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影响孩子的竟然是我们大人自己!

07-17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原来影响孩子的竟然是我们大人自己!”,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教育孩子,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这感受是酸甜苦辣、五花八门、样样都全,如果要写起来的话,或许都能够整出好几本书籍来。我也是一位为人父母者,在这里只想借助着这一方平台,简单的说一下自己教子过程中的一点事情,将它整理出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朋友来发表一下自己各自的观点。

记得孩子升入二年级不久,一次我和孩子的班主任说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结果孩子的班主任就告诉我孩子在做事情方面拖拖拉拉的,时间观念特别的差,本来到校的时间就有点晚了,晨读的时间都已经过半,而他走进座位之后,不仅没有抓紧时间补上晨读的内容,还在那里慢条斯理的做别的事情,你说急人不急人,所以班主任建议我在家里时常督促孩子,做事情要有一种时间感,不要拖拖拉拉的。

在和班主任做了一些交流之后,说实在的,我对孩子的做法不生气那绝对是假的。但生气归生气,也不能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简单的暴打一顿,其实这样的做法效果是不太好的。为此我自我总结了一下孩子以往在这方面我作为家长,是否曾经注意过?自己是否也以身作则的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这一想不要紧,才发觉孩子出现如此的状况其实和自己也有很大的关联。因为有时候自己在家做事情就是拖拖拉拉的,认为这也不是在单位,何必要那么紧张?熟知自己无心的举动却影响了孩子。为此,我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同时决定在今后,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除此之外,我还想和孩子互相监督比赛,相信这样的方法一定会取的一定效果的。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证明了我的想法,孩子真的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哦。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最受用的礼物,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它!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国家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我国六个省市对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孩子最希望父母的10种做法”的调查。结果研究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家长“信任”,用63.5%的高比例占据了第一名,孩子们认为比较重要的还有“说话算数”占49.2%,“平等参与家庭决策”占31.7%,“和我一起讨论自己的人生大事”占23.3%。此项数据能够发现孩子最需要和最喜欢的是家长的信任以及认同。

我们经常发现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喜欢用怀疑的眼神及口吻问孩子“真的?”、“不要骗人哦!”、“你让我怎么相信呢?”等。这样小小的表现会让孩子觉得你对他不够信任,严重伤害他自尊和自信,这很难再让孩子能够用百分之百的积极性和激情来继续下面的工作。如果用相反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你会发现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而且还能使得双方关系融洽,并且事情也能够做到最完美。

1.不要随便怀疑孩子

哥哥晨晨和弟弟乐乐在广场玩耍,突然听到弟弟放声大哭,结果一看弟弟趴在地上。妈妈看到后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哥哥说:“哥哥你怎么搞的,怎么不让弟弟,为什么要把弟弟推到?”一般在家长的眼里,弟弟/妹妹或者哭的那个往往就是被欺负的,不管事情的真相,总是会偏袒另外一个孩子。事实上,晨晨和弟弟玩的时候是弟弟自己不小心摔倒哭了,结果却被妈妈痛骂一通。

武断的家长,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动不动就发火、斥责甚至打孩子,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给孩子定罪,猜忌孩子,总觉得孩子做错事情,这会极大的打击孩子,让他觉得委屈,父母根本不相信自己。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管事情如何,首先应当搞清楚真相,不能随意给孩子定罪。哪怕孩子真的做错了事情,也要安抚孩子,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也许是被人欺负受不了了,家长要及时的指导并且改正孩子的错误,相信孩子说的事情经过。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2.不要吝啬“你能行”

家长不仅要相信孩子是善良的,还要相信孩子是能行的。要经常说“你可以的!”、“你一定行!”,这类鼓励的话语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让孩子感觉自己充满力量,这会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就好像晨晨平时做作业,遇到一点困难就喜欢喊“妈妈,帮我看看这道题怎么做。”久而久之晨晨养成了一遇难题就找妈妈的坏习惯,这导致他成绩非常不理想。但是妈妈经过反思之后改变了教育方法,当孩子再找妈妈的时候,妈妈就告诉他,“你一定可以的,自己先尝试解答一下,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结果当晨晨自己苦思冥想找到了正确答案之后,获得了成就感,非常的开心。

当然了,这种“能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行,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只能才可以说,否则当孩子做不好反倒会有挫败感,而且还会有心理负担。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来鼓励孩子一定做好。

3.不要只是嘴巴上的信任

很多时候相信你并不只是说说的,很多家长会对孩子的年龄,能力进行质疑和猜忌,觉得孩子做不好事情,这样即便你经常说孩子你可以,也是徒劳,要在行动上表示。

比如晨晨已经上幼儿园了,可以帮妈妈扫地了,他主动要求帮妈妈干活的时候,却被妈妈阻止了,虽然经常说孩子你可以,但是行动上却阻止了,因为妈妈担心孩子扫不好反而会把脏东西搞得满地都是。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主动行为,即便孩子扫的不是很干净,也可以鼓励孩子,因为他已经能够帮助妈妈分担一部分家务了,很多事情都是从简单到难,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渐锻炼的。

我们要经常用行动对孩子说“你能行”,而不是觉得“你能行”却不允许你动手做。不允许动手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或者怀疑孩子的能力。要用行动认可孩子,让孩子自己有能力做这件事而感到快乐,这能够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做事的积极性。

孩子是揣摩大人的高手?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看一会儿电视,再多玩一次游戏,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难以应对。

父母不愿意总扫孩子的兴,更不希望成为孩子眼中的“大恶人”。但是,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许多家长发现,经过种种努力后,自己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

孩子,错的是我们……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和一颗完美的果实的生长路径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关的事。上周三,我参加了一个在莞城举办的留守儿童的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前,有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指导台下的小朋友们彩排,彩排的主要内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谁不会啊,为什么还要彩排?可是再结合实际想一下,您就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当下在社会上,凡是举办活动,最不能缺的便是领导。

而领导来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鲜花和掌声。自从“八项规定”颁布后,“鲜花”这个东西已因带了“奢侈品”的性质而很少出现在会场上了,但“掌声”则作为朴素且安全的会场必需品被保留下来。且正因其又朴素又安全,所以还被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起来。于是,“领导”出场时,掌声整不整齐、热不热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鼓掌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会想到: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嘛!对,这就是形式主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输了形式主义的观念。

还有一个事,发生在上周五。我们有一个“圆梦计划”,就是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访了一个11岁的小朋友,母亲说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小朋友却当场反驳:“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鸟’了呢?”她母亲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鸟’啊,你1岁以前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只能很无奈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家长为了得到资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谎,我不知能否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事看起来着实让人痛心,11岁,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这时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说孩子是果实,那教育便是那勤劳的小蜜蜂,是孩子结出完美果实的最基本的保证。

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则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孩子刚生出来,是一张白纸,周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习惯、行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

假若上述的排练为领导鼓掌、母亲在孩子面前撒谎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影响着他们,那么长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也会被引发出来,那时候,鼓掌则成了麻痹孩子的一个动作,不诚实恐怕也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习惯之一。

上周,同样因为“圆梦计划”,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女子,她被丈夫抛弃,5岁的女儿由她一个人拉扯长大。母女俩经常被人欺负,绝望之际,女子上楼准备跳楼自杀。当她抱着女儿站在天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女儿问她:“妈妈,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没有见过那个小孩,但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我们……

孩子爱说谎可能是大人“惹的祸”


幼儿做错事,可能会因害怕受家长或老师的惩罚而养成说谎的毛病

孩子“不合群”、爱“搞破坏”,我们该怎样教育?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做错事儿,有的家长会大吵一顿,甚至大打出手。其实,这种做法会导致孩子因害怕受惩罚而养成说谎的毛病。昨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河南省培训班开班,《指南》中不仅列出孩子在4岁、5岁、6岁时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还列举了一些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有些教育方法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借鉴。

幼儿做错事莫斥责、打骂

“给你说了,不让玩水,看裤子湿了吧?”看到4岁多的儿子弄湿了衣服,李女士朝孩子屁股上就是一巴掌。像李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其实,家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可能会让孩子因害怕受惩罚而养成说谎的习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和老师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打骂,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做法,以后改正就行了。

家长要教给孩子交往技能

有的孩子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块,总显得很不合群。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教给孩子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比如,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到同伴的活动中,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可以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家长还可以利用相关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等。

家长要容忍孩子“搞破坏”

小浩宇的妈妈,一直搞不明白孩子怎么那么喜欢搞破坏。给他买的玩具都被浩宇拆得七零八落。浩宇妈妈担心孩子成为“破坏王”,打算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了。

其实,孩子拆玩具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心驱使,并不是搞破坏。家长要容忍孩子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并且要引导他们玩后收拾好。家长应多为孩子选择些能操作、多变化的玩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

原来聪明宝宝是这么来的


体重的奥秘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在体重的正常范围内(2。5公斤~5。0公斤),出生时越重的婴儿将来越聪明,至少到青年前期是这样。纽约市的科学家对3500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研究者用传统的方法测量了儿童的智力,并对这些儿童的兄弟姐妹也进行了测量,以便把出生时体重与营养等其他因素区分开来。研究发现,儿童在七岁时的智力与出生时的体重直接相关:出生时体重较重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得分较高。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较重的婴儿出生前的大脑发育在关键期获得的营养较多的缘故。研究还发现,男孩出生时的体重与未来的智力发展方面的关联要比女孩大。

英国的一项大型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研究人员对出生于1946年3月某周内的3900名婴儿进行了为期40多年的跟踪研究,以期发现出生体重与日后智力发展的关系。研究人员在这些婴儿长到8岁、11岁、15岁、26岁和43岁时对他们进行了智力测试,结果显示出生体重确实影响日后的智力发展。两者之间是相关的年龄是8岁。8岁时在阅读理解、单词发音、词汇和非言语推理的综合测试中,出生时体重较重的儿童比较轻的平均得分高44%。这一差异一直保持到26岁。但当他们11岁时,其差距降低到30%。到43岁时,已经很难测出出生体重对他们智力的影响了,这可能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超过了出生体重的影响。这是首次对婴儿出生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与其智力关系的研究。此前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低体重儿(2。5公斤以下),结论是他们将来的智力发展很可能不健全。

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


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也是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所以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而且,沟通要无形地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完成。

家长总是期待假期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一下,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行吗?

甄中科: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永远读不完。家长应该是随着孩子一起同步成长,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假期的期待上。一个家庭搞好沟通、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不是拥有多少财富,物质条件的良好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心里环境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摇篮,也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恐怕是一本书也说不完。

做到经常与孩子沟通,这可能吗?

甄中科: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其特征、需求不同,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方式、沟通语言都会不同。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时期感兴趣的事情来沟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所提问题有些幼稚,脱离实际。其实,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

学龄前孩子主要培养合群性

与学龄前孩子沟通要注意什么?

甄中科:0-6岁的孩子,其安全的需要是主要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温暖,在这一年龄段家长主要对孩子进行生活方面的照顾、健康方面的关注。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有过脑外伤、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对他_生都会留下影响。

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上面,3岁前是孩子和谐的心理态度、健康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孩子,譬如,家长对于不喜欢的来访者或电话,即使在家也随便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无形中教会了孩子说谎,但是你认识不到这一点;又如看电视过程中,对内容的评价不回避孩子,这些是不应该的,孩子应该看孩子的频道,家长与孩子应该有所区别。

在1岁前(特别是7-9个月),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爬行训练。这对孩子的感觉统和能力有锻炼作用,感觉教育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有多动的表现,甚至影响孩子的形象,产生自卑感。

在德育方面,幼儿园的小朋友主要培养的是合群性,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游戏的愉快、分享食物。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独立性、任性,但家长常常这样教孩子一“他打你,你就打他,我们的孩子不能吃亏”。其实,幼儿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比竞争能力更重要,对孩子以后事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

孩子上了小学,沟通时又要注意什么呢?

甄中科:名正言顺,这时家长酋先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以为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其实,中国的文化教育底蕴是很深厚的,“最难的难不过中国的方块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学习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家长要陪读,要一笔一划帮着写作业。而且,学问不仅仅是老师教的,还要鼓励孩子问同学,与小朋友交换不同看法。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放学以后在~起做作业,这种小组学习很值得提倡。

其次,还要关心孩子的在校情况(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培养孩子落落大方、积极、快乐的惰绪,不要斤斤计较,这就得从自己做起,譬如丢了一块橡皮,裤子屁股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多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带孩子去参观科技展、看儿童剧,而不是去逛商场买衣服、去证券市场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家长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涂,举个例子,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有的家长就揣地一脚,说都是这地的错。这明显不对,会养成孩子委过于人的毛病。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要循循善诱,不能以粗暴态度对待,也不要~味迁就。

在是非教育过程中,有些事情家长确实说得对而且很有道理,但孩子不服气,怎么办?

甄中科:口服就行了,不要强求孩子灵魂深处的东西;要允许孩子有疑问,有不同看法。有些家长就犯这样的错误--“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是大人,什么话不是说过一次就行了,况且大人也不是圣人,也不会被“教育”过一次就记住了。

家长可能假期把小学生交给老人,这时应该注意什么?

甄中科:从中国总体情况来看,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忙,老人带孩子是有正面意义的。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而且老人心细、有耐心,但是因为老人体质方面变弱,无法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不能跟孩子一起运动做游戏。有条件的话,夏天应该多带孩子去游泳,冬天溜冰,而不仅仅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然后给孩子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

在监督孩子作业方面,老人虽然无法辅导孩子了,但是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假期同步作业。

最让家长不放心的是,老人比轼娇惯孩子,其实,不管是年轻的家长,还是爷爷奶奶们,要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挫折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中的维生素,如果孩子有理性的家庭成员、爱他的老师们,这个孩孑的童年是最幸福的。

相信《原来影响孩子的竟然是我们大人自己!》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