服务员!这不是我点的菜!”原来,两桌顾客点完菜后,菜单都交给了厨师配菜,服务员取菜时菜单搞混了,上错了菜。针对怎样避免上错菜的问题,我和孩子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心心说:“服务员上菜时问一问是不是这桌的菜。”宣宣说:“桌子上写上编号,我和爸爸妈妈去的餐厅,桌子上都有数字编号。”她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也给了我启发,于是我们将两个餐桌分别编上了1号、2号,菜单也分别标注上1号桌、2号桌,两名服务员也戴上了号码牌。我们又共同建立了一项规则:1号服务员使用1号菜单给1号桌顾客点菜,2号服务员使用2号菜单给2号桌顾客点菜。规则建立后服务员戴上标牌站在自己所负责的桌旁照顾客人,厨师做完菜后会按照菜单上的编号招呼“2号桌的菜”,2号桌服务员便来端菜、上菜,再没有出现上错菜的现象了。

“我是星级服务员”

“服务员,菜怎么还没来呀!”小餐厅里传来了顾客的抱怨声,只见可可忽然站起来说:“这菜上得太慢了!我不吃了!”说着便穿鞋走出了小餐厅,而服务员并没有理会顾客,在餐厅里来回溜达。当我向服务员询问原因时,服务员一脸无辜地说:“厨师没给我们菜。”于是我来到厨房,看见厨师正对着两份点好的菜单一份一份地做,每做好一份就放在一旁。我问:“做好的菜为什么还没上呀?”厨师说:“我还没有都做完呐。”难怪拖延了那么长时间。

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上菜慢的原因,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武提出:“厨师可以做好一个菜就上一个菜。”说的真好,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掌声。我接着问:“今天有一个顾客等不及离开了餐厅,当菜还没上时服务员可以怎样招待顾客呢?”孩子们说: “给顾客倒茶水!”“拿点花生、瓜子。”新的服务规则就这样建立了。我们将规则以图画和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墙饰上。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服务满意评价表”,由顾客对服务员的服务给与评价,从一星到五星,星数越多,服务评价就越高。这一下服务员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只见上菜前,服务员悦悦主动给顾客端茶、倒水,还会询问:“您想吃点什么小吃?”游戏结束后,悦悦骄傲地拿着自己的评价单说:“今天我是五星服务员。”

“争当文明小顾客”

今天的顾客在餐厅进餐时,很兴奋,到处走,有的孩子总是大叫:“服务员!服务员!”餐厅里一片喧闹声。有的孩子还把菜倒在地上,最后满地都是食物。

活动区总结时,餐厅服务员姗姗不满地说:“今天瑞瑞把菜撒了一地,我们收拾不过来了!”瑞瑞辩解道:“我吃完了,盘子里就不能有菜了。”悦悦说:“今天,顾客老是大声叫我们服务员,太吵了!”又又说:“他们总是跑来跑去,我们都吃不下饭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餐厅里应该建立文明顾客守则。我们共同建立了以下规则:1.顾客用完餐后将食物留在盘子里或倒入垃圾桶,保持地面清洁,不撒饭;2.在餐厅用餐时要保持轻声,不大声喧哗;3.在原位就餐,不随意走动。孩子们将顾客文明守则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镶上镜框郑重地挂在墙上。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文明顾客优惠券,凡是在餐厅文明就餐的顾客就能得到服务员回馈的“文明顾客优惠券”。凭此券在下一次用餐时能够赠送一个菜。

规则建立后顾客们真的很少再出现随地倒菜的现象,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天,游戏结束后,霖霖高兴地向我汇报:“老师,我今天又得到了一个优惠券。”

在“小餐厅”角色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从成人的角度为孩子们设计和制定规则,而是针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孩子们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规则的建立会使我们的游戏顺利进行,更加富有乐趣,从而真正从内心自主自愿地遵守规则。

主题活动情境下融合性区域游戏的实践——以主题活动“空中小卫士”为例


针对以往幼儿园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相互割裂的现象,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创设了与主题需要和发展相关的融合性情境区域活动,尝试探索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的融合、区域游戏之间的相互融合、区域游戏的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的融合。下面,以主题活动“空中小卫士”为例,作具体分析。

一、在主题活动中创设融合性区域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面向幼儿的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显示其成效。

事件回放:一天早上,帆帆一进教室就大声对我说:“老师,我告诉你啊,我们幼儿园门口有个‘警察’。”大伟也跟着呼应:“我也看到的!”子研说:“他带着帽子,还背着枪呢!”(我园是一所部队幼儿园,每天都有一位解放军叔叔站岗)康康自豪地对我说:“那是解放军叔叔!”围观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爸爸就是解放军!”“解放军叔叔可厉害的哦!他们会打坏蛋!”边说还边模仿开枪的样子。“我爸爸还是空军呢!他会开大飞机!”豆豆边说边做起了飞机状,还学着飞机的样子飞了起来!其余孩子见状,也跟着豆豆开心地飞了起来!孩子们对“开飞机”的游戏非常感兴趣。于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我制定了“空中小卫士”的主题活动,并组织实施。

区域游戏

课题名称:小蚂蚁和西瓜皮


主题名称 小蚂蚁和西瓜皮 课题名称 小蚂蚁和西瓜皮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西瓜皮展开想象,激发想象的兴趣,培养 观察、想象能力。 2、初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吃剩的西瓜皮,让幼儿充分了解西瓜皮特点。 老师准备:搜集半个西瓜皮若干,制作课件。

活 动 流 程 (一)导入(扩散思维)活动 (老师出示半个西瓜)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西瓜皮)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碗、小床……)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小房子、台灯…… (二)由一点向多点发散思维活动 1、师:小蚂蚁去春游,遇到了半个西瓜皮。小蚂蚁爬到了西瓜皮中想干什么?它想用西瓜皮做什么呢?(跷跷板、滑梯、碗……)然后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会用西瓜做什么?(让幼儿想出西瓜皮更多的用途,想象出多种玩西瓜皮的方法)。 2、师:到了中午,天气特别的热,小蚂蚁想:怎样做才能使我凉快下来呢? 3、师:在春游的途中,小蚂蚁遇到了一条小河,小蚂蚁用什么方法过河呢? 师:到了晚上,小蚂蚁没地方住,它会住在哪里呢? (三)创新想象和操作活动 1、师:西瓜皮有这么多的用处, 你们不可以把西瓜皮变成什么呢?用它来做什么?引导想象瓜皮上加上一个提手变成了 活动反思 1、在老师出示西瓜皮的实物时,孩子们形象直观,效果非常好。 用实物的形式让幼儿去思考,想象,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思维能力,这点不错!只是个别小朋友并不认真,这点 要引起重视。 2、在发散思维中幼儿的思考面很窄,这点我们要注意加强引导,让幼儿的创新能力再加强,提高创新设计的能力!!!

活 动 流 程 什么?在西瓜皮上安装上水龙头,西瓜皮又变成了什么呢?鼓励幼儿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2、幼儿创新实践:每人用西瓜皮想象做成一个东西。 3、互相说说:自己都用西瓜皮变成了什么? (四)活动延伸: 老师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形状的西瓜皮,让幼儿继续进行大胆的创想和创新。 活动反思 3、孩子们在活动中互相合作,还发展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4、在“互相说说”环节中,幼儿的纪律性有些乱,这点我要引起重视,加强课堂纪律性习惯的养成。 5、在活动延伸活动中,使本节课得到了很好的延伸,用不同形状的西瓜皮让幼儿加以想象,效果不错!!!

课后 小结 整个活动的构思新颖,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活动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老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的想象。因而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反应积极主动、情绪愉快,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羊口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2012年2月

学前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的现状研究--以武汉市三所幼儿园为例


【摘 要】本文以武汉市三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周计划中的游戏计划为例进行相关研究,基于对游戏计划的文本分析以及现场观察所采集信息的数据分析,归纳出游戏计划制定的三个现实误区,并对科学地制定游戏计划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游戏计划;幼儿园游戏;计划制定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安排在一日生活中[1]。刘焱(2008)指出,儿童的游戏和自我选择的活动在学习方面可以是一种有价值的经验,但是如果没有计划、兴趣或教师的支持,游戏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2]。对此,丁海东(2001)指出,学前游戏教育实施计划(以下简称"游戏计划")的制定,是切实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同时,可增强教师开展游戏的目的意识,指导其教育行为。游戏计划的制定通常以周为时间单位[3]。

那么,当前幼儿园游戏计划的制定现状如何?研究者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三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5周的周计划中的游戏计划进行了文本分析。同时,在武汉市A园对其周计划的实施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以该园周计划中的区角游戏作为数据描述统计分析的代表,通过编码及归类运用SPSS17.O进行数据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幼儿园游戏计划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误区并积极探讨解决途径,以提升游戏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二、游戏计划制定的现实误区

本研究中的游戏,不包含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如教学游戏,特指幼儿在游戏区(活动区角)中所进行的活动。游戏区域主要包括角色区、建构区、语言区、音乐区、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自然角等[4]。

(一)游戏计划在教育教学计划中缺失

调研发现,教师预设的学年教育教学计划中缺少游戏计划专项。游戏计划仅在周计划中简要出现,且只是列举了游戏类别或名称。如,C园第一周的周计划中的游戏计划是: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的游戏分别为科学小游戏、手工游戏、语言接龙游戏、搭建游乐场、音乐表演游戏。在访谈时,C园有的教师把周计划当作游戏计划;而在A园教师的备课本中,有教学计划却没有游戏计划。

(二)游戏目标笼统宽泛、重复率高

游戏计划在学前教育教学计划中的缺失,导致总游戏计划目标的缺失。调研显示,周计划中的游戏目标普遍呈现出笼统宽泛、重复率高的特征。如A园小班表演区周二的游戏目标是"能大胆表演歌曲";B园小班表演区周二的游戏目标是"提供材料供幼儿进行表演";C园小班表演区周二的游戏目标是"体验玩具超市里的买与卖"。而有些幼儿园15周内的游戏目标基本相同或没有任何变化。如A园中班除了第三周、第十一周和第十三周的游戏目标,其他周次的游戏目标都是"能做好吃的食物,并收拾餐桌;能大胆表演2~3首歌曲"等;而该园大班周计划中的游戏目标只分单、双周两类。

(三)游戏计划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从文本分析可知,三所幼儿园在周计划中对游戏计划都有所体现,但游戏计划内容都不够科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内容构成不完整。具体表现为:有的游戏计划有目标,无指导方式;有的游戏计划有指导重点,无材料准备说明;有的游戏计划有材料说明,无游戏目标;有的游戏计划仅有游戏名称或游戏区域名称,没有目标、材料说明和指导重点等。

2.内容与主题活动无关联。如,A园第14周的主题活动是"水--我们的朋友",但是区角活动中益智区游戏内容是"彩鞋对对碰",科学区游戏内容是"弹跳大擂台"等,几个区的游戏内容与这一周主题活动的主题甚至教学计划毫无关联。

3.材料预设缺乏合理性。计划内容的一部分是"材料的准备"问题。调研发现,很多班级游戏材料的提供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且缺少变化--基本为一个学期更换一次。研究者在2014年9月到11月的观察中发现,A园表演区材料一直没有更新,即使周计划和主题已经改变了;美工区只是提供每个幼儿与家长外出游玩的旅游照片,让幼儿尝试制作旅游相册,但做好的相册是以成人化的文件处理方式放在文件夹里。材料提供不合理,使得幼儿不喜欢玩这个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没有及时根据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此外,研究者还发现,预先制定的游戏计划常常无法得到顺利实施。即,游戏经常不按计划进行,而被其他事情取代。例如,有的班级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而缩短幼儿玩区角游戏的时间;有的为运动会或节日所需的庆祝节目排练而挪用幼儿的游戏时间;有的则为举办公开教学活动而占用幼儿游戏时间等。

三、对游戏计划制定的若干建议

(一)将《指南》各领域学习指标融入游戏目标

游戏计划的制定,应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本园实际,将五大领域的学习指标巧妙融入于各区角游戏目标中。如,将科学领域的学习指标融人科学区游戏目标中,让幼儿学会配对、分类、排序以及依照一两种特征(颜色、形状等)将物体分组;让幼儿尝试对自然界不同的动植物特点进行比较和感知;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和天气有关的主题,让幼儿体验不同天气图标的意思和天气特征。

同时,游戏目标的设置不应由教师单方面预设。幼儿的游戏目标常常是自主产生而非他人强加,游戏目标可随着游戏者的愿望而有所调整。在教师所指引出的幼儿学习方向和过程的学习指标,亦可运用于发展幼儿课程中的游戏方向,又能保持游戏目标的弹性变动[5]。

(二)以幼儿的经验发展需要作为计划内容的设置依据

1.基于对幼儿的观察研究来确定计划内容。游戏内容的设置,不能凭教师的主观臆想。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对幼儿的观察研究来设置游戏主要内容并预留一定的生成空间。首先,游戏计划的内容应符合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需求,且在了解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其次,基于现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内容设置。比如,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三所幼儿园的区角游戏活动中,角色区游戏所占的比重最多。因此,在游戏计划内容选择上,要重点对角色游戏内容进行设置,也要兼顾其他游戏类型内容。又如,本研究运用了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研究小、中、大班区角游戏的差异显著性以及考察不同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1)建构区因不同年龄班而差异显著,其他区角的游戏则无显著差异。经后续检验发现,大班建构区的游戏活动次数多于小、中班建构区的游戏活动次数。(2)美工区的游戏在不同幼儿园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区角则无显著性差异。经后续比较检验发现,在美工区内,C园游戏活动多于A园和B园;在角色区内,A园游戏活动均多于B园和C园。对此,在不同年龄班中,不同游戏类型在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应该各自有所侧重。

2.依据故事书内容及幼儿游戏经验预设游戏计划中的主题。游戏主题,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范围"[6]。不同类型的游戏主题决定了游戏主体类型、游戏材料、游戏环境和游戏情节等。有研究表明,用故事书的内容去计划游戏主题,是将游戏融入一日生活中每一段时间里极为有意义的方法[7]。所选用的故事书应该情节和角色类型简单、对话有吸引力且有助于幼儿在其他区开展相关的游戏。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已有的游戏经验及幼儿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中的新的兴趣和需要,预设游戏主题。但是,书面游戏计划只是初步预设游戏的潜在方向,由于幼儿的游戏经验是在游戏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应随时记录游戏的情形,及时总结问题以便进一步把握幼儿的游戏经验以更好地预设和调整游戏主题。

3.依据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预设材料。不同类型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其种类、性质、大小比例、真实性、结构性等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游戏[8]。材料作为游戏计划内容的重要部分,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和准备。总的来说,材料应该方便幼儿独立选择:如,游戏材料数量要充足,否则容易引起幼儿较多的争执或攻击性行为;游戏材料的种类影响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生成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游戏。游戏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应根据不同游戏目标、游戏内容及幼儿的兴趣点等进行预设。

此外,游戏主题会在游戏发展进程中不断生发、拓展,因此,游戏材料也要和主题一样,预留一定的生成空间。

(三)以渐进性作为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计划是行动的纲领,用来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如果游戏计划千篇一律,是没有价值的。教师要通过游戏计划有目的、有序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游戏计划应该体现出难度的渐进性,各周各月的游戏目标、内容等应逐步变化且有一定的关联,游戏类型可以从比较简单的单独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有一定难度的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等,以此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及多种能力随着游戏的开展而不断提高。

(四)以有效的游戏指导确保计划的实施

教师对游戏过程的指导是濂戏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9]。游戏指导的对象和范围应以面向幼儿个体的指导为主,逐渐增加小组指导;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指导方法,如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绘画表达、作品展示、常规练习、信息支持、同伴互助等方式;同时,指导方式应以民主激励式,以中性与肯定的接触交往方式为主,还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等等。

(五)以幼儿为评价主体反思计划的合理性

判断游戏计划的科学与否,游戏评价是一个重要指标。评价游戏计划的合理性,不仅仅就计划的文本进行,更需要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开展。游戏评价是一个师幼双向互动、帮助幼儿建构经验的过程[10],在评价中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搭建"支架",调动幼儿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引发幼儿针对游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评价,以此反思和调整预设的游戏计划之科学性和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游戏计划的制定不应是教师单方面所为,而要重视课程的主体-一幼儿的参与。国外有研究者指出,幼儿具备制定计划的能力,教师应通过温馨的游戏氛围、适宜的提问、合理的材料支持幼儿在区角游戏中学会自己制定游戏计划,从而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专注度、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控力等[11]。

了解 支持 参与——引领家长走进班级区域游戏初探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很多家长不理解动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幼儿园就是让幼儿在小角落里自顾自地玩,那是教师在偷懒,教师应该多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为小学打好基础。如何让家长了解区域游戏活动,怎样引领家长走进区域游戏活动?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引导家长了解班级区域游戏

(一)向家长宣传区域游戏的意义及功能

将幼儿在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未能完成的活动,以个别指导的方式放进区域游戏这样的低结构活动中,是注重差异化和和个别化的教育。首先,我们要让家长知道,区域游戏是通过创设含有丰富刺激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有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周围“有准备的环境”的互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进而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在家长园地和班级主页上,向家长对外宣传的窗口上设立区域游戏关注栏,让家长对区域游戏有感性的认识。最后,教师在家长会上安排一些小型讲座,如谈谈“区域游戏与幼儿素质教育”,观看其他示范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录像,分析区域游戏观察与指导智慧,定期组织、帮助家长提升对区域游戏的理论认识。

(二)开放班级区域游戏

在家长园地中设计好“家长区域游戏关注栏”,把本主题本周区域游戏的设置种类、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互动、幼儿的探索能力与学习能力等在栏目中一一注明,让家长主动地学会与栏目交流,提高认识。

在区域游戏开放前,教师事先集中家长,重点介绍所要开放的区域以及每个区域的主要内容,侧重指导家长观看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操作能力,以及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游戏常规习惯,注重过程观察。在观摩中,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家长记录并思考一些问题:你的孩子喜欢玩什么?怎样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如何?玩好游戏以后有没有整理好游戏材料?等等。观摩结束后,还可以请家长把想法或者疑问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

(三)观摩其他班级区域游戏

如果只在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观摩,家长往往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很少去关注别的孩子,就会出现评价不客观、角度单一的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家长除了观摩自己孩子班级开展的区域游戏外,也可以通过跨班级观摩让家长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材料的教育功能有客观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区域游戏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二、鼓励家长支持班级区域游戏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物化于活动区环境和操作材料中,在了解了区域游戏角的功能后,我们开始引导家长和班级教师共同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努力使每一块区域游戏墙面都能与幼儿对话;家长共同收集区域游戏材料,使之与幼儿互动。如在“妈咪宝贝亲又亲”这个主题中有需要孩子在“看看讲讲”(语言区)中收集一些自己成长阶段的照片,感受妈妈养育孩子的辛苦。了解了这一宗旨后,家长们纷纷拿来了自己怀孕时的照片和孩子各成长阶段的照片,有的家长甚至把自己在怀孕期间做的超声波照片都带来了,丰富了语言角的材料。

在材料的收集与提供上,我们将每月所需收集的材料打印好发给家长,让家长在一定的时间里一次性收集,不给家长增加麻烦。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这对培养孩子广阔思维和独到见解都有明显的效果,注重收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家长和孩子一起将果冻壳、牛奶瓶、饼干内盒、废旧光盘、糖纸、海绵等材料,分门别类地按功用有序地摆放,洗净后带入班级的“百宝箱”中,这样既让孩子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又为孩子的游戏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引领家长参与班级区域游戏

(一)共同参与班级区域游戏环境创设

学期开始,我们向家长介绍了本学期要开展的几个主题与开设的几个区域,让家长共同为我们出谋划策,讨论区域的名字叫什么,就比如美工区的名字——“动动手吧”就是我们班陆成玮小朋友的妈妈取的,她本身就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师傅,其他家长觉得这个名字既符合美工区的主旨,又很亲切,有号召力,大家一致通过,孩子们也欣然接受。海门是建筑之乡,于是我们和有建筑设计经验的家长根据教室大小、所要创设的区域的功能以及采光等综合因素共同统筹规划,创设了合适的区域活动环境,为我们建议哪一处空间可以做些点缀,哪一片天地可为孩子所用而不显得拥挤嘈杂。

(二)共同构建班级亲子区域游戏日

我们开展了亲子区域游戏日活动,首先做好亲子区域游戏的大幅宣传海报,让家长了解我们本期的主题、所要开放的区域以及每个区域的主要内容。我们将班级家长分两批参加我们的亲子区域游戏开放日,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区域。在活动过程中家长是以和幼儿一样的身份来体验区域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魅力,同时又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区域游戏管理的协助者和区域游戏常规的表率者,起到了榜样作用。我们在游戏过程中让家长思考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否适合幼儿,游戏内容的选择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保持是否较长等,活动结束后我们和家长通过交流会、班级主页上的家长论坛等平台及时交流沟通,便于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好班级区域游戏。

通过实践,家长们由不理解、不习惯幼儿区域游戏到现在的热情高涨地主动参与区域游戏。通过探索,我更深切的体会是,在家园互动中,教师要善于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搭建和谐的家园互动桥梁,提高家园互动的实效性。

“串联式”区域游戏


为了拓展幼儿的交往范围,深入挖掘活动区的交往价值,我园两个中班开展了“串联式”区域游戏,即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到平行班进行活动,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空间及内容。但幼儿在交往中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指导,使幼儿在应对和体验中不断增长交往经验。”串联式”区域游戏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形式班班串”

在这一阶段,幼儿自己确定是否到平行班进行区域活动,由一位教师带领幼儿到其他班活动。自愿到其他班的一般都是性格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更多的幼儿还是选择继续留在班中游戏。幼儿的交往表现没有达到教师期望的目标,到其他班的幼儿也主要操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材料,很少与其他班的幼儿进行交流,他们或者是自己一人玩,或者还是与本班幼儿一起玩。本班留下来的幼儿对别班的小朋友也不够热情,有的对他们视若不见,只顾玩自己的游戏;有的则护住自己的玩具,生怕外来的小朋友抢走等。

第二阶段:“礼貌班班串”

针对上一阶段幼儿在游戏中不会与他人交往的问题,教师调整了策略。一方面,本班老师加强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指导,引导本班幼儿学做好客的小主人,其他班幼儿学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另一方面,跟随幼儿同去其他班的老师也把遇到的问题带回本班,组织全班幼儿对“怎么做客人和招待客人”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你到别人家做客,希望小主人怎样招待你?”“你喜欢什么样的小客人?”等问题。幼儿讨论出了许多好方法,如小主人可以说“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玩吧,你想玩什么”等,小客人应说“你好,我叫×××,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等。还有的幼儿说到“作为小主人,应该主动迎接小朋友,拉拉小朋友的手,帮他搬椅子,向他介绍我们班好玩的玩具和区域”等友好交往行为,使幼儿不断思考如何结交新朋友。

渐渐地,两个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都变得热情了、有礼貌了。本班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主动迎接外班的小朋友,在游戏中还能将玩具谦让给新朋友玩;而作为小客人的幼儿也能积极寻找新朋友一起游戏,并与新朋友自然地进行沟通。他们一起玩,一起讨论,看不出哪个孩子是本班的,哪个孩子不是本班的,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三阶段:“深入班班串”

随着活动的进行,各班幼儿之间逐渐消除了陌生感,对其他班幼儿、班级环境、区域材料也更熟悉了,更多的幼儿愿意到其他班进行游戏。于是,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按照“小组轮流交换”的方式,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到其他班进行游戏。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游戏前不能形成一致的游戏主题,游戏中产生意见分歧、不遵守游戏规则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如何友好交往,学习与同伴分享、轮流、协商、谦让、合作。并且通过区域评价引领幼儿思考与学习:怎样加入他人游戏,别人不同意怎么办,我从新朋友那里学到了什么,我教新朋友做了什么等,使幼儿学会如何参与他人活动,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串联式”区域游戏有力地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新的现在与未来,社会所需求的是具有自主独立拼搏创造等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目前幼儿素质发展中有部分孩子在以下几方面表现不足:(1)自信心不足;(2)自卑感较强;(3)交往能力弱;(4)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劣势在我们地处偏僻的农村孩子身上表现更甚,急切需要改变现状,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自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因此,自主意识的培养应从幼儿开始。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各种困难,大胆提出建议,这些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大胆选择游戏,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事事跟在别人的后面,不能或不愿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缺乏信心,主动性差。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是目前极为迫切的任务,直接关系着幼儿现在和将来的发展。

二.课题的含义及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含义

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施,运用适宜的有效环境,丰富的游戏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独立地参加游戏活动。具体包括:

1.对游戏活动感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主题。

2.积极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游戏材料的制作,会选择运用相应的材料。

3.在游戏中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学会与同伴协商分配角色,会合作。

4.能主动参与游戏评价,会解决游戏中碰到的困难,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

首先,认真分析教育目标,自觉将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真正作为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之一。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正面教育手段,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其次,充分认识其可能性,幼儿的自主意识在有效的游戏中能逐步得到发展。

2.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

专家实验表明,完全决定一切,严格控制监督幼儿活动的专制型教师会使幼儿形成严肃呆板,依赖性强的不良习惯。而尊重幼儿、和幼儿互相协商、互相帮助、协调行动的民主型教师则能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3.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和时间。

游戏活动是幼儿随时可能产生的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合里利用来园、自由活动时间、餐后等开放游戏角,让幼儿尽情游戏。

4.重视游戏过程的指导,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

研究表明:游戏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和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儿童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因此,游戏时我们将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等间接指导方法,这样有利于启发幼儿的主动性。

5.鼓励幼儿大胆参与讲评,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评活动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开展的游戏活动进行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找出存在问题,为下次游戏活动开展作好准备。在讲评中既可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又可体现幼儿的合作性,对于不愿意参与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幼儿游戏教学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幼儿的选择,尊重幼儿的人格,培养幼儿广泛地社会交往能力。

四.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小班全体幼儿;

研究方法:1.观察法;

2.行动研究法;

3.文献资料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为3年从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2年8—9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2年10月—2004年12月);

(三)、研究总结阶段(2005年1月—2005年5月)。

六.研究成果。

1.经验总结法;

2.观察记录;

3.活动方案;

4.研究报告。

喜欢《课题引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以广州市某园“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课题为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课题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