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游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探索

12-16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益于提高对外界新鲜事物的认知兴趣。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主题游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探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九五"以来,我园一直在研究主体性教育,探讨如何通过适宜的策略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我们先后开展了关于师幼互动中的适宜应答策略、区域游戏中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策略、观察幼儿的有效策略等研究。通过研究,教师的观念在逐渐转变,幼儿的游戏更加自主、多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些现象,例如,有些幼儿看似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但经常是简单的重复,兴趣性、专注性、坚持性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学会了尊重和放手,但是放手了,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又不够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游戏中,一部分幼儿并没有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游戏中,或者说游戏材料或内容并没有真正激发起幼儿深入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观念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基于此,近几年,我们开始探索如何让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并且在游戏中能实现深度学习;同时,让教师在实践中更有抓手。关于主题游戏的探素就是我们在实践研究中的一种尝试。

主题游戏不是一个新提法,我们所强调的主题游戏是指以幼儿为主体的,从幼儿的兴趣中生发的,能支持幼儿进行深度游戏和学习的有主题的集体、小组或个别游戏。主题其实就是一种情境,它赋予了幼儿的游戏以更加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思、更有意义。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对我园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了简单梳理,大致可以概括为4种情况。(见表1)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园幼儿的游戏状态,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园教师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如何深入细致地观察幼儿,识别幼儿的真兴趣?

第二,如何基于幼儿的游戏兴趣,分析其中蕴含的"学习机会",引导幼儿生成游戏主题?

第三,如何基于幼儿的游戏表现,发挥主导作用,持续推进幼儿游戏,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围绕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持续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我们的研究是在"发现问题--反思调整--再实践--发现问题"这样的循环中螺旋上升的,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促使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边调整。

问题1

如何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思、更有意义?--主题的生成

实践中的现象

在日常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两种游戏状态:一种是,一进入教室,安安静静的,有的幼儿看似在玩自己的游戏,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专注程度、互动等方面观察,并不是很积极;还有一种,进入班级后发现大部分孩子都热火朝天地在忙碌着,很积极,很投入,很自主,而且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似都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在哪一种状态下幼儿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于是,我们分析是什么影响了幼儿的游戏状态和游戏中的发展。研究中我们发现,主题的引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幼儿兴趣的主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幼儿有更多的思维参与和更加持久的探索和学习。

我们的实践与尝试

我们从区域游戏入手,尝试将班级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支持幼儿玩有主题的游戏。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更加有目的、有计划了,而且游戏更加投入和持久。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个别主题如何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兴趣,如何在游戏中处理个别幼儿的兴趣和班级主题的关系?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我们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进一步落实"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以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求为依据确立主题,而不能以一个统一的主题框住幼儿的游戏。(案例《屋顶的秘密》,详见本期第27页)

我们的收获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主题游戏的核心是"游戏",而不是"主题",主题只是一个媒介,一个能让幼儿的游戏更加有目的、有计划、有意思、有意义的载体。主题可大、可小;在同一个主题下,可以融入幼儿不同的兴趣点;主题会随着幼儿游戏的进展而不断推进或者变化。那么,主题从何而来?我们通常的共识是:主题从幼儿的兴趣中来。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到底什么是幼儿的真兴趣,如何在兴趣的基础上生成主题,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正像杜威强调的,兴趣是"儿童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真正的兴趣蕴含着对意志和努力的要求。

1.主题的生成

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剖析,我们尝试梳理出主题游戏中"主题"的生成过程:关注孩子的话题、问题--识别孩子的"真兴趣"--分析游戏中蕴含的发展价值--找到游戏中蕴含的"学习机会"--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和幼儿一起明确游戏的主题--在游戏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主题,生成新主题。

2.主题的类型

在本阶段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兴趣是多元的,由兴趣生发的主题也是多元的,我们不能以统一的主题取代幼儿的个性化兴趣,而是要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支持幼儿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主题游戏。例如,从主题游戏的参与主体划分,可分为个别幼儿的主题游戏、小组的主题游戏、集体的主题游戏;从主题游戏的内容上划分,可分为探究类、创意类、体验类……

不同类型的主题游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在实践中往往是并存并行、互为促进的。主题游戏中蕴含着孩子的多种想法、多种选择、多种学习的机会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问题2

如何支持幼儿在主题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主题游戏的推进

●实践中的现象

幼儿的游戏有了主题的支持,他们的游戏状态更加投入,表现也更加多元了,我们看到的是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加生动的表现。但同时,幼儿的表现又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在表面的"繁荣"背后,幼儿到底有了什么发展?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主题"对幼儿游戏的价值,但是我们可能只关注了主题的多元化,而忽视了幼儿在主题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和发展,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中到底探究了什么?是如何探究的?获得了哪些经验?促进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根本问题。

●我们的实践与尝试

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之后,我们的研究再一次回归到幼儿的真游戏当中,去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过程。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采取典型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持续跟进与研究,探索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案例《搭建小帐篷》,详见本期第28页)

●我们的收获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幼儿游戏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学习。而在幼儿的深度学习中,一定能体现出以下特点:有问题情境、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有认知冲突、有问题解决、有原有经验的调动和新经验的获得。作为教师,要当好幼儿游戏的"催化剂",采取适宜的策略引导幼儿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1.主题游戏发展脉络记录表

要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在观察和识别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进而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为了支持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而推进幼儿的主题游戏,我们尝试制作了主题游戏发展脉络记录表(见表2)。

在该工具的支持下,教师能清晰地记录幼儿主题游戏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明确应该发挥何种支持作用。

2.教师支持的路径及注意要点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关于幼儿深度学习的论述中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儿童的兴趣,而是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好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甚至引进"具有激励性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的"困难"或"问题",使儿童的活动复杂化。

在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教师支持幼儿开展主题游戏的两种路径:第一,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分析其中蕴含的"学习机会",并将其与教育目标对接,拓展和深化幼儿的游戏;第二,预设目标,并将其物化于环境、材料、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情境当中,引发和拓展幼儿的游戏。

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善于深入观察幼儿的游戏,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兴趣点;(2)与幼儿有效互动,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3)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幼儿深入思考;(4)为幼儿创设交流分享的平台,拓展幼儿思路,推进游戏开展;(5)持续跟进游戏,把握游戏节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6)明确目标,抓住契机,不断拓展主题或生成新的主题。

问题3

如何整合各课程要素支持主题游戏的开展?--课程要素的整体建构

●实践中的现象

在支持幼儿开展主题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们又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因为班级里同时有多个主题进行,所以很多时候很难聚焦问题;第二,主题游戏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尝试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班级原有的环境布局与材料有时不能支持幼儿的游戏;第三,幼儿主题游戏进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瓶颈期",进行不下去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识到以往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例如集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每一名幼儿深度学习的需求;固有的班级环境创设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幼儿的游戏,因为,教室的环境布局是教师从成人的视角,按照材料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设计的,而不是从幼儿游戏的角度来设计。看来,主题游戏的开展不能就主题说主题,就游戏说游戏,要真正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还需要我们从课程的角度,整合思考课程的几大要素,包括目标、环境创设、内容、组织实施方式等,整体建构课程。

●我们的实践与尝试

基于上述思考,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从幼儿的游戏需求出发,进行调整。一方面,尝试调整班级环境布局、材料;另一方面,尝试探索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第三,给幼儿搭建更多、更大的游戏平台,支持幼儿延伸兴趣、深度学习。

●我们的收获

1.整合环境资源,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适宜的环境能够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并能延伸幼儿的游戏。如何让环境更加吸引孩子,让材料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和深度学习呢?我们对于班级现有的环境进行分析,尝试整合环境资源,让幼儿玩得更多元,更便利。(案例《从"娃娃家""甜甜屋"到"家"》,详见本期第30页)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是为幼儿的游戏和发展服务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幼儿的游戏需要随时调整。

2.搭建多元平台,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在幼儿进行班级主题游戏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给幼儿创设更多交流和分享的机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从而拓展幼儿的兴趣,延伸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北海市场"是我们在幼儿游戏的基础上为幼儿搭建的多元平台之一。案例《发生在北海市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的多元学习和发展。(详见本期第31页)

3.探索适宜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我们给予幼儿更大的空间,支持幼儿玩自己的游戏,于是幼儿呈现了个性化的表现;但同时,在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原有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如集体活动,有时候不能很好地解决幼儿的个性化问题。于是,我们尝试跟随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探素更加适宜的组织方式。例如,在北海市场活动中,由于孩子们对北海摊位的设想是个性化的,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个性化的,孩子们的活动进程、学习速度、水平层次,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问题,支持他们分组解决遇到的问题。

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是我们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要依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灵活调整,优化设计。

教育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于主题游戏的探索,让我们一方面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幼儿的游戏;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尝试去整合思考课程的几大要素,实现几大要素的联动。

我园关于主题游戏的探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支持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做真正的自己。我们的探索还在延续,有些尝试也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或许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能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自主、全面且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一定会坚持。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浅谈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支持


随着城市核心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幼儿的社会交往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在强调“同伴合作”、“分享”和“共同游戏”的同时,是否容易忽视喜欢独自游戏的小班幼儿呢?和中大班孩子相比,小班幼儿不那么活跃,游戏内容也简单得多。合作,这种由共同目的所驱动的同伴交往,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度,即便存在一些貌似合作的游戏,更多的也只是游戏空间上的共享。从顺应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对其独自游戏予以支持。

对小班幼儿的独自游戏该如何进行支持呢?小班幼儿喜欢成人的介入吗?介入会不会干扰孩子的游戏?对孩子的独自游戏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合适吗?这一系列两难问题常常困扰幼儿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明确独自游戏对小班幼儿的价值。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某幼儿园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案例。

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童童正在摆弄几块看似极为普通的积木。他开始拿了几块长条的积木随便摆弄,后来他把积木拼成了一张床的样子。随后,他又拿起身边的一个玩具娃娃,放在了“床”上。童童前后看了看,又找来了一个圆形的板放在了娃娃的身上。他说:“盖上被子睡觉啊!”

过了一会儿,童童又取来两块积木,摆成了一把沙发的样子,然后把娃娃从“床”上拿了起来,“坐”在沙发上,又把那块圆板立了起来,说:“看电视啊!”

接着,童童又将两块弓形木拼在一起,放在了“沙发”旁边,把娃娃放在了圆孔上,然后轻轻说“嘘——嘘——”童童把这两块积木当作了一个马桶。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一就是充分展现幼儿的能力水平。案例中的童童平时在班上是很普通的男生,属于容易被忽视的儿童。但通过这个游戏片段,我们不难发现童童的思维特点与游戏水平。

首先,替代行为是一种表征行为,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意味着表征思维的出现。童童将积木替代为床、电视、沙发和马桶,赋予了替代物生活意义。

其次,替代物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度意味着思维的抽象程度。童童的思维依然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为他寻找的替代物与原型之间保持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搭床的积木是方的,做被子的积木是扁圆形的。

再次,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意味着思维的变通与灵活性。虽然童童的替代行为比较初级,但也能从中看出思维的变通与灵活性。比如,他用同样一块积木,不仅做成被子,还替代成电视机。

最后,对物体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意味着创造性想像。童童把积木组合成床、沙发和马桶,虽然行为看似简单,但前提是童童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这便是创造性想像的开始。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还会惊叹于童童表现出的专注力。因为独自游戏往往是自发的,由幼儿自主控制,游戏时相对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少。在独自游戏中,幼儿正是按“自己的大纲”投入而专心地进行着活动。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二是能展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独自游戏中虽然没有发生交往,但是体现的却是社会交往情节。例如,童童模仿的就是他接触的社会生活,模拟了成人照料幼儿这一社会交往场景。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三是满足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3岁左右正是幼儿自我意识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童童模仿的也正是成人照料自己的行为,比如帮自己盖被子、带自己大小便。通过这样的游戏,童童的自我感觉可以得到巨大的满足。

那么,怎样才是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有效支持呢?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探讨。首先,明确支持不仅是过程中的干预和指导,还体现为教师根据对幼儿的了解,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上。案例中,表面上教师似乎并没有介入童童的游戏,但是事实上,教师的支持正体现在材料的提供当中。

其次,为幼儿提供低结构、可组合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自由地进行表征。一开始,低结构材料可稍具形象,便于幼儿使用,不需进行加工。幼儿的替代经验逐渐丰富后,材料可以是组合的半成品,使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慢慢得到发展。

第三,给幼儿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好游戏的环境之后,教师需要耐心地等待,这种等待实际上就是对幼儿原始的游戏行为最好的支持。当幼儿的能力得以展现的时候,不要急于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应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他自由地表现。

创设情境支持幼儿的结构游戏


幼心中的“结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想让幼儿尽情地表现想象中的结构世界,必然要有一个能支持他们自主游戏、自由创造的环境。多年的游戏指导经历告诉我们,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往往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他们的游戏意愿不强,一遇到难题就容易放弃,也容易对游戏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我们采用创设主题情境的方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情境,满足他们不同的游戏需要,推动他们在游戏中的发展。

1.为小班幼儿创设与其直接经验相关的游戏情境

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大多无意识地摆弄材料,他们有时并不将积木用作建构,而是拿来敲打,甚至当枪玩。他们的建构行为时有时无,他们经常在建构时自言自语或大声喊叫、相互嬉戏,有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为自己建构的物体命名。受认知水平和建构技能的限制,小班幼儿很容易对反复使用的材料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失去建构兴趣。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会创设具体的、与幼儿直接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情境,并为他们提供颜色鲜艳、易拼接的材料,以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让他们在自发、自主的操作中练习各种建构技能。如,我们将大型的废旧纸箱刷上颜色,挖好窗户和门洞,装饰成两幢房子,创设以“我家的小区”为主题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彩色拼板积木及拱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积木。在情境的暗示和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想到了在两幢“房子”之间铺路,为“小区”造围墙、建花园、搭长凳等。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积木,探索如何使用和组合各种积木。在使用拼板积木“铺路”时,幼儿学习了铺平和延长的技能;在使用拱形积木搭建“围墙”和“花园”时,幼儿学习了合围的技能;在使用雪花片搭“长凳”时,幼儿初步掌握了平衡要领,萌发了左右对称的意识。“路”铺好了,“围墙”搭好了,“花园”也建成了,我们又拿出许多动物玩偶,幼儿拿着玩偶在“房子”里、“小路”上、“花园”里乐此不疲地游戏,情感需求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由此引发了更多的游戏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动物玩偶要在幼儿较为充分地进行了结构游戏之后再拿出来,过早出现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打断幼儿结构游戏的过程。

以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故事、儿歌中的情境为主题创设环境也能有效地引发小班幼儿的建构兴趣。如,在讲了《小熊过桥》的故事后,我们在结构区投放了一只可爱的小熊,在它身旁,我们将蓝色绉纸贴在地板上,装饰成一条“小河”,并用录音机反复播放《小熊过桥》的故事。丰富的视觉、听觉刺激引发了幼儿的想象,我们便以此引导幼儿用结构游戏材料创建故事中的情景。幼儿用大型积木搭起一座“小桥”,将几块三角形积木借形想象拼搭成一条条“小鱼”以及一艘“小船”置于“小河”中……故事中的场景被幼儿一一用结构游戏材料呈现出来,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产生了快乐的情感体验。

2.为中班幼儿创建小型的扩展性游戏情境

随着认知经验的丰富和建构技能的增强,中班幼儿开始追求建构作品与物体本身的形似。他们在游戏中通常会先定一个建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来自幼儿的直接生活经验,也可能是受到电视、图片的启发。中班幼儿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游戏持续的时间也延长了,有时会很多天持续创作同一个主题。

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们创设了较之小班幼儿更为扩展的小型主题情境,如“马路上”“动物园”“游乐场”“公园”等。以“马路上”的主题情境为例,我们除了在结构游戏区设置了“斑马线”“人行道”等情景外,还从四个方面来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支持。

第一,建立信息角。幼儿的创造并非空中楼阁,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马路上有什么?它们分别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什么特征?这些信息都是幼儿在进行结构游戏前需要了解的。因此,我们会收集一系列图册、照片、实物模型等,陈列在信息角,供幼儿观察讨论。

第二,设置模拟区。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建构问题,如作品怎样保持平衡,怎样拼搭圆形或球体等。因此,我们在模拟区有目的地陈列了一些有创意的作品,并将对幼儿建构技能的指导隐含其中。这里有教师的作品,也有幼儿的作品。当幼儿遇到难题时,我们便会引导他们观察这些作品,探讨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

第三,提供适宜的结构游戏材料。不是任何积木都适合用来建构汽车、房子的,每种材料都有其特点,如“LAST塑积”“童子学塑积”“奇思百变”等材料中都带有圆形积木,适合构建汽车造型。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废旧牙膏盒、瓶盖、纸巾盒、牛奶盒等,可以让幼儿用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其中,长方体材料适用于垒高构建高楼大厦,使之矗立在“马路边”,瓶盖可以用作汽车轮胎,纸巾盒可以做车身等。幼儿在操作大量结构游戏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特点、建构方法,有了更多创造的乐趣,也积累了建构各种物体的经验。

第四,不断添加新的道具或材料,以推动游戏的发展。幼儿持续玩了一段时间后,已明显对“马路上”的建构主题产生厌倦,他们不再有新的创意出现,注意力也转向了其他游戏,还会故意在建构时搞些小“破坏”。这时,我们在结构游戏区新增了“加油站”“银行”的海报,很快,幼儿便在其暗示下在马路边建起了“中国石化加油站”“工商银行”等建筑,随之产生的还有“运钞车”“汽车4S店”等创意,游戏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结构游戏在教师一步步有目的的推动下不断延伸,幼儿的认知经验和动作技能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为大班幼儿创建大型的综合牲游戏情境

大班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求异的愿望,喜欢尝试操作新材料,希望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同时,由于小肌肉群的动作已发展得更为完善,他们已具备操作精细材料以及组合造型的基本能力。由于视野的扩展,他们不仅具备直接生活经验,而且能从图书、报纸、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因此,我们会为他们创建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游戏情境,如“飞向太空”“浦江两岸”“世博园区”等,让他们通过合作来完成建构。我们为他们投放一些小巧的、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综合各种能力的材料。

例如,“飞向太空”主题情境的产生是因为“神舟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后,几位英雄宇航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成了幼儿崇拜的对象。一时间,关于“宇宙”“太空”的话题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一天,一名男孩带来一本《宇宙的奥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成了最抢手的图书。这股热潮久久不见消退,我们便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结构区创设了“飞向太空”的主题情境。我们利用地面、墙面及空中悬挂的方式,将结构区布置成火箭发射基地。在思考建构什么以及如何建构时,我们引导幼儿调动经验、收集资料、发挥想象、大胆尝试。我们首先组织幼儿讨论“乘什么能上天”,幼儿说出了飞机、火箭、热气球等,有的幼儿还说到了飞碟和宇宙飞船。我们又问:“上天去干什么?”大多数幼儿回答不出。我们鼓励幼儿回去收集资料,几天后,他们陆续带来了《登陆月球》《太空探秘》等图书。我们将图书投放在信息角,还一并投放了我们收集到的宇宙飞船、飞碟、火箭等图片。幼儿动手建构前,我们又问:“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光用现有的积木和积塑材料够吗?”幼儿开动脑筋,想到了几样辅助材料。回家后,他们又去寻找和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废旧材料,其中最多的就是方便面碗、酸奶瓶和易拉罐,因为他们通过观察图片发现,方便面碗有圆的、有扁的,很适合用来组成“飞碟”的造型:圆柱形的易拉罐一个叠一个垒高,旁边再对称地扎上酸奶瓶就很像火箭了……幼儿发挥创造力,充分体验到了成功和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结构游戏中,我们不要因为幼儿的作品做得“不像”而轻易拆除以至于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对结构游戏失去兴趣。我们首先要对幼儿的创作加以肯定,然后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实物、尝试运用新材料等方式,鼓励他们完善自己的创作。此外,一些大型主题中的作品受活动时间的限制往往无法在一次活动中完成,经常会出现一些“半成品”。这是因为有的幼儿动作慢,或是技能上有困难、构思不成熟、反复拆掉重来,等等。我们不能轻易拆掉这些“半成品”,而应该留出一定的空间保留这些“半成品”,让幼儿在下一次活动时继续构建。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创作,又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连续性和坚持性。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


由于年龄小,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往往表现出经验缺乏、情节单一,喜欢操作、摆弄,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以及给予及时的游戏引导,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从而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营造生活化的游戏氛围

熟悉的事物能给幼儿带来安全感,让幼儿更容易进入游戏情境。在生活化的游戏氛围中,小班幼儿会进行一系列连贯、有序的角色游戏,如在温馨、熟悉的娃娃家,幼儿会主动参与游戏,烧饭、喂娃娃喝奶、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与幼儿日常生活环境相近的游戏氛围,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游戏,促进幼儿在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新经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营造娃娃家游戏氛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和需求。如根据小班幼儿对色彩的偏好、兴趣和认知特点,教师利用柔软的布料、柔和的颜色装饰“蓝蓝家”和“红红家”的墙面,并增添了多种布制蔬菜、水果、小沙发、靠垫、小推车、饮水机、小衣服、奶瓶等生活用品,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化游戏氛围,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情境。

◆增添社会化的游戏隋境

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尽快融入班级生活,教师可以在创设角色游戏环境时增添一些社会化的游戏情境,引发幼儿间的互动,逐步建立班级归属感,同时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角色游戏,不断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

教师在班级创设了小医院,但是,小班幼儿还不能把握注射器、听诊器、血压计、药片、病床等材料之间的联系,只是对个别材料进行把玩,为此,教师增添了一些故事情境。

教师告诉幼儿,娃娃家的宝宝生病了,引发幼儿思考如何给宝宝看病,快速进入游戏状态——爸爸立刻拨通急救电话:“喂,是医院吗?我家宝宝生病了,快叫救护车过来。我家在某路某号。”医务人员接到电话,立刻开着救护车将宝宝送往医院。医生穿上白大褂、戴上医生帽、套上听诊器,认真地给宝宝量体温、量血压、打针、敷冰袋等。一时间,幼儿几乎将小医院里的材料都用上了。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社会化的游戏环境引发幼儿产生一系列游戏行为,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幼儿通过模仿和重复再现生活经验,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

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游戏材料是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在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材料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游戏情节比较单一,比如幼儿在娃娃家的主要活动就是烧饭、吃饭,医院活动就是打针和听诊,每个游戏环节中的动作简单、重复。于是,教师在娃娃家增加了电话,在小医院增设了小担架等。这样一来,幼儿的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游戏情节也变得更加精彩了。

自从电话出现在娃娃家后,它就成了幼儿角色游戏中主要的联络和邀请工具,使游戏活动变得更加方便、有趣。“蓝蓝家”的爸爸聪聪正给“红红家"的妈妈琪琪打电话:“琪琪,今天到我们家来吃饭吧!”琪琪立刻回复:“好的,我一会儿就来!”放下电话,琪琪还特地到超市买了礼物送给聪聪。聪聪也没闲着,为了招待琪琪,聪聪打电话叫了很多外卖,一会儿请小吃店的师傅送小笼包,一会儿让点心店的师傅送点心,忙得不亦乐乎!

超市开张以来,幼儿对收银员这个角色一点也不感兴趣,于是,教师利用硬纸盒做了一个非常逼真的收银机,上面有操作屏,下面还有一个小抽屉,钱可以存放在抽屉里。由于增加了有趣的收银机,幼儿开始抢着当收银员。顾客买完东西都要到收银员这儿结账,只听艳艳嘴里喊一声“嘀”,然后告诉顾客应该付多少钱,最后将钱放进收银机的小抽屉里,一桩买卖才算成功。

小班幼儿通过摆弄与操作游戏材料,提高自身的游戏能力。教师应该从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出发,把握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时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发展。

给予适当的游戏指导

教师除了通过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两个方面为幼儿提供游戏支持外,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指导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情境,并能持续参与游戏。

◆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并不明确,在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通过具体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不断明确角色的任务和责任,以及角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为了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让幼儿佩戴特殊的角色标志,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某些特征。同时,佩戴角色标志还有利于同伴之间进行互相监督。教师可以帮助娃娃家的爸爸戴上领带、妈妈系上围兜,让点心店的师傅戴上厨师帽,让医生穿上白大褂、护士戴上护士帽等。佩戴上角色标志后,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对职责的认识也更加清楚了。

医生认真寻找正确的医用器械替病人看病,病人懂得不能乱动医生的工具;点心店的迎宾小姐佩戴工作牌,热情地迎接客人,服务员也穿戴整齐,热情地招待每位顾客,拿起菜单仔细询问他们的需求,戴着厨师帽的大厨师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制作出美味佳肴。由于戴上了角色标志,幼儿很快就能发现同伴游戏中的“错误”行为。偶尔有戴烧烤帽的店员擅离岗位,同伴就会立刻提醒他“归位”。

◆建立游戏中的交往关系

小班幼儿最初的角色游戏大多只是对玩具的操作摆弄,或者模仿成人生活和劳动的片断场景。由于幼儿的游戏过分依赖材料和个别生活经验,游戏呈现出随意性,因此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看到幼儿沉醉于对成人动作的模仿和不断重复,但是幼儿与教师以及其他幼儿之间缺乏交往,只是各忙各的,忽视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用自然的语言和行为给幼儿提供具体的帮助,与幼儿建立交往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的对话,间接地帮助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交往关系的建立扩大了游戏参与对象的范围,幼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同伴间的交流,加深对游戏角色的理解,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让游戏变得更有趣。

◆增加适当的操作指导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游戏中反映出的内容比较简单,情节比较单一,游戏形式也很单调、平淡。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通过不同职业家长的角色示范和指导,帮助幼儿建立对游戏角色的理解,促进幼儿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

幼儿缺乏对医用器械使用方法和用途的认识,于是教师特意邀请了医生妈妈来园担任助教。她还带来了听诊器、专业手电筒、纱布、绷带、橡皮管等医用物品,指导幼儿尝试用真正的听诊器聆听同伴的心跳声,认识听诊器、手电筒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在医生妈妈的指导下,幼儿还学会了给病人量体温、打针等,初步掌握了常见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要领,积累了丰富的角色游戏经验,为开展角色游戏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为幼儿创设熟悉、有趣的游戏环境,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游戏指导,不断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建立交往关系,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让幼儿的游戏内容更丰富,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

实现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


随着幼儿园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主题学习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真正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我认为,幼儿在两种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游戏可以是一种无意学习的方式,而主题学习也可以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展开,两者应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一、追求学习活动中的“玩中学”

在主题学习活动中,我尝试着以游戏为切入口,充分利用游戏所具有的教育和玩乐两大功能,寓教于乐,创设相应情境,以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机会,使单一的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并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音乐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长大以后又会变成什么?当幼儿好奇地问教师这些问题时,教师应该用什么方式、开展什么活动帮助幼儿寻找答案呢?在小班主题活动“小花园”中,我尝试用音乐游戏作为有效载体,让幼儿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

所有幼儿先装扮成一群黑黑的有尾巴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寻找着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呢?”在聆听故事中幼儿渐渐地明白:“哦!原来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此时,小蝌蚪兴奋地都想变成青蛙。“咦!尾巴不见了,长出四条腿,变出了白肚皮,穿上了绿衣服。”就这样,听着音乐节奏,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大胆表现,运用美工技能装扮自己。不一会儿,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青蛙出现了。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小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也表达了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音乐元素和美工技能也自然地渗透在整个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情绪和音乐能力的综合发展。

配对游戏“找朋友”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受这种思维特点的影响,幼儿认识物体时需要通过自身对物体的直接感知以及自身的实际动作。在活动“找朋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老虎、豹子、斑马、奶牛这四种动物的皮毛背心,这些材料突显了四种动物不同的皮毛特征,幼儿选择并穿上皮毛背心后,对这四种动物的外形充满了好奇。

这时我们的配对游戏“找朋友”开始了。首先,幼儿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寻找和自己相同的朋友,还要根据花纹特征找到和自己相同的朋友;找到朋友后,老虎和豹子抱一抱,斑马和奶牛亲一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巩固了关于动物皮毛特征的认知经验,体验与同伴交朋友的快乐。虽然四种动物的皮毛特征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但幼儿投入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在游戏中学习给他们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同时又在游戏中生成更多的学习内容,因此,“玩中学”可以说是实现“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的好途径。

二、鼓励幼儿将学习经历融入游戏中

●由“挑食”引发的游戏

在进餐环节,教师经常会发现小班幼儿的挑食现象,很多幼儿不喜欢吃蔬菜,家长对此也伤透了脑筋。针对这个情况,我带着幼儿一起去逛了逛菜场,说说认认一些常见的蔬菜。“圆圆的番茄我喜欢,我爱吃番茄;长长的茄子我喜欢、绿绿的黄瓜我最爱。”在菜场里,幼儿七嘴八舌地说着,兴奋不已。

“她是谁呀?”文文好奇地问。聪聪说:“她是卖菜的阿姨呀。”“对呀,菜场阿姨又是怎样卖菜的呢?让我们来问问她吧。”所有幼儿抬着头瞪大眼睛仔细地观察着卖菜阿姨的工作过程。就这样,幼儿逛了一圈菜场后,积累了很多有关菜场的经验,也体验到了“卖菜”是怎么一回事。

当所有幼儿还热衷于蔬菜这个话题,回味着逛菜场的情景时,我就趁着这个火候,和幼儿一起开展了角色游戏“菜场”。他们卖菜、分菜,还不停地叫卖着:“红红的番茄谁喜欢?长长的茄子谁要买?”渐渐地,幼儿对蔬菜有了好感,喜欢上了这些“蔬菜宝宝”,挑食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经历与游戏实现了有效融合,我们也见证了幼儿对蔬菜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转变过程,同时,幼儿在学习与游戏中也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养成了较好的进餐习惯。

将主题学习中的探索兴趣延伸至游戏中

中班幼儿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充分感受到家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后,开始对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了一些房子奇特的造型后,他们开始画房子、用积木搭房子,想象着一幢幢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我便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造房子。大家大胆想象,尽情发挥,许多“别墅”“庭院”映入眼帘,幼儿和家长都沉浸在自己的“设计”中。

有一天,浩浩对我说:“老师,我们来卖房子吧。”“怎么卖呢?”“要向别人介绍房子,还要给房子标上价格,就能卖出去了……”于是,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又多了“售楼中心”这一由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

主题学习与游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主题学习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都会积极忘我地投入其中;当“学”的过程变为“玩”的过程时,幼儿的“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专家点评:

游戏和学习

游戏和学习,在现实中似乎是相冲突的两件事。因此,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简单地划清游戏和学习的界限,使两者并列,相对独立,呈现“教归教,玩归玩”的态势。然而,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体会到,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过程中,用一种支持游戏进程的手段充分鼓励幼儿参与到与课程相应、与幼儿需要相符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玩”的乐趣,让教师清楚自己要“教”什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游戏中走进“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幼儿不断发展的游戏过程,也看到教师不断回应幼儿的创意,并能对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而《实现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如何运用教学游戏推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从中也发现了游戏可以巩固幼儿的学习经验,成为幼儿反复操练的过程……

如何达到游戏与学习相融合的境界,我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种专业能力:

第一,能共享幼儿游戏,乐意“当真”参与到游戏中,不刻意制订每天的游戏目标,充分享受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

第二,善于准确地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判断幼儿原有经验的同时,又对幼儿发展的“大纲”以及各种主题学习的关键经验烂熟于胸,能游刃有余地分析出幼儿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三,运用多种方法睿智地推进幼儿游戏,或提供帮助,或组织讨论,或传授经验等。

第四,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中不一定有游戏,游戏中一定有学习”,真正在游戏与教学中建构动态联系,让游戏成为幼儿发展、学习的重要方式。

最后,我们倡导教师适时适度地落实回应教育。事实上,避免游戏中“该放手时却牢牢把握”而“该出手时却错失良机”的窘态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如何规避呢?很简单,当幼儿能玩、会玩时,就给予充分的认同与宽容;当幼儿缺乏道具时,提供材料支持与物质保障;当游戏主题陷入低迷、出现混乱甚至错误的经验时,不妨引发一些新情节或和幼儿一起“化解困惑”;而当幼儿缺乏经验时,则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其实,回应的时机与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作为游戏中的玩伴,提供一些适宜的回应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徐则民)

幼儿自主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尊重幼儿游戏活动的意愿,支持、引发幼儿与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游戏才能体现它的自主性,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创设游戏环境

(一)充分利用园内场地的特征开展游戏

多样性的场地是幼儿开展游戏的重要资源。幼儿园的游泳池、小船、蘑菇亭、木桩、小山坡、沙池、雨花石路、树林迷宫等都能引发幼儿的奇思妙想。场地特征所引发的经验、所激发的想象是室内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唤起幼儿主动与特定环境互动的激情。幼儿参与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多样性的场地特征给幼儿无论在情感、认知还是动作发展、同伴关系上都带来发展的契机。

(二)解读幼儿经验并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和适宜的玩具

幼儿经验是教师投放玩具、材料的重要依据。解读幼儿经验是对幼儿已有经验、当前兴趣的一种估计。教师可从中分析幼儿的认知经验、情感需求、能力技能等,从而提供适宜的玩具和生活化材料,挖掘其教育价值。幼儿年龄越小,持续同一游戏内容的时间越短。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增加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游戏。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间需要不同材料,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需要,不断增加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取用。

(三)搭配投放各种玩具材料

教师需掌握提供游戏材料的技术,要能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个性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产生更多的创造;提供完全陌生或比较复杂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产生更多的探索;提供新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提供比较熟悉或中等复杂程度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多的象征性和练习性游戏行为;提供材料数量的增加会使幼儿争抢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减少,等等。

(四)营造宽松、接纳、自由的氛围

在宽松、接纳、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下,幼儿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这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在一个有秩序的、生机勃勃的、愉快的环境里,有着宽容和接纳的气氛,幼儿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游戏,才会无拘无束地开展游戏。

(五)确保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

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不能因为其他活动而挤占幼儿游戏的时间,也不要因为游戏前的介绍或游戏后的评价而过多地占用幼儿的游戏时间。餐前准备、午餐、自由活动、下午的游戏和幼儿离园等环节中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开展和自主交流游戏。

二、科学指导游戏过程

(一)善于观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性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当观察到某个幼儿遇到困难而使游戏无法进行时,教师可“审时度势”地给予他们精神上、材料上、语言上、策略上适宜的指导,有效而谨慎地引导幼儿继续游戏。

(二)鼓励自由选择,共享游戏快乐。

只有出自内在的兴趣需要而选择的游戏才是幼儿自己真正的、快乐的游戏。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鼓励的方法,可以是语言的启发暗示,也可以是教师的体态表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能够让幼儿明确他们享有合理的、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并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幼儿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享受游戏的快乐。

(三)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观察幼儿游戏开始的行为,可以发现幼儿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幼儿能很快找到游戏材料、伙伴,友好协商,达成共识进入游戏;有的幼儿到处“转悠”未有结果;有的幼儿行动迟缓,无所适从;也有的幼儿为了玩具材料、分配角色发生争执……他们在游戏中所产生的困难和矛盾,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教师的亲近和建议,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幼儿的陌生感,为幼儿选择角色进入游戏克服了障碍。

(四)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主导的重要作用:观察、思考、倾听、设置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运用放性问题的策略,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通过抛球一接球一抛球一接球的循环使游戏得以开展、维持、延续。有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球抛向那些平时不太积极主动、比较沉默的幼儿,并鼓励他们把球再抛出来;有时教师需要从那些不太爱说话的幼儿那里“要球”。“要球”的方式也要有讲究,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式,目的是使幼儿觉得自己能够并愿意把球抛出来。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调动和激励幼儿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与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五)观察后的分析调整

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是即时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对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它是了解幼儿的真实愿望,决策教师的指导行为,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保证幼儿自主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另外,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观察记录,以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

三、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

(一)时机与方法的适宜结合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用什么东西玩,怎样玩,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能力、个性特征信息,以便在幼儿需要时及时介入游戏,支持幼儿实现愿望。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分析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重要过程。

1.自然状态下教师的随机指导。

随机指导,是教师以观察为前提,随时捕捉到的一种适时介入指导。教师往往能根据对幼儿的理解,顺应幼儿游戏的需要,指导结果是推进幼儿游戏的进程。自然状态下幼儿的游戏灵活多变,因而随机指导对教师的观察技术、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以在游戏情境中参与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教师此时是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第二种,适宜的教育引导能拓展幼儿的游戏思路。这是教师通过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和帮助的显性指导。强调自主游戏中的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插入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更好地开展游戏。

2.特殊情况下教师的特定指导。

特定指导,是指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确定的偶发事件而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时的指导,是教师非介入不可的指导。一般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教师有必要指导;游戏中出现了过激行为时,教师必须予以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启发引导,让幼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往往能使幼儿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游戏的无限快乐。

(二)交流与分享的价值体现

交流与分享,是指幼儿相互介绍,共同分享游戏经验,分析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它是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交流与分享的价值体现,既取决于幼儿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取决于教师的观察、了解、价值判断及引导等能力。

交流话题的选择对促进幼儿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这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价值取向。交流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幼儿兴趣点的集中程度,也取决于教师可能参与的程度以及幼儿本身的组织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支持幼儿游戏的手段之一,有话题则交流,没有话题则不交流,并不是每次幼儿都必须交流。如果总是找不到话题,则说明教师的观察存在问题。

(三)给予每位幼儿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第一,评价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把项链穿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

第二,评价可以是激趣性的。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可通过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三,评价可以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可以使幼儿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习些关键概念。

以上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配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让每一次自主游戏都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

总之,对于幼儿的自主游戏,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法。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再有效的方法、策略都会显得牵强。因此,幼儿自主游戏的指导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分析和总结。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回顾我们所进行的探索研究历程,如果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在这一阶段,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这一阶段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 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教师如何在活动区时间支持幼儿主动性学习


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每天的活动区时间里,你在做些什么?是像消防队员一样帮助幼儿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还是忙于自己手头的其他文本工作,抑或是找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看护着幼儿“自由地玩儿”?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在这样的游戏时间里,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能够用“轻松却专业”的方式来支持幼儿在活动区的主动性学习?本期我们将就这个话题向大家介绍来自HighScope的有效教学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理解幼儿在活动区时间里的学习方式能够影响到教师同幼儿的互动方式。比如,如果一位老师认为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老师讲,或按照老师的方式进行操作,那么他可能在活动区时间里更倾向于用“上课”的模式来主导幼儿的游戏。

与之相反,如果一位教师认为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己游戏,那么他可能更倾向于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幼儿,自己较少去干涉。

如果教师认同幼儿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式,那么他会相信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与同伴和成人互动、操作材料以及接触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而教师的职责是在每天的活动中与幼儿互动,支持幼儿的发展。在前几期中,我们重点介绍过如何创造一个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室环境,本期我们将分享活动区的师幼互动策略。

环视教室的区角,寻找关注点

有些幼儿在活动区时间一开始就会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主动邀请老师或求助。比如,亚当说:“罗斯老师,你快过来,我们一起搭电视塔吧!”或者是“老师,你能帮我找到红色的蜡笔吗?我想用它当消防站的标志。”

而有些幼儿则可能不会做出这样的请求,所以老师需要每隔几分钟就环视一下教室,看看每个孩子在做什么。老师在活动区时间内需要做观察记录,内容包括幼儿的社交情况、游戏类型或者游戏涉及了哪些核心学习经验等。只有这样,当你环视教室的时候才会这样对自己说:“我要以支持的方式与幼儿互动,而不是主导幼儿的游戏。我要选择和哪些幼儿互动以及如何与他们互动。环视幼儿们的游戏情况能够帮助我了解幼儿现在做什么,我可能要支持哪些游戏,以及现在谁可能最欢迎我加入游戏支持他们。”

关注点1:幼儿的活动状态

当环视教室和观察幼儿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吉米刚才说要做宇宙飞船,他在做吗?”

“他在专注地做活动吗?”

“他中断了这项活动计划吗?如果是,为什么?是看别人如何做或是加入到娃娃家的游戏中了吗?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他需要什么材料吗?”

“他完成了自己的活动计划吗?”

通过问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了解哪些幼儿需要我们的支持。比如,你可能会注意到吉米不继续做宇宙飞船是因为他用光了所有发光的纸板。当你提出疑问和建议时,也许他会去寻找其他的替代材料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

关注点2:幼儿的社交互动情况

在环视教室时,你还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哪些幼儿在看其他幼儿游戏?”

“哪些幼儿在独立游戏?”

“哪些幼儿明显在其他幼儿旁边游戏,却没有任何互动?”

“哪些幼儿在同另一个同伴游戏?或在做小组游戏?”

这些问题会让你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儿的互动情况,比如丽莎一直“游荡在”其他在娃娃家玩儿发廊扮演游戏的儿童周围,也许她可以在你的支持下加入这个扮演游戏。

关注点3:特定的游戏类型

要确定特定游戏类型,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问题:

“谁在探索、操作或者实验某件材料?”

“谁在建造或制作某物?”

“谁在与其他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谁在玩儿某种益智玩具?”

这些问题也许可以让你注意到萨姆,他在沙水区往容器里装沙子。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在他身边玩儿,这个老师会更多了解萨姆在想什么以及做什么。

关注点4:核心学习经验KDIs

HighScope的58项核心学习经验是学龄前幼儿主动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当你环视教室时,你可以关注:

“这个活动是核心学习经验活动吗?”

“幼儿是如何将(语言、数字概念、分类等内容)运用到自己的游戏中的?”

“在布兰达玩儿医生扮演游戏时,哪些核心学习经验会出现?”

“当需要更多蓝色积塑来做机器人手臂而找不到时,强尼会不会感觉很沮丧?”

“当没有人倾听她说什么的时候,凯西会不会特别生气?”

当你关注到这些问题时,你就会把蓝色的积塑找出来给强尼,或者给予凯西眼神的鼓励,表示你听到了她在讲的内容。

选择幼儿进行观察,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即时互动计划

通过环视教室,教师可以选择需要观察的幼儿。而细致的观察能够帮助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支持幼儿的互动计划。

1.选择幼儿进行观察

在活动区时间,当你每隔几分钟环视教室的时候,一些幼儿和游戏情况可能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对活动表现出犹豫不决的幼儿;

停止了正在进行的游戏的幼儿;

请求帮助的幼儿;

正在进行一个新奇或者耗时长的活动的幼儿;

很享受自己在做的游戏的幼儿;

自言自语的幼儿;

看其他幼儿游戏的幼儿;

重复同样活动的幼儿;

犹豫着靠近或试图加入其他人活动的幼儿;

探索新材料的幼儿;

尝试做一些复杂事情或事物的幼儿;

能让其他人都加入游戏的幼儿;

正在进行核心学习经验的幼儿;

安静或沉默的幼儿;

生气或沮丧的幼儿。

2.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旦选定了要支持的幼儿,你要靠近这个幼儿,同幼儿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说,如果彼得此刻趴在地上玩汽车,你也要趴在地上;在沙水桌边上时,你可能要双膝跪在地上。当你和幼儿在一个视觉水平线上时,你就能看到幼儿看到了什么,而你也可以变成幼儿的游戏伙伴。适当保持沉默能够让你更好地倾听幼儿,更加关注幼儿的动作或语言。这样也让幼儿意识到你对他做的事情感兴趣,支持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打断幼儿,特别是在未被问及的情况下问幼儿问题、给评价或提建议。

3.形成即时互动计划

当观察幼儿时,你可以关注到幼儿的游戏类型、互动情况或者特定的核心学习经验。你的互动计划可以以此为基础:

(1)你观察的幼儿

(2)活动区时间发生了什么特殊事情

(3)在有限的活动空间、材料和师资情况下,你能提供什么?

一个互动计划要包含一个期望的结果,比如支持幼儿的游戏或者想法;弄清楚幼儿在做什么、想什么以及达成期望的步骤。下面是几位老师的支持计划,供大家参考。

布兰特要玩儿乐高积木,但他看起来有一些犹豫,因为乐高积木不在他认为应该在的地方。我想起来昨天萨沙把乐高积木放到冰箱里做冰块儿了。我要建议布兰特去冰箱那里找找,如果他找到了,他就能够开始自己的游戏活动了。

克里斯汀一直在娃娃家附近转悠,其他小朋友正在玩儿美容沙龙的游戏,她很想加入这个游戏。她一边拿着一个钱包和一些塑料发卷,一边看着另一个“美女”坐在椅子上做头发。也许我也可以拿一个钱包和一些塑料发卷,然后和她说:“嗨,我也想把我的头发弄弄。”根据她的回应,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进入美容沙龙,这样她就可以加入游戏了。

吉米一直都很专注地在做宇宙飞船,但是现在他正在用积木砸一个果汁罐儿,看起来他好像想将罐子的金属底部从纸板上弄下来。如果我对他说:“吉米,你在用力地砸这个罐子。”也许他就会告诉我他在尝试做什么,我就会知道他这个行为是否同做宇宙飞船有关以及如何相关联的。

萨姆一直很开心地在沙水区玩儿。他开始用手当铲子把沙子装进奶瓶里,然后又用杯子当沙铲往里面装,接着他又把奶瓶里的沙子倒出来,用奶瓶当沙铲。他开始尝试用一根管子做铲子,他发现管子两端都能倒出沙子填满奶瓶。如果我也拿一个容器和一根管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操作,他可能会告诉我他在玩什么。

布兰达看起来一直在锯木头。当她锯下来第一块儿后,她把这块木头放到整块儿木头的前端,似乎是想要用这块儿小木头量一下从哪里开始锯下一块儿。当她锯完木头的时候,我要过去看一看然后要对她说:“布兰达,你很认真地在锯木头啊。”通过这样的方式,看看她是否会用自己的语言向我解释她刚刚在做什么。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我们环视教室区角后,观察一个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互动计划,加入幼儿的游戏了。

在同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适合的互动策略——给幼儿安抚和回应、同幼儿游戏互动、与幼儿交流,或者支持幼儿的问题解决。在下一期中,我们将重点分享这些策略,敬请期待!

幼儿园科学探索游戏:风儿吹


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自制扇风板让空气流动,感知不同质地、重量的材料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运动现象。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玩法一

准备:

用泡沫板自制的扇风板若干;挂物架4个,分别悬挂由餐巾纸、布、棉绳、铅画纸、玻璃纸等不同质地的材料剪成的长条物(幼儿也可以自选材料制作悬挂物),每一长条物下端挂一个小铃。同种材料的长条物长度一样;记录纸若干。玩法:

1.一名幼儿独立玩,或多名幼儿一起玩。

2.幼儿先自选一种材料悬挂在一个挂物架上。游戏时,幼儿手持一块扇风板扇动架子上的长条物,感知风的产生。

3.幼儿交换位置分别扇动挂物架上的材料,使其随风摆动,并让挂在上面的小铃发出声音(见图4)。

4.幼儿也可将多种材料悬挂在同一挂物架上,观察比较不同质地的材料在相同或不同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

规则:

1.游戏前,幼儿可从材料筐中自主选择游戏材料。

2.多名幼儿一起游戏时,每个挂物架前只能站一名幼儿,如果需要交换站立地点,可以协商。

3.用扇风板扇动时,不能触碰到挂物架上的材料。

4.游戏结束后,把记录纸放到指定地方,并写上自己的学号或姓名,以便分享交流。

玩法二

准备:

用矿泉水瓶拼接三个不同高度、没有瓶底的塑料长桶,然后分别插放到T形PVC管接口上,在矿泉水瓶连接处绕瓶身贴上不同颜色的条状色纸;纸巾、棉花、羽毛、绒球、毛线等材料若干(也可自制其他材料)。

玩法:

1.将塑料长桶放置成一排,一名或多名幼儿参与游戏。多名幼儿参与游戏时,先各自选择一个塑料长桶。

2.幼儿在塑料长桶下方放入一定数量的自选材料,用扇风板对着入风口(T形PVC管侧口)扇动,观察材料在桶中的运动现象。

3.如果开展竞赛游戏,幼儿可事先约定某一高度线(即桶上的某一颜色的纸条),用扇风板对着入风口扇动,看看什么材料能飞得最高,什么材料会飞出洞口(瓶口),以此感知风力和材料的关系。

4.游戏结束后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

规则:

1.只能通过扇风板产生的风力让桶内的材料运动起来,不可以使用其他外力。

2.游戏结束后整理好材料,分类摆放。

评析:

游戏“风儿吹”的设计亮点在于材料易得,操作方便。幼儿运用熟悉的生活材料,探究风的产生和风力的大小,感知不同质地、重量的材料在风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运动现象。在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比如,观察幼儿是否通过扇风板的扇动来感知风的产生;观察幼儿是否乐于对材料进行比较性探索,从中感知不同材料的不同运动状况;观察幼儿是否在扇动材料时发现了风力的大小变化与材料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观察幼儿是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变换或增减材料,积极探究动作、风力、材料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探究。在幼儿充分探索后,教师鼓励幼儿把游戏过程记录下来:“你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哪里好玩?刚才你玩的时候,你的动作让风力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把它记录下来和小朋友分享吗?”当游戏中发现幼儿只用一种材料进行探索时,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你发现了什么?用其他材料试试怎么样?”如果幼儿能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探索,教师则通过提问进一步加以引导:“当你扇动的时候,这些材料的变化一样吗?哪个飞得更高一些?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在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自己设计操作方案并通过自主探究加以验证,同时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以让幼儿通过互相质疑、互相验证作更深入的探究。

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几点思考——以火锅店为例


在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精神指导下,我园园本教研定位在“创设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结合园本教研,中班组教研的定位是“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孩子在角色区的游戏主题总变,今天玩自助火锅店,明天玩旅游,后天又玩起了娃娃家。老师能够认同孩子的游戏主题,知道应该让孩子自主自发地开展游戏,但同时也感到困惑与纠结,为什么玩着玩着就变了呢?预设的发展目标怎么完成呢?是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变换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材料,还是引导幼儿围绕现有游戏主题玩预设好的游戏呢?

针对教师遇到的问题,我们围绕李洁琨老师组织的《火锅店的游戏》(见本刊P20)进行了区园联动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结合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问题,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反思自己困惑与纠结的原因;明确开放的游戏环境对幼儿自主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探讨开放的游戏环境的内涵和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教研,我们澄清了一些认识。

游戏主题从何而来

◆先有游戏主题还是先有游戏?

在以往的工作中,确定游戏主题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意愿设置主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二是教师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预设一个游戏主题,征求幼儿的意见;三是以讨论的形式确定游戏主题,以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游戏主题。第三种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方式。这三种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的,缺少对幼儿游戏兴趣、游戏水平、游戏经验、游戏需要的观察和了解,缺少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得来的经验和认知。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经常出现不可预知的游戏行为,游戏的发展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就如,“火锅店”的主题是老师和幼儿讨论确定的,属于第三种确定主题的方式。该主题下,虽然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丰富着火锅店的游戏,但是,孩子的游戏主题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在火锅店玩起了娃娃家做饭、聚餐、外出旅游等游戏。分析原因,过早确定游戏的主题有可能限定幼儿的游戏内容、游戏玩法、游戏行为,幼儿就有可能失去自发、自主的游戏条件,失去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游戏就有可能失去了趣味性、灵活性、丰富性、自主性、开放性。对于孩子来说,先有游戏。主题要依据幼儿的游戏行为、游戏意愿来确定。幼儿经常玩什么游戏?游戏中他们在干什么?喜欢什么材料?发生了那些游戏情节?提出了哪些需要?为什么有这些行为与需要?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和幼儿一起协商确定一个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宜开放还是具体明确?

具体明确的游戏主题,目标清晰,达成度高,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也就限定了孩子的活动内容、范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火锅店为例,小朋友在小班区域里一直在玩娃娃家的游戏,有了做饭、吃饭的经验。升入中班后,他们还对做饭吃饭感兴趣,于是老师与幼儿协商开展什么游戏。小朋友们说“想玩小餐厅的游戏”,老师问“在小餐厅小朋友最喜欢吃什么”,孩子们说“火锅”,于是,老师说:“那咱们班就开一个火锅店吧!”小餐厅就变成了火锅店,游戏主题更为具体明确了。但是细想,孩子来火锅店除了吃火锅,还能玩什么呢?游戏主题的具体、形象反而限制了幼儿游戏的丰富创造。所以,游戏的主题要开放,不宜过窄。

游戏材料如何提供

◆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还是提供开放、丰富的材料?

在投放材料上,以往老师的做法是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这样幼儿就会围绕主题开展游戏。因此,在开展火锅店主题时,先为幼儿提供火锅灶具,再依据吃火锅的经验提供食材,幼儿来到火锅店之后,只需完成点餐、涮、吃等几个动作,就完成了游戏。但这却忽视了幼儿的游戏特点。

幼儿是如何与材料、环境互动的?幼儿到活动区后,首先与材料发生互动,先看活动区有哪些玩具材料,哪些玩过,还能怎么玩;哪些没玩过,试试可以怎么玩;哪个更好玩,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经验利用材料开展游戏。依据幼儿游戏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投放玩具材料?

游戏开展初期,提供游戏材料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材料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及情境的再现反映社会活动,认识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经验。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教师要与幼儿共同收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材料(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引发他们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与再现,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在游戏中支持幼儿以物代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

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结构性是否有利于引发幼儿更多地与材料互动。以火锅店为例,最初,为了游戏的开展,老师利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和小朋友共同制作了很多火锅食材。低结构材料做成了成品食材后就变成了高结构材料,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替代的机会。当高结构的材料固定了玩法、固定了形象、没有了变化的空间,渐渐地就失去了挑战性,幼儿便不会再产生与之互动的兴趣了。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大班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方面,应注意材料的低结构、可变化、可操作;警惕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为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提供可能。

这里,就要提到教师的观察了。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与哪些材料经常发生互动,为什么?对哪些材料不感兴趣,甚至根本就不动?幼儿还需要哪些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与需要适时对材料进行增减调整。火锅店游戏中,当老师发现高结构材料已经限制了幼儿游戏的开展,幼儿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操作机会与空间,就应及时作出调整,增加可操作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幼儿原有游戏经验不可忽视

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经验是幼儿游戏的源泉。在游戏过程中,已有经验起着丰富幼儿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游戏情节与游戏行为的作用。幼儿借助已有经验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发现与建议,还原生活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创新,形成新的挑战。可以说,幼儿的原有经验能够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交往,起着支架与桥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前期经验、现有水平。

以火锅店为例,幼儿为什么玩着玩着就不愿意玩了呢?试想,幼儿吃火锅的经验有多少?家长带孩子外出就餐,更多应该是选择一般餐馆,而不是火锅店;在吃火锅的过程中,幼儿能参与什么?那滚烫的热锅,家长大多替代孩子去涮,孩子完成的动作只能是吃,吃什么,也大多由家长来决定。那为什么幼儿愿意在火锅店里玩野餐烧烤的游戏呢?据观察,幼儿是在清明节假期后变换游戏主题的。分析原因,假期中很多孩子踏青、野餐、逛公园,他们在活动中有了快乐的体验和直接的经验,因此回到幼儿园之后,愿意重现他们旅游野餐的快乐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新经验。正好,火锅店里有一些可以支持自己新游戏的材料,于是就在火锅店里玩起了旅游的游戏,他们拿着火锅店的食材,走出了火锅店,做起了烤串、三明治、汉堡包……

◆如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首先,观察幼儿在干什么,谁发起了游戏,都使用了哪些游戏材料,如何运用游戏材料的,用了多长时间,出现了哪些游戏行为,说了什么话,情绪怎样;其次,思考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当前什么样的兴趣、需要,呈现的是幼儿什么样的想法;再次,与幼儿沟通交流:你在做什么?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还需要什么材料?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观察,幼儿对这个游戏的持续时间、频次如何?还发生了哪些情节?以全方位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并确定游戏主题。

◆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游戏主题确定之后,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呢?首先,和幼儿一起沟通交流他对这个游戏的已有经验,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游戏的理解,创设游戏环境;其次,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如参观、采访、视频、同伴经验、请家长助教、社区资源、周围环境资源,加深幼儿对游戏的理解;第三,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实况,抓住幼儿自发而富有创造的游戏行为,进行分享、交流,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丰富幼儿经验。

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思想,观察了解幼儿、分析解读幼儿、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支持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主动建构新经验。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主题游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探索》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与学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