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矩”的乐高课

05-13

众所周知,身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分享,而教育笔记可以某种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教育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规矩”的乐高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乐高机器人,是小朋友都喜欢玩的玩具,它可以让孩子们学习与玩相结合,更好的激发孩子兴趣和学习能力,锻炼幼儿全方面的思考能力,举一反三,主动思考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地游戏环境,树立好游戏规则是很有必要性的。例如:有秩序的分发玩具、不争不抢,学会分享、分类将玩具送回等......本周的乐高课孩子们就是进行了一次“有规则”的乐高课。

在上课之前,孩子们认真仔细的听取老师的讲解及本节课的操作内容,看我们的宝贝们多认真,眼睛睁的大大的看着老师。讲解完毕就到了操作的时间了,一个一个位置,一人一组乐高开始了我们本节课的活动《叠高楼》,在课程的进行中,孩子们有讨论、有合作,玩的不亦乐乎,也有争抢的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及时的制止与干预,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当活动结束时,也是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来将相同的玩具叠到一起,2乘2积木块叠一摞,2乘4积木块叠一摞,虽然刚开始操作时也有做错的宝贝,但是熟能生巧,也只有多练习,多改正才能确保孩子在以后的课程中养成好的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良好的规则才能拥有良好的课程。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老师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啥子程度,要是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啥子。跟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本身不断增长的技法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明"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是教师的信号不明确的话,教师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

起首,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好比,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留步,也能够不停。有谁主动停过?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亲身利益有关。

第三,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第四,本身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

第五,孩子的长期影象比较差,惩罚一定要及时。

第六,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第七,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笃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他。好比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管教技法:新约法三章安心拒绝:选择说话:适可而止。

这些原则应该是适应于各个春秋段的孩子的。和所有的教师一样,我们总在犯错误,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笔者经常到一些幼儿园参观,在大部分幼儿园里面,教师上课时,孩子们总是坐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小手背在背后,见到人来,头都不扭一下。面对此情此景,园长总是向笔者称赞这些孩子是多么听话、多么乖。然而,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整齐划一地坐在小板凳上,笔者不免担心起来,这样的整齐,让孩子失去了个性,还是不要的好。

每个幼儿,可以说都是一张白纸,教育将会为他们画上绚烂的色彩,其中也包括孩子的个性。幼儿时代,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面对一个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要让他们整齐划一,实属不易,需要经过严格和长期坚持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对孩子来说恐怕是一道十分难过的坎。

一些家长也向笔者反映,说孩子去了几天幼儿园就不愿意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幼儿园要接受整齐划一的训练,孩子坐不住。受到教师批评后,便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好处。但如果为了整齐划一的坐姿,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笔者认为,可能有些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事实上,幼儿园里主要以活动为主,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游戏来体现,真正需要孩子整齐划一坐在那里听课的时间很少。但为什么一些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如此训练呢?目的就是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还有就是给上面来的领导参观时看。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训练,对孩子个性培养十分不利。

个性培养,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笔者认为,最好的开始就是从孩子的幼儿时代启动。在幼儿时代,由于孩子心智发展远未成熟,是否听话、是否乖都不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都应该包容并认可。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通过游戏等活动进行适度引导。

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多了,规矩多了,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快乐,就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要求幼儿园的孩子整齐划一,是“小学化”倾向的表现,无外乎就是让孩子们多听教师讲知识,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幼儿整齐划一的坐姿问题,是个小事,不值得这样上纲上线,但笔者认为,从长远看,这却是大事,是事关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怎能不认真对待和高度关注呢?也许,在教师看来,孩子听话、很乖,管理起来方便、简单,不用那么费劲,也不用花那么多心思,想那么多办法。但笔者认为,虽然管理起来简单了,但孩子磨掉的个性却永远找不回来了,这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学前教育要尊重幼儿成长规律,这话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实属不易:一方面,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另一方面,取决于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强制性的要求孩子,规矩越多,越不利于孩子天性的发展。只有顺应教育规律,培养孩子的个性才能有所保障。

《规矩和爱》读后感


首先,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你今天用怎样的规矩和爱教育孩子,你就会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你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就会影响你身后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所以规矩和爱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也是一个未来的世界!”

身为一个母亲,“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即快乐又主动的学习呢?”身为一位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你不爱他。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如何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呢?

十分有幸,在陕西省名师高秀琴名师工作室的推荐下,我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要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要先掌握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行动,更好的工作。身为一个母亲,身为一名老师,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博士说:“当孩子闹情绪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受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果要真正的做到,做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对于我来说,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在书中,我还学习到,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也要学习二点:一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简单的说,就是爱;二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训。要建立正确的规矩,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要先理解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宽容,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矩的背后是有爱的。而不是让他感觉冷冰冰,是跟他作对,让他受苦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

其实,无论是规矩还是爱,无论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观察,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沟通,总会寻求出适宜的方法,相信我们合理的方法,也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幸福的成长!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高锦涵的转变


高锦涵是性格非常内向的小女孩,加上刚分到大班和彼此都不熟悉,她的性格更加孤僻,从不开口说话。

如果你想和她说话,她就会感到害怕,如果有事请问她她就会害怕的哭出来。

以前听说高锦涵是非常内向的,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每天来幼儿园时,高锦涵都会很紧张,生怕我们和她说话问她问题。

知道了高锦涵的情况,在平日中我尽量少和她说话,不问她问题,多用行动和眼神和她交流,但尽管如此高锦涵也从不理会仍旧不理我们。

在我没有信心能改变她时,我决定先放手一段时间,让她自己适应看看。

慢慢的,高锦涵看起来轻松多了,她会在你不看她时偷偷的看你;在读儿歌时也会和大家一起,尽管不出声音;在玩游戏时也不再拘谨;高锦涵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但当我独自和她说话时还是不理会我,把眼睛转向别的地方,可能高锦涵还没适应吧,再给她一段时间。

两个多月过去了,慢慢的,高锦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和老师小朋友交流了,也能独自的回答问题,不再躲闪你的眼神。

高锦涵凭着自己的能力慢慢地适应了新集体的生活,慢慢地转变着自己。

幼儿和我们大人一样也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也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证明自己。

如果我们过多的帮助她,则是打击着他们的自信心,欲速则不达。

有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时间,而不是我们“拔苗助长”的帮助

“变变乐”


“变变乐”是以想象为主的创意美术活动,该活动主要借助一张特别设计的可合拢、展开的折叠卡来进行。

这张折叠卡通过四次对折,如同两扇小门,“门”上已画有简单图像(如小蛇),拉开“门”后里面为空白,“门”上的图案(如蛇头和蛇尾)也自然被截开,这样中间的空白处就给了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幼儿可以通过在空白处添画将其变为新的事物。

在我园,这个活动已经有较成熟的方案,而我从研读活动方案到实施活动,经历了不断站在幼儿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幼儿园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在研读这个活动方案时,我首先思考这个活动内容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

于是,我先进行了操作体验,发现让大班幼儿仅在个别化学习中借助原有图形进行想象,并用连接的方法表现新图像,有一定难度。

后来我又向活动方案的提供者沈老师请教。

沈老师和我分享了她自己探究的历程:之前她尝试过将操作材料投放到个别化学习区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多数幼儿难以完成,原因是幼儿没有掌握方法。

看来,这一内容有必要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幼儿打开思路在前期操作体验时,我认识到如果原形过于具象,就会阻碍幼儿的想象。

那么如何启发幼儿想象,打开幼儿的思路呢?我首先对原形作了调整,以简单图案为主,去掉细节部分,以帮助幼儿借形想象。

同时,我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上述问题。

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策略,比如,教师可通过有效追问进行启发,或让幼儿互相启发,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启发幼儿思考。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渐渐有所领悟,活动中,当幼儿思路被局限时,我便通过有效追问或让幼儿互相学习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

比如,我问幼儿:“没有身体的小蛇可以变成什么?”幼儿沉默了片刻,说“像一条折断的蛇”“像毛毛虫”“像蚯蚓”“像小芽芽”等,看来幼儿仍然脱不开小蛇的原形。

于是,我首先肯定幼儿的想法,接着追问:“花园里有小芽芽,还有什么?”有幼儿马上说道:“还有乌龟!”幼儿的思路逐渐打开了。

我及时鼓励他们:“接着想,还能变什么?”我还有意识地将折叠卡转个方向,如将原本是水平方向的“小蛇”转一转后变为垂直方向的“小蛇”,以启发幼儿换个角度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幼儿尽情表达,大胆想象,理解“变”的方法。

●如何解决教师“教”的痕迹过重的问题在第一次组织活动时,我发现不少幼儿参与的兴致不高。

教研组的教师与我一同分析原因,认为活动中教师“教”得过多,游戏规则、玩法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没有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

研讨中,有的教师认为美术活动中不教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可能会限制幼儿想象的空间,剥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机会。

我的体会是,美术活动中必然有需要教的内容,关键是怎么教。

若教师急于向前进一步(急于教),幼儿可能就会往后退一步(不愿思考或懒得思考)。

在这里,教师所扮演的应是一名“隐形”推动者的角色。

比如,在原方案中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游戏规则:一要“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二要把“变”出来的东西画在折叠卡里面。

对此我作了调整,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你们认为自己的宝贝跟别人一模一样的好,还是把宝贝变得独一无二的好?今天我们玩‘变变乐’的游戏,你们觉得是把想变的东西画在折叠卡的外面让别人一眼就看到是什么好玩,还是画在里面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好玩?”尽管规则依旧是预设的,但我改变了表达方式,淡化了“教”的痕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幼儿内化了规则。

又如,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我会请同组幼儿说说想变什么,引导幼儿互相听取同伴的想法,从而将自己的宝贝“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怎样让分享交流更出彩美术活动中,分享交流环节也是“重头戏”。

原方案中教师以集体呈现作品、逐个介绍为主,既花费时间又缺少趣味。

因此,我提出了“怎样让美术活动的分享交流更出彩”的问题。

问题提出后,教师们在教研活动时对分享交流的价值作了分析,即分享交流的目的是传递方法、梳理经验、延续兴趣。

接着,我围绕这三点对分享交流环节作进一步完善。

我通过“变身”游戏让幼儿互动起来。

“一二三,变身!”请幼儿互相猜猜同伴变的是什么。

幼儿在“变”和“猜”的游戏中感受创造、表达的乐趣,学习“变”的方法。

幼儿无论猜对与否,过程都是“好玩”的。

孩子在发展,我也在成长。

我意识到: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规律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提高集体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顽皮的孩子也吃“高”


浩浩是我们班里一个很顽皮的孩子,他顽皮的一刻也坐不住,这儿爬爬,那儿摸摸,满教室里来回跑。上课时,他忙着做小动作。我想了好多办法让他做在位子上不乱跑,可都不见效。无论是讲道理还是受批评,对他也只是"耳旁风"。今天孩子们都去上小便,准备洗手吃午饭了,可他还在卧室里到处乱跑。我实在是没辙了,给他找点事情做吧,也许能让他安静一会。"浩浩,我交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好不好。"小调皮睁大眼睛好奇的盯着我,"你在这儿监督小朋友洗手……""我会提醒他们要洗干净!"我还没说完,他就兴奋的告诉我。我说:"好的!太棒了!""你就在这里提醒小朋友们,浩浩真象个男子汉?""嗯!"他使劲儿的点点头。就这样,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洗手的孩子,浩浩都在严格的督促他们,一刻也没有离开。吃完饭,我又让他去帮小朋友们擦桌子,课上帮老师分教具。这天,浩浩像变了个孩子似的,不再到处乱跑,而是认真的做事,乐于助人。 是啊,像浩浩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差不多哪个班里都有一两个!他们并不是不听话,只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就连擦桌子、摆拖鞋,他都会认为是件好玩的事情。因此,做为一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要深刻的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对于个别性格独特、鲜明的孩子更要重视!有时也许多给孩子找点事情做,他会变得伶俐、聪明又能干。

学习故事:怎样垒高


发生了什么:区域时间到了,我看到你和李语涵几个小朋友一起去了科学区。我看见你拿来很多区域柜里的空箩筐。你对着小朋友说:“我们来玩上次何老师教过的垒高游戏吧。”于是几个小朋友都纷纷点头赞同。你们拿出一个红色的箩筐,口朝上,又拿出一个箩筐口朝下,你说:“啊,你们看有点高了。”李语涵继续拿出来第三个箩筐口朝上,也成功地放了上去,当第四个箩筐你打算口朝下放时,好不容易垒高的箩筐塌了。旁边两个小朋友同样用这样的方法垒高的也倒了。你们有点失望,表情也开始严肃了。很快,你想到了办法,第一排都是口朝下平放,第二排再口朝上方两个箩筐中间。就这样你成功地垒高了四层。你们开心地叫了起来,“老师,我们成功了。”我给你们拍下了成功的照片。

机会及可能性:

在区域活动中,我看到了你对科学活动的热情,你将课堂中感兴趣地活动延伸到了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这一点很棒。在活动中,你想到了正反面进行箩筐垒高,当你遇到失败时,我看到你有些沮丧,但是很快你想到了平铺的办法,稳稳地垒高。你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开心地要老师给你们合照。

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1.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垒高的材料,你可以再找找探索垒高的方法。

2.在建构区,有很多适合垒高的积木,你可以尝试和同伴一起探索如何将积木垒得又多又高又稳。

教育随笔:纸牌叠叠高


刚拿到纸牌,孩子们就开始想办法让纸牌站立在桌面上不倒,轩轩将纸牌对折,很快就让纸牌站立了起来。其他孩子看见纷纷模仿,轩轩在站立的纸牌上面平平的加了一张纸牌,说:“看我造的房子。”“你能把房子造的更高吗?”我问,他开始尝试起来,很快就用第一层的方法继续往上加纸牌,完成了第五层后纸牌倒了,旁边的朵朵看到了他的方法,也试着搭起来,搭了六层后纸牌倒了。他们没有放弃,继续挑战,轩轩一边搭一边说:“我是不会放弃的。”朵朵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她用两张纸牌叠在一起对折后站立,每层站立的纸牌都放了好几张,平放的纸牌,她都仔细挑选没有折痕的平平的纸牌,他们一直尝试了半个小时。

轩轩平时比较好动,能专注一件事情并坚持这么长时间,很不容易。他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他行为模式的一种变化,也看到了他思维方式的改变与突破,显然,这种突破比游戏的成功与否更有价值。朵朵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反映出自身所具备的一些品质。他的建构经验比较丰富,在建构的全过程中,朵朵经历了三次失败,但她对失败的处理方式更积极而有效。什么方法容易得到成功,她会再试一次。什么方法比较难,她会马上进行更换,或者留到最后。朵朵在建构过程中有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来自于他以往的建构经验。

下次游戏可以为他们投入第二层次的材料,选择一些材质不同的纸片,让孩子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前提下比赛谁能搭得更高。

喜欢《“有规矩”的乐高课》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乐高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