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幼儿角色游戏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简单探讨了通过角色游戏开展幼儿教育的办法。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教育;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新形势,要对幼儿教育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开展角色游戏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实现幼儿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有着是不可忽视的作用[1]。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一)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参与的活动之一,通过开展角色游戏,可以引导幼儿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启迪幼儿的心智,对幼儿的心灵进行开发,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
(二)全方位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能力活泼、有趣的游戏内容可以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在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感官、心智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因为参与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角色形象,并对其进行思考,然后通过自身的表达能力将角色演绎出来,促使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帮助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
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是以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来观察幼儿的游戏进展。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引导和指正。帮助幼儿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在幼儿教育中开展角色游戏的方法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学生“玩起来”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便是最好的学习,因为幼儿的年龄较小,喜欢新鲜事物,不适合对其灌输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能力是一种很好办法。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教师在幼儿教育上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过早的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有很多幼儿园还打着“双语教学”的旗号,但实际却未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而是过早的向幼儿灌输英语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并完善自我的渠道,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养分,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所以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是如何让孩子从玩、从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合理开展角色游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选择角色游戏,使角色游戏既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某一天幼儿需要进行体检,在体检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孩子们,刚才大家进行了身体检查,相比大家都对身体检查过程有着一定的兴趣,不如大家一起进行一个游戏,由大家分别轮流的扮演身体检查的医生,对其他同学进行体检好不好?”因为幼儿刚经历过体检,对体检过程还记忆犹新,一定会得到热烈的相应。这时教师应当给孩子们分别安排角色,有的负责检查视力,有的负责测量身高体重,有的负责检查心律呼吸,并使用教学用具,给孩子们分发教学用的简单医疗器材和服装,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尽量真实的游戏环境,让孩子们更好的投入到角色游戏中。通过角色游戏,孩子们需要对回忆中的医生形象进行思考和模仿,并模仿医生的检查动作,同时在游戏中需要和其他孩子们进行交流。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模仿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注重游戏后的总结工作,让幼儿“玩有所得”
在幼儿完成角色游戏之后,教师一定要对孩子们的游戏过程进行总结,总结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总结过程,孩子们的角色游戏便成了单纯的玩,起不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效果。教师要在孩子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一直观察学生的游戏进度,并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记录。在总结时,教师要针对孩子们游戏中的优点进行表扬。例如,“小明同学扮演的视力检查医生十分生动形象,并且主动的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表现十分优秀,同学们都应该向小明学习。”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其他的孩子学习做得好的孩子的优点。而针对做的不好的孩子,教师也要及时的批评指正,“小红同学扮演的测量身高体重的医生并不理想,在测量其他同学的身高体重时与其他同学没有交流,即使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没有站直,身体还在乱动,小红同学也不和同学沟通,草草的完成测量工作,这一点提出批评,既然要扮演角色,就一定要扮演好,要仔细观察真实的医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并模仿出来,其他同学一定要引以为戒,即使是游戏,我们也要做好它。”通过对做的不好的孩子进行批评指正,让被批评的孩子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起到角色游戏的真实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中开展角色游戏,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孩子在玩中学,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孩子发挥角色游戏的真正意义,关注幼儿游戏中的每一个时刻,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幼儿可以健康的成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人际智能是一项很重要的智能,它有助于提高与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人际智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与他们的沟通和合作中学习。角色游戏是培养孩子人际智能的重要方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有时候,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独自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性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同时,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
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指导。比如在玩后面说到的“家里人玩纸偶”的游戏时,家长可以教孩子,他看到的图片就代表了该图片所展示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棒冰的棒子上贴着男人的图片,那它就代表了爸爸,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就要把它看成是爸爸,而不是棒冰。
此外,在选择角色游戏时,也要考虑到角色、情境是不是能让孩子充分投入到里面的。选择孩子看到过的、有所了解的角色和情境,才能使孩子能够投入到其中的,才能激发他的情绪,对人际智能的培养才有实际性的效果。
下面推荐一个小游戏:
医生阿姨、护士姐姐
适合年龄:2岁~4岁
准备材料:白色的衣服,玩具娃娃,如有听诊器等玩具就更好了。
玩法步骤:a.和宝宝一起换上白色的衣服,一个做医生,一个做护士;
b.假装玩具娃娃生病了,医生给它看病、护士照顾它;
c.让孩子了解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和工作,并让他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
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机对宝宝讲述这方面的知识,并教育他。
专家点评:
这个游戏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游戏,他们对这个游戏以及其它角色扮演类的游戏都是百做不厌。小班的小朋友开始时通常会单独做这个游戏,他们喜欢戴上听诊器给玩具娃娃看病,还喜欢喂他吃药或给他打针。等到小朋友之间相互熟悉的时候,他们就会一起来做这个游戏,并且喜欢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班幼儿在游戏的初期表现的一大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社会交往十分陌生。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彼此熟悉,排除同伴间的陌生感。通过这类游戏,大部分孩子爱上幼儿园了,有的还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通过游戏,小朋友们还学会了解决诸如角色分配、工作安排、工具修养使用与分配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也充分证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幼儿教育中幼儿游戏效益提升策略
【摘要】“游戏”是幼儿内心活动的自由体现,游戏也是幼儿心灵活动的产物,既纯洁也神圣。游戏也是幼儿释放过多精力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思绪是放松的,心情是愉快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们也视它为最严肃的工作,为了寻求最大快乐,他们也总是乐此不疲地自愿参加其中。在幼儿阶段开展游戏教学能为他们今后真正步入社会奠定好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航人,我们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儿童观,要充分发挥出游戏对幼儿成长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效益;策略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儿童也能够通过玩练习各种本领,比如折纸、穿珠子、骑车、拼图等等,在游戏中玩,并且越玩越熟练,在游戏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达到“教与学”相长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如何做幼儿的游戏伙伴。这样既能取得幼儿的信任,而且孩子们也更愿意与教师亲近,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告诉教师,有利于教师结合幼儿的个体性格以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游戏内容,使得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第一,要善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各方面先进入角色之中,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小朋友吸引过来。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尊重并且认可他们的发现,多地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地以角色的身份将其引入游戏之中,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玩耍、学习。
二、投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材料
开展游戏教学要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因为其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开展效果,丰富的游戏材料能使游戏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游戏材料要保证其安全性,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一定要杜绝用不合格游戏材料给幼儿用。
此外,幼儿材料的投放也要能引导儿童动手或者动脑,让他们从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吃饭有时需要教师喂,不免拿着玩具到处扔,很容易损坏玩具,甚至给其他的小朋友带来伤害。因此,幼儿教师要选择一些半成品的玩具给他们玩耍。对于小朋友来说,有时成品的游戏材料太复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半成品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操作与体验,比如,可以让他们在白色的瓶子上画出一些自己想要画的图案等;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瓶娃娃,然后再指导孩子们拿小黄豆当米饭来喂给娃娃吃;教师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些玩具娃娃,指导幼儿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也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尽管这些小游戏都很简单,大多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但是,有时候则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三、保证合适的游戏时间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多家长都反映,小孩子都很喜欢做游戏,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质量。因此,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里去寻找游戏伙伴、选择角色并且计划游戏情节等等。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加强幼儿同伴之间合作的有力保障,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来,有时候还不得不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游戏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游戏教学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例如,幼儿在早晨入园以后,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幼儿看书或者呆呆坐着,过渡时间太长,必定会挤占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比如排队、吃饭、说教时间等都比较长,这样也就缩短了幼儿的游戏时间。过短的游戏时间只会让幼儿出现闲散、旁观行为,而游戏时间合理分配,幼儿则不会感到厌烦或者无事可做,游戏也会让幼儿更加沉浸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尽量保证孩子自由游戏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过渡时间的浪费,对每次游戏时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比如说,有些体育类游戏时间较短,教师一定要灵活掌握。有些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玩的尽兴,因此,教师也要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让孩子们都能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时,游戏的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也不是儿童随意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游戏的进展情况进行设置、调整,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幼儿游戏中的“玩伴”、“支持者与引导者”,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幼儿及时提供援助,让他们自由进行角色转变,鼓励那些水平相当的儿童重组游戏玩伴,并且也要及时鼓励那些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大家互帮互助一起游戏。让全体小朋友都能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一种,3—4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象征性动作主要由“物”所引发,而这个“物”,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孩子手中的玩具或者说游戏材料。也因此,角色游戏的材料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小班幼儿的象征性游戏行为。而“渐变”——即慢慢变化所提供玩具的数量、种类乃至性质,就是我们常用的材料支撑策略。
活动实录:第一天
薇薇在娃娃家里学着妈妈的样子做家务,一会儿擦桌子,一会儿洗饭碗,正忙碌着,突然看到了放在一边的洗衣机。薇薇迟疑了一会儿,拿起娃娃家床上的枕头和被子塞进了洗衣机,看样子,她是想学着妈妈的样子洗衣服。可薇薇突然停下来了,左右环顾,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过了一会儿,薇薇走了,她已经忘记了,洗衣机里还有衣服。
看到桌子便擦桌子,看到洗衣机便准备洗衣服……薇薇的游戏动作带有明显的由“物”而发的特征,可薇薇洗衣服的活动为什么会戛然而止呢?薇薇到底在找什么?明天,我要增添几样和洗衣服有关系的东西,看看薇薇会有什么反应。
活动实录:第二天
薇薇一进娃娃家就看见了洗衣机旁边的新玩具:放有小勺的塑料肥皂粉盒和大大的天蓝色伸缩晾衣架。薇薇看起来很高兴,拿起肥皂粉的盒子,用小勺往洗衣机里放了一点“肥皂粉”,关上洗衣机的门,安静地在洗衣机旁坐了下来。这时候,娃娃家的“爸爸”不停地在薇薇和洗衣机之间穿梭经过,薇薇有些恼怒地将“爸爸”推开了。终于等到衣服洗好了,薇薇转身拿起晾衣架,玩了一会儿,才开始将洗衣机里的枕头和被子拿出来,往晾衣架上夹。
薇薇好投入呀!她在洗衣机前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正儿八经地洗衣服、晾衣服,这一系列的游戏动作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薇薇推开干扰她看着洗衣机工作的“爸爸”,这个动作说明了她的游戏是有目的的行为。显然,这些逼真并且相互有联系的材料吸引了孩子,支撑着薇薇完成了整个洗衣服的游戏情节。
我想,既然薇薇对夹衣服产生了兴趣,不如多投放一些不同种类的衣架和不同种类的衣物(如衣服、袜子)进娃娃家。接下来 会发生什么事呢?
活动实录:第三天
薇薇似乎迷上了洗衣服,角色游戏一开始,她就飞跑进了娃娃家,很快就发现了洗衣机旁的新材料:竹篮子里的娃娃衣服和袜子。薇薇动作麻利地把篮子里的衣物倒进了洗衣机,衣服很快就洗好了。她利索地将衣服全部拿出,很有耐心地把衣服和袜子一一夹到晾衣架上。显然,她并没有注意到晾衣架的大小及衣物大小之间的关系。可是,薇薇很快就发现了什么,动手把夹好的衣服袜子拉下来,并将袜子有目的地往小的衣架上夹。
我兴奋地看到了因游戏材料的变化而带来的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材料支持着孩子的新发现、新想法、新玩法。接下来,我是继续竭尽所能地去搜罗和洗衣有关的材料还是放一些形状像某些洗衣物品的低结构材料?最后,我决定放一块熨衣板(高结构材料)和许多的瓶瓶罐罐(低结构材料),看看薇薇会怎样吧。
活动实录:第四天
薇薇似乎已经习惯了,一进娃娃家,先左右看了起来,显然,她在找今天的新玩具。当薇薇发现了那个小小的熨衣板的时候,她又一次开心地摆弄起来,一会儿把它当宝宝的床,一会儿把它当滑板……
薇薇的表现,再一次鼓励了我:谁说熨衣板只能是整理衣物的工具呢?游戏中,孩子可以赋予物品任何意义。游戏是孩子们的,我们只能静候一旁,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用逐步增加新材料的方法,让孩子的游戏兴趣保持甚至逐步升温,不断在游戏中获得新的体验。
在社会性游戏中,幼儿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社会性的模仿,“假”的场景,“真”的情境,洗衣机旁的肥皂粉盒、小勺、晾衣架这些互相关联又有操作意义的细节呈现,使孩子进入“真实”的游戏情境。随后,低结构材料的提供引发了孩子尝试使用替代物的游戏行为,“以物代物”的游戏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渐变”,是一个谨慎耐心的过程,支撑着孩子的游戏兴趣和游戏情节发展;“渐变”,是一个理解尊重的过程,提醒着教师读懂幼儿的游戏需要和发展要求。“渐变”,督促着我们细心观察孩子的游戏,在陪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性成长。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最有特色、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形式。依据《指南》精神,教育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我们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课题研究中,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支持他们在自主性游戏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策略1:主题活动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与情节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角色游戏情节往往无法得到拓展,限制了幼儿的游戏兴趣,阻碍了幼儿交往的范围。我们把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灵活运用和迁移,游戏情节不断得到延伸,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
在《美食街》主题活动中,幼儿进行“食物大搜索”“家乡美食调查”等探究过程,经历了到超市买卖的活动及将各类食品归类摆放等相关经验后,幼儿对火腿肠、贡圆及烧烤用具很感兴趣,商议在角色游戏中开设“烧烤屋”。他们共同协商,创设环境,准备材料,游戏主题“烧烤屋”自然产生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比如,如何烧烤食物,如何招待客人等,并根据已有经验准备材料,布置环境,实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烧烤屋”生意比较好,应摆些小餐桌让顾客品尝;有的认为“美食街”只有“烧烤屋”,商铺太少了,应该再增设“小吃店”“饮料店”。于是,美食一条街就产生了。连续三个店铺,创设一个大的品尝区,幼儿可以自由品尝各种美食,交流感受。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这样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入。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由自主地将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策略2:角色游戏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主题活动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了充分的经验支持,反过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的需要也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以大班主题“西游记”为例,经过一系列的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之后,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兴趣达到了一个高点,相对应的,区域活动也正以丰富的形式展开:表演区有“三打白骨精”,语言区有“话说西游”,美工区有“西游连环画”“兵器大制作”…这一番热闹场景的映衬下,角色游戏“偏安一隅”。面对陈旧的“娃娃家”、毫无特色的“超市”、无人光顾的“照相馆”,幼儿已无游戏兴趣。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商议、讨论,大胆地进行调整:“超市”变成了“西游记博物馆”“照相馆”,还有新增设的“梦幻西游摄影组”等,提供了各种道具和操作材料,一时间,新的角色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创造性地游戏着,推动了主题向纵深发展。
策略3:角色游戏与其他创造游戏整合
创造性游戏包括建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三者都是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所以三者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在创造性游戏中,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很密切。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活动中,幼儿通过商量讨论,用几把椅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用积木围成“娃娃家”等,利用建构材料布置游戏场景,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
比如,幼儿在完成主题建构“游乐园”后,就开始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详细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参观游玩。又如在角色游戏“美美服装城”活动中,幼儿发现,要让服装店变成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城,需要搭建很多的店铺。于是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了一座“服装城”。“服装城”由许多创意服装店组成,每间服装店再搭建一些货柜架,可供角色游戏中“服装店”的服务员摆放各种款式的服装并进行销售活动。刚开始,生意较好,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经理们都到银行存了很多钱。渐渐地,由于服装没有变化,生意渐渐清淡,幼儿又想到开设服装厂,一些设计师在那儿设计各种款式的服装。为了角色游戏情节的需要,孩子们商讨在“服装城”里搭建一个舞台,举办时尚动感的“时装秀”,为“美美服装城”的老板搞服装促销活动而准备。这样,不知不觉中又转入了建筑舞台的活动,舞台建好后又转入表演游戏“动感服装秀”。
总之,创造性游戏之间是互相转换、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策略4
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减退的过程,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捕捉新的兴趣点,发掘新的游戏主题,使幼儿自主性得到发展。另外,幼儿自主性也有受暗示影响的特点,教师不失时机的语言提示或暗示,往往能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新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促使新游戏主题的产生。如在“娃娃家”中,幼儿一开始对做饭、喂饭感兴趣,玩了几天之后,游戏发展到“娃娃生病”,爸爸妈妈送娃娃到医院看病的情节。在幼儿对这个情节的兴趣越来越大时,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给娃娃看病”“你生病了怎么办”等问题。接着孩子们建构“医院”主题游戏区,玩“医院”游戏,这样,一个新的游戏主题便产生了。幼儿在已有主题情节的演化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主题,比如,在玩“医院”主题中给病人送鲜花,这一情节如果表现得很深入,可能就会产生“花店”主题。
总之,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要设法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和兴趣,对幼儿的自创活动予以支持,引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支持游戏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