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教学越来越流行。幼儿园游戏有益于提高对外界新鲜事物的认知兴趣。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主动权应转向幼儿。你收集了哪些有趣好玩的幼儿园游戏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赚钱、花钱与教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缘起

“认真工作,快乐消费”是我园倡导的一个游戏理念。我们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做售货员、服务员、理发师等以赚得工资,然后去购物、旅游和娱乐等。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并让他们知道钱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钱用完了要再去工作才能得到,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钱来之不易,要节约用钱。为了便于孩子保管自己的工资,我们在开学的时候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用纸折一个钱包,并给孩子2元基本金。钱包就放在孩子自己的柜子里,以方便他们自由取放。

二、案例描述

(一)我没有地方上班

游戏开始后,辰辰拿着插牌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没有地方上班了。”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后对他说:“你可以做小客人呀。”辰辰说:“我只有1元钱了。”我说:“那你自己找个小朋友交换一下角色看看。”“好!”过了一会儿,他又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艺艺有很多钱了,但她不肯和我交换角色。”我看了看艺艺认真工作的模样,说:“是呀,她已经开始工作了。要不今天你就用1元钱去做小客人吧。下次早一点插牌。好吗?”“那好吧。”辰辰拿着1元钱找地方消费去了。由于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钱,所以总有一些孩子已经有很多钱了,但还是喜欢打工。为此,我们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钱包里有3元钱了就可以去消费,把工作岗位让给其他小朋友。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我发现矛盾还是不断发生。于是,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协商,交换活动区。

(二)讨价还价

当我来到“全民商店”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幅有趣的画面:收银台前聚集了好几个孩子,小宇一边认真敲击电脑键盘,一边收钱。这时阳阳举着一个小竹筒问:“这个多少钱?”小宇抬头看了一眼说:“4元钱。”然后继续在电脑键盘上敲击。阳阳说:“4元钱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点?”小宇看着他,想了一下说:“好吧,2元钱吧!”阳阳思索了一下,便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2元钱递给小宇。看样子孩子们对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是精打细算的。

(三)他不找我钱

孩子们都在游戏,佳佳急匆匆地来到我身边:“老师,我去民间乐园玩,给了售票员5元钱,他不找我钱。”我一看,原来售票员是个子小小的小景,他比较胆小。于是,我蹲下身子问他:“小景,佳佳给了你几元钱?”他听了我的问话,就把那张5元钱拿了起来。我又问:“门票是几元钱呀?”他说:“1元钱。”我又问:“5可以分成1和几呀?”他说:“1和4。”他终于明白了,马上从盒子里拿出4元钱找给佳佳,佳佳满意地进了“民间乐园”。由于孩子们已经学过5以内数的组成,所以我在游戏时提供了5元的钱币。看到有些孩子还没有找零的意识,我就用数的组成知识来提醒他。

(四)工作完成了才能领工资

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来了,“理发店”的经理小聆忙着给服务员小烨发工资,他自己也拿了一份工资,然后他俩就急着要去存钱,全然不顾现场乱糟糟的游戏材料。我喊住了他们:“你们应该先做什么呀?”他们疑惑地停下来看了我一下,小烨马上反应过来,放好工资,跑回去收拾起游戏材料来。小聆也反应过来了,一起帮忙收拾了起来。等整理好“理发店”后,他们才拿着工资存钱去了。

(五)我的钱包不见了

晨晨举着两个钱包来到我的身边:“老师,我捡到两个钱包。”我问:“是谁的?”他说:“我不知道。”我说:“那你把它们送到银行柜台,让银行的工作人员代为保管吧。”过了一会儿,源源急急地来到我身边:“老师,我的钱包不见了。”“你放在哪里了?”“我就放在楼梯上了。”“那你再好好找一找。”过了一会儿,毛毛哭着说钱包掉了。我问:“你放在哪里了?”“我和源源一起放在楼梯上的。”这时,我反应过来了,就说:“你和源源去银行柜台找找看。”很快,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钱包。

三、简析

案例(一)说明,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拥有钱币的多少选择自己的游戏角色。孩子们选择角色遇到问题时,我没有直接给予指导,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协商。

案例(二)说明,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他们应该看到过成人购物时的情景,因此知道可以讨价还价,要节约用钱。

当然,孩子们对钱还没有形成概念,虽然学习过有关数的组成知识,但是真要运用到游戏中来,似乎还有困难,就如案例(三)所描述的。

案例(四)说明,教师要适时介入,让孩子们明白把事情做完了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以此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五)说明,孩子年龄毕竟还小,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是很强。刚开始,每当活动结束时,我的手上就会多出七八个钱包来。我在游戏讲评时都要先进行失物招领。为此,我组织幼儿讨论,让大家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钱包,如给钱包加一根带子背在身上,放在口袋里,等等。

四、反思

通过上述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钱币游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有较好的教育价值。那么,该如何更好地挖掘其教育价值呢?

(一)正面引导,注重品德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渐加强。这也多多少少影响了现在的孩子,他们初步知道了钱的诸多用处。在开展钱币游戏后不久,我发现个别孩子有私自从柜台钱盒子里拿钱的现象。于是我注意从正面引导,让他们知道工资是靠劳动得来的。另外,孩子年龄毕竟还小,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他们往往消费后就扬长而去,对此,我也给予了及时引导。

(二)结合游戏,巩固数学知识

这个游戏涉及数学知识的运用。一开始,我用统一面值的钱币,让孩子学习一个一个数着付钱;在孩子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后,我增添了5元面值的钱币;当孩子学习了1O以内数的组成时,我就增添1O元面值的钱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们也许能准确说出10以内数的组成,但在实际游戏中不一定能运用。让孩子尝试把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大大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三)奖罚分明,培养责任意识

在游戏中孩子要学会坚守岗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学习为大家服务,然后领取相应的工资。如果游戏区经理发现哪位工作人员不认真工作或是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可以扣发工资。相反,如果哪位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则可以适当增加工资,由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提高孩子的工作积极性。

(四)集思广益,学习自我管理

靠自己辛苦赚得的工资是拿去购物,还是用于喝茶、旅游,这需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合理支配自己的工资,避免盲目消费,特别是对那些还不习惯管理自己物品的孩子,更要引导他们管好自己的钱包。于是,我经常在游戏讲评时针对孩子在游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让孩子们从中相互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漫话游戏活动与创新教育


导读: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任何幼儿都离不开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2、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构思、去建造。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一系列的建构性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感知觉、动作、知识和智力的发展。

3、幼儿园教育教学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片面强调其中一点,都会妨害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结构,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技能,也离不开创新个性的形成。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要贯穿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环境中去。

游戏创新氛围锻炼参与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更有人预言,在即将面临的对世纪,人类将会有更大突破,会有更多,更深的发明创造。面对如此的挑战,人们不仅会问: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少?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那么对现行的教育又应如何去评价呢?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反映在教学工作中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极大地限制或压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得一些有才华人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难以脱颖而出。以下是两个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资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见老师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担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范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例2:

在一次年终考核幼儿素质时,老师担心班上有几位调皮捣蛋的幼儿会在考核时不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故意捣蛋。结果在抽查时,这些令老师无比头痛的孩子表现出乎意料,回答的头头是道,使考核组的老师又饶有兴趣地对他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整个考核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老师的担心已显的多余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每个幼儿老师的沉思:无论是家长和老师,一般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动、顽皮的幼儿作为坏儿童的标准去衡量。故此他们的思维便成为定势:把奖励表扬的机会都给了听话、服从老师的幼儿;而把各种约束和措施落在那些试图独立,并坚持自己见解、调皮好动的幼儿身上。倘若一味地用这种思维定势去教育孩子,那么“创造教育”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又怎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

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识。

1、心理学家认为:三----六岁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神秘。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萌发,想弄懂一切问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幼儿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音乐欣赏过后,给幼儿留几个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幼儿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2、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创新意识萌芽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取决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教师的鼓励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多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操作实验活动例如:认识物体的浮沉,在活动一开始,就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在水中玩,看什么东西会浮上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从而激发幼儿从事活动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再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浮的东西沉下去,沉的东西浮上来,进一步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必要时,教师再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幼儿因获得成功而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无意识,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作为成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如:压制提问“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等,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已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事物有好奇心(2)求知欲强(3)有丰富的想象力(4)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氛围,激活幼儿创新思维

1、在游戏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于是,我们试着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方面让幼儿体验快乐,让“快乐之花”在小朋友心中开放,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甜蜜,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1、为此,我们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为使幼儿获得更直接、更具体的游戏素材,我们加大了教育的信息量,把教育空间延伸到公园,商场,闹市区等,及时把幼儿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欣赏平行班幼儿的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技能提高了,建构思路拓宽了,建构时能心中有物,物有所指,为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激发想象的环境,提供小组活动的机会,正面强化幼儿的创新举动,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参与上,注重训练幼儿的迁移、转换能力,使幼儿产生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从而有了革新和创造。

2、在平时有些孩子喜爱动手剪贴,在秋天拾落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引导幼儿用落叶变成各种形态,孩子会用树叶联想,剪贴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他们也会把这些树叶变成小动物形态联想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当然,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牛顿一样,在与树叶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最终看到有趣的变化,这就是孩子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牛顿式的创新智慧,长大形成习惯,一旦事物之间通过联想而挂起钩来,一种创意在联想中产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三)积极参与,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1、孩子的创新却比成年人甚至科学家的创新更加可贵,正如蚂蚁负重与人的负重相比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经常实践创新,而成年人却偶尔为之。这充分表明,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弱,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努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2、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这双“发现”的眼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亿万人都看到了,但都熟视无睹。唯有牛顿发现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是否曾如此教导我们的孩子去注意去发现?尝试教育让孩子“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目的之一是让幼儿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加尝试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幼儿练习爬的体育活动,使用尝试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为幼儿创设了平地、斜坡,山洞等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的第一个发现是:幼儿通过随意地在平地上练习爬,发现爬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在彩布盖下来回快速的爬以及在各种障碍物上爬,发现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爬,这样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尝试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能为幼儿创设好探索的环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重视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因此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尝试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事实上,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善于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创新”。

3、我们知道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的目的。例如:“运沙”活动,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用桶运的方法后,鼓励幼儿通过实践得到更多的方法:用袋装、用盒装、用杯子装入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提出远距离运沙可用车运载等方法,这已远远超越了“运沙”这一活动简单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

4、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幼儿都是创造之人。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注重幼儿的再创造,让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活动来展示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快乐,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教师要积极提供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这一“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幼儿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真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在教室墙壁的一处设置“创作园地”,这样可激发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活动室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要尽可能以孩子的作品为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作用。

(四)开拓视野,捕捉创新火花。

1、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也无从发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室内,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教师们可运用组合法,培养孩子创新。如运用“可乐”瓶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多种造型,创造出一种新事物。同样是一套积木,教师要求幼儿每次组合新的不同建筑。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创造出新的“产品”的乐趣。

3、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提供给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幼儿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开发幼儿创新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为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家园小制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如有一名幼儿与教师一起合作,利用吃剩下的薯片罐和橡皮筋,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橡皮筋动力旋转飞机”。这件既可以玩又具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小制作,充分展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可否认,当今的幼教事业地位与日俱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在创新中游戏”的教育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还应倡导合作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让不同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幼儿在一起学习是很好的,会形成一种团体创新动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幼儿园游戏与教育教学的关联


游戏活动中的主体是幼儿,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我园在晨练、上课前后及课堂活动中,让幼儿自己选择自由的活动,他们自由选择玩具,并自由组合,按照自己所喜欢并愿意开展的活动进行游戏。

1、幼儿对“今天玩什么”做出选择

我园老师最经常问的话是:“今天,小朋友想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会抢着发言,如此一来,幼儿们感觉到:游戏是可选的,自己喜欢什么游戏就玩什么游戏。他们选择了某种游戏,有时可能所选择的游戏没有多少乐趣,有些是玩了很多遍的游戏,但是,他们所选择的游戏是自己所喜欢的,所以玩得特别开心。因为游戏是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可以自由地活动,所以,老师要竭尽全能地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欲望。只有幼儿玩得开心,玩得高兴,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可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2、让幼儿发挥创造性,能够选择“如何玩”

游戏规则是可变的,我们在等幼儿选择了“玩什么”以后,再要问一问:“你们想如何来做这个游戏呀?”这时,他们会想到不同的游戏规则及要求,有些具有合理性,但有些不合理。在某一游戏有了多种玩法以后,学生们会试着尝试,并总结出哪种玩法最好。比如:在做《夹球越障碍》游戏时,幼儿提出了多种跳的方法,如“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前进跳、后退跳……”在实践中,孩子们得出:“双脚跳可以很快”、“单脚跳不稳”、“后退跳难以确定方向”……在孩子提出的相关规定和游戏自身的规则有不同时,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通过尝试,他们又将得到另一个结论——“创新主题才具有永恒性”。

3、融入游戏中的角色,先择“我来做××”的内容

幼儿做游戏的主要任务是担当角色。孩子们最主动玩的游戏是角色游戏。在做各种游戏时还要扮演各种角色:一般在玩游戏时,老师会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自身条件来选择不同的角色,这容易导致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被忽略掉,这对幼儿表演能力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我们老师还要充分给予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让他们在表演时更加主动,更加大胆。还可以让他们对不同的角色表演做出多种选择,通过试一试和比一比,使自身优势得以挖掘,并选择出能够适合自己的角色。因为孩子在做游戏时,扮演了某种角色,会加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与把握,提高了能力。

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健康地成长

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游戏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游戏能够促使幼儿的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能够健康地发展。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目的呢?其实主要是让孩子长成具有规范的行为,具有良好品德的社会性人才。所以,幼儿在幼儿园内所选择的游戏活动,在无形之中有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了。要学前阶段主要是打基础的阶段,不懂事的孩子怎能样才能理解超出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学前教育?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的实验证明了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在孩子逐渐成熟以后,不能以超越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加强教育。要做到爱孩子并且尊重孩子,还要理解孩子。教师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让孩子玩得开心,玩得投入,虽然“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还要通过“玩”,让孩子享受到快乐的同时还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玩,老师要看到孩子自身的潜力。幼儿身上有较多的潜力,有些潜力还有待老师的发现与开发,只有从尊重孩子,让幼儿健康成长的角度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某种潜力。通过游戏,孩子的不同天性得以展示,更容易发挥他们的潜力。所以,要尊重孩子,让孩子享受游戏,在游戏中受教育,并且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

总之,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是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引导者,老师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游戏观,再通过正确合理方法,实现游戏活动的组织与运用,使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发展身心,为幼儿们的童年创造发展的空间。

大班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也可以是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还可以是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既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选择哪一种形式,主要看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师选择的戏剧教育内容以及戏剧样式。由于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戏剧表演能力,其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比小、中班幼儿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活动区域中开辟一专区,将其命名为“戏剧天地”,鼓励幼儿进行“剧场表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凸显区域活动的特点,即立足于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充分体验与探索,增强自信,还能彰显幼儿个性,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增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区域中如何开展“剧场表演”活动,教师如何指导,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剧场表演”内容的

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表演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鼓励他们自主商讨表演的主题。我们发现,孩子们所选择的戏剧表演的内容大多来自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包括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以及戏剧工作坊。

[案例一]

师:今天你们想表演什么呢?

幼A:我们表演拔萝卜吧!

幼B:老表演拔萝卜没意思了,我们表演哑剧“胡椒面”吧!

幼C:还是表演森林消防员吧。

幼D:……

(十多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没有商定表演什么。)

师:你们说了很多想法,可我们今天只能表演一个内容,大家还是来投票决定表演什么吧!

幼:好吧。

(经投票决定,今天表演“森林消防员”,很快孩子们就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起来。)

我们发现,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在争论中提到的表演内容都与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有关,“拔萝卜”和“胡椒面”都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曾经探究和表演过的内容;“森林消防员”则是语言活动的延伸。是一种由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所引发的戏剧表演。有时孩子们也会再现“戏剧工作坊”中的表演内容。这种重复式表演实际上是对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活动的巩固,孩子们在表演中往往更放得开,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更加夸张,特别是不够自信或不太熟练的幼儿,在这样开放、自由的区域中往往会有精彩的表现。可见,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我,提升自己的表演经验,感受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它弥补了戏剧教学活动的不足,成了戏剧教学活动有益的延伸。

二、“剧场表演”情境的创设

确定表演主题后,就要创设表演情境了。以往的做法大多是教师布置好场景,幼儿直接表演。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减少了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只能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选择相应的头饰、道具等进行表演,而无法个性化地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幼儿主动地建构表演的情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成品和半成品的材料,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自由制作所需的场景、头饰、服装、道具等.使幼儿在不断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案例二]

在表演“餐厅的故事”时,孩子们搬来两张椅子当门,放了一张长方形桌子和四把椅子当餐桌椅,拉来“小吃店”的货架当食品柜,找来活页夹做菜单,还在餐桌上摆了一瓶假花。“服务员”用围巾当围裙,“厨师”用浴帽当厨师帽,“经理”用绉纹纸给自己做了一个红领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剧场表演”环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是对现实情景的一种再现。值得赞赏的是孩子们学会了用一些简单的替代物来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当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表演时,他们更加投入,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结合实践,我们在环境创设上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功能性原则我们建议孩子们先进行预演,然后确定必要的东西,不是很必要的不选,选了就好好地利用。

简易性原则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实验去积累同样的东西可以有多种做法的经验,找出事半功倍的方法。

快速性原则不管是制作操作材料,还是演出时的换场、搬运环节,都要做到快速,以便节省时间。

方便性原则什么该留,什么该拆都得在制作前想好。留下的要考虑其保存、管理及再使用时的方便性;拆掉的也得考虑分拆方便。

三、“剧场表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在区域中开展戏剧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那就是每天在这里表演的幼儿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实践时,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每天表演的主题要不要换?是否需要观众?幼儿的表演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后来我们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与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幼儿的需要定期更换表演内容

在确定新的内容前,先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想表演什么,然后通过“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确定一个主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无论谁进入这个区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表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每个幼儿都可以对同一个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相互配合、交流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而“一定的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幼儿对表演内容的兴趣。幼儿如果兴趣深厚,表演时间可以长一些,如两三周或一个月;幼儿如果不太感兴趣,表演时间可以一两周。当幼儿兴趣降低时,则可以通过讨论产生新的主题。

2.通过变换角色保持幼儿对表演的新鲜感

当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表演相同的主题时,他们容易对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厌倦,并开始游离在活动之外,变得不投入、不专心。例如,在表演“森林消防员”时,扮演小松鼠的应该搬来梯子帮助大楼里的小动物们逃离火灾现场,可由于扮演者已经多次扮演同一个角色,所以他在表演时心不在焉,一会儿跟小狗说说话,一会儿和小老鼠做鬼脸,结果轮到他表演时不能及时出现,造成表演的停顿。后来,我们鼓励他扮演长颈鹿,再次燃起了他对主题“森林消防员”的表演兴趣,他饶有兴致地对长颈鹿的肢体动作进行了探索。可见,这种变换角色的方法可以再次激发幼儿表演相同主题的兴趣,使幼儿对原有的表演主题又产生新鲜感。

3.引导幼儿在交流与展示中获得表演经验

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自由表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剧中角色的肢体语言,理解剧本的情节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有好的经验出现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让幼儿相互交流:(1)设置观众席,观众们通过观看与讨论学习他人经验,也可以为他人的表演提供修改意见。(2)采用现场录像,事后放映的方式,让全班幼儿观看与交流,以讨论的方式说说演员们的成功之处,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是部分幼儿参与,教师更关注个别指导;后者多是个体幼儿参与,教师讲求的是让幼儿在交流中提升表演经验。

四、教师介入“剧场表演”活动的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必要时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等进行指导,使“剧场表演”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我探索、自由表达、自我完善的活动。

1.当幼儿希望成人认可自己的行为时

在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幼儿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老师,我这样做对吗?”出现类似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介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继续表演。

2.当幼儿求助时

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使表演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当有幼儿问:“老师,我不知道狐狸是怎么走路的,你能教我吗?”教师应立刻组织讨论,可以先询问其他参加表演的幼儿,请他们来教教他。如果其他人也不会,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示范鼓励幼儿模仿。

3.当幼儿发生纠纷、活动停顿时

“剧场表演”活动需要幼儿与幼儿相互协调、配合,但不可否认,有的幼儿比较自我,不太能与他人合作,有的甚至争强好胜、相互打斗,致使表演无法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应立刻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纠纷,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表演。

五、教师指导“剧场表演”动的策略

了解了介入时机后。教师该以何种方式指导幼儿进行戏剧表演呢?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表演,且教师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演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

1.角色介入

角色介入是指教师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戏剧活动,从而起到指导幼儿表演的作用。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角色扮演,即教师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与幼儿互动,这种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回应,也有助于教师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戏剧表达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是“坐针毡”,是指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制造戏剧矛盾。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表达。如在“大树与小鸟”中,教师扮演猎人,引导幼儿一个个向猎人询问,猜测猎人来到森林里的目的,通过不断地问与答,使幼儿对猎人的装束、动作、意图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幼儿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提供了帮助。

三是“良心巷”,是指扮演者面对面站成两排,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来安慰某一角色。这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孩子们一般都能注意到角色的动作表达、语言表达,而对角色内心情感体验的表现较缺乏,尤其是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交流更少。“良心巷”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增进与同伴的互动。

2.材料提供

材料提供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戏剧活动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戏剧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肢体表达的活动,也是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提供材料及提供何种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表演。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种。

一是利用场景布置或提供某个特别的道具来确定表演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内容是定期更换的,当孩子们对某一个戏剧主题已经非常熟悉时,教师只要出示剧中的几个标志性的场景或道具,他们就能按指定主题进行表演。如,当教师提供树林、房子和三只兔子的头饰时,孩子就知道今天表演的是“小兔乖乖”;当教师提供池塘和小鸭的头饰时,孩子们就会去表演“迷路的小花鸭”。

二是出示一个新的道具促进情节的发展。有时幼儿的表演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停滞,教师可利用道具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他们创编新的情节。如在“餐厅的故事”中,教师出示了一根拐杖,让幼儿猜测谁来到了餐厅,孩子们一下就想到来了一位盲人,于是关于盲人走路、点菜、与店中服务员交流这一系列的探索与表演又开始了,使原来的戏剧情节得到了新的发展。

3.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是指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借助提问、绘画、创设问题情景表达等方法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画轮廓图,是指教师让幼儿描述角色的细节,并用简笔画绘制生动的角色形象轮廓图。如,教师绘制一个巫婆的外轮廓,问:“巫婆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为轮廓图添加帽子、大眼睛、鹰钩鼻、斗篷、扫帚、魔法棒等。通过这样的绘制与展示,孩子们对巫婆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表演起来就容易了。

二是画故事地图,是指教师设疑,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象。如在“花园的秘密”这一戏剧活动中,教师问:“花园里有什么?”幼儿分组绘制自己的想法,再根据构思进行角色分配并合作表现。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表达。

三是诱发问题,即教师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人;只有在“问题情景”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自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来,幼儿园的主题区域活动已经上升到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提并论的地位。要使区域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为集体教学服务并真正成为主题教学活动的延伸,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仅靠原有传统的班级区域活动和幼儿园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把区域放大,把区域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于是我们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何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展开了探究和实践。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实施主题区域课程时,我们注重发挥以班级为基本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孩子走到户外、走向社会,从而实现了幼儿经验的延伸和拓展。我们把幼儿主题区域活动具体划分为园内、园外两大区域,其中园内区域又分为班级区域和幼儿园共享区域(户外、阳台、楼道、功能厅),园外区域又分为家庭区域、自然区域和社会区域(社区和周边教育资源),真正为幼儿创设了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营造了更适宜、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利用家长资源优化区域活动课程

在区域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引进家长资源,将家长作为幼儿园的“编外”教师。结合课程的需要,幼儿园每学期都邀请家长做助教,到幼儿园参与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开拓了幼儿的视野。特别是当主题开展中遇到一些专业问题教师无法解决时,往往由幼儿发起或由教师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解答问题。如开展“交通”主题时,请交警家长亲自为幼儿培训安全常识、规则意识、指挥手势并创设了“十字路口”情境等。专业人员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利用自然资源感染幼儿,促进其自然和谐地发展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大自然中的一石、一草、一木、一叶,无不是幼儿学习、活动与成长的丰富资源,然而受生活环境、教养理念、安全卫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感觉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把幼儿从封闭的室内、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如结合我园地域特点和优势,我们通过开展游新滨公园、中海写生、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它以一定的形态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又以不同的方式时时刻刻作用于幼儿。我园地处市中心,周围银座超市、小学、医院、邮局、银行、理发店等应有尽有,这样就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根据主题内容,我们每月至少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真正实现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如在开展“什么联络你我他”主题时,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认识了邮筒、邮包、邮车等,体验了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及辛苦;在开展“我上小学了”主题时,带孩子们走进学校亲身体验,激发幼儿上学的欲望;此外还组织幼儿参观蛋糕房、纺织厂、武警支队、银行等,让幼儿感受各行各业工作的辛苦,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四)共享园内教育资源,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我们结合园所特点,利用幼儿园特定的大型场地及班级与班级间相邻的楼道、阳台等空间开辟了共享区域,从而实现了全园区域活动空间、材料和经验的共享,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

1.运动区——户外

结合幼儿园户外场地优势,我们尝试开设了户外活动区域,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主要开设了投掷区(小剧场西侧草地)、平衡区、沙趣区(沙池)、一物多玩区、运动总动员(小型和大型玩具区)、趣味Baby(足球场),在每个区域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多种材料。

2.饲养角——院子一角

我们在户外角落开辟了饲养角,为每个班级划分了小田地,老师带领幼儿栽培植物(花卉、蔬菜),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劳动,饲养小兔子、鸽子、小鸡等动物。通过饲养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丰富幼儿有关动物与植物、人与动物、动物与天气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增进幼儿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服务能力。

3.阅读区——图书阅览室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了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的阅览室,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经典故事书和优秀绘本,让幼儿借助精美的配图和优美的语言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4.益智区——科技操作间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操作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五大活动区域:观察区、探索区、机械区、发现区、生活区。每个区域投放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孩子观察、操作。

5.创意坊——美工区

幼儿园创建了专用活动室——“创意坊”,主要分成五大区域:泥塑区、纸艺区、木艺区、布艺区和自由手绘区。每周创意坊开放时间各班级轮流使用,供幼儿自主选择。意在通过创意坊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双手在一次次制作、创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灵巧起来,让孩子们的心灵在无数次的欣赏、浸染之后变得更纯净美好起来。

6.楼道和阳台特色区域

每个班级在进行主体区域创设时,都是结合主题开展的需要、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本班教师的优势进行,并推荐一个特色区域设置在楼道内供同级部幼儿共享。小班级部楼道内特色区域侧重于感知操作、生活学习、自理能力、情感体验、生活习惯养成等;中班级部侧重于操作探索、发现变化、做事能力、集体意识、学习习惯养成等;大班级部侧重于探究创造、欣赏表现、整合经验、合作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等。除了楼道共享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两个班级之间公共的阳台空间,开设了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多种共享区域,打破了班级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孩子间的交往合作。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方法及内容

在主题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力争使园内园外的每一种可利用资源不再孤立、零散。一是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园级家委会的榜样示范、组织带动作用;二是以育英“爱飞扬”志愿团为依托,下设社区服务、结对帮扶、环境保护和活动带动四个小团队。为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提供了有效保障。

下面以大班“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来推进主题区域活动开展的。

1.活动开展前的信息征集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为了了解掌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在新主题中关注的兴趣点,我们会下发信息征集表,让家长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让家长了解本主题的家庭延伸活动,并调查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征集表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制订本主题计划、创设区域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我们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参考。(附表)

周次

区域活动

兴趣度(☆☆☆☆☆)

我了解了

我还关注

家庭资源利用

其他可利用资源

第周

美工区叶子拓印、叶子标本

☆☆☆☆☆

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学会了用树叶画画;我会听天气预报了,还会在班里给小朋友做预报; 知道了树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乱砍树。

为什么有的树落叶有的树不落叶?

为什么叶子会在秋天从树上落下来?

体温表和温度表为什么不一样?

人们是怎样知道今天下雨,明天晴天的呢? 为什么有的树在我们这里长不活呢?

周末或放学的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搜集落叶;

每天晚上与孩子一起在家看天气预报;

坚持每天户外锻炼或饭后散步。

带孩子一起到老家采摘园采摘各种秋天的果实。

益智区:撒花片

☆☆☆☆☆

科学区:天气预报员

☆☆☆☆☆

阅读区:阅读与树有关的书

☆☆☆☆

户外活动:树叶与风、编花篮

☆☆☆☆

2.制订主题预设活动月计划

每个主题的月计划表中涉及了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家园共育、园内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和社区资源利用等内容。

3.班级区域创设

教师结合主题目标和预设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家长主动参与到班级相关区域创设中。例如大班创设了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种植区、角色区——小医院,其中在美工区我们要开展菊花写生活动,这时家长主动帮忙提供菊花;在益智区“我是天气预报员”活动开展前,我们联系了在气象局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了参观气象局的机会;在创设“小医院”区域时,为了进一步明确医院工作流程和规则,我们特别邀请医生或护士家长指导我们如何创建本区域,使得挂号——就诊——治疗的流程更贴近生活,更科学规范。

4.根据班级月计划和班级区域创设优势。由教研室统筹安排共享区域活动和园外活动

例如“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与其他资源的整合见下表:

园内资源利用

1.阅读区:去幼儿图书阅览室,给幼儿提供有关秋天的图书、绘本。(介绍秋天天气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大人和小朋友在穿着上的变化)

2.益智区:科技操作间,请幼儿观察各种植物种子、树叶标本、小动物的标本;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地球的公转与季节的变化。

3.美工区:创意坊,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树叶粘贴画、种子粘贴画、树叶标本,进行树叶拓印等。

4.饲养角:去小菜园请幼儿观察并收获秋天的蔬菜,观察各种植物,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小油菜、小菠菜、大蒜、大葱等蔬菜。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忙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丰富区域材料。

2.父母与孩子共同制作“秋天的树叶”或“秋天的画面”。

3.请家长提醒孩子在家中对老人要尊敬,不住在一起的要经常探望、打电话问候。

4.请家长配合搜集“世界粮食日”材料,教育孩子养成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5.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到郊外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6.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和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资料。

自然资源利用

1.教师带领幼儿到中海公园、新滨公园、黄河岸边等地方写生,让孩子感受秋天,发现秋天的美,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郊外的田地里挖地瓜、拔花生、掰玉米,体验收获的快乐。

3.走进大自然进行采摘活动,进一步感知秋季水果、蔬菜的特征。

社会资源利用

1.我们创设了小超市,带幼儿到银座超市参观、购物,以帮助我们制订小超市购物流程及活动规则。

2.参观气象局,了解气象常识,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3.结合重阳节开展敬老院送温暖活动。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价值体现

通过探究与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主题活动与资源整合的常规运行模式,具体价值体现在:

(一)促进幼儿发展

资源的整合为幼儿拓展了活动空间,提供了更多有效、完整的教育信息,通过园内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了幼儿与人交往、语言表达和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推进了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探索,更多地培养了分享合作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要做到各项资源的利用,其中信息征集、家长宣传、材料准备、活动基地联系等工作都由老师自主完成,教师的专业素质已不再仅仅体现在幼儿园内区域活动的组织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参与活动的组织,锻炼了教师对外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促使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育目标的落实

每一次走向园外的活动,我们会确定活动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与社区联络员和工作人员沟通,同时向家长做好宣传。例如在重阳节当天,我们社区服务部组织了去敬老院送温暖活动。活动前与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家长代表共同制订了活动方案,确定了培养幼儿关爱老人的活动目标。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带领幼儿参观了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家长们为老人准备礼物,为老人洗衣服、剪指甲,教师和孩子们为老人表演节目、和老人一起做游戏。幼儿园、家长、孩子与社会充分互动,各尽其能,真正落实了三位一体的共育目标。

让集体教育话动与区域话动有效链接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自此,整个学前教育界掀起了学习《指南》的热潮。我县也不例外,引领全县教师研究实践层面的做法——让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进行有效链接;引领教师注重把握“幼儿的学习品质、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资源的丰富”等课程价值取向,在挖掘集体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同时,让区域活动的内容、目标和材料投放在一定时间内有了指向性。

真击问题,对症下药

在我县以往的区域活动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区域设置明确——语言区、表演区、科学区、游戏区等;区域内投放的材料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刚更换时,孩子们兴趣浓厚,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玩腻了,便兴味索然。当前困扰大家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保持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

带着这一问题,我县倡导骨干教师反复查阅资料,学习区域活动的概念,最终达成共识,将区域活动的概念定位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提供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物质材料,或是把教育教学目标物化在客体的物质材料中,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与这些材料充分发生交互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概念定位后,再次阅读《指南》,重点解读了两篇文章:华爱华教授的《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和冯晓霞教授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冯晓霞教授对集体教育活动的定义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教育活动,单独的一节“课”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全班一起进行和分小组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

对比“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的定义,我们引领广大教师进行分析、论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孩子根据当前的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到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接下来,在全县的同课异构教研、主题活动研讨活动中,我们以“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策略”作为重点,与全县教师进行了交流、沟通,彰显出“教研有实效,操作性强”的特点。

阶段成果,及时传播

1.同课异构

采用“一磨二研三展示”的教研模式(一磨——园内骨干教师磨课;二研——全县专家团队研讨;三展示——面向全县骨干教师展示,专家团队点评),分别开展了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中,对一个集体教育活动进行多轮的反复打磨,打磨的内容除了目标、教材、环节设置、问题设计、幼儿情况外。将区域活动作为重点打磨与实施的环节。在“集体教育活动展示”结束后的课后反思环节,六位执教老师各自就本集体教育活动的课前知识经验准备和延伸部分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实施,从目标的进一步达成到材料的投放、本园内孩子的操作活动情况等,进行了重点反思与说明。

2.区域活动专题研讨

全县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观摩研讨”活动在马桥镇陈庄幼儿园进行,参与人员有乡镇幼教辅导员、中心园园长,县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城区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这次研讨活动,突出体现了半年来各镇、各幼儿园贯彻落实《指南》的一些做法。特别是马桥镇中心学校,他们为了力避小学化倾向,重点研究了区域活动的开展,将区域活动与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部分合二为一,在集体教育活动(如大班活动“妙妙和喵喵的信”)背景下,将适宜的材料(信封、绘画工具、粘贴材料等)投放到相应的区域(美工区)中,引导孩子“给好朋友写信”“自制创意邮票”等,并在布置好的邮局场景中玩“邮局工作忙"的游戏。这种统整连续的活动,能真正引发孩子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真正有效的区域活动实施。

3.新教材教研

我县2013年9月开始使用的教材《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是刚刚改版的,为培养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针对改版后的新教材,在全县范围内分时段开展了教研观摩研讨活动——县实验幼儿园、唐山镇中心学校(楼子园和春晖园)、马桥镇中心学校(陈庄园和中心园)、起凤镇中心学校(中心园和夏庄园)四个单位六所幼儿园分别面向全县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开放、交流,内容分别是大班主题“什么联络你我他”和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模式是集体教育活动展示、区域活动观摩、主题实施反思,并形成主题实施文本,发放到全县骨干教师手中。

比如,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在集体教育活动“不一样的路”中。教师通过谈话发现,幼儿对家乡本地的几条主要道路比较熟悉,并能说出路牌、站牌以及站台的用处。但对教材中涉及的立交桥、高速路、跨海大桥、隧道等现代化的道路不够熟悉,有些只是在图画书上见过。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重点围绕“路”投放材料开展活动:阅读区中各种路的图片和图书,美工区中的“铺路”(寻找排序规律),益智区中的筑路(引导幼儿用粉笔画出笔直的大路、弯弯曲曲的小路,并把所有的“路”连接起来,让“路”通向每一个地方)以及户外活动“铺路”等。在同一时间段内,针对一个主题活动,观摩不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真正引领骨干教师重点思考“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链接”,达到“在研讨中构建,在实践中发展,在交流中提升”的目的。

为了让全县教师真正理解并做到“让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效链接”,三优评选中的教案设计也突出了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求附有本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在2013年度教研活动中,我们坚持区域化思考,遵循“按需教研、按需服务、按需指导”的原则。从我县园本教研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指南》的行动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实践层面的做法,并及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交流、传播;以名园、名师培养工程为落脚点,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的教育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废旧物品在教育教学与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几个废旧纸盒经重新剪切、组合、粘贴,就会变成一个小型储物柜;几块废旧塑料泡沫被剪切成型、上色、画上花纹,就能变成形象逼真的生日蛋糕;几块废旧布料剪剪缝缝,填充上沙子,就能做成一个个沙包,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所谓创意无限,不是做不到,只是没想到。其实有好多被常人视为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废旧物品,若是放到幼儿园里,却成了我们手中的宝贝,因为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为我所用,也是我们幼教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一般都会事先精心准备一些教玩具。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孩子们眼里,最受欢迎、最易接受的教玩具都是些可以动手动脑操作的“小玩具”。那么,怎样将孩子们眼中的“小玩具”和老师眼中的“教玩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玩中得到学习、锻炼,就成了每一个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有大部分的活动材料是教师自制的,教师可根据活动区角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地进行设计、制作。自制材料与买来的现成的玩具有很大的区别,现成的玩具都是组装好了的成品,孩子只是按照玩具本身预先设定好的功能去机械地操作、玩耍,玩具的功能单一,可供孩子动手动脑的空间极其有限。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教师会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更加全面地创设活动区角,营造一个个主题环境,投入的自制活动材料,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社会交往等各种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中孩子们对“小玩具”的浓厚兴趣,区域活动中自制材料的独特优势,都决定了废旧物品在幼儿园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废旧物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于幼儿的身边,为幼儿所熟识,如果教师通过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巧手制作,将其变废为宝,变成孩子们手中百玩不厌的操作材料,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丰富孩子们的活动内容,也会对幼儿养成环保、节约意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收集废旧物品。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食品包装盒,不用的光盘,放鸡蛋的纸盒托,碎花布,瓶瓶罐罐等。

然后,设计制作方法。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林林总总,在进行必要的净化、分类后,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共同设计、搭配,启发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想一下纸盒像什么,光盘可以变成什么等,因为孩子的想法往往会更有创意。

最后,制作教玩具。要选择安全卫生、便于幼儿操作的方法进行制作加工。如教师可带领幼儿一起利用废旧纸杯、纸盘制作小手工艺品,将纸盘做成小相框,放上幼儿的照片。因为制作方法是幼儿参与设计的,制作过程中他们一定会更感兴趣,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忙制作一些玩教具。如收集一些碎布、棉花,请家长帮忙将碎布缝制成一。个个小圆片,里面填充棉花,再将子母摁扣分别缝制在小圆片上,形成一个“毛毛虫”的样子,让孩子锻炼使用摁扣,既方便、安全又很环保。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制作时要有不同的分工和安排。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弱,可以让孩子做涂色、粘贴的手工制作,主要是辅助装饰;中班可以尝试让幼儿用剪刀剪,部分环节可以让幼儿参与;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强,可让幼儿大面积地装饰玩教具,画线描画,进行立体的制作、组合等。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区域活动中,如果能大量应用废旧物品做成的教玩具,特别是那些幼儿亲自参与设计和制作的教玩具,幼儿在学习和操作时,一定会倍感新鲜和有趣,更会倍加珍惜和爱护,而尤其值得高兴的是,在一系列收集、设计、制作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将是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意识情感的提升。

游戏与教学


Youxi yu jiaoxue

游戏与教学(play and teaching) 幼儿园教学是指教师以各种方式方法(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幼儿学习活动施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促进与引导的过程。

过去人们往往把“教”狭义地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传授的主要途径是组织幼儿上课,“教”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演示与讲解。受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没有把上课之外的其他多样化的“教”的方式方法纳入到“教”的途径中去,“教”的策略没有突破言语讲解的藩篱。

“教”的前提是幼儿“怎么学”,“教”的策略与方法应当根据“学”的特点来定。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学不应是以上课而应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①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学科前的学习,广泛而浅显。许多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知识技能,都需要成人的“教”,例如穿衣吃饭。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地方在于它要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仅是通过上课来进行。

②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性机能还很差,第一信号系统仍占优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很难脱离具体的材料和直接的感性经验来理解言语陈述的材料。幼儿活泼好动,身体的发展需要决定他们不能长时间静坐听讲,因此,幼儿需要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通过摆弄、操作、观察、实验,动手动脑来主动学习,获得发展。

有效学习的标志首先不应看幼儿是否记住了成人所传授的概念,而应当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能否运用这些概念去解释他们的实际生活。具体经验是幼儿理解概念的基础。游戏不只是玩,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令人兴奋的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与将来的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又往往是成人很难用“语言”去教给他们的。这种感性的具体经验不仅是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言语讲授教学或上课的必要基础,也是幼儿进入小学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前期是积累大量这种直接到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时期,而游戏正是幼儿获得各种实际经验、理解经验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游戏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儿最好的学习途径与方式。当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支持与引导,它可以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更有意义、更富有成效。

③由于受先天与后天的影响,同一年龄的幼儿在身心发展水平、需要、兴趣、认知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有效教学的另一个标志就是看这种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每个幼儿对教学的独特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每个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在幼儿园,游戏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干预。

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关注预先设计的活动中的幼儿的学习,也应当关注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幼儿园教学不仅是上课,还包括游戏和生活活动。游戏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它的关键在于不要把“教”的意义、途径与方式方法理解得过于狭隘。

游戏与课程


Youxi yu kecheng

游戏与课程(play and curriculum) 幼儿固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的、期望幼儿获得的、能使幼儿获得应有发展的、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不仅是指知识或对于外部事物的认识,还包括关于外部事物的信息,人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与技能等在内的复合性构成物。经验是由学习获得的,是学习的结果。幼儿的经验是在其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些可能是无益的或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于是,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学习经验进行规范,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而不是无益的或有害的学习经验。

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游戏生成课程与课程生成游戏。

①游戏生成课程。幼儿园教师在对具体的幼儿进行教学时,既要以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课程标准、大纲等作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到本班幼儿具体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形成和发展适宜于本班幼儿的具体课程。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确定教什么等具体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游戏生成课程。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兴趣,及时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扩展、丰富、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这种生成具有自然性,课程来源于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因此,能较好地解决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问题。这种自然生成的课程一方面对教育机制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以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兴趣与需要的了解为基础来建构课程。

生成的前提是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的了解。首先,由于家庭环境、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条件的差异、先前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差异,使得即使是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的幼儿之间更是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其次,因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探索材料的各种可能性,产生关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与争论,这样就为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课程的自然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建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游戏活动之中,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生成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敏感地觉察和关注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或显露出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适时地加以引导、支持和帮助,从而使课程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课程生成游戏。课程生成游戏是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制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将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通过游戏学习的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促进和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专门的游戏。

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过去那种游戏与课程互不相关的观念,改变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一丝不苟、一成不变地去上课的习惯,学会把幼儿的需要与兴趣适时地纳入到课程中来,使课程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灵活性。

游戏警察与司机


游戏警察与司机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正确使用反义词,丰富幼儿的反义词词汇,能在游戏中快速地说出反义词,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警察与司机教案吧。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到了,我们进入了“我们爱运动”主题,语言游戏活动《警察与司机》就是这个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正确使用反义词,丰富幼儿的反义词词汇。

2.能在游戏中快速地说出反义词。

3.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反义词,丰富幼儿的反义词词汇。

难点:培养遵守游戏规则的自觉性,能够服从“警察”的指挥。

活动准备

红绿灯指示板

活动过程

一、英语游戏:Traffic Lights。

二、学习反义词。

1.理解反义词的含义。

2.教师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幼儿说出相反的词或句子。

3.由幼儿代表出题,其他幼儿对反义词。

三、学习游戏:警察与司机

1.学习儿歌:警察与司机。

2.与幼儿一起讨论,归纳出游戏的规则。

a.警察说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后,司机必须说出相反的词或句子。

b.如果司机回答正确,警察就亮出绿灯,汽车即可通过。否则反之。

3.引导幼儿游戏。

a.运用游戏对话语言,逐步学习一对对反义词。

b.与全体幼儿进行游戏。

四、幼儿自主游戏。

让幼儿自由结伴,轮流扮演警察和司机,进行独立游戏活动。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在活动开始就带领幼儿复习了一首小班就学过的英语歌曲:Traffic Lights,正好借助这首歌帮助幼儿回忆一下已掌握的交通规则。没想到小朋友对这首歌记忆尤深,且饶有兴趣地边唱边做着动作。

这个语言游戏是要求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反义词。我们平时接触反义词的机会并不多,事先我也没有让小朋友回家做任何准备,我并不了解小朋友究竟有多少有关反义词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第二环节学习反义词时,我先请一位幼儿解释了一下“反义词”。这位小朋友解释得很对,她说:“就是意思相反的词”。知道了这个意思,我就开始带小朋友来玩对反义词的游戏了,我先出一个词,然后请小朋友对反义词。小朋友对得很好,而且很感兴趣。于是我又让小朋友出题,开始也出得很好,小朋友也能对出来。不久我就发现有的幼儿出的并没有反义词,对的幼儿也索性在他出的词前面加个“不”字,意思不就也相反了吗!发现问题,我立刻纠正,告诉他们意思相反的词并不是就在原来的词前面加个“不”,而是要说出另一个与它相反的词;出题的小朋友也得注意,在给别人出题时,自己得先知道答案。掌握了这一原则,小朋友出题、对题更欢了,且词汇是越来越多。

于是我引出了第三环节学习游戏《警察与司机》,让小朋友通过这个游戏,从而丰富更多的反义词词汇。我先是让一两个孩子玩,后来发现游戏过程中冷落了一些孩子,就让一组幼儿做司机、另一组幼儿做警察玩游戏,又发现另两组孩子等的时间太长。

为了能够面向全体,顾及到每个孩子,我就带小朋友到操场上,每人找一个朋友玩游戏,然后交换。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了游戏的机会,且不要作任何的等待。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每人掌握的反义词词汇也越来越丰富了。此活动结束后,我在下课和户外活动时间还经常看到小朋友在结伴玩这个游戏。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喜欢《赚钱、花钱与教育》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戏与幼儿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