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04-04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儿子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昨晚,时间充裕,给儿子讲了富翁请个仆人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在几百名的应聘人当中,挑出4个小青年最后复试。富翁请这4个人独个走进一个装饰豪华的房间。第一个小男青年走进来,在椅子上坐了一会,见没有人来,他开始打量这个房子,他发现在在桌子上有个罩子,他很好奇,于是打开罩子,里面装的是手白色的羽毛,在可是当他想盖住的时候,羽毛已经漂满了屋子,富翁打发他走了。第二个男青年进来的时候,发现在桌子上摆着一大盘子的娇艳的红樱桃,他想这么久也没人进来,我吃一个樱桃也不会让人发现少了什么,于是他挑选了一个最大的樱桃放在嘴里,可是樱桃并不如他想像的那么好吃,又涩又酸的,难以下咽,只好吐了,这时富翁走进来,直接开了他。第三个人进来的时,他发现这个房间里的抽屉只有一个没上锁,好奇心让他伸手去开这个抽屉,这时富翁正好走进来,他也被OVER了。yjS21.COM

最后一小伙子走进屋子,一直坐那里一动不动的,半个小过去了,他还是坐在那里不动。富翁终于走过来了,问他:“难道你不好奇吗?你不想看看这东西吗?”小伙子回答:“我从小妈妈就教我,去别人家做客不要对别人的任何东西好奇,在没有经得别人同意时,不能动任何东西,更不能觊觎别人的东西。”富翁听后,很高兴,然后他和小伙子像父子一样一起愉快地生活一了很多年,最后当富翁死后,给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

儿子听这个故事后,我问他有什么感想,他说,这情况有点瓜田李下。爸爸走过问他:“宝宝,瓜田李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走在西瓜地里的时,不要弯腰去系鞋带,这样会被人怀疑他偷西瓜,一个人走在李子树下时不要用手去整理帽子,这样会被人误会想偷李子。”“嗯,宝宝是真的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同时也告诉他:“以后去小朋友家玩时,也不能觊觎小朋友的东西啊,在没征得别人的同意是不能动别人的东西哦。不过宝宝在这方面以前就做得不错,以后也会做得很好的。”儿子高兴地点点头。我们可以睡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教子疑问:儿子的话不无道理


教子疑问:儿子的话不无道理

今天天气不错,我和老公一商量决定乘车带孩子回老家,正赶上老家桃园的桃子熟了,我妈妈非让带些桃子回来给儿子吃,没办法只好用袋子装了十几个桃子,另外还带了十几张黄面饼子。一路上我们三口都很开心,坐在10路车上听着手机里的《欢乐颂》,心理美滋滋的,不想一会儿就到了美联门口,要下车了,老公一手拎着一小袋桃子,一手拎着黄面饼子走在最前面,步履匆匆,我在后面叫了几声让等等,老公也还是没有停下来,我和儿子只好跑步追赶,终于在楼梯口追上了老公,老公把袋子递给我说:“你掂上去吧,我把煤棚里的电动车充充电。”我刚接过袋子要上楼,没想到儿子一把接过袋子说:“妈妈,您身体不好,独自上楼还喘气呢,拎东西的任务就交给儿子了,走吧。”听到儿子这样说,我很感动,其实我儿子一直都比较关心体贴父母的,也很懂事。过了一会儿,老公上来了,我有点生气就问他:“干吗下车不等我和孩子,只顾自己往前走。”没曾想,老公比我还来气,“我生儿子的气了,看到我拎着袋子,儿子也不知道帮忙拎,这么大了也不知道关心父母,我比较失望。”听老公这么一说,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你说儿子不知道关心父母吧,他怎么知道关心我,不让我拎袋子呢,我犯愁了,该不该批评儿子呢?

带着疑问我叫来了儿子,把老公生气的原因说给儿子听,儿子听完马上说:“妈妈,您不是经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人都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呀,再说我爸爸是个男人,正值壮年,拎那么点东西是轻而易举的呀!如果是妈妈拎,我肯定会帮忙的,可爸爸是大男人,自己能拎动就应该自己拎,不是吗?”一时,我无言以对,想想儿子说的也有道理。

“尊重教育”中的误区:过度关注与太多道理


家长的过度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受西方尊重教育思想的影响,一般不采用责骂的方式,而更多地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将年幼的儿童等同于成人进行沟通,殊不知这种交流方式表面上民主尊重,实际上高度控制。这类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预设的目标发展,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自我探索与自我发现。

对孩子的"尊重"教育存在很多误区。

1、智力至上。智力至上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3-4岁时,孩子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往往让初为父母者惊叹不已,这很容易让父母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而不是性格培养。有的孩子可能天性聪明,但聪明的代价是对外界的评价过于敏感,这是同一特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敏感的天性,将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恰恰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身上的这种双重性。

2、过度关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主要表现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我,刻意为孩子营造一种虚假的"甜蜜和温馨",孩子也因此没有机会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还容易误解他人的意思,如不能理解老师的真实意图等。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还表现在事无巨细都要弄个水落石出,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

3、太多说教。太多说教和喜欢讲大道理是中国父母最常用、也是最无力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缺乏机智和循循善诱的引导。

4、过高期望。现代的年轻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过高。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我想这正是孩子畏难、爱哭的重要原因:害怕失败,害怕因此让父母失望。

5、灾难思维。父母总喜欢给孩子做评价、下结论,特别是针对孩子的弱点,先入为主,并过于主观和武断地预测孩子的未来,忽视孩子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其潜力和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何不给孩子的发展多留一些空间呢?因为父母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预期,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自我预言实现效应。

建议

育儿焦虑是知识型父母、特别是知识型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忍不住想要自己出面帮助孩子解决。然而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直接经验,而不是父母的宝贵的但是间接的经验,犯错误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直达目标,不仅对孩子自然成长的力量缺乏信心,而且对自身的教育效能缺乏信心。这类父母往往一方面重视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怀疑自己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方式矛盾、多变,让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建议因育儿而焦虑的父母反省自己的育儿方式,在以下两方面有所改进。

1、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同于学校,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只是给孩子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情感发展的安全基地。家长千万不能缺乏清晰的自我边界,不要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我,过多地卷入孩子的生活,就不能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事实上,孩子的性格不是大人刻意培养出来,而是在与家长的相处中,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形成的。建议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让孩子在没有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探索,自己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

2、尽可能少说多听。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艺术乃至一种冒险,我们不可能万无一失,我们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如果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否不再变得那么重要,如果我们真正能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的个体,如果我们内心深处接受孩子的全部特质,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而不是教导孩子,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不加干预地听孩子说而不是自己说,如果我们不是以貌似民主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话,我相信孩子会健康成长。也许,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我们不去制造问题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尽可能理解孩子,默默地陪伴孩子成长。

教育警示:小事中隐藏着大道理


生活中,我们无意有意的会去注意一些小而见大的现象,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小事情特别地反映了一个道德观念或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人们都会拿出来“以小见大”地警示更多的人。在宝宝教育的阶段,这些问题同样也显而易见。

孩子在成长的环境中,接触到你给予的和你还没有给予的现象都会表现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因此,我们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千万不能忽视!

例如:你和宝宝走在路上,路边形形色色的路人,或许还包括路边沿街乞讨的人,还有竭力清扫垃圾的清洁工。或许这个时候你也不会下意识的警觉,你的孩子此时此刻在思考着什么?当孩子弯下腰去捡掉在地上的一块饼干,或者指着捡垃圾的老爷爷问你:“妈妈,这是不是就叫做老无为(老无为就是说:年纪大了没什么用了,只能捡捡垃圾了!”......)?”的时候,显而,孩子的理解是错的!但是这个时候你是怎么回答孩子的呢?问题或许在这里就出现了。

也许根本不是刻意,或许很多家长压根也没有,也不会去注意、分析自己这样或那样的言语是否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提醒孩子什么事情该做或者什么事情万万不可以去做时,常常会用吓唬或者片面的描绘达到让孩子疏远的效果。但是,在这里存在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在你形容的言谈中,是否已经无意识的教会了孩子不正确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奋发读书,经常顺着孩子的意思告诉孩子:“是啊!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可不能像那样子以后捡垃圾哦!又脏又臭的。”我们不排除有这样的方式来警示孩子好好读书,不能浪费时间。但是似乎同时告诉了孩子什么是“歧视”!从此在孩子学习和复制能力飞快成长的阶段,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在孩子接触到的任何信息里也许就隐藏了很大的教育观念,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思考 从儿子幼儿园生活想到的


大学时候学的是师范专业,工作许久后,渐渐的离教师行业越来越来,同学中许多人坚持的站在了三尺讲台上,晒着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欣慰的看着自己带的孩子一拨拨的离开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这时的我,多是羡慕的。

儿子的出生,让我茫然不知所措,一是我没有足够的耐心,二是工作生活的压力,让我没有充分的精力。

儿子二岁半的时候,我说服他外婆,将他送进了小区里的幼儿园,可能是祖辈溺爱的原因,加上性格强势外婆的影响,小小的他特别倔强,喜欢打人,送亲子园后,由于受到老师的管教,小家伙很不适应,每天送去都跟我拼命一样,经常是好说歹说不行

,硬着心肠连拖带拽的送进去了,心里一阵内疚。

因为是私人开的亲子园,老师也是经常换来换去的,所以也没有指望孩子能学些什么,和老师的沟通多数是在孩子的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能否融入集体,这方面小家伙做的并不是很好,打人的毛病依旧存在。

亲子园的教育,不能用失败来说,毕竟只有两个老师,园长是照顾生活的,另一个教学习的老师不稳定,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能帮忙照看孩子,孩子健健康康的,就基本满足我在孩子这阶段的要求了。

因为亲子园,相当于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段时间,不知道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的行为,每次他犯了错误之后,总是狠狠的打自己的脸,来缓和批评者的怒火。对此,我非常诧异,反复跟他强调,你知道错了就可以了,下次记得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了,老师和妈妈批评你,就是要你记住,但不是要你自己打自己,事后我多次跟老师沟通,小家伙很敏感,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控力差了一点,老师教育批评的时候也尽量采用平缓的语气,后来慢慢的小家伙这个毛病就没有了,当然这得感谢老师的耐心和细致。、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教育,老师的耐心和因人而异的细致观察教育很重要。

13年9月,将儿子送进附近在本地比较知名的幼儿园,一是有几个同事强烈推荐,说在这里孩子的成长较快,另一方面,也是考虑接送相对比较方面。因为比较知名,我忽略了教师是不是够细心耐心,忽略了学校的种种要求,尽量予以满足。

从一开始,我就预感可能不太妙,该幼儿园因为知名,扩招了一个班级,不知道老师是不是临时招聘的,抑或是别的分园调剂的。幼儿园第一天开家长会,安排在总园,当天宣讲之后,安排各班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老师并没有出现。我们多数家长理解为老师太忙,开学的事情太多。儿子入园第一天,将老师要求带齐的生活用品送上后,想问问老师心中的疑问,以及想跟老师说下孩子的秉性,希望老师更好的教育,喊了几声,老师不知是没听见还是太忙,不想搭理,此时,不好的预感真正产生了。

因此,我又得出一个看法:幼儿上学第一天,老师的接待礼仪是家长和孩子对老师的第一印象,短短的2个小时礼貌热情周到的接待相信能给家长对今后孩子在这里的成长以很大的信心。

忽略一开始的不好想法,作为家长,我努力的想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建议老师能否建立微博、博客或者建立一个QQ群,以便及时在网络上发布一些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老师很正统的回答了我,我们不是每天都上网的,有事我们都会在教室的看板上贴的。可怜我们这群下班很晚,只能依靠祖辈们接孩子的新爸新妈们,由于爷爷奶奶不认识字或者看不懂老师看板上的内容,第二天送宝宝的时候,通常老师要求配合的工作已经无法完成了,这样无意间就激化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老师认为家长忽略孩子,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去,教育的重担全都推给了老师,责任过于重大;家长则认为老师不能充分考虑家长的难处

悟出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


1.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2.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3.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4.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园共育《儿子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道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