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穿脱衣服培养策略(二)

01-13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班幼儿穿脱衣服培养策略(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利用简单有趣的儿歌、故事、图片等形式提高小班幼儿的穿衣能力。三四岁的孩子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如果平铺直述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 

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们一些简短有趣的儿歌,

例如《穿衣裤鞋歌》:小手小手伸开,袖子袖子套进来;小腿小腿伸开,裤子裤子套进来;鞋子左右要分好,一只穿左脚,一只穿右脚。

《穿套衫歌》“一件衣服三个洞,先把脑袋伸进大洞口,再把手臂伸进两边小洞洞,拉直衣服就完工。”

《穿开衫歌》“抓住领口翻衣往背披,抓住衣袖伸手臂,整好衣领扣好扣,穿着整齐多神气。”

《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

《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琅琅上口的儿歌深受孩子们青睐,激发穿衣的兴趣,这样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强了,动手机会多效果明显。

 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我们不能着急,需要耐心,在旁边观察,指导和帮助,当幼儿穿不上时,不要接过来代替,而要边帮助边鼓励,让幼儿感到是自己努力穿上的会很高兴,引起他穿衣服的兴趣。习惯养成了,孩子知道穿脱衣服是自己的事,主动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第三,利用游戏来培养小班幼儿的穿衣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以分为男孩女孩组,也可以分为拉链组和纽扣组等等。这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生活中的一些本领,技巧。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既玩的开心,又学到了本领,何乐而不为呢?小班幼儿比较敏感,能力弱,易害怕,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我们都不该忽视,应该及时鼓励他们。如幼儿自己会穿衣服了,我们首先肯定他,表扬他:“你真能干,能自己穿衣服。”接着告诉他:“下次再把衣服整理整齐好吗?”这样会让使幼儿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第四,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很不容易,这也需要家长的努力。

家长要有耐心,多鼓励。毕竟小班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家长要有耐心,不能一下子教给很多,也不能要求孩子在短时间内做得很好。刚开始,孩子可能穿不好,裤子穿反了或者两条腿伸到同一条裤腿里。有时候孩子着急,穿一次没穿好就没有兴趣了,不自己穿了。这时候家长可以先帮孩子穿脱衣服,边帮忙边用鼓励的语气,如:“相信宝贝一定行的”、“宝贝一定会穿好的”、“宝贝已经很不错了,进步很大哦”等,让孩子觉得穿脱衣服并不难,建立他们的自信。比如当孩子兴致比较高时,让孩子在家和爸爸妈妈进行穿脱衣服的比赛 。

好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设计比赛穿脱衣服活动,孩子很感兴趣,效果也很好:幼儿自己学习穿脱衣服,可以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的小手肌肉。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印度IT人才的培养策略


印度的父母以前最希望孩子将来当医生、律师,而现在,如果你问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是“软件工程师”。

印度政府实施IT教育,推广信息技术的计划已经深入到每个家庭,大家形成了共识:信息技术(IT)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据印度媒体报道,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办儿童电脑俱乐部或电脑学习中心,已成为一项新的教育产业。这些电脑学习中心(俱乐部),寓教于乐,让娃娃们在游戏般轻松的气氛中,接触、了解电脑,学会电脑知识。“从小抓起”已经成了信息培训人员的自觉要求和发展产业的“秘诀”。

据调查,在印度的城市,年龄在3—14岁的孩子超过了3500万。私营电脑培训公司,如丽达家庭俱乐部、IT宝宝、未来宝宝、智商星球等,瞄准着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不断扩展着业务,提出的目标是让高技术伴随孩子们成长。

电脑培训中心为3—14岁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每家公司的项目针对不同的年龄组。对那些3—8岁的小娃娃们,只是让他们最轻松地在玩中学。培训人员都明白:儿童应以他们自己的节奏与方式学习。专门的电脑培训程序的使用,使孩子们既懂得了电脑知识,又能更好地学习学校的日常课程,决不会给孩子增加负担。电脑的多媒体效果和动画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印度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英语词汇:Edutainment(寓教于乐)。

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


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有关研究的深入,幼儿情绪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游戏及教学过程中,因为种种的原因:如教师思想观念和角色定位的问题、保教工作的琐碎繁忙而导致无暇顾及的现状等,都无疑会抑制教师深入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情绪需求,进而导致某些消极情绪的存在,这些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危害极大。情绪在人心理活动中有着其它心理过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这种作用在幼儿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幼儿的行为常常充满情绪色彩,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情绪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故有人称幼儿是“情绪的俘虏”。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如从小就能注重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会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乃至幼儿将来一生的幸福。所以我在保教工作中尽量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策略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 创建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师生情,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幼儿情绪常常容易受周围环境气氛的感染,被当时的情景左右,别人的情绪因素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情绪放松的心理环境。我在日常教育中,首先比较注重对幼儿态度:温和体贴,经常多关注幼儿心理、情感上有什么特殊的需要,时常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其次,比较注意自身的情绪控制,包括主配班教师之间互敬互爱,遇事友好协商,从不发生争执、冲突。时时以愉快的情绪为幼儿作良好的示范和感染幼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自由、轻松、愉快,避免了幼儿的许多不良情绪的产生。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创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所谓“和谐的环境”,我的理解应该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必担心老师批评和同伴的讥笑。所以,在进行教学和游戏活动时,我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共同游戏者的身份。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情绪气氛中,积极鼓励幼儿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独创意识,让他们敢于当众发表,树立他们的创造意识,消除“我说错了大家会笑话我”的顾虑,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态度和信念。如我班的梁世旭小朋友,性格有些内向且敏感,以前从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通过我们老师的鼓励形成多次的成功体验后,该幼儿现在在园情绪愉快、积极,思维活跃,表现欲逐渐增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也相应提高。

二、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通过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会降低幼儿的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作用。为了避免消极情绪对幼儿心理造成伤害,我们平时要善于观察,一旦发现,就必须及时了解、分析原因,在对每一位幼儿充分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寻找解决对策。在实践工作中,我主要采用以爱来打动幼儿的方法,平时主动关心幼儿,发现其优点,给予耐心帮助。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他们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教师的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他们的不安、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伴随着幼儿的晨间入园,各种情绪也随之即来,除了有开心愉快外,还有闷闷不乐或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

如果是因为与家人分离或相关情景联系产生的思念亲人的情绪反应,我就会似慈母般地抱一抱、摸一摸这些孩子,轻声询问他们的要求,并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等转移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从而喜欢和信任老师;如果是因为希望引起注意,渴望得到安慰的幼儿,我则是迎合他们需要“宠爱”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使他们觉得自己在老师心中很重要,愿意愉快地参与活动,从而体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我班周宇翔小朋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个性极强,在家中备受宠爱,情绪波动很大,以前如哪天早上来园不开心没有及时处理好,会影响到他一整天的情绪,或随意捣乱影响大家,或对各种活动置之不理……。所以,为了避免他的这种消极情绪形成习惯,对心理造成伤害,我尽量做到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他具有关心集体物品、乐意帮老师做事等优点,于是以此为切入点,强化优点,逐步消除他的不良情绪。现在,该幼儿有不愉快的事会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消极情绪及消极行为很少发生。每个幼儿的内心世界都会通过外在的行为等表现出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契机,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寻找切入点,转移其注意力,控制、消除消极情绪,尽力让每个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家园配合,帮助孩子控制情绪,逐步学会情绪自我调节。

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行为稳定性差。年龄越小,幼儿情绪的自控越差,经常在自己要求不能满足时,采用不正确的情绪表现方式,如; 大发脾气、跺脚、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虽然这些不良情绪行为在幼儿园有所收敛,但经常如此,将不利于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方法,并在家庭教育中也进行尝试,帮助幼儿控制情绪。方法主要有: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

当幼儿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办法,待幼儿冷静下来后,让他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要求是否合理等等。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伤心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说服自己,用“我已经长大了”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可以用“好孩子”、“男子汉”或某个榜样人物来鼓励自己。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幼儿能逐渐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表现方式。

由于幼儿情绪的发展往往容易受到成人强化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幼儿经常处于正面影响下,自然就会情绪积极。在教师的情绪关注和培养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会逐渐丰富,自我调节的水平也日益提高,这将更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运用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融规则于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

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特别是区域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各种规则。如幼儿通过游戏“红绿灯”,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充分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如在棋类游戏中,了解象棋、跳棋、围棋等各种棋类的不同下法与规则;在“银行”的游戏中,顾客取钱需要排队;“图书馆”内须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及借阅图书的规则;在建筑角内与人合作搭建及整理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同样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增强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变他律为自律

教育工作者对规则的最终期望是规则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内部参照,因此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能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中,按照规则应该是老狼抓住谁,谁就当下一轮的老狼。可由于幼儿都想当“老狼”,于是出现了“老狼”抓、没人躲的现象,孩子们失去了兴趣,也达不到锻炼幼儿奔跑的目的。于是教师请孩子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最后确定“谁最先跑回动物的家,谁当老狼。”这样就调动了幼儿奔跑的积极性,游戏又恢复了生气。

皮亚杰认为游戏规则是由儿童们自己商定的,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区角活动以其较高的游戏自主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活动中,每个游戏的参与人数和规则都是由孩子和老师一起制定的,并在游戏中不断修改与完善。例如,在游戏“娃娃家"活动中,开始时孩子是漫无目的地各自玩耍,一会儿就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最初的游戏规则:“妈妈”干什么,“娃娃”干什么。一个生动的“娃娃家”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还增加了送宝宝上幼儿园、和宝宝一起做亲子游戏等情节,丰富了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自己确定规则,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他们相互影响,不断磨合,以自己的方式构建着游戏的程序和规则,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性、创造性。[4]由于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就更具约束力,其规则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三)注重交流与合作,提升规则执行力

幼儿生活在集体中,就要与同伴进行交往,遵守集体的规则,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对集体的作用。为此,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些让孩子之间有交流、有碰撞的团体游戏,而尽可能避免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活动。如在手工区编织彩带的活动中,为了增加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人编织、一人帮助,不仅加快了编织速度,还培养了相互配合的能力。通过游戏,幼儿知道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知道游戏的快乐是由大家创造的,要想快乐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幼儿通过游戏与他人交往,学会合作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在搭建“动物园”的游戏中,“动物园”的工程还没有完工,忽然有一个孩子提议改搭汽车,这个建议马上遭到其他人的反对,经过协商,孩子们决定先搭完动物园,再搭汽车。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使用规则来减少矛盾。通过游戏中的冲突与合作,孩子们体验着规则的公正与互惠。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创设满足幼儿交往需要的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提升规则的执行力。

(四)完善游戏评价,让幼儿参与

游戏活动评价往往以结果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游戏过程中的其他教育价值,如孩子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幼儿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学会自律,必须让幼儿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参与活动的评价,以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能有效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来评价游戏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游戏“奥运之星”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规则要求幼儿必须先完成一个垫上前滚翻,然后跨跃障碍、举起重物,最先到达的队为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来评价,强调规则的遵守情况,结果发现幼儿评价内容丰富,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能够明确指出。可见,让孩子们参与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克服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质朴的品质。另外,加强家园联系,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以及习得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家长是最有机会带幼儿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真正锻炼的人,因此家长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及各种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并巩固,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培养勤快孩子的绝佳策略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学习做家务也是一种游戏。要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玩具宝宝玩累了,他们要回家睡觉了,让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开饭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当厨师,你当服务员,请服务员帮忙把菜端出去。”当孩子感觉做家务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

1.抓住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时机。

从孩子的发展过程来看,孩子都是喜欢做事的:开始学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学吃饭的时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给他穿衣服,他还会抢着自己套上身……这些时候,便是孩子学习做事情最强烈的时候。家长应耐心地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指导孩子做好他们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会做”的喜悦和成就,千万不要顾虑到安全或觉得麻烦而不肯让孩子尝试,让他们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

2.在游戏中学习。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学习做家务也是一种游戏。要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玩具宝宝玩累了,他们要回家睡觉了,让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开饭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当厨师,你当服务员,请服务员帮忙把菜端出去。”当孩子感觉做家务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

3.要“舍得”让孩子劳动。

不要总认为孩子小,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他做而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渐渐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会做了。因此,要舍得让孩子锻炼。

4.平时多练习。

很多家长由于赶时间上班,没时间和孩子磨蹭,看孩子做得慢且糟,就干脆自己来做。其实,家长可以利用晚餐后的时间慢慢教孩子,并试着让他自己来做,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5.要按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提要求。

孩子的年龄不同,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父母让孩子做家务,应视孩子能力来做,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感。

6.示范在先。

在训练孩子学习生活劳动的具体操作技能时,应做到三性:即父母的示范性、要求的层次性、孩子操作的独立性。如教孩子扫地、洗手帕、洗袜子、穿衣、穿鞋等,先让孩子看大人怎么做,边示范边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手把手地教,再逐渐放手让他独立操作。

7.重复提示。

幼儿早期出现的劳动热情,往往会给家长增添一些麻烦,可能要浪费大人一点时间,甚至还会糟蹋一些东西,但是切不能因此轻易地放过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应因势利导,耐心讲解,反复示范。

8.多容忍、少责备。

在指导孩子时,口气要温和,不宜不耐烦,应有耐心、有步骤、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9.积极鼓励,适当赞美。

家长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劳动的愉快,激起再劳动的欲望。当他失败的时候要安慰他没有关系。

10.注意安全。

在满足宝宝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不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较大的孩子应教他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

八大策略培养孩子好性格


乐乐并不是一个天性温和、听话的孩子,恰恰相反,他非常倔强,小小年纪就主意很大。在他半岁前,我与他进行过多次正面交锋,结果都是我败下阵来。总结教训,我认识到对待孩子要有策略,也认识到培养孩子明是非、肯合作的重要性。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

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

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乐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

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策略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策略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所以,我会让乐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乐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我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我的不对,我会主动向他说对不起;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老爸,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六个策略


策略一: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个充满了打骂声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快乐的孩子。妈妈体贴入微的照顾、温柔的皮肤接触与抚摸、慈爱的情感,能够引起孩子的安全依恋感,再加上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定时定量的饮食,起床、睡眠的调节适当,身体活动动静搭配合理,各种合理要求能得到满足。这是使孩子产生良好情绪的基础。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表达情绪的榜样。父母要合理地、自然地显示个人的喜怒哀乐,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悲伤、压抑或愤怒。父母能自由地表达情绪,儿童会受到感染,假如父母的不愉快或愤怒,事因与孩子有关,应明白地让孩子知道,以免孩子误认为父母的愤怒是因他们犯错误而引起的。对孩子的爱也应稳定、持久,不能在父母高兴时对孩子过分溺爱,在心情烦躁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策略二:利用游戏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游戏时是培养乐观孩子的好时机。父母应让孩子多和热情大方的小伙伴接触,在愉快的创造活动中建立友谊,如小伙伴们一起在玩耍中互相熟识,这对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大小、自我表现能力强弱有很大关系。在建立了朋友关系后,就具备了朋友的共同目标,从而也为结成快乐的小伙伴和愉快的集体创造了条件。孩子在玩耍中可能会弄脏衣物,父母可温和提示,不要因此在孩子玩兴很浓时无理地训斥、责骂孩子,也不要强行责令孩子停止游戏,甚至禁止小伙伴间的往来,否则会使孩子产生不满、压抑的情绪。适应性差和有逃避性的孩子,要先让孩子接触较安全的陌生环境和态度友善的陌生人,以后逐步接触较复杂的环境和各种态度的人,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也应逐步增加。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可让孩子单独接触新的环境,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并要不断鼓励他如此坚持下去,孩子在开朗乐观的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策略三: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时及时予以表扬。

来自父母和朋友的肯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比自卑的孩子更乐观,有更强的适应社会能力。父母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更不能随意在别人面前议论孩子的缺点,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的缺点,要采用少打骂,多鼓励,坚持教育疏导的方法,不能用威胁、恐吓、打骂等粗暴的方法。

策略四:培养广泛的爱好。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快乐。培养多种爱好可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这以孩子自愿为前提,强压孩子进入各种兴趣班学习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

策略五:倾听孩子的倾诉,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当孩子内心感到不安,希望向你诉说时,不要置之不理。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坐下来认真地听他诉说。假如孩子表示对某一些事情感到不安或不高兴,可以告诉他,此种感受是正常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经历这些事情。让孩子知道,你的反应和他一样。用讲故事的办法告诉孩子,即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万事称心如意,但他们大多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奋起,并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的能力,如参加体育运动、游戏、公益活动等等,培养豁达的心态对孩子将来踏入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策略六:让孩子学会珍惜,有感恩的心。

对孩子不可有求必应,过分优裕的生活会让孩子不懂珍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贪心会导致不快乐的情绪滋长。相反,那些学会珍惜,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他们就会玩得很高兴。学会珍惜,有感恩的心,也利于成为一个懂得珍惜亲情,孝顺父母的人。

家园共育《小班幼儿穿脱衣服培养策略(二)》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策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