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09-17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言:在父母离异前后,孩子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有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孩子们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许多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了,离异家庭的少年儿童,在父母离婚期间及其离婚之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反社会的心理。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放荡不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容易激怒、闯祸、甚至自杀。他们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父母容易产生愤恨,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甚至暴力行动,如偷东西、骂人、斗殴等。我国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

另一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较,离异家庭的儿童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自卑感强、孤独、悲伤、抑郁、情绪低沉、胆小、精神紧张,甚至出现儿童的早期行为,如尿床、吮吸手指等。

经济问题带来的后果也是不能忽略的。夫妻离婚的直接后果,是抚养孩子的一方生活水平立刻下降。有的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因经济上的困难,无法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因而造成了孩子身体发育不良。

夫妻双方离异后,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付给孩子的抚养费,比起孩子的实际生活花销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由此造成了抚养孩子一方的单亲家庭经济生活的困难,这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自卑感。

这里引用一份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是我国众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们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所小学,进行了广泛调查的结果。

(1)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在认知、推理与学习成绩诸方面的差异

此研究共测有效被试者1733名,其中离异家庭儿童929名,完整家庭儿童804名。被试取样范围遍及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均为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在认知、推理与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经过统计和比较发现,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的离异家庭儿童占83.68%,完整家庭儿童占16.32%;扰乱课堂秩序的离异家庭儿童占78.21%,完整家庭儿童占21.79%;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离异家庭儿童占81.79%,完整家庭儿童占18.21%。

认知和推理成绩代表了一个人的一般能力,即智力。而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的状况。掌握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智力为前提,智力又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调查还发现,在7-13岁的各个年龄阶段,父母离异对小学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对认知的影响小于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对非文字的逻辑推理方面的影响最小,即对知识的影响大于对能力的影响。由于离异家庭儿童学习成绩落后,知识水平低下,必然会限制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水平又影响了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深化。

(2)离异与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及他们与父母关系等方面的比较

此研究共使用了4种问卷:儿童问卷、儿童认知发展评价量表、教师问卷和父母问卷。

A、离异与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

调查显示,完整家庭儿童比离异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和善于交际、待人热情、乐于助人而博得同伴好评。而离异家庭子女在"被同学们同情"这一项的人数明显高于前者。

两类儿童同伴关系差的原因比较调查显示,"孤僻、冷漠","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两项,离异家庭子女显著多于完整家庭子女。

B、两类儿童与父母关系的比较

统计结果说明,离异家庭子女比完整家庭子女更不满意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明显不如完整家庭子女。

C、两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及问题行为的比较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完整家庭儿童的主、客观自我控制能力均略高于离异家庭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行为分别属于情绪、性格特征、品德、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在问题行为方面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巨大差异在每一项上的人数比例都远远多于后者。品德类三种行为特征,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4.94%,完整家庭子女为6.38%,差别最大。其次是性格类八种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学习类三种问题行为特征,离异家庭子女为28.18%,完整家庭子女为8.06%;情绪类六种表现,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完整家庭子女为5.58%。由此可以证明,离异家庭子女问题行为远远多于完整家庭子女。

以上这两个调查报告,已将离异家庭子女在认知、推理学习成绩、与同伴及父母的关系、自我控制力及问题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完全显示出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但是孩子却往往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切记,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娇纵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支配型: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放任型: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

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孩子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理想型: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协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只能从以往自身家庭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小孩,甚至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真是社会的一个悲哀,父母其实也很无能为力。

中国式的家庭比较喜欢一手包办,看到小孩做事慢吞吞,而且怎么也做不好,就直接帮他做了,最后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依赖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她的小孩总是拖拉,不愿起床,她没办法就只能什么事都给他做了,其实家长大可不用管他,他喜欢睡就让他睡,喜欢拖拉就让他拖拉,等他到学校自然就有老师批评,才能慢慢养成他的时间观念,而且一手包办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总是很弱,又很懒散,就是挂个饼在他胸前也会饿死的那种人。

好像越来越多家长都抱怨小孩懦弱,没有主见,或许大部分还是家庭因素起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比较权威,很少有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让孩子做选择,一味的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安排这安排那的,孩子受欺负了立即就挺身而出,没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了家庭的保护伞,我又何须坚强、自立?你说往东我就往东,你说往西我就往西,连站在十字路口耗时间、费脑力去思考往哪走都不需要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给孩子营造什么样的家庭氛围


刚开学刘老师推荐读《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书,读后受益颇深,深感遗憾看到这本书有点晚。感触到,教育不可逆性,错过了时机,很难弥补。

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很头疼,有时感觉无从下手,尤其这两年孩子大了,意见不合时总和我们顶嘴,让我们很无力,甚至对他感到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一度很焦虑。

读完这本书,我先自我反省,我们家长错哪了?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我们做到了吗?我给孩子营造了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我和孩子爸爸深谈了一次,我们要抓紧做一些改变,再不改变,一切都迟了。为避免家里的硝烟战争,我现在尽量控制我的脾气(我脾气不好),尽量不发火,心平气和地和他谈。为能多陪伴他,爸爸尽量少加班,回家也少捧着手机,尽量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好的地方会停下来,读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探讨,比如:重视爱的教育一章,爱是立世之本,一个人没有爱心,没有爱的能力和行动,他对这个世界就没有价值,我会问孩子你认为父母爱你吗,你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吗,你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吗?

在读到“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时,我读了两遍给他听,人不但要感恩亲人,还要感恩社会,感恩世界,我们家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想,不能成才但必须要成仁吧,我想有一颗大爱之心的人才能走的更远。

最近孩子有几点变化:

我们过去对孩子帮办的太多了,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我们要求他每天洗自己的袜子,并每天监督他。能安静下来读书了,而且每天再晚都会去看看书,虽然不是读一些老师推荐的名著,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书能静静的坐那看,我想这也是一项很大的进步吧,下一步再慢慢引导看一些其他的书。做家庭作业能稍微有一点的自觉了,虽然放学回到家后还是先吃、先玩会,但时间差不多他会自觉去做写作业,这也算是一点点的进步吧。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神奇的命运公式,我理解思想就是态度,态度端正,一切都不是问题,态度决定命运,要改变小代同学的态度,万里长征啊。

刘老师的回复:哈哈,“万里长征”有些夸张了,我认为。的确,不良习惯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老师就是不断在和学生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尤其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很高兴看到小代同学的转变,的确一开始他坐不住,做事很不认真,我多次批评他,多次把他带到身边看着他写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现在的确进步很大,在家里的进步和在学校的进步是同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现在他不太让我操心了,偶尔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提醒一下,很快就能更正,是个很有上进心的有潜力的孩子,希望他继续把作业的书写写好,写好每个字、做好每道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长征,不再遥远!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什么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