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是在某些方面硬性约束孩子,让幼儿园的管理松紧有度。可是,在部分家长眼里,幼儿园的规矩如同虚设,给老师的工作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其实,家长如果对幼儿园的规定有异议,可以与老师沟通,切忌漠视自己的孩子违反幼儿园的规定,家长面对的,仅仅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幼师面对的,是全班甚至全校好多孩子,或许有些规定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适应,但是,请相信,规定绝对是为了绝大多数孩子更安全的成长而建立的。
遇事冷静的和老师沟通经常在幼儿园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为了孩子在幼儿园时的一点小磕碰,跟幼儿园老师闹的剑拔弩张,一个劲地埋怨老师推卸责任,甚至和老师动手。
家园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家长在找老师“理论”之前请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切不可一时冲动与老师起冲突,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也会伤了孩子。
再忙也要参考学校的亲子活动,多和老师沟通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来请假说不能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其实,幼师知道,家长们很忙。但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是家长,最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也是家长。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机会,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果家长不参加,受到损失的,是孩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几乎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从来不在微信群里交流,从来不与老师沟通,这样,老师怎么发挥家园的作用,怎么更好的因材施教呢?
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家长
这个社会,对幼师的误解真是太深太深了。以至于不少家长觉得,幼儿园就是哄孩子的地方,我交了钱,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哄好。但是,真诚的想说一句:幼儿老师不是保姆,家长也不是幼师的领导。并不是交了钱,所有的老师都要唯唯诺诺任劳任怨。
新时代的家园关系是平等的,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重要力量,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家园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
家园共育的真谛——尊重与宽容,也唯有宽容与尊重才能使得家园和谐,老师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最终让孩子受益。
在升学制度的压力下,孩子的自我价值,常量化为成绩单上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像被贴上标签一般,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优异的表现,仍无法摆脱学业上的不足。
每当孩子考完试后,父母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考得怎么样?如果取得了好成绩,父母会非常高兴,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还会给一些物质奖励;若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的脸立马“晴转阴”,接踵而来的则是唠叨不休的训斥。
不可否认,中小学时期是孩子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考试成绩作为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会牵动每个父母的心。但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用钱物奖励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一方面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学习是一种有偿活动”的概念,导致学习动机发生偏差。而且一旦孩子考出好成绩而没有得到奖励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引起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学习热情的下降。另一方面,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以求下一次考出好成绩的做法更是事与愿违。因为,没有考好的孩子心理也不好受,内疚、害怕、担忧等复杂心理使孩子不知所措。这时父母若不能克服急躁情绪,采取打骂、冷落、甚至惩罚的做法,只会“雪上加霜”,家中孩子的心理负担。假如孩子从父母那里经常得到的是否定性的评价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体验时,那么,他就会在心里真的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因此而减弱,而且,有的还会诱发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自弃行为。
父母应当明白,在给孩子的正规教育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将它应用并生活化,而并不是死板的记忆。一个功课不好的人,并不代表他不会在其他方面成功。常有父母因为孩子成绩分数而否定孩子的价值,过分强调智育或IQ的结果,无形中灌输孩子不当的价值观,也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行为的影响。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没听到音乐就能合着节拍跳起舞来,对音乐的表现也很到位,学习舞蹈速度之快让人惊讶。一次幼儿园的舞蹈表演活动中,一个跳领舞的孩子临时不能来,只看过几遍的女孩顶上了这个角色,她的舞蹈动作、音乐节拍、队形变换、与舞伴的配合都很到位。可是,她被父母贴上了不聪明的“标签”,原因是她的计算学得不好:五个苹果被吃了三个还有两个,她知道,但不知道五减三等于多少。因此,家长偏执地认为是跳舞让孩子分心,并且成为不能学习舞蹈的原因。
在现实中,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或多或少具有差异性,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智力的差异性,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要依据孩子的特长、兴趣、性向量力发挥,以优势智慧带动弱势智慧。也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孩子。
我们承认,孩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独特的本领或不同领域的智慧,孩子的父母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聪明,一旦孩子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家庭和幼儿园、学习就该因材施教,设置独特的符合个人需要的课程。并且适当的教育方式、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扩展孩子的能力。
但是,如今很多孩子的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是一味满足,要啥给啥,而在孩子精神需要方面却极其吝啬,在学业方面则是给孩子强力的压迫、挫折的鞭挞。孩子无力反击,哪怕想反击,父母也会施以无情的打击,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读书,只能捡垃圾”、“学不会,就不要去跳舞、“考不好就送你去当小丑“等等。这时父母忘了自己孩子还有跳舞的潜能,她也许是属于身体运动和音乐智能聪颖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的聪明就被扼杀了。
家长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考完试后,父母需要做的应该是认真询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情况,同他一起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帮助他弄懂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看重的并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和进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温暖,感受到一种力量,朝着你希望的目标而努力。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应投以赞许的目光、给予亲切的爱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使他感到还存在不足,进而激励他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宝宝”、“乖乖”、“小宝贝儿”不少爸爸妈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昵称,这个昵称到宝宝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后都还在沿用。Stop!这种昵称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该改口了。这是为什么?
“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
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名字。这是因为,当孩子开始集体生活后,他需要适应没有太多人围着他转的集体生活,需要学会独立。而“宝宝”、“贝贝”之类的昵称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让孩子依然觉得自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是还没长大的小宝宝。
相对而言,称呼孩子的名字,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长大了,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称呼孩子名字 你需要注意啥?
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
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利用孩子们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育儿心得:学会家园共育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家鑫鑫在幼儿园已经学习、生活了一个学期。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我看到了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进步。这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关心和细心照顾。
孩子出生以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现在他已经上了幼儿园托班,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经常会问“为什么?”等问题,伴随着他的成长,作为家长希望能给予他幸福的生活,但更希望他能快乐、健康地生活。
有时真得感到很惭愧,我家孩子在幼儿园是最会哭的那个,都快一个学期了他还是经常性地要哭,这个也是让我们家长感到最头疼的地方。可能是孩子从小太依赖我们家长了。但我还是坚持天天送孩子来幼儿园,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慢慢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才会慢慢的喜欢上幼儿园。其实孩子在哭也是他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心软,只有我们家长坚持下来了,孩子也会坚持的。
还有宝宝吃饭可是最让我们家里人头疼的一件事,一日三餐,每一餐都吃得很少有时还是人家一餐吃得多,要么不肯张嘴,要么就是嘴里包了一口饭要等很久才肯咽下肚去,有时为了让他快快张嘴吃饭,外公外婆还要在宝宝面前想尽办法表演节目,一家人围着他团团转。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有点好笑,不过相信许多家长可能也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自从宝宝进了幼儿园后,我们发现宝宝开始慢慢养成了吃饭的好习惯,虽然还是很挑食,但在家会吃饭了,每次吃饭的时候,他总会说农民伯伯辛辛苦苦把粮食种出来,老师让我们不能浪费,而且饭吃得多,才有力气能够像奥特曼那样打败怪兽。直至现在,宝宝在幼儿班里每次吃饭都还是比较快的。为此我深深感受到幼儿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真是十分关键的,自从上了幼儿园后,宝宝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不仅自己学会自己穿裤子,整理玩具,而且还能经常主动帮助我们大人做家务,所以在家我们经常夸赞宝宝长大了,真是越来越懂事了。
宝宝从小生性活泼,比较好动,为了能让孩子好动的性格有所修正,家里就买了很多智力拼图和积木的玩具,宝宝对此也很感兴趣,并且经常能够很认真、很投入地拼装完成。慢慢地,宝宝就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学会控制物体,并进而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我觉得我们家长在平时,可以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玩具,这样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会有积极作用。
鑫鑫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他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们家里人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他,他平时在家也喜欢涂色剪纸,可他拿着笔又不知怎么涂,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涂”,我就把笔拿在他手上,鼓励他说“你一定会涂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他会很快的涂起来了。现在他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涂涂画画,家里的墙壁都是他的杰作了。但我们也很开心,孩子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鑫鑫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他帮我端把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当然,教育孩子更需要整个家庭齐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时还要配合幼儿园老师,做到家园共育,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
这天,丹丹妈刚回家,3岁的丹丹就奔向妈妈说额头痛。妈妈一看,丹丹的额头肿起了一个包,着急地问丹丹怎么回事。丹丹说是上厕所撞的,丹丹妈心疼孩子,问是怎么撞的,丹丹指着厨房里正在做饭的奶奶说“是奶奶推的”。
丹丹妈一听火冒三丈,奶奶平时做事粗心,自己跟孩子奶奶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早已经满肚子火没地方发泄,今天竟然推孙女撞墙,明摆着不喜欢女孩。脸一沉就冲进厨房,生气地跟孩子的奶奶对骂起来。
丹丹爸回家后感觉不对劲,随着肿包慢慢消退,越看越像被蚊子叮的包。丹丹爸问丹丹,是不是被蚊子叮的,丹丹点头说“是被蚊子叮的”。丹丹妈好不尴尬,奶奶哭诉着说要回老家,一场闹剧就这样收场。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说出一些从没发生过的事情,并且自相矛盾时却一脸坦然呢?看看下面5个情景,是否似曾相似?情景1:小朋友可以打老师
3岁的小猪上幼儿园小班,这天放学时到幼儿园去接小猪,小猪妈被孩子的班主任叫进了办公室。老师说小猪今天在幼儿园犯错误,被老师批评时说了一句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当老师问小猪是谁教的,小猪脱口而出说是“妈妈教的”。老师的脸上写着大大的“轻蔑”,似乎在说“你这妈当得够好意思的!”
即使从没教过,但那一刻小猪妈却脸红耳赤,忍不住大声跟孩子质疑:“妈妈有这样教过你吗?”小猪低着头怯怯地说了声:“妈妈没教!”听到孩子的回答,小猪妈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气愤难消,回家后还用鸡毛掸子打小猪的手。
情景2:奶奶将雪糕涂在沙发上
一天周末,有客人来作客,木木妈在厨房忙活。木木在家里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雪糕,电视看得入迷间,竟然将沾满雪糕的手涂到了沙发上,布绒的沙发霎时间一片片的白色奶油印痕。木木妈从厨房出来时发现了沙发上的白色印痕,生气地故意问木木这是谁干的,木木张口说瞎话,说是旁边聊天的一个叔叔涂的,引得满屋子的客人哄堂大笑,被冤枉的叔叔满脸通红。木木妈忍不住打了木木一下,“竟然撒谎,看我等下不揍你!”
情景3:我今天去了月亮旅游
国庆节一天,爸爸带兰兰到游乐场玩了一天,两父女玩得不亦乐乎。当兰兰大汗淋漓地回到家后,妈妈故意问兰兰“今天去了哪里玩呀?”兰兰一本正经地说“去了一趟月亮旅游”,被奶奶一阵挖苦说“小小年纪竟然学会撒谎”,而兰兰只是一脸茫然,坚持说自己的确是去了月亮。爸妈面面相嘘,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怎么说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
情景4:爷爷尿裤子
爷爷有一天生病了,躺床上休息。有亲戚刚好来作客,故意逗丁丁说为什么爷爷这么晚没起床,丁丁脱口而出说“爷爷尿床了,所以不敢起床”。亲戚还真以为老人生病尿失禁,惹得爷爷勃然大怒,爸爸也因为丁丁的说谎把孩子教训了一番。但是没多久,丁丁又撒谎了,说警察叔叔打他,爸爸玩粑粑等,让家人好不头痛!
情景5:老师打我后背
球球放学后,跟妈妈说老师今天打他后背,所以睡不着,并且说明天也不想上学了。妈妈一听火冒三丈。正要打电话给老师,突然想到什么就问球球,“让妈妈看看你伤口”,妈妈将球球全身上下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任何伤痕。继而问球球:“老师打你的时候痛不痛”,球球摇头说不痛,老师还一边打一边跟他说“乖乖睡”,球球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轻拍球球后背哄睡。幸亏问清楚,否则就冤枉老师了。
你家孩子遇到这情况了吗?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这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必经阶段,一般发生于2-5岁左右。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测试,两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
这是因为6岁前的孩子,由于还不能分清楚现实与想象,对很多时间、空间、数量等概念都比较模糊,会经常出现无意识的撒谎行为,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撒谎,也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正确。幼儿说认为,他们可能会把去了超市说成是去了公园,玩过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后就坚持说是自己的。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出现的这种无意识的撒谎,大多数情况下是出自某个特别强烈的愿望或想象。
当孩子出现无意识的说谎行为,家长最忌做的事情
不能因为孩子的谎言就认为孩子的道德不好,更不能给孩子贴上“骗子”、“大话精”、“吹牛皮”等标签,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掉说谎,还会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强化的坏作用,由于“标签”作用,可能会促使孩子更多地说谎。
正确的应对孩子的无意识撒谎行为,请这样做
对于6岁前的孩子说谎行为,父母没必要刻意纠正。比如孩子如果说上月球了,盲目指责反而会破坏孩子想象力。随着他们对社会认知越来越多,心智越来越成熟,他们便知道如何区分想象和现实,这种情况会逐渐消失。而当孩子到了6岁,他们心智已经成熟,他们较少把现实和想象混淆,撒谎大多数也是有意识的,这时期父母就要有意让孩子改正。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情况时,你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如果你的亲戚朋友家小朋友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请告知他们不要因此责罚打骂孩子了哦!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重复”,如要求父母反复讲同一个故事、做早已熟悉的游戏、猜早已知道答案的谜语等。时间长了,有的家长对孩子这种执着的精神抓狂不已:总重复相同的事情,枯燥乏味。为什么孩子老是要求讲同一个故事、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个动画片?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反复做同一件事对孩子有多重要。
重复让孩子获得新的经验
案例:月月从小就很喜欢看书,妈妈给她买了很多书,可她最喜欢的只有几本,总是翻来覆去地看,每天不断地重复看前一天看过的内容。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肯换其他的书看。
重复做一件事情,是孩子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心智成长过程。比如,对于一个喜欢的故事,他会在听妈妈讲第一遍时产生好感,第二遍开始听情节,第三遍听细节,第四遍听语言,第五遍体会人物角色心理…… 每反复听一次,孩子都会有新的精神体验。等孩子对一个故事充分熟悉了,智能才会在此基础上稳定并发展起来。
重复强化孩子的生活技能案例:3岁的双双活泼好动,对家里阳台的推拉门特别感兴趣,一次次推过来、拉回去。奶奶担心夹到手,总是制止双双的行为,但双双一逮到有机会,就要去玩这个游戏。后来,家人发现,起初双双把门推得摇摇晃晃,还时不时夹到手,但次数多了,就掌握了要领,用力均匀,推拉平稳……原来双双是在重复中体验到推拉的力道。
孩子重复在做一件事,其实是在努力地学习一件事。成人在学习新的东西或者比较难的东西,也同样需要重复练习,而心智尚处于发育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对孩子的重复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的保护,切忌粗暴呵斥或横加干涉。允许孩子在重复练习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重复让孩子更有创造力
案例:儿子一岁多开始涂鸦,起初画直线,后来画圆圈。快两岁时,我想教他画其他的形状,儿子每次都拒绝,执着地画着他的直线和圆圈。直到有一天,儿子画着画着突然兴奋地叫我:“妈妈你看,我画了一些小蝌蚪!”真的,圆圈像荷叶,线条像水波,圆圈和线条中有一些黑点,后面拖着细细的线,真像一群小蝌蚪!
孩子要对一件事充分熟悉,才会在此基础上去联想、去创造。他们做的事情看似简单无用,其实是在一次次重复操作中,对那些我们视而不见的美好建立起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重复让孩子更加自信
案例:毛毛每天晚上一定要妈妈讲同一个故事,回答同样的问题才肯睡觉。妈妈觉得无趣,有时候想“蒙骗过关”,故意漏掉某些情节。毛毛立刻说:“讲错了。”要求妈妈一字不漏地重新开始,令人哭笑不得……
在孩子的婴幼儿期(3岁之前),很难有成人所谓的“成就感”,他们的“成就感”大多来自每次完成那种“简简单单”的行为(听早已熟悉的故事、做早已熟悉的游戏)之后,心中因为感觉像完成一项重大任务而产生自豪和满意之情。当他们重复进行一项活动时,往往能实现自主控制和自由选择。在不断重复的过程,孩子感觉到独立和力量,内心获得满足,进而获取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重复是孩子快乐的心灵旅程,父母是这个旅程的导游。在陪孩子重复做事的过程中,不妨多一点耐心,尊重“游客”的需求,让他们在“旅程”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体验,汲取更多成长的养分。亿童父母学院为您提供最为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用最温暖的陪伴奠定孩子坚实的人生基石。科学育儿,给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就孩子幸福美丽的人生。
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很强,而有的孩子则动作发展很好,这都是正常现象,请不要着急。孩子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儿歌和连贯地叙述故事,但已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已经很不错了。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看一些简单的、感兴趣的图画,要求他记住画面内容,然后遮盖部分画面,让幼儿回忆遮盖的是什么,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中小班的儿歌一般内容都不是很多,家长为了帮助幼儿记忆,可以进行问答式游戏,家长说一句,幼儿答一句,这样的一问一答,幼儿感兴趣。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可以共同进行表演。一开始,要求孩子复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当孩子掌握以后可以分角色表演。在孩子表演时,家长应是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在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家长帮助时,家长应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帮助孩子完成表演。这样既消除了孩子紧张的心理和压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还可以用录音录下孩子念的儿歌和复述的故事,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格外地激动,这可激发孩子进一步讲述的兴趣和欲望。
2.帮助孩子积累一些素材。如:好听的故事磁带,好看的动画片等。故事磁带可以规范孩子讲述故事的语言,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动画片是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提出要求:看完以后讲给大家听。
3.家长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孩子看图讲故事。开始,家长让孩子一边看图,一边指着图画中的人和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讲,然后让孩子合上画册,一边回忆,一边讲。然后再大声地在大人面前讲述。这时,家长要给以热情的鼓励,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述。慢慢地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连贯通顺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结合散步、郊游,要求孩子回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提出要求,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相信《家园共育:幼儿园教师对家长说六个“请不要”!》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