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教师应观察什么

12-16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进行了巧妙的设置。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幼儿园游戏是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在游戏中教师应观察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其经验往往是最综合的,不会出现语言、社会、认知、动作等领域的割裂或具有孤立的单一性。"由此,我认为,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应做到全面、整体,以全方位地分析、了解儿童,获取儿童发展水平的第一手资料,为促进儿童发展找到切入口。

一、从一个游戏行为看到多个领域的目标和表现

从一个游戏行为看到多个领域的目标和表现,要求教师在熟悉、理解《指南》的基础上,对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进行融通,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以做到全面的观察、分析儿童,并作出客观积极的评价。

西西的“雨伞”

中一班活动区的美术角正在开展绘画雨伞的活动,西西和身边的小朋友一样,兴致勃勃地提起笔来,在纸上勾画出了伞面的样子。当她抬起头来张望的时候,她忽然发现身边的小朋友画的伞面和自己的不太一样。小朋友画的都是三角形的伞面。而她画的是缺了一个角的方形伞面。她开始左顾右盼,再也下不了笔。过了好半天,小朋友们已经开始用油画棒给画好的雨伞涂颜色了,西西的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见老师正走过来,她举起手中的画纸说:"给我换一张纸吧!"老师发现了西西的困难,一边迅速给她换了一张崭新的画纸,一边握着她的手,引导她在纸上画下了"有三个尖尖角"的三角形的伞面。西西再次左看看右看看,好像在比对自己画得是否和小朋友一样。得到确认后,她才又提起笔来,从三角形的顶尖位置开始,往下画直线(伞架)。她连续画了三条直直的线,伞的轮廓基本上成型了。她再一次停下来.看了看旁边已经快涂完颜色的同伴,然后在放油画棒的篮子里挑了一支蓝色的笔,沿着画好的轮廓线涂抹起来。她涂得很仔细,涂到伞尖又细又窄的地方,她放慢了速度,尽量保证不涂到边线外。然后她又换了黄、粉两种颜色,依次把伞面都涂上了颜色。等她再次抬起头,发现身边的孩子们也都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西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在以上被视为艺术领域的典型活动场景中,如果我们仅只从艺术的目标出发,可能会形成该儿童未能达到中班"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的印象,但回想西西画出的缺了一个角的方形伞面的细节,不也在提示我们西西可能在"感知形状及空间关系"上存在差异吗?这一数学领域的目标,期望中班幼儿达成"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的目标。还处在中班上期阶段的西西暂时还不能达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西西能够较快缓解自我的消极情绪,主动以"换一张纸"的方式向老师寻求帮助,说明其在社会性发展中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表现出中班幼儿在健康领域下的"情绪安定愉快"的特点。而她勾勒伞架时熟练画出的直线线条,也比较符合中班幼儿"手的协调灵活"的表述。这也是健康领域的目标之一,观察孩子在绘画时的动作姿势,对照语言领域"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的目标,其实西西都能较好地达成。由此,当我们放宽自己的视野,将五大领域进行融通,我们就能形成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更全面、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既看到幼儿的长项,又发现幼儿的弱势,只有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能为幼儿带来更有效的发展。

二、从多个游戏行为中看到同一个领域的同一条目标

从多个游戏行为中看到同一个领域的同一条目标,是要求教师能够将目标与幼儿的多种行为建立联系,排除偶发、临时的干扰,对幼儿的某一发展水平作出更中肯、客观的评价。

成成和他的小玩具

进入小班,配合"能熟练用勺子吃饭"的要求,老师也有意识地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帮助幼儿练习。久久使用的不是吃饭用的小勺,而是老师添饭用的大勺,和大勺对应的是彩色塑料的海洋球。久久需要从大篮子里舀一个海洋球放到废旧的蛋槽里,并作颜色对应的摆放。只见久久拿着大勺的中部,很灵活地从篮子里舀起一个黄色球,他慢慢将手停在空中,顺势低头看了一眼蛋槽中的颜色标识,然后不紧不慢地放低手,一转手腕,黄球稳稳地放入了一个同样标有黄色小圆点记号的格子里。他一直目不斜视地依次舀球、比对、放入,顺利完成了这个练习。

今天,久久选择了娃娃家的活动。他一进入区域里,就快速走到挂有标志的地方,取下扮爸爸的头饰,戴在头上,并开始为娃娃"做饭"。他很熟练地拿起盘里做食物用的胶泥,两手用力地捏,把胶泥捏成了条状,然后又放到桌上一阵搓,条状变得更加细长了。久久张开手掌,使劲压了压,再从胶泥的一端慢慢往里卷,嘴里自言自语地说:"花卷好了!"

美术角里投放了画彩虹的材料,彩虹一层一层,既要注意颜色的鲜亮搭配,还要保证颜色饱满,不涂到轮廓线外面。久久先挑了红色的油画棒,从最底下的一层开始涂。因为每一层的间隔只有成人的食指宽,所以久久涂得小心又仔细。特别是画到边缘的地方,他把画纸转来转去,好像在寻找最方便把握的角度去完成,再来回画了好几遍,终于把颜色涂得又饱满又平整。

以上三个活动,从三个方面,共同反映出了久久小朋友手部动作发展的全面信息。从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发现,久久能够较好地胜任舀球、团泥、涂色等活动,展现出对不同游戏材料的熟练操作与把控,其小手肌肉动作的发展协调灵活。面对像久久一样发展较好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材料投放、游戏玩法及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思考、调整,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从不同个体的游戏行为看到同一目标下全班整体的发展

教育是在幼儿现有经验、能力与新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观察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儿童当前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观察、了解儿童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作为教师,除了对幼儿个体的关注外,还应该对班上每个幼儿做出全面的观察了解。形成完整的图像,以发现幼儿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了解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一班的巧面馆

根据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目标3中,对小班儿童"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的要求,小一班开设了"巧面馆"的活动区内容,老师在长条形的白纸上勾画出细细密密的直线线条,鼓励幼儿沿线剪出一根根长长的"面条"来。轩轩、丹丹等几个幼儿来到该区域,对这一新投放的材料产生了兴趣。孩子们看了看上面的线条,拿起剪刀不假思索地剪起来,有的歪歪扭扭,有的随意自由,好像没有一个人关注到老师在纸面上的隐性指导。

第二次活动时间,老师特意提醒参与该区活动的幼儿们沿纸上的线条剪,但相同的情况几乎出现在每个幼儿身上。通过对幼儿剪纸动作的观察,和对剪出的"面条"的对比,教师意识到,班级多数的孩子对这一活动都存在一定困难,其原因,一方面是纸张上的线条过密,孩子的动作精细度还达不到;另一方面,教师提供的纸张过长,幼儿无法做到连续不断地剪完。之后,老师调整了材料,增加了线条之间的宽度,减少了纸张的长度,再次邀请幼儿用剪纸的方式给跳舞的娃娃制作"头发"和"裙子",这下,多数的孩子都能完成,幼儿的兴趣得到满足,同时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和自信。

从对不同幼儿个体的观察,教师发现了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反思,对班级幼儿"沿直线剪"的整体发展水平做出了正确的评估和判断,由此做出的调整,既解决了幼儿的困难,也更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求。 YJS21.cOm

观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为介入和指导游戏提供了依据,它开启了我们走进幼儿、了解幼儿的广阔视野,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但观察不是简单地用《指南》中的目标去评判、千预儿童的行为,我们更应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实际能够做什么与应该能做什么之间的距离,从而计划有效且适宜的环境及活动,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游戏本身所具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就在日常游戏中注重改善氛围、利用玩具、现代游戏、民间游戏等为特点的策略体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完善。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和游戏。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一个人玩游戏,到了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玩;首先要得懂谦让、合作、分享;以及解决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同伴间矛盾不统一的问题,这种不统一来自幼儿家庭环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个别差异,那么游戏就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合作型发展。

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小鱼游”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鱼网”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蔽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二、游戏能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表白,逐渐学会表达,丰富词汇,而游戏中的儿歌更是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斗。”又如游戏“开火车”一个人当火车头,发出鸣·········拉着说:“嘿嘿我的火车马上开”,大家问“哪里开”?领头的小朋友说:“天津开········。”幼儿唱着儿歌边动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环境创设是主体性游戏的一个主要内容

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包括游戏空间组织,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氛围的形成,把教育氛围具体化、物质化,是幼儿在教师创设游戏环节中更愉快地开展游戏。

环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环境即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并积极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使他们真正的从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二是物质环境的创设。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玩具的投放是很富教育性的教练要研究玩具,材料投放的数量与时间,根据各班幼儿的不同特点;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就会对幼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身心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四、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幼儿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例如:游戏“老狼几点了”有的幼儿不原做“老狼”,他们知道“老狼”是专门吃小动物的。这样,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说:“你们是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当他们看见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兴时,自己也想积极参加了,教师的语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动幼儿,让孩子树立信心,重新参与游戏。

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而且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是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为中心,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成书背景

伊丽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是美国教育资源支持团队的成员,在参与认知发展课程——高瞻课程的研究中,与帕萨迪那联合学区和太平洋橡树学院暨儿童学校的教职工一起工作。当该课程施行时,她们开始重新检视并再次思考:幼儿教育里什么是基本的?

20世80年代,互动发展论者与认知发展理论均强调游戏的价值,认为自主的活动选择是幼儿建构、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基于这样的观点,伊丽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鼓励幼儿教师为儿童做计划,使其通过游戏来学习。在工作中,她们对现行的游戏做了大量的观察,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该书记录了作者在儿童游戏领域的探索、思考和获得的启示,由陶英琪翻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内容精要

该书共有十章。第一章“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论述了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相应的游戏,提醒教师重视儿童的游戏。

第二章“教师担任舞台监督者”。作者认为,教师对游戏的贡献一向是从硬件环境开始,也就是始于布置舞台。教师有责任安排环境,确保儿童的游戏。包括:(1)厘清“图案—背景”关系。体贴的幼教老师应致力于澄清“图案—背景”关系,必须随时整理被孩子游戏时弄乱的材料,使环境变得有秩序,这样在孩子需要某种材料时,就能很快找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利用材料去游戏上。(2)提供足够的道具。游戏需要大量的道具。有了许多“零散的部分”,就可以将它们结合、再结合,支持及创造出复杂的游戏剧本,使游戏得以生生不息。(3)提供足够的时间。教师应有意识地尽力为孩子提供轻松的氛围。除非必要,不去打扰孩子。

第三章“教师担任斡旋者”。教师担任斡旋者的角色,目的是发展儿童独自解决困难的技能,具体做法是:(1)教导解决冲突的技能。当孩子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2)让游戏复杂化以维持其安全。教师在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

第四章“教师扮演游戏者”。有些教师为了自己或孩子的乐趣,会自动加入游戏,他们接受孩子的暗示,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有些教师则刻意为了教学目的而利用游戏。教师参与游戏什么时候最适合呢?作者认为,当孩子缺乏游戏的点子时,缺乏玩具时,缺乏跟同伴一起玩的技巧时,恰恰是教师参与游戏的最佳时机。

第五章“中断游戏的教师行为”。作者介绍了几种情况:(1)为自己的乐趣而干扰游戏。有些教师独断地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换儿童原来的计划。(2)中断游戏以教导规则。这样做会毁了孩子的游戏,影响式力量无法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作者同时还指出,牵涉到安全时,影响式力量是妥当且必要的。(3)中断游戏以教导概念。以刺激认知的名义发生,教师介入以教导词汇与概念。作者认为,教师介入游戏应该经过设计,目的是让游戏持续而非令游戏脱轨。明确的教案目标很容易促使教师出现不适当的行为。(4)丰富儿童的游戏。介入是为游戏聚焦并且予以扩充,而不是摧毁它。游戏时是孩子当家,合宜的教师介入是开放式的,应将选择权留给孩子。

第六章“教师担任记录者”。搜集与组织资料是基础的专业行为,记录儿童游戏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作者认为游戏记录可以用于:(1)表现孩子的游戏。教师的记录资料可用于孩子的发展讨论会、家长会及课程计划;与成人沟通;表现儿童的游戏和语言,展示出来,让孩子们看看别人是怎么把积木搭成高塔的,是怎么专心的。(2)与孩子分享各种表征。教师应尽量用简单、清楚的素描,展示孩子的作品。由此,孩子会获得成就感,并反省游戏经验。(3)利用游戏与沟通刺激书写。记录将严肃的阅读课程植根于孩子的游戏之中。

第七章“教师担任评量者与沟通者”。作者认为评量是课程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必须亲自设计评量目标与方法,才能了解每位孩子智力的成长过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学着欣赏孩子,通过游戏的行为发现孩子真正的长处;和家长、孩子沟通要从孩子的长处出发,把孩子的优点、教师对孩子喜欢的感觉,传递给家长。

第八章“教师担任计划者”。作者认为教师的计划包括:组织萌发式课程,观察孩子的

学写,根据孩子们所做的事思索计划,以建构他们的知识框架;审视环境,思考如何利用环境?孩子们对游戏有没有兴趣?哪个活动该停止?哪个活动该发展:为孩子的游戏剧本命名;介绍新主题等。

第九章“关注游戏”。作者认为教师不仅应该支持游戏高手,还应该支持尚未掌控游戏的儿童,为每个孩子在游戏世界中找个位置。

第十章“过去与未来”。这一章再次重申了游戏的重要性:儿童自发的游戏是他们最高的成就。在游戏里,孩子是在重新创造他们的过去,也是在想象他们的未来,同时为自己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与幻想中生活打下基础。

简要评价

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游戏时,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游戏,设定规则,并在游戏场面失控时中断游戏了。然而,社会扮演游戏是3至5岁幼儿熟悉日常生活的节奏、行为等的重要渠道,教师仅起到上述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该书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说明游戏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作者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也分析了两种典型儿童在游戏中需要的不同支持。同时,该书还结合认知理论和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审视儿童自创的剧本,探讨幻想主题与现实主题的重要性,说明游戏对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意义。

对于幼儿教师,该书能提升理念,指导游戏实践,是见解深刻、洞察力十足的参考指南。

名言选萃

3至5岁儿童的优质教育目标应朝向协助所有的儿童成为游戏高手。游戏高手是具有想像力的儿童。他有能力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持续且复杂的扮演游戏。他可以与人协调,使游戏持续进行,并解决社交及材料的难题。

复杂的扮演游戏通常发生于没有成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即儿童们自个儿处在事前计划、设想周到的环境中,运用成人之前已经协助他发展出来的技能、探索兴趣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应优先考虑继续游戏。相反地,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既没有给孩子有用的策略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接踵而至的问题。

有技巧的斡旋者是以支持力量的模式反映的,当他们建议替代方案以解决问题时,是以认真的态度看待孩子的剧本的。教师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其目标包括发展同情心与异质思考二者。

儿童游戏时会联系批判性思考、异质式思考与解决问题,这些对日后他们在学校所需要的较高层次的思考很有帮助,但是家长不太相信会有这样的结果,尤其是那些重视服从与机械式联系的家长。记录游戏的成果是跟家长与其他成人的有效沟通工具。

教师应先思索真实生活中人们写字的情境,然后在游戏环境里重现其中的一些,并在环境中储备人们使用的书写工具。

在游戏中成长


导读:我们的区域游戏具有开放性且内容丰富,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自主自愿的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活动,因此情绪高涨,思维积极。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互相协商、合作,并主动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使得幼儿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纲要》也直接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实,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大班组合作创设了以“新民路”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的素质全面发展。

一、班级之间的合作、互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一个班的资源是有限的,能提供给幼儿的游戏形式、材料、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大班组利用走廊相连的优势合作设计了“新民路”的主题。我们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在“新民路”上根据幼儿需要创设了“肯德基”(大1)、“邮局(大1)”、“丹阳书城(图书室)”、“影楼(大2)”、“儿童医院(大2)”“大统华超市(大3)”“儿童银行”(大3)等区域,游戏中三个班的幼儿可在“新民路”上任意选择、游戏。这样使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多,交往、发展空间的更大。

二、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得到更大发挥。

我们的区域游戏具有开放性且内容丰富,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自主自愿的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活动,因此情绪高涨,思维积极。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互相协商、合作,并主动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使得幼儿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与同伴的协商、合作,建立正确的交往方式。儿童医院里:你当了外科医生我就当内科医生吧,我来当病人,我当药剂师吧……就这样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也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一位“化妆师”正在为他的顾客打扮,围巾一会儿扎脖子上扣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会儿扎在腰上作腰带、一会儿披头上作新娘的头纱,积极动脑筋想把他的顾客打扮的最美。就这样常常在操作中、交往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游戏中我们通过“买”、“卖”自然的引导幼儿主动的去学习对10以内加减法的正确运算,学习兑换钱币、找赎等,巩固对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同时也使幼儿认识了人民币,对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三、角色的扮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游戏中我们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交流,通过角色间的对话锻炼幼儿的思维反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游戏《儿童医院》中,“医生”关切地询问:“你哪里不舒服呀?”

“病人”详细的描述自己的“症状”:“我头疼、肚子很难过像要吐……。”

《大统华》超市中营业员:“欢迎光临,请问你需要什么?”

顾客:“我想买汽车,多少钱。”

营业员:“五元。”

顾客:“太贵了,便宜点。”

营业员:“不贵,我们这是最低价,照本钱买给你的,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我们就要亏本了。”

在游戏中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礼貌的、适当的语言交往,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废旧材料的运用,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

在我们的周围,瓶子、盒子、包装袋等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随处可见,利用这些废物作为游戏资源,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效果显着:布的边角料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装饰在肯德基的墙上;娃哈哈奶瓶制成了热水瓶,摆在了超市的生活用品柜上;牙膏盒做成的汽车、机器人摆在了玩具柜上;吸管穿成项链,做成相框;海绵制作成了薯条、面包。在游戏中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操作,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还使幼儿懂得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道理。在游戏中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也在慢慢养成。

五、通过游戏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程》中要求: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工作者”“消费者”这两种主要角色。幼儿通过“工作”(扮演医生、经理、清洁工、设计师、服务员等)获得“工资”,有了“钱”才能去“消费”。游戏中工作者只有认真工作才能拿到工资,假如不好好工作,擅离岗位,经理就要扣工资。通过这样的游戏规则逐渐培养了幼儿爱劳动、做事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我们还创设了“儿童银行”,游戏中幼儿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工资”)存入“银行”,当想消费时再从“银行”取出。在游戏中幼儿会比比谁的“存款”最多,在消费时他们也常常因东西价钱太贵而舍不得买。在潜移默化中幼儿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意识不知不觉形成。

总之,随着幼儿教育科研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以成长。

在游戏中学习


轩轩比较调皮,自控能力较差,经常与其他孩子玩不到一起,因此很少有孩子愿意跟他一起玩。

这天,孩子们各自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轩轩一个人在娃娃家前转来转去。我走过去问:“轩轩,你在干什么?”他看了看我,低着头不说话。我蹲下身又问了他一遍,他这才低声说道:“我想去娃娃家和他们一起玩。”我想,轩轩有这样的愿望是一个好兆头,我应该鼓励他,并让他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于是,我对他说:“那你就去吧!”说完我就走开了,退到一个角落里悄悄地观察他。

轩轩站在娃娃家的门口,一次又一次地往里面探着头,可是在娃娃家游戏的小朋友都没理他。他见没效果,又走到娃娃家窗口,嘴里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娃娃家里的小朋友还是没理他。只听见娃娃家的辰辰对其他孩子说:“我们不能让他进来,他会弄乱我们的东西。”听了辰辰的话,我发现轩轩的情绪明显低落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看到这一隋形,我灵机一动,拉着轩轩的手去敲娃娃家的门。“谁呀?”我说:“我是邻居施阿姨,我现在要出去办点事,你们能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孩子吗?"欣欣说:“行,进来吧。”我转身叮嘱轩轩:“孩子,你在邻居家可不要随便动人家的东西,要有礼貌,要和大家好好地商量,好好地玩,知道吗?”轩轩乐得直点头,立即走进娃娃家乖乖地坐在椅子上。我对主人说:“那就谢谢你们了,等我办完事就来接他。再见!”说完我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去娃娃家观察,发现他们玩得很融洽,我就没有去打扰他们。活动结束后,轩轩一脸灿烂的笑容。我问他:“轩轩,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我们一起做了好多点心,辰辰还讲故事给我们听。”“是呀,今天你很有礼貌,很守规则,小朋友们就愿意跟你一起玩了,以后还想玩吗?”“想。”轩轩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第二天的区域活动时间,我看到轩轩和辰辰相邀来到娃娃家,看来他们要继续昨天的游戏。

以前我也曾鼓励轩轩主动找小朋友玩,并且对他不守规则的行为多次进行批评和教育,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次当轩轩表现出与同伴一起玩的强烈愿望时,我创设游戏情境,帮助他参与游戏,不仅让他体会到与同伴游戏的快乐,还让他明白,只有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才能快乐游戏。相信轩轩以后会做得越来越好。

在游戏中走近孩子


2001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年份,就在那一年,《纲要》颁布了,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反思调整的依据,更有了努力完善的方向。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实践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已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因为自认为是“教师”,所以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去制订游戏计划、设定游戏目标:要教会“医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要引导“演员”制作节目单;要提醒个别幼儿不要沉迷在一种游戏中……我曾经就带着这样的计划,每天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梭,毫无空暇。

瞧,来到“娃娃家”,我“笃笃笃”敲门,非要幼儿发出“请进”的邀请才心满意足;走进“娃娃家”,我不厌其烦地启发幼儿给我让座并说“请坐”,锲而不舍地引导幼儿招待我,说“请喝茶”“请吃饭”;当我要离开时也毫不懈怠,一定要听到幼儿说“再见,欢迎再来”才觉尘埃落定……

到“医院”看病,我也决不放松,始终念着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第一天,我挂号去看感冒,脑子里想着要让幼儿了解“季节交替时要注意及时穿脱衣服”;第二天,我假装鼻子出血了,意在指导幼儿知道“危急时刻如何自救”;第三天,我捧着吃坏的肚子来到医生面前,想尽办法诱导幼儿总结出“吃饭前要洗手”的道理;第四天,我告诉幼儿我近视了,以便让幼儿领悟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如此日复一日,看似热闹的医院游戏却带给我深深的苦恼:“能想到的疾病我都患过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发展幼儿哪些能力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与专家、园长、老教师一起研讨,也开始研读《纲要》。在反复掂量“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苦恼源于错误地把游戏看作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追求即时目标的达成,赋予了游戏过多的任务,结果让游戏变得无味又无趣。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从改变“教师”身份入手,督促自己牢记“我只是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

从“教师”变成“玩伴”,我开始傻傻地坐在桌前,跟着“小老师”学习折纸;我会跟着幼儿的需求去寻找材料,为他们搭建“花车”出份力;我也会悄悄地告诉“医生”身体里的“秘密”……最关键的是,我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而是跟着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摸奖、卖手机、开科技馆、造南浦大桥、遨游太空、举办中国博览会、召开南西奥运会……

游戏中的我依然忙得不亦乐乎,只是和以往带着清晰的目标介入幼儿的游戏相比,我拥有了一份只有“玩伴”才能拥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体味职业乐趣,不再试图统领和掌控幼儿整个游戏过程,使幼儿得以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

不过,作为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我也会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有时会认同幼儿的游戏,欣喜地看着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任其发展;有时会找来一些现成物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有时会诱发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以拯救那些“低迷”的主题;有时会组织讨论,帮助幼儿整理原有经验;有时也会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

从“手把手教”到“让幼儿自主”

以往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环境,还找来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期待着幼儿能在其中快乐地游戏。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焦虑,脑海里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心: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有明显差异,他们能玩得起来吗?假如一些幼儿从来没玩过、不会玩,怎么办?于是,我们常常会捋起袖子手把手地教幼儿玩。我们进入娃娃家,热情地将玩具一样一样呈现在幼儿面前:“这是煤气灶,是妈妈用来烧饭的!”“这是电视机,这里有一个开关,还有两个按钮!”“这是冰箱,想想冰箱可以派什么用处呢……”有时,我们甚至会动用家长资源,比如,请来医生家长穿着白大褂对幼儿言传身教,希望幼儿能在游戏前记住医院挂号看病的程序,学会使用听诊器……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行为的用意是教师不想看到游戏现场因幼儿缺乏经验而变得“惨不忍睹”。于是,就有了教师在游戏前执着的示范,希望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规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经过教师“负责任“的透彻讲解,幼儿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变成了“教师的游戏”。

我们开始思量: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有必要吗?通过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没有教师的传授,幼儿的游戏照样精彩。

瞧这边,当一位经验丰富的“顾客”到“银行”遇到一位一窍不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游戏并没有因此停止。只见“顾客”反客为主,对着“工作人员”吆五喝六,而这位“工作人员”自知是“菜鸟”,便对“顾客”的指挥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他们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各有所获。瞧那边,“警察”们急着要去执行任务,需要警棍,可事先没有准备,怎么办?有的“警察”一脸茫然地要来求助教师,可也有聪明的“警察”没等教师出招,就找来了塑料萝卜,每人分发一根,往腰里一插,还彼此欣赏一下,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很显然,没有教师的刻意安排、辛苦传授,幼儿反倒少了许多“应该如何游戏”的束缚,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赋予材料不同的功用。游戏也没有因为个别幼儿缺乏经验而被迫中断,他们会自发地“找寻出路”,同伴间的互动会有效推进游戏的进程。自此,每当我看到幼儿“放肆地”把塑料调羹粘贴在脸上充当主持人的“耳麦”,忘乎所以地唱着歌挥着手演绎“音乐喷泉”,指挥同伴扮演张牙舞爪的恐龙,我总是兴奋异常。放弃“手把手教”,收获的正是我们最期望的让幼儿在游戏中“想所想,做所做”。

游戏与教学从分离到融合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游戏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兴趣脱节、内容脱节的现象。在游戏时段里,教师会鼓励幼儿自主地表达表现,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建博物馆、开轮船、玩“达人秀”、造动物园、搭游乐场等,也会大力支持游戏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依然恢复到“权威”状态,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教学计划,教幼儿认识五官,教幼儿区分蔬菜,全然抛开幼儿几分钟前感兴趣的内容。

《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习《纲要》之后,我们开始反复思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项关于“游戏课程中幼儿的生成活动及教师的回应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们终于感到“柳暗花明”,有了不少收获。

如今,在和幼儿一起搭建飞机时,我们会引导幼儿关注飞机乘务人员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幼儿一起讨论行李安全问题,会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学习如何安全乘坐飞机,还会提供材料将活动自然地延伸到了解和比较各种交通工具上……当幼儿对开花店产生兴趣时,我们不仅会和他们一起收集各种花花草草,还会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引导幼儿交流、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乃至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并且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植物的功用……当个别幼儿发起建“汽车博物馆”的游戏时,我们会给予支持,并悄然将活动推向全体幼儿,让大家共同来收集“老式的车”,畅想“未来的车”……

如今,我们会把握幼儿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有时会及时介入,积极引导,有时则会将有价值的内容延伸至教学活动。从游戏中生成的教学活动不仅顺应了幼儿的需求,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5种能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有限环境中自由选择,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从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可以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信。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这些优越性,使得它越来越受到许多幼儿园老师的重视和关注。同时,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教育技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理解。要组织和开展好区域活动,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作用,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以下这些能力。

1.科学设置布局的能力

设置区域应全面。不同区域的探索带给幼儿的经验和发展是不同的,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应尽量全面。一方面,保证幼儿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另一方面,也保证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各种关键经验能以各“活动区”为中介展开,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求。

区域布局要合理。区域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在设置区域时,教师应仔细分析各活动区的特点与需求,以便合理安排不同活动区域的空间位置。布局时既要考虑美观,又要考虑动与静的结合,封闭与开放的结合,独立与组合的结合。如将容易产生干扰的“活动区”“角色区”放置在与其他区域不易产生干扰的走廊上,将“图书区”放在安静、采光度好的窗户边,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幼儿安静地阅读。“科学区”“植物区”最好设在向阳的一面。将若干个区域以主题、领域、材料性质为基础加以整合;将有可能产生互动的区域以开放式的隔离形式,组合成既独立又便于互通的一个小整体。合理的布置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区域的重要功能,也会促进相邻区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操作区”与“表演区”安排在相邻区域,以方便“操作区”制作的作品提供给“表演区”用;同时“操作区”也可根据“表演区”所需,加工和制作各种“表演区”所需的服装和配件,将“伞的制作”“伞的装饰”“发伞店”三个区域设置在一块儿,方便三个区域之间的流水操作。这种有意识的整合布局,促进了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

2.灵活提供材料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区域活动是孩子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

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可变。仅仅丰富而没有变化的材料难以长久地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要适时添加材料,组合材料,使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为幼儿创造性的学习带来更大的空间与挑战;提供的材料要蕴涵教育目标与内容,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最近的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发展水平,使材料蕴涵或物化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系统性。区域活动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投放材料时,应根据同一班级幼儿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解出操作层次,并构成系统性,以满足幼儿学习的不同需要;提供的材料要有探索性,能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尤其是在动手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

材料要依计划投放与变更。区域材料的投入要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把材料一股脑儿全部投入进去,也不能过于频繁地变更材料,不然很可能招致放纵幼儿片刻的兴奋;应分期分批地投放与依计划不断地更新材料,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与逐步深入的探究。

3.随机介入指导的能力

幼儿的年龄小,经验有限,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法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指导,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仅凭主观愿望,过于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干扰幼儿的游戏活动。如果把握不住时机,又可能会使教育契机白白流失。

介入游戏要灵活。教师介入游戏时不能盲目,如果不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想法和需要就介入到游戏中,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改变幼儿游戏的方向,甚至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和创造。所以,在教师要介入到游戏之前,必须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游戏情况之后,再介人到游戏中。如当老师观察到幼儿对所投放的材料性能不了解,或缺乏操作的方法与技能,或对某一区域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情形时,就可在幼儿附近用同样的材料进行活动,不是直接介入,而是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对幼儿进行暗示引导。当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参与指导时,就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或被幼儿邀请,或自主扮演角色进入活动情境,通过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以游戏中角色之间的关系隐蔽而又自然地引导游戏的发展。当观察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争执现象,或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就以教师身份直接进入区域游戏,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

总之,教师要依幼儿活动情形,灵活把握介入的时机,灵活选择干预的策略,有效地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活动的水平,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4.挖掘整合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实施幼儿园教育目标服务。”

充分整合有效资源。当前许多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中没有很好利用和挖掘社区与家长资源,没有意识到幼儿家庭和社区中可能蕴藏的巨大教育和发展价值。而区域活动强调区域空间的平衡与共生,倡导资源共享,要求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整合每一有效资源(环境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区域资源达到最佳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开拓思路,开阔眼界,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幼儿的家庭、社区,积极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形式,尝试新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与幼儿家庭之间的双向、互动、互得的关系,让幼儿家长不仅成为材料的提供者,还要成为区域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

5.交流反思活动的能力

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讲评,交流体会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从而使幼儿以更大兴趣、更高的热情去期盼和投身到下一次活动中。

讲评时要与幼儿进行双向交流。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对幼儿的感受缺乏共鸣,很少做到双向交流。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讲评中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得到同伴的认可、教师的表扬或帮助。因此,此时的教师角色更适合是一个旁听者、欣赏者,一个“司仪”。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交流讲评应有所侧重:小班年龄的幼儿可以通过具体的交流,培养他们对多种活动的兴趣;中、大班的幼儿则应更多激发其创造的意识、再探索的欲望、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合作上的成功。真正做到:有感受,共分享;有经验,共交流;有问题,共探讨,为每个孩子创设在感觉自我的同时,也感受他人的机会。

活动后应及时反思与自评。教师反思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必须参与到反思的实践中去。每次区域活动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活动安排及结果有一个反思与自评,如活动目标是否实现,幼儿有否发展,材料的投放是否要进行调整,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是否适宜,幼儿有否进一步活动的愿望,并思考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只有做到天天反思,天天出新,天天有一个新自我,才能有新收获。通过反思,才能让幼儿自主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自信在表演游戏中成长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需要,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的一种活动。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需要,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的一种活动。表演游戏时,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角色,通过想象来说话、行动,各角色又要互相配合,这就要求表演的幼儿要互相交往、沟通、合作、体现集体的存在。在表演中还要自信、大胆……因此这对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积极的情感、良好个性的形成、发展、表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的

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以往在上语言课《看图讲述》的过程中,我都是以常用的方法来进行,幼儿先观察图片内容,然后按图片的顺序讲述,最后把故事情节归纳在一起。上学期,我改变了授课的方法,采用了表演游戏的方式来上课,效果很好。

要让幼儿参与表演游戏,首先要唤起幼儿学习表演游戏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从让幼儿欣赏表演入手,我先让能力强的幼儿与我配合,分配好角色,表演要生动、有趣,很快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幼儿看的很认真,也激发起了他们的兴趣和表演的愿望。如在表演游戏《母鸡和苹果树》中,当我与配合的幼儿表演完后,幼儿都要求自己要表演一下。这时,我就按组为一集体,给他们时间进行讨论,自己选择所喜欢的角色,然后分组表演。每组表演后,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表情更加生动了。几次活动后,我不再示范了,而是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去发挥、去想像、去表现。虽然刚开始有点难度,但孩子们都非常投入,兴趣很高。平时不爱发言、举手的幼儿也主动要求参与表演,在语言、动作、表情上也显得不那么生硬了。

在表演游戏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也在与其他角色协商、配合表演中体会集体的存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表演游戏结束后,老师与孩子一起进行评价,如:哪些小朋友在游戏中想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语言语气,不同的动作表情。哪些小朋友合作的好。通过教师和幼儿的讲评,以表扬、挖掘幼儿的闪光点为主,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从故事表演中,幼儿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创造性、合作意识、促进了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并受故事角色性格的感染,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在儿童游戏时应有的观察视角


教师在儿童游戏时应有的观察视角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直以来在操作的层面上仍欠缺具有实际意义的探讨。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生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儿童在游戏中或通过游戏学习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还客观存在着诸多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与实践方面的误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这种理论上和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却轻视和忽视游戏,特别是缺乏真实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的现象已然成为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瓶颈,成为实施教育部最新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绊脚石。

那么,有关“教师从什么视角观察儿童游戏”这样一个命题,就自然地摆在了面前,成为现实而紧迫的研究内容。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好的观察,妄论好的指导。事实上,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游戏现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老师们不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在儿童游戏时自己应该去看些什么。表现为:“无视”儿童的游戏——没有看见那些儿童游戏时真正需要教师关注的内容;“弱视”儿童的游戏——看不清儿童游戏时的真实面貌;“浅视”儿童的游戏——只能简单地看到儿童游戏时的一些表象;“短视”儿童的游戏——急于想看到儿童通过短时间内的游戏就获得某项成功;“偏视”儿童的游戏——总是偏向于看儿童在游戏中的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凡此种种,都使得教师对于儿童游戏的观察和了解流于形式、表层、片面,无法真正看懂儿童的游戏并理解游戏的真谛。因此,我们尝试从下面这“两个看点”着手,帮助教师提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

一看

是否是儿童的“真游戏”

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如果老师们能在儿童游戏中看到下列几方面的特质,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自己找到了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 是真心想玩的

儿童的游戏总是自成目的的,他们会源于自己想玩、爱玩、好玩、开心等目的而开展各种游戏。所以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玩的游戏,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与设计目的的游戏,还给儿童自由游戏的可能性。

【案例】L园大一班的小王老师发现:在户外体能游戏活动中,喜欢玩汽车轮胎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求助于教研员。通过现场观察,教研员发现小王老师在堆放汽车轮胎的场地边,设置了三张“玩轮胎示意图”:第一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抱起一只轮胎;第二张图示上画着一副平放的木梯子,梯子的一端架在一只轮胎上;第三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从架着轮胎的木梯子上跑过去。看着这三张图,教研员心里有了底。通过和小王老师交流,她明白了正是由于这三张老师规定玩法的图,造成了孩子们日益不喜欢玩轮胎。当她听从建议果断地撤下图示,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后,欣喜地发现喜欢玩轮胎的孩子渐渐地又多了起来。

在很多幼儿园中,我们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一些老师对儿童游戏目的的随意干扰甚至是破坏,殊不知这种貌似“好心”的做法,结果却常常是“不得好报”。因此,在观察中当我们发现上述不当做法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尊重、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的自我目的性,让儿童真的有可能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2 是真情投入的

事实上,没有哪个儿童抗拒得了游戏的“诱惑”。如果我们观察到的是儿童的“真游戏”,你便会看到他们是那样积极主动地投入于那些他们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之中。这时的儿童常常会表现为情绪欢快而愉悦、行为专注而持久、互动频繁而丰富等,甚至会“沉醉”其中而一时之间不再想做其他的事情。

【案例】z园为中、大班的小朋友在上午9:3o~10:00之间安排了“自主点心”的环节,让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的活动中可以自主喝牛奶、豆浆和吃饼干。一天,中三班的孩子们正在这个时段进行游戏活动。张老师注意到小男孩豆豆挂着一只“照相机”,一直忙着给“顾客”们拍照片,似乎忘记去吃点心了。就走过去提醒豆豆:“快去吃点心吧!”豆豆头也不抬地说:“等一等,我还没有拍完呢。”张老师微笑着继续提醒:“时间快到了,点心要收起来了。快去吧!”“哦——”豆豆微微一怔,马上冲向点心区。只见他左手一把操起牛奶盒准备向杯子里倒牛奶,右手直接伸向装着饼干的盘子。见此情景,张老师急忙提醒:“豆豆,你还没有洗手呢!”听到张老师的声音,他的右手在离饼干很近的地方一下子停住了,回过头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多浪费时间呀!”“不急不急,还有好一会儿可以玩呢。”张老师安慰他。 “嗯——”豆豆有些不情愿地赶快去洗手了,望着他急匆匆的背影,张老师若有所思地笑了。

我想,案例中张老师在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对儿童在游戏中那份真情投入的善意理解,也是对自己能观察到儿童“真游戏”的一丝欣喜吧。所以,在观察儿童游戏时,教师应注意了解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游戏是否是积极主动的,因为只有那些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才可能赢得他们全身心的真情投入。

3 是真正开放的

在儿童的“真游戏”中,玩什么、用什么玩、和谁玩、怎么玩等等都会是生成而开放的。当你尝试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之内的游戏,就有可能看到孩子们几乎是在不自觉中不停地转换游戏的内容、材料、伙伴、过程等。于是,你可能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游戏,都是你不能预先完全知晓的游戏。

【案例】w园芽芽班(小班)的孩子们正在玩户外大型玩具,一开始许多小朋友都只是利用大型玩具上的设施玩一些攀登、溜滑、钻爬等游戏。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甲拿着一根不长的粗管子,爬上了大型玩具上层的“回”型通道,他站在那里朝着通道中间形成的空处,一边双手紧握水管向下做喷水状,一边大声叫喊:“着火了!着火了!”路过的两个小男孩乙和丙显然被他的游戏吸引了,于是这俩人上来就争着拽走了甲手中的那段管子,也玩起了“救火”的游戏。甲生气地在一边呆呆站着想了一下,就用双手做出握管子状,接着玩“救火”游戏。这时,几个女孩子走过他们的身边,看见他们玩得那么卖力,就“不满”地说:“好了,好了,新娘子的衣服都弄湿了。”原来,这几个小女孩在通道上正玩着“新娘走秀”的游戏,她们觉得男孩子们“喷”出的水太多会弄湿新娘美丽的花裙,于是要求他们停止游戏。听到女孩子们的话,小男孩甲不再“喷水”,转而凑近“小新娘”们的身边,开始观赏她们的走秀……

在观察儿童的游戏时,教师不难发现:孩子们并非只会玩那些我们预想到他们会玩的游戏。正如案例中所呈现的那样,当我们以为户外的大型玩具只是孩子们进行体能类游戏的活动场所时,你却真切地看到他们在这里玩起了角色扮演等其他类别的游戏;并且在这一游戏中他们的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等也不断地自然生成和变化着。其实,儿童自己的游戏就是这样自然流变的。

4 是真实体验的

可能有的教师在心底里还难于理解儿童对于游戏的“痴迷”。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游戏呢?这确实是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尝试去解开的疑问。当我们努力透过那些纷繁的、虚拟的游戏情境去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时,也一定会从中逐渐体悟到他们为何对游戏会有这样一份独特的挚爱。

【案例】在一次对大班儿童的游戏观察中,我们走进了H园的“石头游戏屋”。孩子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石块玩着各自钟爱的游戏,他们有的在用大石块垒高搭石屋,有的在光滑的鹅卵石表面用颜料涂涂画画,还有的把不同大小的石块依次排成了一排……这时,屋角的一位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把许多大小不同的石块进行组合后堆放在一个又一个简易餐盘中,口中还念念有词,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近她的身旁,微笑着轻声问:“忙什么呢?”她扬起一张兴奋的脸,好看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大声地回答:“做菜呀!”“是吗?”我略做惊讶状接着问:“做啥呢?”“萝卜炒鸡蛋!”她不假思索地说。“啊?这菜我可从来没有吃过。”我也紧跟着来了这么一句。小女孩一瞬间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朝我闪闪眼睛,放低了声音小声道:“是假假的呀!” “嗯。”我也朝她眨了下眼睛,郑重地应了一声,仿佛这成了我们俩人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上述案例中的女孩子虽然知道自己做出的菜肴是“假假的”,但丝毫不影响她对于游戏的投入。究其原因,虽然儿童游戏时的内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戏的情境可能是虚拟的、游戏的行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是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却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儿童在游戏中的兴奋、快乐、自豪,甚至还有那么一丝狡黠与促狭,其实,他们正在向你宣告:“我是在玩!”“可真好玩!”

二看

是否在游戏中“真成长”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单是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这样单一,他们更是通过游戏获取各方面粗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在观察时还要看他们是否在游戏中真正地得到了发展。

1 是自主学习的

我们知道,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游戏就是儿童独特的学习,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自我体验、自然交往、自主成长着。因此,教师需要十分注意地观察儿童是否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案例】在一次B园中班儿童的建构游戏中,我们观察到刚开始时孩子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两结伴,简单地搭着积木。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名小女孩站起来提议说:“我们搭一个游泳池好吗?”见小伙伴们反应不大,她继续提议:“我们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可以从很高的台子上跳下来!”这么一说,马上引发了周围几名儿童的兴趣,于是他们就一起干了起来。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在一个很大的游泳池里搭出很高的跳台?孩子们反复尝试,通过不断争论、协商、调整,最终用长方形的积木横竖间隔依次延展摆放,并逐渐围合成一个圆形的游泳池,然后把竖着的那些积木当成柱子,在柱子上面用较长的木板进行连接,再往上不断垒高,就搭出了两层跳台。看到自己搭的“游泳池”这么大、“跳台”那么高,孩子们高兴得在池子里跳进跳出,争着玩起了“高台跳水”的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对于自己的游戏首先具有很好的自我构想,当“一起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和很高的跳台”这一提议得到众多伙伴的认同后,孩子们自然聚合在一起,共同尝试完成这一游戏构想;接着他们又通过实践操作、相互协商不断调整策略,克服搭建中遇到的延展围合和依次垒高的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游戏构想。因此,儿童在这里不仅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更是通过游戏自主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 是累积递进的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小步递进的累积效应。它并非简单地追求让儿童通过活动产生即时的学习效应,也不是“功利”地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向儿童传递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儿童有可能获得聪明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知识技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的,是通过儿童自己逐步积累经验,在小步递进中产生的自我发展效应。

【案例】s园新增添了好玩的“树屋”。一天,大班的一群小朋友想要不走树屋的楼梯而是自己想办法爬上去,教师就对孩子们“勇攀树屋”的游戏进行了连续观察。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并非马上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从产生这个游戏想法到具体地在游戏中实践再到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前前后后竟然折腾了十多次。在初始的几次游戏中,孩子们每次都会先找来一张桌子靠在树屋边,再找些砖块、饼干盒、木头积木等较为低矮的材料叠放在桌子上,然后上去踩着尝试攀爬上树屋,但是每一次他们都发现自己搭出的架子还不够高,爬不上去。“怎么才能搭得高一些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发现,要把低矮的材料更换成高一些的材料。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游戏中,小椅子出现了。孩子们在桌子上安放了一张小椅子,椅子上再放些低矮的材料,搭出的架子就增高了一截。可他们再次尝试后发现,架子不仅不够高,还晃悠悠地挺危险。 “怎么才能搭得更高更稳一些呢?”他们继续反复尝试。最终搭出了这样的架子:搬来两张桌子做基座——在扩大的底层桌子上面放四张小方凳——方凳子上再放两张小椅子——最后再往小椅子上放了一块大积木。孩子们小心地踩着这个四层高的架子,终于稳稳地攀爬上了树屋。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次的游戏中他们也并非都循序渐进地表现出比上一次更进步,其中的某次游戏甚至会不如前一次或是总在原地停止不前。但观察儿童“勇攀树屋”的全过程,教师会发现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游戏中,孩子们自己慢慢地积累相关经验,终于摸索着逐渐搭出了既高又稳的攀爬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 是整合提升的

有些教师总是习惯于只看儿童在游戏时的语言表达是否丰富、动手操作是否熟练、交往互动是否频繁等一些容易被观察到的、外显的表现;或者是只愿意去观察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某一项学习成果。其实,儿童在游戏中所得到的收获不单是多层面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要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相关信息,关注他们通过游戏是否能够获得整合的提升。

【案例】一次,小班孩子F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只见F走到两位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小朋友身边说:“今天有几个人吃饭啊?”可是,那两个孩子由于正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都没有理F。F觉得很无趣,表情尴尬地走到一边。这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伸手在自己的裤兜里掏出一个玩具手机,然后对着手机打起了电话:“喂,你好!我请你吃饭好吗?”“对,对对,到我家来吃饭!”“再见!”一番忙碌的对话后,F笑眯眯地收了电话,高兴地抱起一个娃娃,继续他的游戏,就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从未发生过。这时,同在娃娃家的另一名小男孩显然被F之前的那通电话吸引了,就慢慢靠近他,在一旁轻轻拍了下F的肩膀说:“哎,你的电话响了。” F稍稍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太情愿地掏出手机,干脆地对着手机说了一句话:“喂,你打错了!”就重新又玩起了自己手中的娃娃。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引导教师不单要看到小男孩F有哪些丰富的语言表达,更要看到他是如何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如何使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玩具手机,更要看到正是在这样的操作中他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游戏假想和扮演水准;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与同伴的两次游戏交往过程,更要看到在此过程中他是如何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以及灵活转换活动注意力的。在这样的观察中,教师将会了解到儿童在游戏中是整合地自然拓展经验、发展能力的。

总之,只有通过重点帮助广大幼儿园和教师明确:当儿童游戏时,应该从上述两大看点去认真观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儿童游戏的价值;才有可能真实提升了解和解读儿童游戏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儿童的游戏做出适宜而有效的导引。同时,我们也期望因为有了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支持孩子们通过更高质量的游戏,在幼儿园中确保自己享有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差异性的真实、健康、快乐、智慧的成长。

怎样在游戏中生成


导读:幼儿的游戏中充满了教育契机,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使游戏活动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把游戏活动延伸为进一步的教育活动。

幼儿的游戏中充满了教育契机,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使游戏活动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把游戏活动延伸为进一步的教育活动。

在自主游戏中,常常看到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孩子参与活动,每天不同的游戏内容隐藏着不同的教育活动,这时需要教师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把个别孩子的兴趣点延伸为大家的需要。如在动物园的游戏中,朱琦在动物园里为长颈鹿造了一件房子,造好后他自言自语的说:“给长颈鹿住”,说完把长颈鹿放在他搭好的房子里,然后,他再拿了三块长方形的积木,放在了房子里,只见他把长颈鹿“躺”在了积木上。我就去问他:“长颈鹿在干什么?”他轻轻的对我说:“长颈鹿在睡觉,这是他的床”。由于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学本领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对动物非常感兴趣。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交流分享中,我就向幼儿提出:动物是怎样睡觉的,通过讨论大部分的孩子认为,动物和人一样是躺着睡觉的。对于这些一时无法解答问题,于是让幼儿回家与父母共同寻找答案,并把生成的问题转化为学习活动,进行了“小动物是如何睡觉的”“马、长颈鹿、大象睡姿是怎样?”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使幼儿了解了各种动物有各种不同的睡觉姿势:有的是站着睡觉,有的是趴着睡,有的是卷着睡觉等等。丰富孩子的相关的经验。这样建立在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自发开展的一些游戏,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在游戏中主动性。如在面包店里,团团拿着橡皮泥在手上搓,比一会儿变成了一长条,他继续搓,断了,用手捏,不知做什么好,我就坐在他的旁边,捏泥,然后压压扁,用模子做了一个五角形的面包,他也开始学着我的样子用模子做面包。我以平行游戏的方式,为他做出游戏行为的示范,使他掌握做面包的技能,游戏结束后,交流分享中,孩子们会展示和介绍自己在游戏中的成功作品。一次潘敏在理发店里,用夹子为刺猬打扮,她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夹子间隔的夹在刺猬的身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于是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幼儿数一数刺猬身上有几只夹子,看看夹子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夹子是怎样排列。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数,排序。如洋洋一边为娃娃打扮,一边数数,娃娃的头上有几只夹子,陆仲盛学用两种不同大小的夹子为螃蟹打扮。把计算活动的内容,认知的目标融入到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的环境中自然的学习。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隐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有价值的素材,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相信《在游戏中教师应观察什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观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