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庭教育的20个规则

09-25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良好家庭教育的20个规则”,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2.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3.一个行为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4.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5.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6.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7.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8.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9.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

10.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把自己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11.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12.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13.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4.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15.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16.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居或是教育专家。

17.平时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18.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19.父母要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20.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良好家庭氛围创建的“八多”原则


良好家庭氛围创建的“八多”原则

良好家庭氛围是一种巨大,无形的资源,父母的言谈举止,明主温馨的家庭氛围都会都孩子的个性和心理发展的方向与水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多支持。

家长一定要对幼儿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发对。要支持幼儿的天性,支持幼儿的价值观,支持幼儿的行动,支持幼儿的情感表现,支持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担心。家长和教师应该多说这样的话:“好!大胆做,我支持你。”

二,多肯定。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喜欢接受或容易接受肯定,正面的引导与评价,而不愿别人时时处处盯着自己的缺点。所以父母不要直接攻击孩子的缺点。那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只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谁都一样。即使是严重出格的言语与行为也应正确使用正面的语言去矫正,例如:“这句话应该这样说、、、”“这件事应该这样做、、、”减少使用否定词语。

三,多接纳。

多接纳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博爱,但不是纵容和溺爱。作为家长,无论对聪明还是愚笨,俊美还是丑陋,顽皮还是乖巧的孩子,都以应平等的态度,无私的情爱去接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孩子。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多表扬。

表扬是一门艺术。首先父母要注意表扬要及时。其次,表扬要具体。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再次,表扬看过程。表扬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完饭后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了,这是家长不能批评。家长应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和心情就放松了,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乐意帮你干其他家务。最后,表扬在良好行为之后。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孩子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五,多鼓励。

幼儿的心理是稚嫩的,当他们遇到失败,挫折时最需要的是鼓励。鼓励者和鼓励者的话语可能使幼儿终身难忘。

六,多关注。

幼儿特别喜欢被关注,为得到关注不惜挨批评。批评也是关注,但是一种消极的关注,消极关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为人父母应用更多的时间与儿女在一起学习,一起干家务,一起游戏以及一起休息等。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要给予及时的正面强化和榜样强化,可以给予物质性的奖励和精神性的奖励。

七,多信任。

多支持的背后是对孩子的充分信任。我们平时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因而不敢放手,不敢支持。请相信孩子的自发行为,无论是探索,学习行为,还是解决问题的行为,如果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成功率是极其高的。我们应对每个孩子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学好!

八,多给幼儿自主和自由。

多给幼儿自主和自由的最基本体现就是多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满足自己。障碍和挫折时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不能做孩子的“代办者”,剥夺孩子独立思考,承担责任和磨练意志的机会。即使孩子选择错误,也能从中获得很宝贵的经验。父母因多给孩子自由与自主。

新华时评:名人更应做好家庭教育的表率


越是名人越应做子女教育的表率。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15岁的儿子打人事件近日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事件引起关注的广泛性提醒我们,对于名人明星来说,教育子女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自身事业的成功。

不到法定驾车年龄却无证驾驶、打人并叫嚣“谁敢报110”……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情节恶劣,触犯众怒势在必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当然不应因名人效应而放大事件,但名人效应使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却也合情合理。

在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未成年人的粗暴,必然联想到其家庭教育问题。从相关报道来看,李双江在医院向挨打人道歉是真诚的,体现了一位著名艺术家的道德自律,但这样的真诚道歉显然无法完全修补家教缺陷带来的名誉损害。这一事件对所有领域的名人都是一个警示。

名人之名固然源于自身努力,但也离不开社会相关各方的支持。名人所应珍惜的不能只是自己的职业成就,更应珍惜来自社会的支持;不仅应以各自职业领域的良好表现回报社会,也应慎重处理职业之外的生活,通过维护公序良俗,维护自己的声誉。

名人作为公众人物,一定意义上也是行为道德、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家庭成员也属名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灯下,公众对名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要求自然较高。因此,名人不仅应注重本人自律,也应对家庭成员严格要求,做子女教育、家庭管理的表率,以免“后院起火”。

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摆在所有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付出时间、花上心思、讲究技巧。名人都是忙人,但如果因为自己忙而放松子女教育,甚至因成名后“不差钱”而娇惯子女,必然酿成后患,既无益于子女,也会累及自身。

如何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如何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妨听听专家们如何作答。

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问:前一阶段有人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新概念,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您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呢?

专家: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教育必须讲究辩证法,不能提极端的口号。我赞成多赏识、多表扬、多鼓励,但是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而是综合教育的结果,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包括家长身教、家庭环境、教育方法,而这方法中有表扬也有批评。无原则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以至于不适应将来的社会。

问:也就是说,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给以必要的教育甚至惩罚?

专家:对,也就是负强化。一个没有受过批评和委屈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负面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什么是不能做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孩子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我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

问:家长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往往具有很深的代沟与隔膜,在思想上不容易彼此理解和沟通。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办法?

专家: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是当家长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有些家长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他们变成个“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往往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好得多。

问:父母由于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而提出过高的标准和要求,是否也可以用您的“阶梯理论”来化解?

专家:不错。教育中有一个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观点离孩子很远,不容易被孩子接受;你的观点和孩子相近,孩子自然容易接受。因此,家长要先降低标准,找到与孩子相近的地方进行疏导。这就如同上台阶,你想把孩子拉上台阶,你先要走下去,贴近孩子之后再把他拉上来。如果你和孩子相距甚远,孩子往往很难向你靠拢。

谨防“阴盛阳衰”,强化“男性教育”

问:现如今有些父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妻子,自己却躲清闲。有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有的是脾气不好,和孩子生不起气;有的则是干脆懒得管,觉得妻子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天经地义。您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

专家: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一定要防止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我曾经搞过一个调查,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自古“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极大的错误。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要一致,双方都主动教育子女,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都很上心,才不敢钻空子。

从婴儿时期的喂养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淡化教育痕迹,做到不教而教

问:家长们总是期待着教诲能够立竿见影,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否也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呢?

专家:家长要切记“三分教诲,七分等待”。三分教诲,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反而不好。七分等待,是指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急躁,便会与孩子产生矛盾。教育有时需要等待,需要孩子亲身体验,甚至需要走些弯路,摔几个跟头。孩子成人成才,更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应该有耐心,谈话后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要让孩子回去想一想。当时马上表态、认错往往是假的。经过思想的矛盾斗争,才会有真正的认识。

问:“不教而教”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您提出来的,您是否可以详细阐述一下这一概念?

专家:这正是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批评斥责,不是强制惩罚,而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不教而教,就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奥巴马: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


奥巴马带给我们的启示

“让孩子时刻感受父母之爱,始终用规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写下这个肩题时,眼前浮现出奥巴马灿烂的笑容,帅气自信而又勇于担当。我们今日见到的一脸阳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颇像好莱坞制造的青春励志片的主角,背负着远大理想,一步一步坚定地摆脱桎梏,坚毅勇敢地挑战外界、挑战自我,开创自己的美丽人生。

奥巴马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这个她就是奥巴马的妈妈。她告诉儿子,“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我们应当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好的事物”。正是由于妈妈良好的教育与引导,奥巴马没有为自己的肤色所困惑,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正是因为妈妈的坦诚与宽容,奥巴马没有生活在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而是从妈妈那里了解到爸爸的聪明、幽默、擅长乐器和有一副金嗓子——显然奥巴马遗传了爸爸优秀的基因;正是受到妈妈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精神的影响,奥巴马总是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奥巴马在写给自己两个女儿的信中提到母亲对他的教育:“这正是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奶奶想要教我的功课。她把独立宣言的开头几行念给我听,告诉我有一些男女为了争取平等挺身而出,游行抗议,因为他们认为两个世纪前白纸黑字写下来的这些句子,不应只是空话。她让我了解到,美国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地让它变得更好,而让它更好的未竟任务,就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奥巴马的妈妈把独立宣言念给奥巴马听,从小对他进行自由、民主和美国精神的教育,并且从小给他讲述“领导国家”的理念。她对奥巴马说:“你不能像那些只顾享乐的人一样,总是坐等着机会送上门来。”

在生活中,奥巴马的妈妈会带儿子一起观赏日出日落,会带儿子去看月色,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奥巴马的继父曾经告诫过他,“最好成为强者,如果你不能成为强者,那么就成为智者,然后再去为强者出谋划策,使他们爱好和平”。成长在一个国际关系的大家庭中,奥巴马的梦想是一个黑人青年在生存的挣扎中成就的。在大学,他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做社工激发了他从政的热情,他考进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这是奥巴马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

而奥巴马也把这种励志教育贯穿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他告诉女儿们在看到不正确的事物时,要敢于挺身而出加以矫正,并努力工作让其他人也能获得“你们所拥有的机会”。他希望她们能成为有同情心和有责任感的女性,建设一个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世界!

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励志教育……破碎的家庭,完整的家庭教育。奥巴马的成长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让我们看到父母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也许我们不能给孩子一个最好的家,但是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地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园共育《良好家庭教育的20个规则》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