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孩子在家乱扔东西怎么办
我孩子3岁了,在家常常把玩具乱扔,你跟他讲道理,夸奖他收拾好就是乖孩子,他不听;你跟他说再扔以后就不买了,他还是扔;就是打他,他最多当时好一会儿,过一会儿还是要扔,而且是故意扔。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如何教育好他?
有一类孩子的特点就是“软硬不吃”,家长的表扬或批评对他都没有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孩子属于比较独立的性格类型,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感觉做事,较少受外界因素或环境的影响。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
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也不是说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担行为后果,再对他讲明道理。例如孩子乱扔东西,家长讲道理他不听,批评甚至打骂也不听,家长就任由他乱扔,等他想再玩却找不到玩具的时候,家长不要替他着急,更不要替他找,让他体验乱扔玩具所带来的不便,同时与他交流。乱扔玩具的后果舒服不舒服?如果不舒服,今后应该怎么办?自然后果法有助于激发孩子改变自己。当然,如果孩子的行为将导致长远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结果,则不宜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坐姿不端正、握笔不正确等等。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的面貌,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环境作为一种“隐形教育课程”,对处在身心迅速发展阶段的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常规环境可以无声的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生活习惯,对培养幼儿社会规则意识和自我能力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
本文小编收集了生活常规和游戏常规的环创参考图,老师们在制定自己班级的常规环创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针对有目的的创设,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以下给大家一些参考可借鉴学习。
生活常规环创
?1.饮水提示与记录
喝水墙的功能是记录幼儿每天的喝水量是否达到幼儿每日对水的需求量,老师通过此墙面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班级每位幼儿的喝水情况,减少集体饮水时的拥挤、磕碰、接水少等问题。
?2.入园&离园常规
通过图片的方式告知幼儿入园和离园需要做哪些事情,如:早入园时首先需要跟老师打招呼,其次接受晨检,进班后洗手放水杯,最后和小朋友进行晨间自主游戏;离园时也一样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及个人物品,并将自己坐的小椅凳搬回原位,临走前跟老师说再见。
?3.午睡常规
?4.擦嘴常规
?5.洗手常规
?6.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的创设是提醒幼儿在园一天各个环节常规应注意的问题,如午睡时要安静;喝水时要排队;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区域结束后要整理玩具;进餐时要保持安静,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粮食等。
游戏常规
?1.选区常规
进区前的选择,之所以会有“今天去哪玩”的进区常规要求,主要是记录幼儿一周以来的游戏选择情况,另外是防止幼儿抢区、串区等现象的发生。
?2.区域游戏常规
创设区域游戏规则即建立良好的区域游戏常规旨在让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在活动中不妨碍同伴游戏,并能和同伴友好相处;爱护玩具,游戏结束后能物归原处,保持区域内干净整洁,以下是各区游戏时的常规要求,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游戏常规要求。
阅读区
建构区
娃娃家
自然角
美工区
数学区
角色区(美食厨房)
角色区(舞台梦想)
角色区(小医院)
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都喜欢乱扔东西,这让很多妈妈都很担心,宝宝是在发脾气吗?宝宝脾气不好,难以管教,以后该怎么办?更让妈妈们觉得崩溃的是,宝宝乱扔东西,捡的腰都快要断了。
其实对于宝贝们来说,扔东西是一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的新技能,也是宝贝发育良好的信号。松开手指让东西掉下来需要精细动作技能,而要把这个东西扔出去,还需要相当棒的手眼协调能力。宝宝会发现,不管把什么扔出去,都是向下落,永远不会向上去。虽然他还不知道“地心引力”,但是他肯定能观察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如果他扔的是球,球会弹起来;如果扔的是李子,李子会发出“啪”的一声。这也让宝贝们明白了什么是因果关系。
当然了也不否认,无论宝宝多大,偶尔都会产生一种想狠狠扔东西的冲动,用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冲动和怒气。宝宝还小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他发现乱扔东西能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的时候就会将这种动作再次进行重复。如果宝宝把面条弄到你刚擦过的餐厅地板上到处都是,或者把干净的安抚奶嘴扔到肮脏的人行道上,会让你气坏了。宝宝扔东西,你该怎么办?下面玩偶大师就告诉你几个处理的好方法!
首先,让他尽情的扔吧,但告诉宝宝什么是能扔的什么是不能扔的。尽可能地提供给宝宝各种各样可以扔的东西,鼓励他的实验,这很重要。但是注意,给他的东西一定是不易打碎、很轻而且不能太小的防止被宝宝误吞。在游戏时间,所有符合以上规则的玩具都可以用来给宝宝扔。如果很多东西你都允许宝宝扔,甚至鼓励他扔,那么他就能更快地知道什么东西不能扔。球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泡沫塑料球的危险性最低,你可以在家里多准备一些。
其次,阻止宝宝扔有危险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扔了他不该扔的东西,比如沙盒里的沙子或朝别的孩子扔积木,你该怎么办?尽可能在他头几次这么干的时候别管他,因为如果他知道朝别人扔不该扔的东西能让你注意他,他很可能会再去扔。如果你的孩子常常朝其他孩子扔东西,有伤害别人的危险,你记住每次都要用相同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孩子是通过重复来学习的。下一次他再这么做的话,告诉他:“不行,那会很疼的。”然后迅速把他拉到一边,不让他玩,好让他明白什么是“不行”。
然后,可以尝试着把玩具拴在宝宝的椅子上。宝宝坐在手推车或儿童汽车安全座椅里时,你可以给他拴几个容易够着的玩意儿,用小段的绳子把玩具拴在上面,把长出的部分剪掉,这样就不会绕住孩子的脖子了。他很快就会发现除了能把这些东西扔出去外,还能再把它们拽回来。这样做能让他获得双重乐趣,也能让你省一半劲儿。
另外,和宝宝一起收拾残局。不要让你的孩子把他扔出去的每件东西都捡回来,因为这项工作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太艰巨了。你要蹲下来先自己捡,然后让他帮忙。你可以说“看看我们俩捡这些积木多快啊”!
最后,家长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并不是说你偶尔朝沙发扔个垫子都是绝对不允许的。事实上,你可以利用平常在家里扔的东西告诉宝宝什么是能扔的,什么是不该扔的。下次孩子再扔不该扔的东西时,你可以带着他在家里转转,和他一起把袜子扔到洗衣筐里,把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里,把玩具扔进玩具箱里等等。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情况,再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对于经常尿床的小朋友,教师要先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尿床的原因,可建议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检查一下,看幼儿身体是否正常;如果幼儿身体一切正常,教师则需要加强对幼儿睡前和睡眠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帮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幼儿睡前活动量不可过大,以免过度疲劳睡得过熟。在睡前1小时内,最好不要让幼儿吃流质食物或喝太多的水,临睡前应让幼儿排尽小便。在睡眠期间,教师要细心地观察,掌握好幼儿尿尿的规律,及时叫醒他。一般幼儿人睡1.5 ~ 2个小时后为第一次尿尿的时间,以后大概间隔为3~4个小时,甚至更长。教师在午睡中可以轻声地叫醒该幼儿一次问他是否小便,避免幼儿熟睡尿床,并逐渐引导幼儿养成自主起床排尿的习惯。
最后,对待儿童尿床要注意态度和方法。
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要把儿童尿床当成笑料,更不要因此大惊小怪。尿床的幼儿也有自己的苦恼,比如,他不敢在朋友家留宿,不敢参加夏令营等;当被发现尿床时,他会感到尴尬或不安。因此,当幼儿尿床时,教师对幼儿应多劝慰、鼓励,而不是斥责。幼儿稍有进步就予以表扬,以增强其信心。如果幼儿没尿床, 可在表上贴一红星,以示鼓励。
切记:不要使幼儿精神高度紧张,以免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导致膀胱一有尿便想排尿,而每次又排不了多少,造成神经性尿频。
教育孩子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当宝宝出现一些坏习惯,比如吮手指、乱扔东西。天天提醒也不管用,万一养成了习惯怎么办?其实,有时候妈妈眼中的这些坏习惯,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要有效地加以引导,反而会成为提升宝宝能力的契机哦!
乱扔东西
朋友的宝宝才一岁,刚学会走路,扔东西的技能就迅速提升了!一眨眼的功夫,东西就扔得到处都是,还得屁颠屁颠地追着他抢东西!气得想骂人有没有!
宝宝乱扔东西,其实是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个新鲜活。东西被抛出去的运动轨迹、掉在地上的声音、形状的改变,对他来说都是一件新鲜和值得思考的事情。他会反复试验,来思考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宝宝爱吃手指、乱涂乱画,妈妈别干预
而家长追着他跑,宝宝反而会觉得这件事情更有意思,一边探索还能一边跟家长玩游戏。所以,家长只需要把危险的东西收起来,不必太限制他扔东西。有时间的话,甚至还可以陪他一起“扔”,准备一个小箱子、小皮球、娃娃等安全的玩具,跟宝宝比赛投掷玩具,看谁投得更准。这样一来,不仅能锻炼到宝宝的手脚协调能力,还能满足他扔东西的需求,坏习惯自然就能慢慢改掉了。
爱吮手指
宝宝经常用手抓东西,却偏偏爱吮手指,万一吃进去细菌怎么办?这是很多妈妈担心的问题,尤其是长牙期的宝宝。
长牙期的宝宝之所以爱吮手指,是因为乳牙萌出的时候会有痒痒的感觉,宝宝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塞东西到嘴巴里面。而这时手部发育成熟,从而演变成咬、舔、吮等方式来认识事物。但毕竟手指的细菌很多,一不小心就病从口入,严重的还会引起腹泻、发烧等。给宝宝准备一个牙胶,不仅可以预防细菌带来的危害,还能保护牙床,保护乳牙的萌出。
用手抓饭
好不容易到了宝宝能自己吃饭的年纪,明明有勺子却不好好用,小手一抓就送进嘴巴,看得家长呀,真是心里一紧,多脏呀!
宝宝爱吃手指、乱涂乱画,妈妈别干预
宝宝用手抓饭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看到宝宝喜欢自己吃饭,应该高兴才对,说明宝宝有自主吃饭的兴趣。鼓励他自己做事情,能锻炼他的协调能力,还能增强他的成就感,一举两得呢。至于家长要做的事情嘛,帮他准备一个可爱的小围兜,一张独立的儿童餐椅,一份可爱的儿童餐具,让他自己随意吃!
到处乱爬
当宝宝学会爬之后,家里的角落就总有他的身影。虽然家里天天在打扫,但总有打扫不干净的地方啊!很多妈妈不喜欢宝宝到处乱爬,弄脏了衣服,一不留神还会让宝宝把脏手伸进嘴里。
宝宝爱吃手指、乱涂乱画,妈妈别干预
话虽如此,但爬行是宝宝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爬行还能加强宝宝的手脚、腰部的发育,对于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也有帮助。给宝宝划分一个专门的爬行区域,铺上爬行垫,既安全又能让家长省心。
乱涂乱画
不得不说,宝宝乱涂乱画也是让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给他一支笔,他就能画出一个世界……桌上、墙上,甚至连地上都不能幸免。
其实,这反而说明宝宝动手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家长眼中的乱涂乱画,其实在宝宝的眼中是一条马路、一辆车、一座房子,只是我们还尚未能欣赏罢了。干脆在家里的墙上贴上一张大白纸,给宝宝准备安全的儿童颜料,让他尽情发挥创意吧!
其实,很多的“坏习惯”对宝宝来说都未必是件坏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甚至有些习惯还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发育。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宝宝自由地发挥小宇宙吧!
相信在大人们眼里看来的这些捣乱活动,对宝贝们来说实际上是感官游戏,这种游戏对宝贝的成长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感官游戏可给予宝贝们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体验,为感觉整合提供了条件,并为以后更加复杂的学习活动铺平道路。
艾希理·金是小儿科专业治疗师及加州旧金山动作潜能治疗中心创办人,他认为感官游戏是宝贝正常的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宝贝学习认知和运动技能的途径。宝贝的游戏活动水平,代表了他们当前所理解的外在人文和物理世界。在游戏中,宝贝会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运动能力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并与外在世界进行沟通。
捣乱:可挖掘人体另外两种隐藏感觉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人人具备的五种感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我们实际上还有两种隐藏的感觉,它们隐藏在这五种感觉之后,让我们能够不加思索地自如运动。
这两种感觉之一就是前庭觉。这种感觉能够告诉我们在地球重力牵引下,我们的头和身体在哪里。
另一种隐藏的感觉被称为本体觉。这种感觉让我们不用眼睛看,也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关节和肌肉在哪里。
研究专家认为,所有的感觉对宝贝们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感官游戏可以帮助宝贝们探索和发现这七种感觉,让他们可以自如地骑自行车,攀爬操场上的器械或者自制小车轮子等。
父母帮助宝贝“捣乱世界”两原则
1。尽可能支持宝贝的“捣乱”活动
把感官游戏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之中是很容易的。小宝贝们自动就会把这些活动融入生活中。爸爸和妈咪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支持宝贝的这些自发活动。
2。尽可能提供多种感觉整合的游戏
大家要明白,没有一种感觉可以独立起作用。我们大脑的构造决定它需要从各种感官获得信息,然后用整合后的信息来与环境中的人与物进行互动。给宝贝们每天都提供一些感官游戏,可以提高宝贝们对新的感觉信息的整合能力,而且会激励宝贝们创造出新的整合信息的方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