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北京将出规范筛查儿童心理状况

12-09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媒体聚焦:北京将出规范筛查儿童心理状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医院。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昨天,记者从丰台区妇幼保健院获悉,其已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孤独症筛查,将对辖区内一岁半至两岁儿童进行免费的孤独症筛查。针对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该院计划通过干预将该症状降至最低,发现并培养这些孩子的特长。

记者从市卫生部门获悉,本市将出台儿童保健地方规范,包括对儿童心理状况的筛查及对有问题倾向儿童的干预。

4000儿童将筛查孤独症

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科长胡喜莲介绍,近年来,中国的孤独症患儿显著增多,调查显示,每万名15岁以下儿童中,就有16名孤独症患者,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有至少130万的孤独症儿童。“比例相当高,这也是我们率先启动孤独症儿童摸底工作的初衷。”

丰台区妇幼保健院新兴业务科科长张爱华介绍,儿童孤独症筛查及干预能为卫生、教育等行政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也能为很多家庭挖掘和培养特长儿童。该院在5月开始实施儿童孤独症干预项目,借鉴美国等国经验,确定通过对丰台区建册的一岁半至两岁儿童进行免费的孤独症筛查,统计儿童孤独症发生情况,提供相应干预措施,并利用特长儿童早期评估系统对有孤独症倾向儿童进行评估。

医院将借助电子平台,使患儿在经过孤独症儿童培训中心的音乐治疗等训练后,不用出社区,相关反馈结果和进展就直接通过信息系统传送到医院,由专业医生根据症状变化确定下一步训练方案。训练方案也将即时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该院预计明年5月前完成对丰台区4000名左右适龄儿童的筛查工作。

13名超分儿童1人有倾向

自孤独症项目启动以后,该项目已录入筛查表1274份,警戒线17分以上儿童55人,占总筛查的4.3%(非最终比例)。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付媛媛告诉记者,针对目前已筛查出的“过线”儿童,医院将全力开展入户评估并跟踪服务,确认其是否有孤独症倾向,提供后期干预治疗服务。

筛查分数过线了是不是就是孤独症?胡喜莲介绍,目前,孤独症儿童培训中心已组建了首批专家团队,即在初筛中得分超过警戒线17分以上的儿童,由孤独症专家对孩子的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再评估,确定是否具有孤独症倾向,对于其中发现的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将由来自北医六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北京培智学校等4所学校的专家给予音乐治疗和动作训练。

据了解,6月底北医六院儿童孤独症专家贾美香教授曾对筛查中发现的13名“超分”儿童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孤独症倾向、是否需要进行后期干预。接受入户评估的3位儿童中,最终有两名被排除孤独症倾向,只有一名需进行后续跟踪评估。

贾美香教授表示,一岁半至两岁的儿童正在发育过程中,孤独症的症状还处在非典型时期,是孤独症早期干预的黄金期。大部分患有孤独症的儿童都具有对某一狭窄领域精纯独特的兴趣和禀赋,若接受医院对其实施的个性化引导及培训,儿童的特长将得到发展。

■现场

姥姥仔细回忆男童筛查过关

“您的孩子喜欢爬上爬下,比如上楼梯么?”“恩,有时候吧,他喜静。”“宝贝看着您的脸或者您对他微笑时,也会微笑回应么?”“恩,多数时候会”……

上周三,在丰台区妇幼保健院4层诊室内,不到两周岁的小童在姥姥怀里接受孤独症测评。与一般小朋友的“闲不住”相比,小童显得有点“安静”。

小童的姥姥回答得认真谨慎,每个问题都要想一想再答复。医生根据老人的回答在筛查表上“从不”“偶尔”“有时”“经常”四个框中相应处打钩。

面对23个问题,小童的姥姥用了六分钟,得分并未超过17分的“警戒线”。初筛主要针对父母,这个量表基本覆盖了孤独症儿童表现的全部。

■举措

建孤独症特长中心寻“另一面天才”

“英国的斯蒂芬·威尔夏就是孤独症患者,但他也是记忆画家,在乘坐直升机巡航于伦敦、纽约等城市上空后,他能够完全凭借记忆画出此类国际大都市完整、详细的鸟瞰图;我国南京的一个孤独症男孩想象力超群,用13年时间写出了童话故事书《生肖王国》”,付媛媛介绍,孤独症儿童通常具有出色的记忆力、数学技能或音乐天赋,那些被认为是造成孤独症的基因可能也会造就数学、音乐或其他方面的特长儿童。

胡喜莲告诉记者,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孤独症的儿童中有一定比例的“天才”,为此,医院在对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的同时,还将成立特长儿童中心挖掘孤独症儿童的特长及天赋,给予引导,助其成才。

她说,医院研发的特长儿童早期评估系统运用幼教理论和临床电生理检查方法,结合儿童发育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游戏观察、亲子互动任务及主、客观检查方法发现有孤独症倾向儿童以及正常儿童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能力方面可能具备的“特殊智能”,提出评估报告,制定培养计划并引导实施,“毕竟孤独症是终身疾病,尽早发现孩子在哪方面有特长可以促进儿童最优智能充分发展,使其成为独具优势的特殊人才。”

将开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培训

昨天,记者从市卫生部门获悉,按照原卫生部去年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规范要求,本市也将出台地方版规范,其中就有对儿童心理状况的筛查及对有问题倾向儿童的干预。截至今年7月,北京目前已有13个区县建立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至少有12名专业技术人员,根据0至3岁儿童发育特点提供喂养指导、常见病防治等规范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虽然都开展了儿童心理问题的筛查工作,但技术水平尚有限,对此,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计划开展专业人员的再培训,包括更规范、准确地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

孤独症儿童表现:患有孤独症(自闭症)的儿童在语言、沟通、社交互动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受损,表现出受限制的兴趣模式和重复性行为。孤独症儿童言语沟通较差,严重缺乏与他人的社交互动,他们似乎有自己另辟的世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隔代抚养有害儿童心理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有正常的智力活动。求知欲强,好奇好问,爱观察、爱学习、爱幻想,有抱负,注意力比较稳定、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做事。

第二,乐于同人交往,能适应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能跟周围的人友好沟通,有同情心,心中有他人、有集体,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家里也跟家人亲切、和睦,心情愉快。

第三,性格开朗活泼,情绪饱满愉快。热爱生活,心情开朗,天真活泼,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解脱烦恼。

第四,正确评价自己。懂得自尊、自爱,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自信心强,有一定独立性,喜欢独立做事,也爱表现自己(或叫“逞能”)。

第五,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正常表现在四个“一致”:1、行为举止与年龄特点相一致。

2、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3、反应强度与刺激相一致(如该激动时激动,不因琐事而发脾气,该冷静时就冷静)。

4、行为一贯与统一(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儿童心理辅导 家长是关键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的心理与性格,其实大都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中被塑造起来的。有“长不大”的父母,就不会有“长得大”的孩子,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刘金同教授建议广大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以榜样力量塑造孩子性格,以实际行动完善孩子心理。

心理问题重视而不恐慌

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普林曾在一篇著名的写给自己12岁儿子的诗中写道: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在灾难之后勇于咀嚼苦果……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我的儿子。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却唯恐给孩子“苦果”,每天源源不断供给孩子的都是“甜果”。

“自私、被过度保护与溺爱,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刘金同教授说,“但是这种通病是否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是否需要接受治疗或者严厉惩罚,是需要经过严格判断或者诊疗之后才能下定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绝不应恐慌。”

刘金同教授表示:“很多父母喜欢采用非此即彼的极端方式来教育孩子,过分溺爱是一种,过于严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是另一种。两种方式都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利。”

奖惩方式适当而不教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奖励与惩罚。有的孩子可能通过父母的指正批评能够自我改善,但有的孩子确实屡教不改,这时候该不该惩罚呢?又应该怎样把握惩罚的度呢?

“奖励与惩罚都是必要手段,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应该合理正确运用。”刘金同教授告诉记者,“比如有的孩子年纪很小,不懂得道理,这时候采用一些惩罚措施,利用行为矫正手段,是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的;适当的,而不伤害人身与人格的体罚,也是可以被运用的。”对于如今很多家长过度敏感、干涉教师体罚孩子的行为,刘金同教授也建议家长们应该正确冷静看待:如果体罚在适度范围内,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如果超出适度范围,伤害到孩子身体或者人格了,应当予以及时制止。

很多家长谈起对孩子的奖励也是多有顾虑,既想鼓励孩子行为,又怕孩子养成“无利不起早”的习惯。对此,刘金同教授认为不同类型孩子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一贯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所做的诸如打扫家务、完成作业等份内事的行为,不必予以奖励,但是对于那些原本没有养成这样良好习惯的孩子,应该给予奖励,等孩子慢慢做得好了,奖励也逐渐减少,最终达到让孩子自觉行事的习惯就可以了。

习惯养成践行而不说教

“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心理需求。”刘金同教授告诉记者,“孩子如果有了‘病’,病根大多数都在家长身上。”

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是形成孩子良好性格的关键。这方面父母是否起到了好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不像血压等数值,有标准可供我们参考,所以把握孩子心理走势,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能否以身作则。

“比如,对于那些要求不断提高,甚至超出合理范围的孩子来说,家长们首先应该思考,是谁长期以来,一直在放纵着孩子的欲望。”刘金同教授说。

最后,在寒假到来之际,刘金同教授也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孩子融入集体、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孩子心理究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是最关键的“引路人”。如何做好这个“引路人”,是家长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

相信《媒体聚焦:北京将出规范筛查儿童心理状况》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