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智能提升游戏

12-16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幼儿园游戏是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数学智能提升游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岁的麦克 菲莉曼看着计时器上出现的号码,告诉祖母说:“上面写着十点二十七分,就是说三十三分钟后便是十一点了。”麦克的祖母是一位数学专家,在麦克还是一个婴儿时就用很多具体的游戏做数学智能提升。麦克不但学得快,而且凡是跟数学稍为扯一点点关系的事物,他都极感兴趣。因此祖母配合他的兴趣,不断地和他做很多数学智能提升游戏,在很自然的薰陶下,就让麦克在算术、代数、几何、拓朴学、统计学上都有了相当的认识。

婴儿期的数学智能提升活动,都是一些简易有趣又好玩的游戏,寓教于玩,只要是可以用具体事物表达出来的数学概念,都可以借着这种游戏让孩子毫不费力地认识到,真是事半功倍。做过数学智能提升的婴儿长大入学后,对数学的学习驾轻就熟,成绩斐然,自然不会有当今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的大头痛!这些帮宝宝做数学智能提升的游戏,在课程设计时使用了两百多种,其中有任何家长都有办法做的简易方法,介绍如下。

1读带数书本上的故事给宝宝听

在宝宝尚未能说话之前,家长就已可以读书给他听。在为宝宝做数学智能提升时,家长读给宝宝的书本不妨选用一些带有数字的故事。例如“小明的猫生了五只小猫,有两只是黑色的,一只是白色的,另有两只是小花猫,连猫妈妈一家六口都住在小明的床下”。

“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六个小朋友都向老师祝贺生日,老师很高兴,买了十二个橘子给小朋友分享,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两个橘子,老师说:‘两个橘子,一个自己吃,留下一个回家送给妈妈吃。’”算术中的数量概念和加减乘除四法的运算,都可透过读带数故事的游戏,介绍宝宝学习能力雷霆万钧的大脑。

2利用日常行为陪宝宝随兴计数

家长陪孩子上楼梯时,可以大声计算阶梯的数量:“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哇,你自己走了十二级楼梯!”吃葡萄的时候可以大声说:“这里有一、二、三、四、五、……十八颗葡萄,你要吃几颗?六颗好不好?一、二、三、四、五、六颗葡萄给你!吃完了这六颗还要的话,妈妈再给你,妈妈这里还有一、二、三……十二颗葡萄等着你。”很自然地宝宝就会对数东西产生了基本概念:每样东西都要单独数点过,而且每样东西只能数点一次,不可重复。

3玩积木提供具体的数量与物理关系

把一盘积木拿给宝宝,不刻意要求他怎么玩,大部份的宝宝就会开始把积木堆高,或把积木排长(当然也有些会一个个捡起来丢),智能高些的孩子甚至会用积木造桥、造车或创造其他形状结构。堆高积木够高时就会倒,使用的积木在那里多放或少放就会改变形状,要做一样长短或高度时两排积木需用的数量必须相同,很多这一类的数学物理原理,都在宝宝玩积木时给宝宝在无意中学到了。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视觉游戏能宝宝空间智能提升


游戏4 套套杯

可以用现成的各种杯子、布丁盒或过家家的小碗,让孩子练习一个套一个。当然,要大的才能装小的,所以也就让孩子练习对于空间大小的概念。

Tips

市面上也有卖专门的“套套杯”,它的外型大小较为整齐,但其实家中废物利用的那些杯盒,也有同样的效果。

游戏5 各种组合玩具

要加强孩子的空间智能,给孩子的玩具最好就以组合式的玩具为优先考虑。像是积木、接插玩具、拼图、组合模型之类的,都是很好的选择。

游戏6 自制探险噗噗车

道具:

1、厚纸板或不要的纸箱2、双面胶或胶水

3、剪刀

4、胶带

玩法:

1、先把厚纸板减成4厘米大小若干张,做为车子要走的路。

2、再剪一些1.5厘米宽、5厘米长或其它大小的纸板,作为道路分隔岛,并随意地粘在厚纸板道路上,让纸板成为有纵向的、横向的、或十字路口的道路。

3、找一部大小适中的玩具车,一边把一块块的道路板纵横交错地接起来,让小车子在上面练习遇到障碍或十字路口要直走或左、右转。

Tips

较大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参与一起制作!

益处:

1、培养空间方位概念

2、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3、促进眼手协调

延伸阅读:让宝宝认识身体的游戏 母子健身游戏

什么是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的定义是:“准确观察世界,并对其进行解释,或者把那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传达给别人。”其焦点在于观察和设计,既要接受又要表达。

在视觉-空间智能表现突出的人具有哪些优势?

具有优势的视觉空间智能,在未来的表现上,通常有较好的方向感、空间感。所以,除了日常生活当中认路的本是好之外,在职业表现上通常多属于设计类的工作性质,像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服装设计、雕塑、摄影师、美术设计……甚至还可能会成为发明家哦!

如何发展1岁以内小宝宝的视觉-空间智能?

0-1岁的宝宝在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上,大部分都需要大人在语言上的帮助,借由大人的口语与动作的配合,慢慢地让他建立空间方向感。例如,举起他的右手时,就要在口语上也同时提示右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同样要注意自己的口语表达,我们常常对孩子说“来这边”、“去那边”的。其实,即便是对于较小的孩子,也要用正确的方位名词,例如:“到前面”、“在右边”。当然,小宝宝们还无法了解抽象概念,我们就必须佐以手势,协助他们了解。

爬行游戏,开启智能金钥匙


小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爬,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游戏,通过爬行,他们的四肢得到锻炼,大脑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宝宝变得更聪明了,同时,也为今后上学注意力的集中打下良好基础。可是有些家长却特别苦恼,他们说:“我家宝宝就是不爬,坐在那里不动,任你怎么逗他,他就是无动于衷,那该怎么办?”先别着急,慢慢来,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对付这么小的宝宝,智慧总比强迫更有效。

其实以游戏的方式,宝宝最感兴趣,不如就从这上面着手,让宝宝学习爬行。

游戏1:坐伏抓物

宝宝坐在那里,就是不动,这时你需要耐心和引导,使他变成俯卧位。先把宝宝喜欢的一件玩具放在他身体不远处,宝宝只要由坐位向前趴下,变成俯卧位能抓得着就可以。虽然这并不能算爬,但是它是爬的前奏,在学爬之前,宝宝能喜欢趴在床上,做好爬行前的预备动作,就算是胜利。开始时可将玩具放在宝宝面前不远处,以后,可放在他身体左边、右边、甚至是后边,只要宝宝一转头看见了,就能俯下身去拿。当然玩具要经常变换,免得宝宝对其失去兴趣。

游戏2:助力行动

当宝宝学爬时,四肢如何协调一致地运动成为他们最不易突破的难题,他们经常是顾得了手却顾不了脚。这时家长可以站在宝宝身后,两个手掌放在宝宝脚底,推动宝宝一只脚,当他往上爬一点时,再推动他的另一只脚,如此协助,帮他度过爬行关。

游戏3:钻山洞

家里若是有装冰箱、洗衣机的空纸箱,可以再利用,制成宝宝的爬行玩具。将纸箱两头的盖和底剪掉,使纸箱成为一个方形的筒状。将纸箱横放在地上,把宝宝放在纸箱一头,然后妈咪到另一边,从纸箱里看宝宝,鼓励他钻“山洞”,爬到妈咪这边来。注意改造纸箱时,纸的边缘要用胶条粘上,因为纸边有可能划破宝宝细嫩的皮肤。

游戏4:色彩的诱惑

宝宝喜欢鲜亮的色彩,当有颜色亮丽的东西时,他会目不转睛地看,并想抓在手里。这时,让宝宝坐在一边,家长拿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叫宝宝的名字,吸引他的注意力。宝宝俯下身爬过来时,家长向后退,等宝宝爬了三四下后,让宝宝抓到物品,并夸奖宝宝做得好,亲一亲宝宝。

游戏5:循声而动

声音也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哗啷棒、带电子音乐的小玩具,都是吸引宝宝的对象。在宝宝身体不远处,摇动玩具,使其发出悦耳的声音,宝宝会因为乐声的吸引,想办法过来,而爬则是他惟一可以利用的方法。注意不要离宝宝太远,免得宝宝的注意力不在声音上。

游戏6:爬行观摩竞赛课

有些宝宝不会爬,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小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这时可以为宝宝找一个会爬的小朋友来玩,两个宝宝在一起,鼓励他们爬,当宝宝看到另外的小伙伴爬行时,他也就会模仿,很快学会爬。为了增加趣味性,家长可有意设计竞赛,在前面逗引,鼓励两个小宝宝一起爬向目标。

游戏7:床下寻宝

小宝宝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到处钻,发现角角落落里的小秘密。家里若是有条件,可以将床下或桌子底下打扫干净,给宝宝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探险胜地。在床下或是桌子底下,放上一些小玩具,给宝宝穿上袜子和厚实一点的衣裤,将宝宝放在地上,对宝宝说:“里面有个好玩的东西,去找找看,看看是什么。”宝宝的好奇心会驱使他寻找宝藏。床下或桌下如果太黑,宝宝会拒绝寻找,这时家长可打开灯,或是将桌布、床罩向上折,使光线穿过,甚至让宝宝隐约看到玩具的影儿,激发宝宝去寻找。

游戏8:追球爬

为了锻炼宝宝多爬、多运动,妈妈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小皮球。球是易滚的,当宝宝一碰到球,球就向前滚,滚动的球易引起宝宝的兴趣,他会追着球爬行。注意,球不要气太足,免得宝宝手一碰到,就滚出老远,使宝宝对追球失去信心。

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人际智能


导读:在选择角色游戏时,也要考虑到角色、情境是不是能让孩子充分投入其中。选择孩子看到过的、有所了解的角色和情境,才能使孩子投入其中,激发他的情绪,对人际智能的培养才有实际的效果。

人际智能是一项很重要的智能,它有助于提高与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人际智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与他们的沟通和合作中学习。角色游戏是培养孩子人际智能的重要方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慧。游戏中,孩子们的一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要先协商由谁来提担任什么角色,合作什么象征性物品及动作:游戏中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

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力反映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指导。比如在玩后面说到的“家里人玩纸偶”的游戏时,父母可以教孩子,他看到的图片就代表了该图片所展示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棒冰的棒子上贴着男人的图片,那就它代表了爸爸,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就要把它看成爸爸,而不是棒冰。

此外,在选择角色游戏时,也要考虑到角色、情境是不是能让孩子充分投入其中。选择孩子看到过的、有所了解的角色和情境,才能使孩子投入其中,激发他的情绪,对人际智能的培养才有实际的效果。

提高宝宝肢体运动智能的小游戏


我帮兔兔装球

目的

1.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

2.对不同色彩小球的喜爱。

环境与材料

室内或室外均可。

废纸纸盒一只,自制纸篮子一只,不同颜色的玻璃小球若干(也可采用塑料小球),小兔头饰若干。

步骤

1.爸妈设置情景,如兔妈妈要去小猫家做客,要带给小猫他最喜欢吃的东西,请小兔帮忙把小篮子装满。也可用其他方式,激起宝宝对活动的兴趣。

2.爸妈可在一个纸盒上挖一个小洞(与球的大小相宜),另准备一个纸篮子。

3.爸妈引导宝宝从纸盒中取出小球,并放到纸篮子里,爸妈可从旁鼓励。根据宝宝年龄的大小,可适当调整难度,如将纸篮子改变成有一个孔的纸盒子等。

我用沙子画张画

目的

1.让宝宝体会到自己双手的灵巧;

2.让宝宝在玩沙中感受游戏的乐趣。

环境与材料

公园或小区。

几个大的塑料可乐罐,装满干净的细沙,盖上盖子,底下挖一个小洞(以沙子可以细细慢慢地漏出来为宜);几张白色的大画纸。

步骤

1.出示塑料可乐罐,让宝宝感受沙子从可乐罐底部流到手上的感觉。

2.爸妈用纸将洞口塞住,用一根绳子将可乐罐吊起来固定住,在地上铺一张大的画纸,示范如何用沙子作画:先将洞口打开,然后轻轻地推动罐子,让漏下的沙子在纸上留下轨迹。

3.给宝宝一张大的画纸,请宝宝尝试推动可乐罐让沙子漏到纸上形成不同的图画。

重视游戏经验分享,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游戏分享是指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讲述、讨论和分享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或碰到的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作为游戏的延伸和拓展,游戏分享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游戏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游戏分享:猜猜我是怎么种菜的

在大班“种菜”游戏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带数字号码的泡沫地垫(当作菜地)和带数字号码的各种蔬菜,但并未规定幼儿怎么玩。刚开始,幼儿大多采取一一对应的方式“种菜”,即几号地上种几号蔬菜。显然,这种游戏水平是低于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在之后的游戏中,幼儿逐渐开始探索新的玩法。下面就是针对幼儿的新玩法进行的游戏分享。

教师:鑫鑫说他今天“种菜”种得可好了,我们请他来展示一下怎么种的好不好?鑫鑫,你今天种的是哪一块地啊?

鑫鑫:10号地。

教师:鑫鑫会在10号地上种什么样的蔬菜呢?我们先来猜一下。

幼儿1:可以种5号蔬菜。

教师:哦,种5号蔬菜,那可以种几个呢?

幼儿1:5号蔬菜可以种两个。

教师:两个5号蔬菜合起来是10。鑫鑫,你是不是这么种的?

鑫鑫:不是的。

教师:我们再猜。除了种两个都是5号的蔬菜,还可以种什么呢?

幼儿2:1到10。

教师:1到10是什么意思?幼儿2:就是还是1个,还是1个,还是1个……

教师:就是种10个1号蔬菜,对不对?鑫鑫,你是这样种的吗?

(鑫鑫摇摇手,表示不是。)

幼儿3:种3个。

教师:3个蔬菜,分别是几号、几号和几号?

幼儿3:1号、2号和7号。

(鑫鑫摇摇手。)

幼儿4:1和2,1和2,再加一个4。

(鑫鑫摇摇手。)

幼儿5:6加4等于10。

(鑫鑫摇摇手。)

幼儿6:1加9等于10。

(鑫鑫摇摇手。)

幼儿7:3加3等于6,再加一个4就等于10了。

(鑫鑫摇摇手。)

教师:鑫鑫说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

鑫鑫:是5个蔬菜。

幼儿8:是5号和5号。

幼儿们:等于10。

教师:合不合适?

幼儿们:它们加在一起还是两个蔬菜。

教师:对啊,鑫鑫说是5个蔬菜,可5号和5号只有两个蔬菜。我们再猜。

幼儿9:我知道了,6再加4个1。

教师:6再加4个1,好,我们来数数看,是5个蔬菜呦,我们猜对了吧?

(鑫鑫摇摇手。)

教师:好吧,我们请鑫鑫揭晓答案。

鑫鑫:是5个2号蔬菜。

教师:我们来看,1个2,2个2,3个2,4个2,5个2。我们来加一下啊,2加2是多少?

幼儿们:4。

教师:再加2是多少?

幼儿们:6。

教师:6加2是多少?

幼儿们:8。

教师:8加2是多少?

幼儿们:10。

教师:对不对?

幼儿们:对。

教师:好,看来今天“种菜”的小朋友都很厉害。老师为你们鼓掌。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以个别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新经验为切入点,采用“猜谜”这一幼儿喜爱的方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得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了“10的分解和组合”,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数学领域的教育目标。

二、游戏分享:教师的关注点,幼儿的生长点

在游戏分享中,幼儿围绕自己的“游戏故事”展开讲述、讨论,教师则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新感受、新发现、新经验等。比如,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遇到了什么困难,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等等。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幼儿来说,游戏分享都具有重要价值。

1.游戏分享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强调的是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获得新经验和新发展。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以观察,而通过游戏分享,让幼儿围绕自己的“游戏故事”进行讲述、讨论,则能很好地弥补教师观察不足的缺憾。游戏分享常常会再现游戏情景,从而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幼儿的游戏状况,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其中包括:幼儿游戏的进展情况如何,游戏材料和游戏主题的适宜性如何,接下来需要在哪方面作出调整,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游戏中幼儿有什么新的需求,幼儿哪方面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等等。例如,在中班的一次游戏分享中,扮演箱包店售货员的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用“推销”方式卖包的经验,教师意识到大部分幼儿对于“推销”这个概念不甚理解,于是有意识地和“箱包店”的“售货员”现场演示“推销”的过程,以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推销,从而将个别幼儿的经验提升为全班幼儿的经验。

2.游戏分享是评估幼儿发展状况的有效方式

游戏分享体现的是过程性评价,它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如语言表达能力、前书写意识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不是评判游戏中哪个幼儿表现好,哪个幼儿不懂得谦让、违反纪律等。

在游戏分享过程中,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能力、经验和需要,教师可以据此真实地了解幼儿“在哪儿”,还可以“往哪儿去”,即幼儿的现有经验水平如何,通过教师的支持和引导还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如何;幼儿哪些常规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培养;哪些幼儿比较活跃,哪些幼儿不太爱参与,等等。基于这些观察作出的评估是自然的、综合性的、过程性的、关注个体差异的、发展性的,是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倡导的评估原则相契合的。

3.游戏分享是蕴含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

游戏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故事分享本身即是符合幼儿兴趣、立足于解决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致力于提高幼儿经验水平且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动性课程。如果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到幼儿游戏分享中有价值的内容,就能生成符合幼儿需要且蕴含教师教育意图的课程。比如,针对幼儿讨论时七嘴八舌的状况,教师可通过“你听到刚刚小朋友说的什么了吗”等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倾听;针对幼儿游戏中“小银行”人多太乱的问题,教师可生成公共场所如何排队的讨论,等等。这些在游戏分享中生成的活动既是对幼儿游戏情况的回顾、总结,也是幼儿新的学习的开始。

4.游戏分享是幼儿发展的良好契机

维果茨基说过,“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作为游戏有机组成部分的分享环节同样创造着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分享中,幼儿自由演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游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用“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开心”这样的师幼对白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需要幼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徐徐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习表达自己,也学习倾听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及建议;学习分工与合作,也学习妥协与让步。在讨论中,幼儿可真实地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只有一种,当语言表达不清楚时,他们自然会萌发绘画、书写的欲望。

同时,对幼儿来说,游戏分享也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幼儿选择的游戏区域不同,经历的“游戏故事”不同,因此所获得的具体经验也是有差异的,如玩“娃娃家”的幼儿获得了如何照顾宝宝的经验,玩“小商店”的幼儿对如何摆放和收拾物品有更深的体会,而“医生”则对如何预防感冒讲得头头是道……即使是玩同一个游戏主题的幼儿,他们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同的。然而,通过游戏分享,幼儿的个别经验可以很好地转变为幼儿集体的经验,他们可以共同发展和成长。

三、游戏分享:尊重幼儿,根植经验

游戏分享蕴含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但是在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分享时,教师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否则很容易失去应有的价值。具体来说,教师在游戏分享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享的主体是幼儿,教师的作用在于“穿针引线”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是讲述的主体,是经验分享的“专家”,也是有能力的“问题解决者”。教师应以儿童为本,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并给予幼儿充分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为幼儿的自我发展提供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为”。教师在游戏分享中更多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往往是零散的、个别的、未经筛选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筛选和取舍,必要时还需要教师调动幼儿园、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力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经验支撑,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鹰架”。

2.分享的内容来自幼儿,切忌“贪多嚼不烂”

游戏分享的内容只有来自幼儿,幼儿才会有更切身的体会,在分享中才会更有话可说、更有兴趣进行讨论、更有动力去探究……也就是说,分享的内容应该是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所“生成的”,而非教师“预成的”。当然,对于游戏中存在的幼儿并未觉察到的安全隐患方面的问题,教师也有必要提出来和幼儿讨论。

另外,一次游戏分享一般宜选择一至两个主题,因为分享时间有限,幼儿的精力、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也有限,如果分享时间过长、内容过多,反而事倍功半。虽然一次只分享一两个主题,但贵在坚持,经过日积月累,幼儿的经验、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拓展和提升。

3.分享的形式灵活多样,避免“始终如一”

游戏分享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师幼对话、幼儿小组讨论、幼儿实际操作,也可以是幼儿运用绘画等表征手段加以表现,甚至可以是正反方辩论。作为教师,关键是要尊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特点,采取更易于幼儿理解的、更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分享形式。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分享形式与分享主题之间的适宜性,尽可能避免使用“始终如一”的分享形式。比如,针对包扎伤口的问题,就适合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针对建构区经验分享的话题,则适合采用幼儿讲述再加参观欣赏的方式;针对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则采用师幼对话的方式可能更适宜。

幼儿教育中幼儿游戏效益提升策略


幼儿教育中幼儿游戏效益提升策略

【摘要】“游戏”是幼儿内心活动的自由体现,游戏也是幼儿心灵活动的产物,既纯洁也神圣。游戏也是幼儿释放过多精力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思绪是放松的,心情是愉快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们也视它为最严肃的工作,为了寻求最大快乐,他们也总是乐此不疲地自愿参加其中。在幼儿阶段开展游戏教学能为他们今后真正步入社会奠定好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航人,我们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儿童观,要充分发挥出游戏对幼儿成长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效益;策略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儿童也能够通过玩练习各种本领,比如折纸、穿珠子、骑车、拼图等等,在游戏中玩,并且越玩越熟练,在游戏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达到“教与学”相长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如何做幼儿的游戏伙伴。这样既能取得幼儿的信任,而且孩子们也更愿意与教师亲近,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告诉教师,有利于教师结合幼儿的个体性格以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游戏内容,使得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第一,要善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各方面先进入角色之中,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小朋友吸引过来。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尊重并且认可他们的发现,多地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地以角色的身份将其引入游戏之中,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玩耍、学习。

二、投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材料

开展游戏教学要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因为其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开展效果,丰富的游戏材料能使游戏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游戏材料要保证其安全性,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一定要杜绝用不合格游戏材料给幼儿用。

此外,幼儿材料的投放也要能引导儿童动手或者动脑,让他们从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吃饭有时需要教师喂,不免拿着玩具到处扔,很容易损坏玩具,甚至给其他的小朋友带来伤害。因此,幼儿教师要选择一些半成品的玩具给他们玩耍。对于小朋友来说,有时成品的游戏材料太复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半成品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操作与体验,比如,可以让他们在白色的瓶子上画出一些自己想要画的图案等;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瓶娃娃,然后再指导孩子们拿小黄豆当米饭来喂给娃娃吃;教师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些玩具娃娃,指导幼儿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也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尽管这些小游戏都很简单,大多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但是,有时候则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三、保证合适的游戏时间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多家长都反映,小孩子都很喜欢做游戏,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质量。因此,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里去寻找游戏伙伴、选择角色并且计划游戏情节等等。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加强幼儿同伴之间合作的有力保障,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来,有时候还不得不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游戏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游戏教学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例如,幼儿在早晨入园以后,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幼儿看书或者呆呆坐着,过渡时间太长,必定会挤占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比如排队、吃饭、说教时间等都比较长,这样也就缩短了幼儿的游戏时间。过短的游戏时间只会让幼儿出现闲散、旁观行为,而游戏时间合理分配,幼儿则不会感到厌烦或者无事可做,游戏也会让幼儿更加沉浸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尽量保证孩子自由游戏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过渡时间的浪费,对每次游戏时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比如说,有些体育类游戏时间较短,教师一定要灵活掌握。有些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玩的尽兴,因此,教师也要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让孩子们都能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时,游戏的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也不是儿童随意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游戏的进展情况进行设置、调整,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幼儿游戏中的“玩伴”、“支持者与引导者”,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幼儿及时提供援助,让他们自由进行角色转变,鼓励那些水平相当的儿童重组游戏玩伴,并且也要及时鼓励那些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大家互帮互助一起游戏。让全体小朋友都能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


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理想载体,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满足幼儿需要的高品质角色游戏少之又少,能指导高品质角色游戏的教师也非常少。以下是我们在幼儿园观察到的一个角色游戏案例。

被观察者小M是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有一天,在参加角色游戏时,她很想当娃娃家的“妈妈”,但老师没请她。娃娃家的“妈妈”也没邀请她成为“家庭成员”。当老师分配其他角色时,小M没有举手,于是她就成了没有去处的人,只能向老师求助:“我要去娃娃家玩。”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小M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娃娃家,可老师刚转身,娃娃家的“妈妈”就“命令”她:“你躺下,不然我打你!”小M无奈地躺在了垫子上,这一躺就是整整六分钟,直到“妈妈”把她和“姐姐”送到“幼儿园”后,她又接着开始坐冷板凳。

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小M显然一直处于“被动”参与游戏的状态,当然也不可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幼儿园中,这种“被动游戏”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一、对幼儿“被动游戏”现象的观察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现状,我们发现当幼儿被不适宜的场景、内容、材料、规则、能力、教师指导等因素限制时,原本富有生趣的角色游戏常常变成了毫无趣味的“走过场”“背台词”“玩道具”,使幼儿处于“被动游戏”的状态:有的幼儿不能自主找到心仪的“工作”,于是每次只能在“娃娃家”中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当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当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有的幼儿缺乏积极探究、自主创造的欲望,因为教师不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更新角色游戏内容,提供的游戏材料寥寥无几,游戏场地杂乱无章,以及匆匆“走过场”的游戏时间,这些都日渐消磨了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愿望:有的幼儿缺乏自主开展游戏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常常被同伴任意支配,甚至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人摆弄玩具或“坐冷板凳”:还有的角色游戏甚至成为教师全程包办“导演”下的程式化表演活动,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被忽视或剥夺了,他们在活动中达不到全身心投入、主动创造的状态。

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还针对幼儿“被动游戏”的现象进行了一次面向14所课题实验园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一,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的确存在着“被动游戏”的现象,“被动游戏”的幼儿占总调查对象的8.58%,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现象;其二,“被动游戏”现象的成因呈现多元交错的倾向,主要由幼儿能力、游戏设置、教师指导等多种因素造成。

上述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不佳的现状,而“被动游戏”显然与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相悖,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也由此展开了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研究。

二、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的策略研究

我们认为,要通过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自由创造,就应该从营造开放的游戏环境、生成新颖的游戏内容、展现隐性的游戏指导、争取家长的协同配合这几方面入手,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使所有幼儿都能在角色游戏中“主动游戏”。因此,我们探究、总结、提炼出能促进幼儿“主动游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促进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富有个性地主动发展,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能力,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

(一)从高预设转向多生成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并不取决于教师预设的游戏内容、场景、材料、规则等是否完美,而在于幼儿是否能摆脱教师的预设,在自己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甚至完全自主生成游戏内容,同时又具有选择和改变游戏内容的自由。在现实中,造成幼儿“被动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过于重视预设,却忽略了幼儿的生成。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自主生成游戏内容、玩法和规则的机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角色游戏中那些来源于幼儿关注、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幼儿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游戏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帮助那些处于“被动游戏”状态的幼儿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角色游戏内容,如“热闹的河坊街”“喜羊羊和灰太狼”等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角色游戏。

当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由教师高度预设转为由幼儿自主生成,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主动游戏的能力也随之显著增长。

(二)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在于幼儿是否在游戏中“人人有工作,个个不失业”,也不在于幼儿是否通过角色游戏获得某项结果,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机会自主体验、探究、创造、表达与交往,他们能否在游戏中主动获得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幼儿从“被动游戏”转向“主动游戏”,我们积极营造能让幼儿尽情投入游戏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我们还通过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去不断尝试新的经验。根据各园、各班实际,我们适当增加了角色游戏的次数,并保证幼儿每次一小时左右的专门游戏时间。当幼儿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些变化。

首先,幼儿能充分地展开游戏情节,从容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性。如原来娃娃家的“妈妈”只忙于操作摆弄厨具,现在她不只是忙于“做饭”,而是招呼大家一起“吃饭”,还惦记着要“喂宝宝”等。

其次,随着幼儿探索过程的深入,他们开始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发展相应的能力。如“妈妈”发现天气变热了,“宝宝”需要洗澡,但“娃娃家”里没有洗澡的玩具,她想到了用其他物品来替代,于是她就去找了一块积木当“莲蓬头”,为“宝宝”洗澡。

再次,当游戏的过程丰富起来后,游戏的结果也会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原先教师总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结果性评价,现在却更多地在游戏过程中进行随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游戏。

(三)从园内扩展至园外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幼儿园的班级中,还应该有效整合社区与家庭资源,利用多方教育合力,为幼儿创设更广阔的游戏平台。

幼儿园应该努力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参与游戏的能力,使家长成为幼儿良好的角色游戏伙伴,家园携手,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做法,即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时,通过家园合作,让家长“看得见”“听得到”“亲自做”。首先,当家长为角色游戏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用照片或作品展示这些材料是如何运用到角色游戏中,让家长看到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从而初步了解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学会如何为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其次,我们采取“专家讲——家长听”“家长讲——家长听”“幼儿讲——家长听”等多种手段,让家长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共同设计游戏场景,甚至让家长参与组织游戏过程,让家长在“亲自做”的过程中了解角色游戏,了解幼儿。

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理想载体,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满足幼儿需要的高品质角色游戏少之又少,能指导高品质角色游戏的教师也非常少。以下是我们在幼儿园观察到的一个角色游戏案例。

被观察者小M是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有一天,在参加角色游戏时,她很想当娃娃家的“妈妈”,但老师没请她。娃娃家的“妈妈”也没邀请她成为“家庭成员”。当老师分配其他角色时,小M没有举手,于是她就成了没有去处的人,只能向老师求助:“我要去娃娃家玩。”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小M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娃娃家,可老师刚转身,娃娃家的“妈妈”就“命令”她:“你躺下,不然我打你!”小M无奈地躺在了垫子上,这一躺就是整整六分钟,直到“妈妈”把她和“姐姐”送到“幼儿园”后,她又接着开始坐冷板凳。

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小M显然一直处于“被动”参与游戏的状态,当然也不可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幼儿园中,这种“被动游戏”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一、对幼儿“被动游戏”现象的观察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现状,我们发现当幼儿被不适宜的场景、内容、材料、规则、能力、教师指导等因素限制时,原本富有生趣的角色游戏常常变成了毫无趣味的“走过场”“背台词”“玩道具”,使幼儿处于“被动游戏”的状态:有的幼儿不能自主找到心仪的“工作”,于是每次只能在“娃娃家”中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当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当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有的幼儿缺乏积极探究、自主创造的欲望,因为教师不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更新角色游戏内容,提供的游戏材料寥寥无几,游戏场地杂乱无章,以及匆匆“走过场”的游戏时间,这些都日渐消磨了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愿望:有的幼儿缺乏自主开展游戏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常常被同伴任意支配,甚至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人摆弄玩具或“坐冷板凳”:还有的角色游戏甚至成为教师全程包办“导演”下的程式化表演活动,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被忽视或剥夺了,他们在活动中达不到全身心投入、主动创造的状态。

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还针对幼儿“被动游戏”的现象进行了一次面向14所课题实验园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一,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的确存在着“被动游戏”的现象,“被动游戏”的幼儿占总调查对象的8.58%,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现象;其二,“被动游戏”现象的成因呈现多元交错的倾向,主要由幼儿能力、游戏设置、教师指导等多种因素造成。

上述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不佳的现状,而“被动游戏”显然与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相悖,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也由此展开了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研究。

二、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的策略研究

我们认为,要通过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自由创造,就应该从营造开放的游戏环境、生成新颖的游戏内容、展现隐性的游戏指导、争取家长的协同配合这几方面入手,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使所有幼儿都能在角色游戏中“主动游戏”。因此,我们探究、总结、提炼出能促进幼儿“主动游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促进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富有个性地主动发展,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能力,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

(一)从高预设转向多生成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并不取决于教师预设的游戏内容、场景、材料、规则等是否完美,而在于幼儿是否能摆脱教师的预设,在自己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甚至完全自主生成游戏内容,同时又具有选择和改变游戏内容的自由。在现实中,造成幼儿“被动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过于重视预设,却忽略了幼儿的生成。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自主生成游戏内容、玩法和规则的机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角色游戏中那些来源于幼儿关注、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幼儿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游戏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帮助那些处于“被动游戏”状态的幼儿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角色游戏内容,如“热闹的河坊街”“喜羊羊和灰太狼”等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角色游戏。

当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由教师高度预设转为由幼儿自主生成,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主动游戏的能力也随之显著增长。

(二)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在于幼儿是否在游戏中“人人有工作,个个不失业”,也不在于幼儿是否通过角色游戏获得某项结果,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机会自主体验、探究、创造、表达与交往,他们能否在游戏中主动获得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幼儿从“被动游戏”转向“主动游戏”,我们积极营造能让幼儿尽情投入游戏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我们还通过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去不断尝试新的经验。根据各园、各班实际,我们适当增加了角色游戏的次数,并保证幼儿每次一小时左右的专门游戏时间。当幼儿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些变化。

首先,幼儿能充分地展开游戏情节,从容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性。如原来娃娃家的“妈妈”只忙于操作摆弄厨具,现在她不只是忙于“做饭”,而是招呼大家一起“吃饭”,还惦记着要“喂宝宝”等。

其次,随着幼儿探索过程的深入,他们开始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发展相应的能力。如“妈妈”发现天气变热了,“宝宝”需要洗澡,但“娃娃家”里没有洗澡的玩具,她想到了用其他物品来替代,于是她就去找了一块积木当“莲蓬头”,为“宝宝”洗澡。

再次,当游戏的过程丰富起来后,游戏的结果也会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原先教师总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结果性评价,现在却更多地在游戏过程中进行随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游戏。

(三)从园内扩展至园外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幼儿园的班级中,还应该有效整合社区与家庭资源,利用多方教育合力,为幼儿创设更广阔的游戏平台。

幼儿园应该努力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参与游戏的能力,使家长成为幼儿良好的角色游戏伙伴,家园携手,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做法,即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时,通过家园合作,让家长“看得见”“听得到”“亲自做”。首先,当家长为角色游戏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用照片或作品展示这些材料是如何运用到角色游戏中,让家长看到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从而初步了解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学会如何为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其次,我们采取“专家讲——家长听”“家长讲——家长听”“幼儿讲——家长听”等多种手段,让家长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共同设计游戏场景,甚至让家长参与组织游戏过程,让家长在“亲自做”的过程中了解角色游戏,了解幼儿。

提升宝宝语言发展能力的6大类游戏


提升宝宝语言发展能力的6大类游戏

对于0~3岁的宝宝,比起说话能力本身,非语言的沟通能力,如哭、肢体动作,或是眼神、手势等反而更为重要,这些都是语言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初阶:好好听听—听觉游戏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听”是很重要的基础,因此,借助各种听觉游戏,帮助宝宝建立听觉注意力、寻找声源及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锻炼宝宝语言发展所应具备的听觉能力。

1、听声音

刚出生的婴儿就已具有“听”的能力,能辨识出熟悉的声音,尤其是妈妈的声音,会比较容易安静或高兴。你可以在婴儿床前摆放一些音乐铃,或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当宝宝的抓握能力逐渐发展时,也可以给他一些会发出声音的小玩具,让他把玩,学习操控声音。

2、找声音

宝宝3~4个月大时,开始训练他对声源的反应。妈妈可以常常在宝宝的两侧说话,让他学习转向声源,或是拿一些铃铛、发声玩具做辅助,让宝宝试着辨别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当宝宝找到正确声源时,就可以将发声玩具交给他把玩,作为奖赏。

此外,可以拿块布或纸盒将声源(铃铛、发声玩具)盖住,让宝宝去寻找声音来源。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听觉的物理恒存概念”。

二、进阶:小嘴巴,动一动—口腔动作游戏

语言发展不只是“词汇”的发展,嘴唇、舌头、脸颊、声带、咽喉肌肉越协调,宝宝将来也比较能“口齿清晰”。通过一些口腔动作的小游戏,让宝宝体会发声的乐趣,促进口腔动作的灵活度。

3、玩嘴巴

当宝宝可以“抿”嘴唇时,就可以开始跟宝宝玩“亲嘴”的游戏,这不仅能促进宝宝双唇闭合的能力,也增进宝宝与妈妈的亲密感。在宝宝满周岁,学会将双唇包住杯缘喝水之后,就要开始让他练习吸水,或用吸管喝饮料,这个“吸”的动作可以促进脸颊肌肉的力量,及双唇闭合的力量。

4、玩舌头

在宝宝的嘴唇周围涂上一些奶油或糖水,让宝宝试着将舌头伸出嘴巴外面上下左右动;或是发出“啰、啰、啰……”的声音让宝宝学,都可以促进舌头灵活度。

5、吹一吹

在宝宝还小的时候,可以多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地吹气,让他感受那股气流。当宝宝大一点的时候,让他模仿你把嘴嘟起来,试着吹吹看,如果他不太会吹,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例如小风车、羽毛或小纸片等来启发他。

6、嚼一嚼

宝宝大约在4~6个月左右开始接受辅食,很多宝宝在6个月大时开始长牙齿,因此咀嚼功能很重要。这时,你可以训练宝宝吃些容易咀嚼的食物,例如磨牙饼、面包,或其它半固体、固体的食物。宝宝一岁多以后,可以将食物切成较小片,让他练习“咬”的动作,训练他的舌头、牙齿及口腔动作的协调。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数学智能提升游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智能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