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优秀老师帮你出谋划策——解决午睡难题

01-13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全国各地优秀老师帮你出谋划策——解决午睡难题”,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段时间蛐蛐老师发表了一篇关于午睡话题的讨论,这个话题点出了老师心中的痛。全国各地的老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借助传递给更多的人。一起来看下,对于午睡大家都怎么说吧?

针对午睡老师的痛楚:

老师有话说:

1、我们就有一个不睡的,自己在教室跑着跑着头磕着桌子角了,还去了医院,这是我的伤痛,忘不了。

2、不午睡的孩子给家长说了,老师没有那么多精力又要照顾睡觉的孩子,又要管老不午睡的孩子,小班的孩子有个别孩子午睡是要陪伴的,一不留神不睡的孩子就会跑到教室里打闹,会出事情的,出了事情下午还要给家长解释。

3、家长不配合,其实孩子他一人静下来也会打瞌睡的,他自己也不敢睡,说妈妈交代过了,不让睡的,主要是他晚上精力很好,要十一二点才睡的。

孩子到底要不要睡午觉呢?

海燕老师:我觉得孩子一定要睡觉。但针对不睡觉的孩子不能以这种方式。

小白老师:我觉得一定要睡觉。

小蒋老师:对于这种实在不睡午觉的,老师可以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好好给他说,不能打扰其他孩子,反正中午老师也不睡,就把孩子带在身边也没事阿,高温罚站是不对的,再怎么说也是小孩,不和大人一样老师应该深思。

小编以为,无论支持哪种观点都无可厚非,每个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关爱孩子。最关键还是尊重孩子,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比如这种情况:

我们班刚开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姑娘。她直接不睡,她第一次来园的时候她就说,这不是我家的床,这被子也不是我家的,我不睡。她说只要她家的,但那张被子本来就是他们家自己买的。她说,反正我要爸爸妈妈和我睡,我不在这儿睡,就是不睡。然后她一直都没有睡。开学了一个星期还是没有睡,但是她不会去影响其他的小朋友。然后我们的保育老师就在她身边陪着她,轻轻地陪在她身边。静静地陪她玩手指游戏,抱在怀里慢慢地就睡着了。后来把她放去床上后,睡醒后就和老师打招呼“老师,下午好”,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感谢王梅老师提供的案例)

孩子其实很困,只是还不适应,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们知道只要方法得当她是需要午睡的。而且良好的睡眠,会有助于缓解孩子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再如这种情况:

早上到园比较晚,睡眠时间比较长,到了中午睡觉时间,还精神饱满的到处蹦跶,极度的兴奋。这个时候老师让孩子进行午睡,我想多厉害的人可能也解决不了。因为此时孩子根本不想睡觉,他的生理告诉他,他还要玩,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保持安静不需午睡。

所以要想解决午睡这个难题,最关键的还是了解孩子,找对方法策略,和家长齐心协力的一起找解决的办法。

???惊喜在这,看来自各地的老师都给你支了哪些招,有代表性的:

钟老师:不睡觉的孩子,我睡到他旁边。

小梅老师:总的来说,小班是要注重常规培养。

小慧老师:我是在他们睡之前讲一个故事给他们听,我们讲完睡前故事,那么所有小朋友都必须躺下去,如果有人再吵我就会停止讲故事。

对于不睡觉的孩子怎么办?

小慧老师:我们班上学期有一位小男生,中午也是不午睡,我刚开始,采取的是和小朋友沟通,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安静的躺在床上不要发出影响到小朋友们休息的声音,另外一个就是闭上眼睛睡觉。

如果他还是吵闹,我采取的就会是隔离,但是我是在教师有其他老师在看午睡的情况下,把该幼儿带离教室,和他一起坐在教室门口的小椅子上,直到他和你说想进去,那么你就可以告诉他, 如果你要进去,那么你就应该做到不打扰其他小朋友,如果你违反了这个规则,那么,你将失去午睡的时间。

豆豆老师:以让那个最牛不肯睡觉的看其他睡觉的小朋友,让他有事做且知道管理其他小朋友首先管好自己不能闹,要让其他小朋友好好睡觉,他知道有责任会安静的,等其他小朋友睡觉了没人陪他就会安静了。

花花老师:孩子不愿意睡觉就让他家孩子自己拿本书上去看。我个人觉得不打扰其他小朋友就行了,他躺在床上玩是可以的。

小宇老师:这个时候,给他赋予一个身份任务,这个办法还是很管用的。有的时候我们会实行寝室长轮班制

不睡的孩子如何与家长沟通呢?

小杜老师:幼儿园里搞一个活动,让家长自愿报名来当一天老师,就是和老师配班,老师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这个活动效果非常好,家长们都体会了老师的辛苦。

梅梅老师:可以组织一次混龄活动。活动中会拍很多照片。参加的家长让他们每人洗一张照片,然后老师收集做自由墙在外展示,让没有参加的孩子和家长觉得很可惜,下次就会参加。 家长沟通工作就很简单了。

小蒋老师:孩子来园的时候多和他们交流,把家长当成自己的朋友,平常多赞美下家长,可能是他换了发型,也或者是他细心的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头绳,这样让家长感觉你是一个细心的人,把孩子交给你自然是放心的。

小编觉得老师们的建议都非常的实用,大家不妨拿去试一试。回头看看老师们处理幼儿午睡的方法,都是用爱付出行动,用尊重的思想去制定策略。所以各位老师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产生不同的行为。遇到无法解决或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时,不妨想想小编说的话,也许一切事情都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了。

本文特别感谢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支持,因为有你们才让更多人获得接地气的解决方案,让更多的老师受益。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发表大家的想法,传递幼师的声音。关注小编,有什么问题可以私聊我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人大代表:突破“唯公”思维解决学前教育难题


针对当前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呼吁,应当尽快优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建立分区域、分项目的财政分担机制,打破公办、民办之间的壁垒,确保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益。

庞丽娟代表说,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边缘化,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少,底子薄。特别是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还存在着区域差别、机构差别以及教育要素投入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率低,制约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质量提升,加剧了区域、城乡间学前教育的不均衡,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因此,优化并建构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十分迫切。”庞丽娟代表建议,首先要提升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责任层级,形成中央政府负责区域均衡,省级统筹、市县共同负责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建立分区域、分项目、分重点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分担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对农村、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实行制度化的专项经费投入。

庞丽娟呼吁,突破“唯公”思维与投入倾向,打破公办、民办间的壁垒,构建以优先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有重点地加大对各类性质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分类别、分人群、分区域的幼儿园教师财政投入保障与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的公平与效益。

幼师们发愁的午睡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午休习惯,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需要班里的教师共同配合。在培养中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午休习惯。

01 午休前的准备

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建议不做剧烈运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们稳定情绪,慢慢进入午睡状态,又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恰当地组织幼儿餐后活动,例如:

(1)孩子们吃饭有快有慢,可以引导吃得快的幼儿进行睡前阅读,慢慢沉静下来的心理状态才是好的睡前准备状态。

(2)和孩子们一起散步。老师可以在睡前带领大部分幼儿进行自由地观察散步,这也能预防有的孩子吃完就睡,容易积食。

02 保持卧室的安静

因为睡前组织了安静的活动,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适于进入抑制状态,为了使卧室保持安静,可以有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1)播放音乐进入状态

利用午睡音乐给孩子们一个信号,让孩子们知道一旦听到午睡特有的音乐,那就意味着午睡开始了,这时候还没有睡觉的孩子们就需要放低声音,轻声轻语,不能够再大声喧哗了。

(2)自理能力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脱衣服也能被他们发现无限有趣的内容,每当这时总是免不了乱哄哄。这边,“老师,你帮我脱衣服好吗?”;“老师,我的被子打不开,你来帮我呀?”;那边,孩子们已经你嗑我绊地闹在了一起……

而这些常见的午睡常规纪律差,原因往往出自自理能力薄弱,安全意识的缺乏,所以我们必须在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安全教育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午睡常规的管理。

(3)午休五部曲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把午休要做的事情流程化,分步教给孩子们一一进行。

第一步:打开被子,然后将被子铺在床上;

第二步:脱下外衣,放在床上;

第三步:人站在床下或坐在床边将裤子鞋子脱掉,摆放整齐后上床;

第四步:将被子盖在腿上,然后坐在床上脱上衣,自理能力弱的幼儿请老师或小朋友帮忙;

第五步:完成以上事情后,幼儿钻进被窝睡觉。

目标明确了,行动也就一致了,特别要强调,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要提醒幼儿保持安静哦。

(4)适当表扬

在培养孩子学习脱衣服时,对能力强自己能脱衣服并能折叠好的幼儿,用点头、微笑加手势来表示做得真棒,使他们信心倍增;对能力弱,需要帮助的幼儿允许他们轻声对老师、同伴提出请求。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自信,这也是将好的开端,和能够继续下去的必备条件。

(5)提前示范

充分发挥小榜样的作用。在餐后活动中,我们可以鼓励做得好的幼儿来进行睡前的操作示范,让其他幼儿学习、观摩整个午睡前的准备过程。孩子们可以轮流来,你追我赶,也是共同进步的好方法啊。

对于叠衣服这个难题,大家不妨利用儿歌进行讲解:“关上门、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打开方式。

(6)营造环境

在幼儿入睡的时候不妨拉上窗帘,关上灯,帮助孩子掖掖被子,调整好睡姿……发出一切信号告诉他们,现在要静悄悄开始睡觉啦!

从健康长身体的角度而言,午休是一个养精蓄锐的过程,能保证下午更好的学习。午休不好的孩子下午会无精打采,听不好课,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午休,身心困乏,而造成脾气暴躁、难忍。

在幼儿园养成午休习惯甚至对于孩子们上小学、中学后都大有裨益。

从培养优质小公民角度而言,在孩子们的未来,午休或许还是一种公众行为,不午休的孩子会有意无意的打扰到集体午休的孩子们,所以看似小小的午休,对孩子建立遵从公共秩序和规则的意识也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午休间养成的“不打扰别人”的美德与教养会潜移默化地迁移到类似的场合,例如乘坐飞机、火车时的休息时间,例如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等。

坚持就是胜利,从小培养、从小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相信在未来成长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因为习惯使然,他都会成为文明、优雅的优质公民的。

幼儿园午睡管理教师行为规范|孩子午睡,老师做什么?


午睡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睡眠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起着重要作用。幼儿的大部分午睡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睡觉的时候老师在干什么呢?

午睡前的准备工作1.做到三关:关灯、关门、关窗。冬季一般提前半小时关窗。

2.清点幼儿人数,注意午餐后有无接走的幼儿。

3.检查幼儿是否携带物品上床,嘴巴里有无异物,如纽扣、发卡、零食等。

4.组织幼儿就寝前如厕,避免尿床。为尿频幼儿准备一双拖鞋放在床边。对如厕需要帮助的幼儿和顽皮、拖延的幼儿,教师要跟随、督促。

5.把有特殊情况的幼儿(如情绪不稳定、生病需要喝药的幼儿等)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位置,便于更好地照顾他们。

6.把好动和入睡慢的幼儿分隔开,以免他们互相干扰。

7.锻炼幼儿自理能力,如铺放被子、脱衣服等。

午睡中的照料工作1.播放舒缓的音乐,或者讲一些小故事,帮助幼儿快速入睡。

2.幼儿入睡后每10分钟进行一次巡视,观察幼儿的面色、呼吸,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

3.为踢被子的幼儿盖好被子,防止感冒。

4.发现有俯卧、左侧卧、头埋在枕头下或用被子蒙头睡的幼儿,要轻轻翻动他,移开被子,纠正不良睡姿。

5.检查幼儿的衣服袜子,发现有掉纽扣或破洞的,及时拿针线缝补。

6.由于寝室里幼儿多,长时间的睡眠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所以午睡过程中老师还要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注意不让对流风直接吹在幼儿身上。

起床后的叫醒工作1.组织幼儿安静、有序起床,禁止在床上打闹。

2.观察每个幼儿的精神状态,对没醒的幼儿采取轻唤的方式叫醒,以免惊吓到他。

3.教会幼儿说“老师,我不会穿衣服/系鞋带”,当衣服比较难穿时,幼儿就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原来,在孩子们睡着的时候,老师一点都没闲着,默默做了这么多事!除了在午睡时细致做好各项工作外,老师们还会通过开展相关主题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午睡活动方案下面这篇活动方案就是基于很多幼儿睡姿不正确,喜欢蒙头睡、咬被角、玩玩具的现象而设计的。

《午睡》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睡眠方式。

2.了解人类科学的睡眠姿势,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活动方法

1.教师出示动物卡片(鱼、马、猫头鹰、丹顶鹤等),让幼儿说说它们分别是怎么睡觉的。

鱼:睁着眼睛睡觉

马:站着睡觉

猫头鹰: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睡觉

丹顶鹤:单腿站立睡觉

(以上动物图片源自网络)

2.提问幼儿:人是怎么睡觉的?

告诉幼儿,人的科学睡眠姿势是朝右侧睡,这样不会压迫心脏。为了保证充分的睡眠,中午要午睡,晚上也要睡觉。

3.游戏:Yes or No。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睡眠的问题,让幼儿判断对错。

①最健康的睡姿是朝左侧睡。(No)

②中午不睡觉也没关系,反正晚上回家会睡。(No)

③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在床上玩玩具,或者找旁边的小伙伴一起偷偷玩。(No)

④睡觉时不舒服了就自己忍一忍,不告诉老师。(No)

活动建议

1.利用离园时间或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确保幼儿在家中与在幼儿园的午睡时间一致。

2.教师可以在寝室的墙面上布置一些午睡提示图,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指导幼儿以正确的姿势睡觉。

北京国际幼教展 

更多幼儿园管理流程解析尽在5月11日——1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19届北京国际幼教展,同期举办2017“幼教之春”大型系列论坛活动,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幼教实战家,解决幼儿园管理的种种疑难杂症。

论坛日程

论坛费用:580元/人(含听课费、张梅玲教授《幼儿园是快乐园---学前儿童思维能力培养》7张DVD光盘一套、茶点、证件、讲义,等);

会念书小孩的难题


小孩很会念书,总能轻易把没兴趣的东西念到毕业,甚至念到博士。

“流浪博士”

会念书小孩看似选择最多,但也最容易错过生涯选择的黄金时间。

《西 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菩提祖师门下学习,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觔斗云,明明已一身武艺,却只想待在师门,每天「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长生之美」。一 日表演娱兴节目给同学看,被师父痛骂一顿,才被逐出。妙的是,孙悟空知道自己必须强迫毕业时,还哭道:「师父教我往哪里去?」

近几年,高等学府广设研究所,满街多出许多博士生。有些当然是有志向学,但也有不少只是搞不清楚自己除了读书还能做什么。这种人念博士,迟迟不进入社会,心态就很像孙悟空:「师父教我往哪里去?」

为何念到博士才去卖鸡排?

华人一向崇拜高学历,也认为多读书不是坏事。然而,也许是台湾产业一直没有升级,也许是学校教学脱离产业需求,不管为何,高不成低不就的“流浪博士”已成为这几年的新兴现象。像最近,又有「政大博士生卖鸡排」的新闻引起讨论。

郭台铭说,这人待在学校念那么多年,国家是补贴很多钱的,他念到博士却选择从事国高中学历就能胜任的炸鸡排,造成资源浪费,应该课「教育资源浪费税」。这税换一种说法,就是「学无所用税」。

一般说来,学无所用的纳税能力应该不如学以致用才对,可这种税大大违反量能课税原则,因此绝不可行。但郭董的确说中许多人心声:如果卖鸡排,为何不早点去卖,干么要念到博士班?

如果这位博士生念的是人类学、哲学等冷门科系,去卖鸡排还可以让人理解。偏偏他大学念的是法律,研究所念的是保险,乍听都是路无限宽广的领域。就业市场再怎么糟,法律与保险领域应该都有职缺吧。

他去卖鸡排,摆明就是不愿从事法律或保险相关工作。要问这种人为什么浪费教育资源,其实应该改问另一个问题:既然对法律没兴趣,干么念到大学毕业?既然对保险没兴趣,为什么念完硕士,还念到博士班?

在大家心目中,会念书的小孩最不需要担心。大家却都忽略一点:小孩如果很会念书,往往怎么没兴趣的学科都很会念,因此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浪费时间去专攻不适才不适性的学科。他们总能轻易念到毕业,然后在毕业后付出职业与志趣不合的终身代价。例如明明怕见血,也讨厌腐味药味,却去学医,只因为医学系分数最高。

会念书小孩令人担心的还有另一点,就是他在学校实在如鱼得水,如果有机会待在学校,会一直想待下去。孙悟空若不是在师门里备受肯定,也不会哭着问「师父教我往哪里去」了。这种小孩对学校的留恋,是郭台铭那种功课平平的学生从没感受过的。

持平说,会念书小孩迟迟不愿进入社会,可能不只是胆识不足,也是太有自知之明。许多会念书的年轻人进入职场后都有点失落,变得比谁都怀念学校生活。美国作家克恩(WalterKirn)曾在二零零九年出版一本回忆录《迷失在精英主义》,写他自小家境不如人,很自卑,一路走来都凭着考高分、拿奖状肯定自我存在价值。

普林斯敦大学英文系毕业,进入社会再无第一名可拿,偏偏他对赚大钱又没兴趣,从此失去人生目标,载浮载沉多年才终于找到方向。他在书中回想刚出校门那些年的痛苦,不禁质疑当年为分数念书到底算不算有学到东西,因此这本书的副标是《第一名学生的九流教育》。

当我读到,鸡排博士生从小念资优班,高中念建中,说自己“以前都是念书,老实说只会念书”时,不禁有点伤感。他一定是太会念书,才会把没兴趣的东西念到博士班吧。对保险没兴趣,又想做保险学教授,可见真的很喜欢学校。这就让我想到克恩的故事了。

会念书的小孩应该受到奖励,这点一向没人质疑。克恩的故事却告诉我们,这种奖励可能会有碍自我探索。鲍许(RandyPausch)《最后的演讲》曾说,当年进不了麻省理工学院,才有机会自问:「我所追求的东西,我到底多想要?」学业一帆风顺者却往往要等到年纪一大把,才会想到这个问题。

太会念书,反而错过选择

鸡排博士生若在二十年前,他很容易找到中小学老师的工作;若在十年前,他也不必放弃教授梦。他会在学校待那么久,其实背后有高等教育过度扩张的时代背景。

只是,性格即命运,天赋也是命运。会念书小孩看似选择最多,却可能比别人更需要做出生涯选择,偏偏会念书这种天赋又最会害人错过选择的黄金时间。这个残忍事实,是所有会念书的小孩及其父母都应该警惕的。

该支持孩子不午睡帮老师干活吗?


该支持孩子不午睡帮老师干活吗?某天,女儿**班一个小同学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让我问问**中午是不是没睡觉?她说她的儿子中午没睡觉,帮老师给小朋友叠衣服了,已经两天了。她怕她儿子没有说清楚,所以让我问问**。

我问**:“**,你中午睡觉了吗?”

“没睡!”丫头回答得倒是很干脆。

“为什么不睡觉呢?”我问。我希望**能在幼儿园睡一觉,哪怕是一小会儿。

“帮老师给小朋友叠衣服了。”

“中午不睡觉,叠什么衣服呀?”

“老师说,小朋友的衣服那么放着太乱了,就让我们帮忙叠好。”

“就你帮老师叠了?”

“还有**。”就是给我打电话的那个孩子。

“老师为什么让你们两个叠呀?”

“老师问谁不困,我们俩个就举手了,然后老师就让我们帮忙给小朋友叠衣服。”

“那你叠几天了?两天?”

“不是,一个礼拜了。”

至此,我才搞清楚,闺女在幼儿园中午不睡觉,帮老师干活的事儿是真的。以前,**曾经和我说过,她中午没睡觉,帮小朋友剥柚子了,还说抠得手疼。当时我没当回事儿,以为老师不会让这么小的孩子帮忙剥柚子,因为柚子就是大人剥起来都费劲,何况这么小的孩子。可是那次看到**在家帮我们剥柚子,我相信了她的话,现在我更加相信了。

现在看来,**可能很长时间都不午睡了,主要是帮老师干活。

其实,我支持孩子帮老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这不仅能够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也能锻炼一下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过,利用午睡时间帮老师干活,我觉得好像有点儿不妥,偶尔一次还可以,如果连续不睡就不好了。这个时候的小孩子还是需要多点儿睡眠时间的。

**晚上睡觉很晚,基本在晚上10:30以后,如果中午再不睡觉,感觉是不是会缺觉进而影响她的发育呀?

父母回答孩子难题的技巧


在回答孩子问题之前一定要了解他到底知道多少。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一些诸如性、死亡、政治类的难题,你也许应该先简单地问:你听到些什么?让你的孩子先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而发现他的问题和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保持答案简单:

你给出的回答一定要适合你孩子的年纪,有时也许一句话就足够了。在他的问题背后,也许他只是担心自己的安全,所以一定要让他得到安全的保证:“警察叔叔会保护我们的”或“空中姐姐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安全地呆在飞机上的”。

·问更多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关于人员受伤的新闻,你可以问:看到这么多人受伤我感到很难过,你呢?如果他在学校被欺负了,你也要让他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你。问更多的问题,才能更了解孩子内心,他在想什么,在担心和怀疑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

·多次谈论:

你也许要做好心理准备,有时候你的孩子会重复地问你相同的问题。这表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在第一次回答的时候,要留一手,以便他再次问的时候再告诉他。

·认同孩子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时,有一点要非常注意,那就是无论你的孩子感受是什么,你都要让他明白你是认同他的。只有他感觉到了被认同和接受,他才能真正感觉好受和解决了问题。而且如果孩子知道你认同他的感受,他们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和你沟通,告诉你他更多的感受。质疑孩子所说的话,那绝对将会成为你们之间的沟通障碍。

·做一个好榜样:

做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你总是说粗话,或者在生气的时候习惯大喊大叫,你又如何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呢?尽管有些事是大人的特权,如熬夜,去孩子们不能去的地方。但是身为家长,如果你不想孩子要学你的样的话,的确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且,一个言行一致的家长还可以减少孩子心中的许多疑惑。

帮你走出孩子反抗期的误区


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后,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脾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那么,贾老师的小孙女在生活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作为一位早教专家,她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以后,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贾老师的孙女)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齿健康,就说:“没有了。”西西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2岁孩子能说出像“估计”这样的词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意愿,但西西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屎!”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孩子快3岁了,当别人说到“估计”这个词,她还不能接受。前两天妈妈、姥爷和姥姥要带西西去游乐场玩,过去了几辆公交车,人都很多,妈妈说:“我估计一会儿就能再来一辆。”西西听了,说:“你估计个屎。”可见,虽然时间过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在孩子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每到别人说起“估计”,西西就要带出“估计个屎”,后来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认为那样说太难听,大家用“觉得”、“认为”来取代“估计”了。所以,家庭成员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然孩子马上就学上口了,成人自己还未意识到孩子从哪里学来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误区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孩子是淘气、调皮。1。5-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个阶段,家长要明白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时,有的家长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行压制回去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我国由于多年来经济不发达,一个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着玩,对玩具十分爱惜,不能破坏。在美国,一次教育专家讲座中谈到玩具时,指出他们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如果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了,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刚开始,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觉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辆警车的警灯给扭坏了。后来,在大人耐心询问下,西西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就亮。”姥爷给孩子解释了,这是因为警车下面有电池,电线把电传到了警灯上,一打开开关,警灯就亮了。从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当然,成人也不鼓励孩子无谓地破坏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时,在大人的协助下,拆装玩具。这样即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误区三:称孩子“说瞎话”

孩子到了2、3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存心说瞎话。在“非典”时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家居服。2岁多的西西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时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也许因为天天这样都做,时间长了,孩子也有想违规的时候。有一天,妈妈领西西进了姥姥家的门后,西西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整个儿在说瞎话,就质问西西:“你再说哪儿都没摸!”西西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女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说:“我是有一天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四:单调重复的识字、识数

当孩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后,许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教孩子识字或识数。然而,并不是每位家长都是天生的好老师,有的爸爸妈妈也许采用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太感兴趣,就认为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其实,孩子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主动意愿下学习。

西西在家也受到识字的早期启蒙,家里的阿姨为了吸引西西识字的兴趣,告诉她:“把这些字念出来,就给你苹果吃。”西西认了不一会儿,就烦了,可阿姨却不想放弃,依然用食物为奖励。西西这时就不吃这一套了,哭起来。姥姥一问之下,知道西西是想玩一会儿汽车。于是让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儿一下汽车,再看识字卡片。经过重新安排,孩子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哭闹也少了。因此,热衷于让孩子学习的父母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发挥孩子的主动意愿,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游戏,以达到良好效果。

误区五:强调孩子的弱点

孩子在2岁时会说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成人会说:“这孩子怎么不爱叫人。”而且可能反复在孩子面前指出他这样那样的弱点。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小帽与小狗》的礼貌待人故事,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和家里人打好招呼,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小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弱点时,家长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孩子的弱点。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可以淡化处理,孩子慢慢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会有不听从,固执或不听吩咐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时,注意以平常心对待,不大惊小怪,不过多限制孩子,适当提合理要求,孩子的自我见解会逐渐萌芽,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全国各地优秀老师帮你出谋划策——解决午睡难题》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优秀优秀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