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两部与“隔代教养”有关的影片,在台湾引起众人的关注。
一部是由台湾女导演王小隶执导的《拥抱大白熊》。
这部片子讲述一个小男孩,在父母离异后被送至外婆家托养,和同样缺乏父母关爱就读中学的表姐相依为伴。强烈渴求亲情之爱的男孩,为了唤回爸妈的关爱,结交损友,甚至自导自演绑架案玩失踪……
另一部则是吴念真拍摄的纪录片《阿祖的儿子》。
同样是以“隔代教养”为主题的影片,却引起不同的反响。
小成本拍摄的《拥抱大白熊》,由于导演是以爱与宽容为主述点,所以让观众在看得心酸之余,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来思考“隔代教养”。
《阿祖的儿子》则引来一片批评。因为这部纪录片所采访纪录的对象,都集中在台湾低收入、低学历群的家庭;且是一些背景特殊——如单亲、外籍通婚、未婚生子的个案,却避而不谈一些中上阶层的父母,平日把小孩放在爸妈或保姆家,放假才带小孩回自己家来“玩一玩”;或经济条件较好和“有办法”,可以请来外籍劳工照管小孩,另一种形式的“隔代教养”。
我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隔代教养”所带来的一些困扰。
儿子八个月大时,我在“讨厌妻子做家庭主妇”的丈夫的驱赶下,重回电视台工作。在“经济恐慌”心理因素促使下,丈夫让我将儿子交托给“价钱好商量”的婆婆照顾。
却未料避着公公出外兼职存私房钱的婆婆,并不乐意我们一厢情愿的安排,于是便看自己的姊妹、女友们哪个有空,就将孩子塞到哪家去,然后在我们下班来接孩子前,再把孩子接回她家。
八个月大的孩子恰是开始认人的时期,可怜的儿子每天都由不同脸孔的阿姨们照管,据说整天都哭个不停。这个情形直到三个月后某一天,丈夫提早下班去公婆家接孩子,才被我们获知。
那三个月“居无定所”的日子,在儿子心中应该留下了极大的阴影,让原本温和、爱笑的他,变成一个焦虑、爱哭、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这个在托养上所犯下的错误,我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努力用各种方法去弥补挽救,但直至今天,虽然儿子给外人的印象是一个阳光少年,但为娘的我,却仍忐忑不安于他还怀有那“病根”。
女儿一岁时,我又在丈夫的驱赶下,再度回到电视台任职,将女儿交托给娘家妈妈来照顾。当时母亲已六十多岁,身子骨虽然尚称硬朗,但一方面实在是“带怕了孩子”,另一方面也很想能享受些自由自在走走玩玩的“老福”,所以实在没有替我带孩子的意愿,但却因我的住地距娘家不远,她又曾替我姐姐带过孩子,若不接受帮我照管女儿,怕受到亲友邻居的批评。
而我在将女儿“赖”给母亲后,因为很“放心”,因此隔三差五地让女儿晚上都住在母亲家,以便在下班后可以专心照管已经入幼儿园的儿子。
我娘家父母把我女儿照顾管教得很好,那些发生在旁人家“隔代教养”中,因娇宠过度而造成不好好吃饭、任性、骄横、霸道等的坏毛病,我女儿身上一丁点都见不着。
但这“放心”的假象,却在某一天我送女儿去娘家的半路上,被女儿的一句问话给戳破。
“妈妈,我今天从幼儿园放学后,是回外婆家还是回‘你家’?”女儿抬着小脸问我。
“说什么‘你家’啊,妈妈的家不也就是你的家吗?”
“对喔!”女儿应了这句话后,露出沉思的表情,然后说了句让我至今想起来还觉心痛的话,“妈妈,将来我长大有小孩后,我要买一个大大的房子,让你一起住,这样我的小孩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的家了。”
跟一位女友谈及此事时,女友眼眶红了起来,说她能体会女儿话里渴望“情感安定归属”的辛酸心情。
原来自小女友就被她父母送至另一城市的外祖父母家寄养,直至高中父母设法调职到与外祖父母同一城市,她才得以和父母同住。
虽然她在外祖父母家备受宠爱,但却没有办法给她“真正”家的感觉,她仍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抛弃不要,“寄人篱下”的孩子。
这在她心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感情空洞,使她长期受困于既想拥有被爱的权利又怕被排斥,陷在表里不一矛盾挣扎的情绪中。
有一位也是自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朋友,他因为另有一个由父母陪伴长大的弟弟,因此兄弟俩经常为争风吃醋而争吵打架。
还有几位也是由长辈或保姆长期照管的朋友,多半个性都十分的敏感、善妒,并伴随有刻意去讨好迎合他人,或是用自暴自弃、放纵本我来获得注意的极端行为。
因为即便照管孩子的人再疼爱孩子,他们的爱,更多是放在满足孩子的生活与安全需要,对于更高一层次的“情感归属”,只有父母才能满足孩子。
过来人支招
千万不要为贪图“省钱”,和一时的“省力”、“省心”,而不去考虑长辈或保姆是否“有心”和“有能力”去照管好孩子;不要因为“放心”,就偷懒疏忽了对孩子的关爱。
另外在安排孩子托管之前,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向孩子说明父母这样安排的原因,及父母难舍的心情,以减低孩子“被父母抛弃”之感。
公说婆说
隔代教养之好处:
1.老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恰好弥补了年轻父母的不足。
2.老人吃苦耐劳,有耐心,有时间,有精力,动手能力较强;将他们的特长(琴棋书画、文化课知识、务农经验、各种技术工种及研究方向)与孙子的学习结合起来,也可以节约一大笔教育支出,和节省雇保姆的一大笔开销。
3.子孙可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锻炼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亲身学习体验尊老爱幼。
4.可以从老人那里学习朴朴实实的生活点滴。
5.儿女有自己父母做可靠的后盾,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需先注意的是:
1.要事先沟通好,让长辈做好带孩子的准备工作(如买上几本科学育儿方面的书送给长辈,跟他们一起观看一些育儿节目)。
2.帮带孩子的长辈必须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或住在邻近,让孩子可以天天与父母相处,以满足孩子的“情感归属”。
国际儿童节,孩子们可以期待家长送上心仪已久的礼物,度过一个开心的节日,而大多数家长们在陪孩子过六一儿童节的同时,仍免不了要为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劳心费神。
当然,操心孩子学前教育的不只是中国家长,外国家长也不例外。比如,在韩国,为了能让子女进入心仪的幼儿园,家长们也要排长队,甚至家长本人还要接受幼儿园的考试。
日本:公立幼儿园
家长收入越高收费越高
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日本幼儿的入园率一直低于3%。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重视幼儿教育问题,通过相关立法、政府拨款,使得日本儿童的入园率不断提升,目前超过80%。
私立幼儿园占多数
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可分为两大类:幼儿园和保育所。二战之前,幼儿园主要是针对富裕家庭3至6岁的儿童;保育所则针对平民家庭0~6岁的孩子。前者隶属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后者则隶属厚生劳动省(相当于我国卫生部)。
日本的幼儿园又有公立和私立之别。其中,私立幼儿园总数超过一半,所接收的儿童人数更是超过7成,可说是幼儿园中的多数派。不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都不免费。一般来说,公立幼儿园收费要比私立幼儿园便宜。
收费与收入挂钩
日本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由相应政府机构规定,有趣的是,家长收入水平不同,收费标准也不一样,交的所得税越高的家长,入园费交得也就越多。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则是统一的,一般比较常见的是每个月3万至6万日元,大约相当于2500元到4800元人民币。
至于保育所,总数偏少,而且,上保育所必须要有父母双方均在职的证明,以及没有同住成人亲属可以照顾孩子的证明。
保育所的收费方式与公立幼儿园相似,家长收入越高收费越高,一般在1万~4.5万日元,相当于800元~3600元人民币。
韩国:家长排队抢名额
在韩国幼儿园中,私立幼儿园占多数。除了数量差别巨大外,韩国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的收费差别也相当大。2011年,首尔公立幼儿园的月均收费为3.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0元),而私立幼儿园月均收费则高达31.3万韩元,相差接近10倍。
因公立幼儿园太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而那些水平高、信誉好的私立幼儿园大多先以“特招”方式招收大批学生,然后才按报名先后顺序招收剩下为数不多的名额。为了争抢这些名额,韩国家长们不得不大排长队,有的家庭全家出动轮流排队,还有人干脆做起了代人排队的生意。
很多中产阶级家庭会选择将子女送进英语幼儿园,即使收费更高也在所不惜。有的甚至要求学生家长接受英语面试。通常情况下,如果家长英语发音不好或很差,孩子就会被拒收。如此激烈的竞争,让不少韩国家长感叹“送孩子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
美国:幼儿园作业成堆
与大多数国家实行12年义务教育不同,美国实行的是“P+12”义务教育,其中的“P”就是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学前班,也就是美国的幼儿园。
这个幼儿园通常是和小学设在一起的,未满5岁的儿童,也有各种机构可以接收照看,但大多是收费的。家长们通常会省下这笔费用,等到孩子5岁后直接去上免费的幼儿园。
当然,对于有钱人来说,公立的幼儿园基本不在考虑之列。他们往往会送子女进入著名的私立幼儿园,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幼儿园是孩子将来进入常春藤大学的最好起点。有报道说,美国一些著名私立学校附属的贵族幼儿园,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需要花费50万美元。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美国幼儿园只是孩子玩耍的地方。但实际上,近年来,美国幼儿园也在悄悄演变,越来越像是小学低年级。如今,在美国,幼儿园学生每天还要完成一堆家庭作业,由家长检查签字。
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新生儿,在许多人看来只会吃奶。睡觉和哭闹,似乎谈不上有什么心理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具有很强的心理反应的发展潜力,在后天环境刺激下能够产生心理活动。
新生婴儿有什么心理特点
新生儿在母体内就发育形成了视、听、嗅、触摸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并且具备了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通路,可以进行无条件反射。比如,当母亲把乳头放入新生儿口中时,新生儿的嘴立即就会做吸吮动作;当他的鼻孔受刺激时,就会打喷嚏;当抓挠他的小脚心时,他还会缩脚,双手双脚乱蹬。这都说明新生儿具有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能力,但这种能力是遗传而来的、与人类生存相联系的、固定的本能行为。在此基础上,儿童与环境会建立新的更复杂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学习。出生10天左右,在母亲抱起婴儿准备喂奶时,只要一做出要喂奶的姿势,不等乳头放到宝宝口中,他的口就会做吸吮动作。这就说明婴儿在多次吃奶后得出经验,学会了把喂奶姿势与吸吮乳汁的动作直接联系起来。这种条件反射就是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就是婴儿学习活动的开端。
在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之前,新生儿的脑机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许多先天条件反射是在中脑进行的。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其大脑虽然在结构上已初具成人的脑的规模,但脑的重量、容积,尤其是脑的机能还远远不够发达,不容易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比较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不能够建立刺激与反应的暂时联系。观察证明,新生儿出生后头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睡眠状态,这就是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还不能适应外界刺激物的强度,一般的普通刺激对新生儿来说就是超强刺激了,就会引起保护性抑制---睡眠。
婴儿的肤觉、视觉和听觉等在新生儿时期就都能呈现出来。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通过这些感觉器官不断地给予刺激。研究证明,缺乏刺激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新生儿是不利的。新生儿也有一种与外界交流、与人交往的需要,对于符合这种需要的刺激会作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这会促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哺育婴儿的父母亲和看护者对婴儿的精心照料和温柔、热情的爱抚都会引起新生儿良好的情绪和反应;安全而又丰富的环境刺激会给新生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智力和情绪发展的环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为宝宝一生的幸福成长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