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换牙家长多留意”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导读:孩子换牙期间常遇到各种问题,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这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双层牙现象

新的恒牙长出来了,旧乳牙还未掉,医学上称为乳牙滞留。多数滞留的乳牙有松动,但也有一些乳牙牙根吸收不足,很牢固,应该及早到医院拔除,以便恒牙在正常位置生长。

◇恒牙萌出过迟现象

最常见上乳切牙过早脱落,儿童习惯用牙龈咀嚼,局部牙龈角化增生,变得坚韧肥厚,使恒牙萌出困难。另外,乳磨牙早失,邻牙向缺隙侧倾斜,使恒牙萌出间隙不足,造成恒牙萌出困难。

◇六龄齿龋坏

多数家长对乳牙龋齿不重视,认为乳牙迟早会换掉,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影响,孩子已萌出的恒牙龋坏,被家长错当成乳牙。大约在6岁左右,孩子会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悄悄地长出一颗牙来。这颗牙是不顶替掉任何乳牙的,这就是第一恒磨牙,由于是6岁左右长出来的,所以又叫“六龄齿”。由于它不是顶掉乳牙,而是在乳牙后方萌出,所以容易把它误认为是乳牙。临床上发现不少孩子六龄齿龋坏,严重的已经发展成牙髓炎或根尖炎。新萌出的牙面上沟窝点隙明显,易积存食物残渣,并且牙髓腔宽大,易发生龋坏而且发展迅速。为了预防六龄齿龋坏,应及早对它进行窝沟封闭。

◇乳牙龋齿

乳牙龋坏影响孩子饮食,不利消化吸收,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咀嚼功能低下,颌面部骨骼肌肉缺少充分刺激,发育不足,恒牙萌出后间隙不够造成排列拥挤;乳牙龋坏发展成根尖周炎,恒牙胚在乳牙下面,乳牙炎症向下发展直接破坏到恒牙,使其釉质发育不全;乳牙龋坏成残冠、残根,不能发挥咀嚼功能,形成偏侧咀嚼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孩子面部两侧发育不对称。另外,乳切牙早失,孩子说话漏气,不利孩子正常发音。

◇暂时性错层现象

下切牙拥挤、门牙间缝隙大、多生牙是常见的牙病。

孩子换牙期间常遇到这些问题,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这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孩子爱吃手,家长多引导


导读:0~3岁宝宝吃手,父母不必太过担忧!4~5岁宝宝吃手,细心诱导效果最佳!

宝宝吃手是很正常的,宝宝爱“吃手”,是让全球父母都感到头疼的坏习惯。除了把细菌吃进肚子外,父母更担心的是,吃手会不会影响宝宝长牙和齿型呢?以下来看看日本小儿牙科专家怎么说!

虽然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医生将宝宝吃手的行为解释为“宝宝探索认知的第一步”,而一旦“吃手”变成了宝宝改不掉的坏习惯,父母就会担心起来:宝宝要咬着手指长大吗?吃手会影响齿型吗?牙齿会不会长不出来了……?

日本Midori小儿牙科医院院长和气裕之先生长期从事小儿牙齿健康的研究。他曾对日本9个小儿牙科健康门诊的1~6岁就诊宝宝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由此可见,吃手的坏习惯在全球各地的0~6岁宝宝中都甚为“风行”。

0~3岁宝宝吃手,父母不必太过担忧!

和气医生说,3岁之前,宝宝正处于乳牙的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吃手行为,还不至于对宝宝日后的齿型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有第二次的长牙机会,即便乳牙长得参差不齐,只要长恒齿时多加注意,还是有机会长出一口漂亮的恒齿来的。但是,乳牙若发育不良,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后遗症,所以,父母最好能让宝宝在3岁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确保日后的牙齿健康。

3~4岁宝宝吃手,易留下齿型后遗症!

这个年龄阶段,是宝宝牙床发育的关键期,吮吸手指的动作可能会导致恒齿前倾。因此,如果3~4岁的宝宝过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导致恒齿的齿型缺陷,例如长出龅牙等症状。3岁宝宝如果还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种方法来协助宝宝改掉恶习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识地为宝宝做牙齿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宝宝吃手时手指的反方向,做缓慢的按压动作,并注意确保成人的手部清洁。

4~5岁宝宝吃手,细心诱导效果最佳!

4岁的大宝宝还在吃手,父母一定会担心变成无法修正的顽固性恶疾。当你失去耐心时,也许会发现,越是强制地帮宝宝戒掉吃手恶习,越是适得其反。和气医生建议父母可以在宝宝吃手时,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导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复“提醒”(在宝宝没有吃手的时候,也一直唠叨着:“不要再吃手喽!”)的方式来强化宝宝吃手的意念;如果想让宝宝了解吃手的害处,可以透过讲故事或一些生活化的方式来讲道理。

一般来说,人的恒齿会在6~13岁之间发育完成,因此,在6岁之前让宝宝改掉吃手习惯势在必行。但在此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的是,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导正更需要耐心和方法,聪明的父母,祝你们成功!

孩子不敢交往,家长多鼓励


导读: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小孩子最容易塑造,多给孩子以鼓励,让他们成为社交高手。

孩子在交往中表现胆怯,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生性气质造成。这类孩子对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应较为缓慢,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适应;也有的孩子神经类型弱,表现过于敏感,易紧张,对不熟悉的人、事、环境本能地感到害怕。

2、环境影响。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对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联系少,缺乏交往经验;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婴幼儿大多数被关闭在室内,缺少学习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胆怯。

3、教育上的问题。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长强求孩子叫人、表演等。孩子因缺少心理准备或紧张而不愿意时,受到父母的逼迫、责备,造成孩子怕交往。平时对待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孩子做错了事就受训斥,孩子因怕失败遇事退缩。父母过分照顾孩子,什么都包办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环境,孩子丧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因在家里缺乏规范的约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投入群体中,与家里的差距太大,不能适应,产生胆怯。

怎样帮助孩子呢?

1、对因生性造成的,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受威吓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2、因环境影响的,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如邻里之间的走访,带孩子外出做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到公园、街上看看往来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龄相仿的孩子,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一起玩耍……

3、父母应正确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家长要积极开导换牙期的孩子


导读:换牙期的孩子容易引发各种事件,家长们要格外重视孩子的换牙期,以免意外事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的孩子牙齿怎么长得这么丑?本来长得好好的乳牙,换牙后,门牙变得又黄又大,中间还分开好大一条缝!让我的孩子活像只‘丑小鸭’!”有不少家长向记者抱怨。当记者咨询口腔专家时,专家笑着说:“不错,那就是儿童的‘丑小鸭期’,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要经历,但80%的又黄又丑的大门牙都会慢慢自己长好,父母不必杞人忧天。”如果将蔬菜水果搅拌成泥喂孩子或纵容孩子吮手指、咬嘴唇,那就得担心孩子成为门牙怎么也长不好看的20%的人群了。

新门牙牙缝宽咋回事?

牙缝会自己变窄切忌学大人剔牙

张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到医院口腔科门诊求治。孩子新换的两颗门牙之间牙缝过大,影响美观,张女士听说用小橡皮圈套在两颗门牙上牙缝就能变小。谁知,孩子说这两天上牙龈疼痛明显,还出血。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耿瑞月说,像张女士的女儿这种门牙牙缝过大的情况临床并不少见,即在恒尖牙萌出前,上颌中切牙之间出现的间隙小于3毫米都属于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只有在尖牙萌出后中切牙之间仍有间隙或尖牙萌出前,中切牙间有3毫米或以上的间隙才需进行治疗。而张女士用橡皮圈套在女儿牙上,是很危险的,如果再不及时取出,两颗新萌出的牙齿恐怕要受到更大的伤害。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科主任赵玮认为,牙缝变宽要分两种情况对待:一种是正常现象,换牙初期由于恒侧切牙的牙胚挤压门牙的根端,使门牙牙根向近中,而牙冠向远中倾斜的结果。间隙随着侧切牙以及尖牙的萌出而消失,而无需特殊处理。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丑小鸭期”,大多数孩子都属于这种情况。而另一种是由多种异常因素造成的,不会自行消失,有时两个门牙出现异常的多生牙或者上唇系带附着过低等造成异常,就应当及时检查及治疗。

很多家长喜欢饭后用牙签剔牙,如果儿童模仿家长用牙签剔牙,对乳牙十分危险。因为孩子的牙齿排列本来十分紧密,一般吃东西并不会将食物嵌入牙齿中,如果形成剔牙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把牙缝越剔越宽松。一旦牙缝变大,食物就容易被塞进去了。食物残渣发酵后会引起儿童牙龈炎、龋齿等疾病。而且孩子剔牙力度太大,不小心也会弄破牙龈表层导致牙龈出血。

“铁将军把门”,如何对付大门牙?

恒牙不会再长,长在孩子嘴里“显得大”罢了

芝芝长得很漂亮,红唇白牙,是幼儿园出名的小“主持人”,但进小学换牙后,就再也不爱笑了。细心的妈妈知道她的秘密:换牙后新长出的两颗大门牙超级大,像把门的铁将军一样,一咧嘴笑大门牙就占据了人们的视线,新认识的同学取笑她,再也没人说她像“公主”了。

“这只是暂时的,不到两年,就再也不觉得门牙大了。”赵玮解释,其实门牙并不是真的大,只是“看上去大”。首先,孩子在成长,恒牙肯定长出来会比乳牙大一点。其次,门牙长得快,这时旁边的恒牙都没开始长,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当然会生长得大一点,但两年内旁边恒牙长出就自然限制了门牙;最重要的一点是,“觉得门牙大都是家长的错觉”,恒牙定型后不会再长大,所以放在孩子的小脸、小嘴中不匹配,才显得“超级大”,随着孩子脸形一天天长大,骨头发育、面部发展,等孩子成年时门牙就会和脸形大小十分协调、般配了,“所以我们说时间会让孩子由‘丑小鸭’变‘天鹅’”。

乳牙脱落恒牙却不长出来

乳、恒牙替换一年之内都算按时

赵玮说:“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丑小鸭时期’太长了,乳、恒牙不按时替换。其实,在一年之内长出来都算按时。”乳、恒牙交替有个过程,没有“冒尖”不等于没有开始长,只是家长看不见而已。其实从乳牙脱落到恒牙的萌出大约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当然,不能排除病变、外伤引起的异常情况,一般对于一年以上牙齿还未替换的儿童,医生会建议拍X光片排除异常情况。她提醒,如果孩子受外伤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如果乳牙脱落过早,或习惯用牙龈咀嚼食物,牙龈变得坚韧使恒牙难以萌出,应到医院处理,采取措施帮助恒牙萌出。

儿童门牙畸形成因何在?

吮指、吃果泥的孩子是高危人群

“现在条件好的家庭都流行用搅拌机把水果、蔬菜搅成泥甚至汁喂给孩子吃,不锻炼孩子的口腔肌肉,牙齿怎能长得好?”赵玮说,不爱吃蔬菜是很多小朋友的通病,但饮食中各类营养素要充足、平衡,多吃富含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对颌骨的发育必不可少。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蔬菜,便搅拌成泥状喂孩子,这对于乳、恒牙的正常替换非常不利,不锻炼口腔肌肉导致乳牙根不能正常吸收,恒牙不能正常萌出。

“有的孩子喜欢吮手指、咬嘴唇、舔牙齿,这些毛病看上去不打紧,实际都可能导致门牙畸形纠正不了。”赵玮说,千万不能忽视孩子这些小动作,它们都会牵动上下颌“不正当”前伸,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上颌前凸或下颌前凸,日后的“大龅牙”或“地包天”可能就是这些坏习惯造成的。

换牙后牙为何发黄?

乳牙白、恒牙黄才正常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没换牙时牙齿白白的,怎么新换的牙却变黄了?”

凌征宇说,新长的恒牙比乳牙黄很正常,这是由于恒牙钙化的程度比乳牙高,也就是说,恒牙牙釉质的透明度比乳牙好,而牙本质的颜色偏黄,在“透明”状态下黄色本质透出来当然显得黄,而乳牙钙化程度低,透不出黄当然显得白。因此,一般情况下恒牙比乳牙略黄。但这种黄应该只是相对乳牙的白深一点的淡黄,如果黄得比较厉害,还是要就诊,考虑是否有病变。

刚换的下前牙太拥挤?

下牙轻度拥挤会自己长好

与上门牙的“大大咧咧”恰恰相反,很多孩子的下前牙却呈现出“拥挤”的情况,有的甚至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看上去像“被啃过的玉米”。

凌征宇说,下恒切牙萌出初期,由于恒牙的近远中径远大于乳牙,可能出现轻度的拥挤,但这种拥挤只是暂时的,以后随着颌骨和牙槽的生长会有所改善。如果严重拥挤的状态下,可以考虑拔除乳尖牙或乳磨牙以解除下前牙的拥挤,但这必须由医师操作。

家长注意:

防止孩子“丑小鸭期”自卑

长年在儿科与孩子、家长打交道,赵玮揣摩出一个规律:换牙期的孩子自尊心已经建立起来,对于门牙好不好看这种“敏感”问题往往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在乎。如果有大龄孩子取笑正在换牙的孩子,或是家长、客人以此作为话题当面捉弄,孩子就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真的是只“丑小鸭”,有的孩子甚至由此拼命舔牙齿希望快点长出来,结果却适得其反。

赵玮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小朋友,好看的“白天鹅”都是由“丑小鸭”变过来的,现在门牙脱落、长得不好看就是一个丑小鸭蜕变的过程,证明“你快长大了”,同时告诉孩子,每个小朋友长大都要经过这个过程。这样,孩子就能比较理解和接受儿童时期必经的丑小鸭期了。

宝宝发脾气家长多关爱


导读:爸爸妈妈面对1岁左右、正在学习诸多新东西的宝宝时,也应该表现出相同的耐心和容忍度,并随时准备好在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之前及时控制局面。

大多数宝宝在他1周岁左右,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这可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标志着宝宝进入幼儿期了。

爸爸妈妈发现,这段时期,恼怒和不顺心常常伴随宝宝,宝宝的脾气变坏了,家里时不时要“火山爆发”。这是为什么?

面对各种挑战

一旦开始走路,宝宝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顿时发生了变化,好奇心也随着视野的扩大而不断增强。走——这种全新的活动能力,对于宝宝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让宝宝独立地探索周围环境,而且开始了“自主学习”的历程。

请爸爸妈妈牢记:在1~3岁这个年龄段,宝宝学习到的东西要比一生任何一个时段都多得多。

现在,宝宝将要学习的主要技能和应对的挑战:

1.通过学习说话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原先是通过哭泣和叫嚷);

2.学会更加独立:走路,穿衣服,脱衣服(原先所有的日常护理都是大人照料的);

3.学会选择该吃什么和自己吃饭(原先你准备什么、喂什么,他就张嘴接受什么);

4.学会自己大小便(原先用尿布或者靠大人“把”);

5.开始学习和同龄人相处,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原先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玩,或是大人陪他玩);

6.学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原先吃喝拉撒睡和玩都离不开大人的照料和帮助)。

心有余而力不足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常常沉浸在走路的兴奋之中而废寝忘食,他一心想尝试自己的能力,喜欢做平日做不了的事情,试验自己“掌控一切”的能力,甚至想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按照爸爸妈妈的说法,“宝宝总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跟自己顶牛”。你瞧:

*门框明明很窄,宝宝偏要把娃娃车推过去,还笨手笨脚,车卡住了,就嗷嗷叫,大人帮忙,他反而嚷得更响;

*刚刚从椅子上摔下来,立马哭着爬起来,再爬一次,挂着眼泪鼻涕,又哭又笑。

频频受挫,频频发火,频频哭闹。

不少爸爸妈妈一时间还没有跟上宝宝的变化,往往以老习惯来处理宝宝的事情,依然把他当作一个时时处处需要大人照看、保护的婴儿,“不行,不能爬”、“不行,别碰那个”。有太多的不理解发生在宝宝和父母之间,于是,双方的冲突此起彼伏。

爸爸妈妈该做什么

提供安全而自由的环境

给宝宝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老是听到大人对他说“不行”,或是总是被提醒“要当心”、“不能碰”,他会变得烦躁起来。父母和宝宝之间的很多冲突、眼泪和愤怒都是可以避免的,条件是给宝宝营造一个他需要的环境——十分自由、十分安全、可以尽情玩耍的地方。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你的家改造成一个微型的迪士尼乐园,但是,时髦漂亮的家不一定适合宝宝的成长——

*所有危险的、不该让宝宝碰到的东西,譬如:茶几、矮柜、易碎易倒的物品以及所有细小的、尖锐的、易缠绕的、烫的东西统统移到宝宝看不见的地方。

*至少给宝宝留一个角落或者一间房间,在那里,他能够快乐而自由地玩耍,周围没有任何可能使他受到伤害的危险。

好奇心不应该受到限制

如果担心宝宝砸碎你心爱的花瓶,就把它收藏起来,不要让宝宝看见,而不是唠唠叨叨地嘱咐宝宝,“小心花瓶”,“别碰妈妈的东西”,那等于打击他的好奇心。

适度掌控宝宝

这个年纪的宝宝,有一个显著的年龄特点:主意大,能力差。他们在探索环境的时候,什么都想尝试,可结果却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难以应付,于是,气恼的宝宝只能大发脾气,又哭又闹。

此时,爸爸妈妈要有心理准备,明确限度,知道该怎样应对宝宝受挫折时的种种发泄行为。

这就像成年人学开车。一个好的驾驶教练会制定规则,明确范围,同时,他还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容忍度。新手们或抖抖缩缩,或胆大妄为地开车上路了,他们需要自己摸索,不断训练,以获得正确的、安全的开车技术和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练不能因为新手的一个错误而嘲笑他,或是惩罚他。然而,当新手犯下一个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错误时,教练必须及时踩刹车,控制住车子。

同样的,爸爸妈妈面对1岁左右、正在学习诸多新东西的宝宝时,也应该表现出相同的耐心和容忍度,并随时准备好在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之前及时控制局面。

减少“火山爆发”频率的窍门

爸爸妈妈不要害怕宝宝发脾气,也不能在“风口浪尖”上和宝宝对着干。宝宝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给予的关注过多,或者反应强烈,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面对嚎哭发怒、咬牙切齿的宝宝,你尽量保持冷静和平常心,这是避免“火山爆发”频繁的有效办法。

孩子换牙的学问,你懂吗?


导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控制儿童对含糖饮食的摄入,督促并指导孩子正确刷牙,定期(每半年)带孩子到医院做一次口腔检查,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口洁白、整齐、健康的牙齿。

孩子换牙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孩子开始换牙的时间可以前后不一,牙齿生长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一般出牙的时间在6-12岁,14岁以内应该完成换牙;有的小朋友乳牙脱落了几个星期,而恒牙不萌出,家长很着急,其实,从乳前牙脱落到恒牙前牙萌出大约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必要时经照X线片后未发现异常,则不需要处理。

其次,要保证孩子顺利换牙,还需注意,孩子牙齿生长与牙弓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在换牙之前,就应该经常咬一些硬的食物,如花生、豆类等,以锻炼牙弓,使其充分发育。当新牙萌出,而乳牙尚未脱落,就形成了“双层牙”,这时,应当及早到医院拔取乳牙,以免妨碍恒牙正常就位。

有的小朋友会出现新萌出的上前牙有正中离开、扭转、向远中倾斜等表现,这是“丑小鸭”期,是一种生理的发过程,而不是异常表现,不需要进行处理。由于牙齿发育期间有全身性疾病或乳牙根尖感染,会造成新牙缺损,而釉质一旦发育完成后就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补更多的钙片,缺损的牙齿也不能恢复。

最重要但往往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是对已萌出恒牙的保护,即6-8岁时,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萌出的恒牙,俗称“六龄牙”,“六龄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大部分都是他们嚼碎的,它还负责确定上睛牙弓之间的关系,引导其他恒牙排列。“六龄牙”萌出时咬合而凹凸不平,窝沟很深,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和菌斑,不易清洁,当受到细菌产酸的侵蚀,很容易出现龋坏。早期预防龋病方法,可采用刷牙、牙线清除牙垢菌斑,家长也可带孩子到医院用氟素或窝沟封闭以提高牙齿本身抗病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控制儿童对含糖饮食的摄入,督促并指导孩子正确刷牙,定期(每半年)带孩子到医院做一次口腔检查,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口洁白、整齐、健康的牙齿。

幼师资料《孩子换牙家长多留意》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家长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