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气味可以唤起母性

婴儿早期教育 可以提高教师能力有哪些 11-30

除了荷尔蒙之外,还有些东西可以给母亲带来幸福感,使母性之花绽放,那就是宝宝的气味。

婴儿的气味可以唤起母性

婴儿刚出生后,只要母亲与宝宝进行短暂的接触,母亲就会记住自己宝宝的气味。美国的范德堡大学曾经进行过如下的研究:让母亲与刚出生的婴儿进行短暂的接触,然后让这位母亲通过气味从三个同日出生的婴儿中找到自己的宝宝,结果准确率为61%。如果母子之间未进行短暂的接触,而是盲目地寻找,那么准确率只有33%。另外,让父亲用同样方法寻找自己的孩子,结果准确率只有37%,基本上相当于母亲盲目寻找的水平。

之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学者也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如果事先让母亲与自己的宝宝进行10~60分钟的接触,那么90%的母亲可以通过气味找到自己的宝宝。如果事先接触时间达到60分钟,那么准确率几乎为100%。

◎婴儿的气味可以带来“幸福感”,唤醒“母性”,缓解“不安情绪”m.Yjs21.coM

接下来,自己孩子的气味会给母亲的情绪以及母子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的研究小组(长崎大学医学系)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收集出生后2~3日的婴儿的贴身衣物,然后将其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的环境中,以免气味散发掉。当产妇生产4~5天后,把保存的婴儿衣物给产妇闻,看自己孩子的气味和其他孩子的气味分别会对产妇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产妇闻到自己孩子的气味时,会感到“欣喜”、“爽快”、“愉悦”等良好的感受,而对其他孩子的气味则没有这种效果。

不过,令人感兴趣的是,不论是自己孩子的气味还是别人孩子的气味,都同样可以给母亲带来“幸福感”,唤醒“母性”,缓解“不安情绪”。刚生产不久的母亲,当闻到别人家婴儿气味的时候,也可以感到幸福,并充满母性。

◎婴儿气味的信息素可以唤起母性

我们还对没有怀孕、生产的女性进行了实验,当这些女性闻到婴儿的气味时,并没有对她们的情绪造成多大的影响。虽然所有参加实验的女性都说婴儿的气味“好闻”、“喜欢”,但这与“幸福感”、“母性”、缓解“不安情绪”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也就是说,婴儿气味的作用只限定于那些刚刚生产,体内荷尔蒙处于特殊状态的母亲们。严格来讲,婴儿气味中的信息素,对于处于特殊荷尔蒙状态的母亲们的大脑产生作用,激发母亲的母性,并带来幸福感。

关键点:

刚刚生产,体内荷尔蒙处于特殊状态的母亲,通过哺乳或闻宝宝的气味,可以唤起“母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婴儿多爬行 可以防弱智


7-8个月的婴儿开始学会爬行。婴儿爬行时,头与颈部抬起,胸腹部也相应挺高,由于整个身体的重量是借助上下肢支撑的,每天反复如此活动,不光四肢的肌肉可以得到锻炼,还有以下多种好处。

防肥胖:婴儿的爬行是婴儿时期最好的全身运动,爬行势必消耗热量,躯体的活动也随之加强,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功能。经常爬行,可使婴儿皮下脂肪积聚减少,使婴儿的肌肉相对较为坚硬结实。

防弱智:爬行还有助于婴儿的智力开发,这是因为婴儿爬行时,经常处于俯卧、抬头的姿势,可促进其颈部肌肉的发育,孩子抬头越高,视野也越开阔,孩子就可自由观察和探究周围的事物,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

防诵读困难:婴儿爬得越多,学说话的速度加快,学新知识和看、读能力也增强。统计表明,儿童期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很多是由于婴儿期缺少爬行环境和爬行训练造成的。

防治疾病:爬行对婴儿的一些疾病还有治疗作用。国外对脑瘫患儿早就采取了爬行训练的方法,在治疗损伤性耳聋和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儿中,“爬”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孩子,你可以生气的


我清楚地记得爸爸说的一句话:惯孩子吃,惯孩子喝,不能惯孩子发脾气。当时我很小,只从字面上知道是怎么回事,远不了解这种态度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称赞我的温和,只有很少的时候(或许一个月都不会有一次)我会起急,而且一急起来就特别急,尽管我不认为自己无度,但对方已经感到很难接受。我妈妈说我“急脸子”(重音在“急”),我也认为这是自己的性格,但现在我的看法有些改变。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愤怒被压抑过多。

我从来没有、从来不敢对爸爸表现愤怒,相反我遭受着爸爸不计其数的愤怒、暴躁、差遣甚至胁迫。我不知道胁迫这个词是不是准确,我记得很多次爸爸很大声带着挑衅的拉长声音叫我的名字差遣我干活,越是我不愿意,他越是用这种威迫,而且会再后面加上一句“越快越好!”想象一下,有件事你不愿意但你不敢说不,你处于害怕不得不做,对方还要拉长声音如同炫耀般地说着“越快越好!”我感到被欺负,感到屈辱。

朋友听我说小时候挨打不许哭都很惊讶,“怎么,还不许哭呀?!”我也感到惊讶,怎么,这很奇怪吗?我们家都是这样,我爸爸打我和哥哥从来都是这样,我叔叔打我弟弟也是这样……写到这时,我哭了,我觉得这真是不公平!

我五岁的时候随爸爸到四川他的兵工厂里生活了一年,我记得他的宿舍里挂着蚊帐,墙壁是白色的,我怕进到那个宿舍,那个白色的气场让我害怕,小小的我还不知道“白色恐怖”这个词,但那真的是白色,真的是害怕,一种无处可逃的害怕。

我当然也记得爸爸是惯我吃的,我记得我爱吃食堂的一种肉饺子,爸爸津津乐道和人家说我居然吃那么多可爱吃了,而猪蹄儿我吃到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相信这种吃法在当时是爸爸的努力,可能是很大的努力,我猜想那是因为爸爸童年饥饿、食物贫瘠的痛让他选择这样疼爱我。我也慢慢明白了,我拥有的是这样一个爸爸,他惯我吃,惯我喝,不惯我脾气……我又流泪了,这个悲伤比刚才还要剧烈一些。

现在的学习尤其是萨提亚的学习让我能看到更完整的画面。相较我于爸爸的受压迫,爸爸于爷爷那里更甚,去年爷爷去世了,二叔又提起当年爷爷暴打爸爸不止的事情,快五十年了,二叔还是会提起,那是我们家族里的重要画面,我知道二叔一定有自己和爷爷画面,只是他不喜欢提。我相信爸爸出于爱已经节制了那个“传承”,我清楚的记得大概六年级的时候,爸爸怒火冲冲的进门,我知道自己有错并认定在劫难逃,但后来爸爸还是平息了,我感到了他的怒火在燃烧,但是他克制了,最后不了了之,好像连句责骂都没有,我相信那是爸爸很大的努力。

尽管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爸爸,但我并不觉得爸爸那种做法公平,我还是要对当年那个“小小的我”说:孩子,这不公平,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好了,现在我要说一说,一个孩子的愤怒被压抑意味着什么。

愤怒中包含着自我肯定和力量感。当我不敢愤怒,我实际上就在坚持自己、肯定自己上受到挫折,这当然伴随着无力感。当这种感受多次重复,会形成一个具有很惯性的模式影响孩子的未来生活。

比如这个孩子在以后会害怕他人尤其是权威不满(甚至可能不满),而一味顺从讨好别人并隐藏自己真实的声音。这样,他会安全会被接纳甚至被喜欢,但问题是他不能和人真正的亲近。你有没有见过“老好人”?谁都说他不错,可是他和谁都不真的亲近。你有没有经验过对人尊敬却只是尊敬?因为你不敢冒犯而不能放松?可是如果不能放松和自然,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和对方一样重要,如果你不能坦诚而充分的和对方交流,你怎么能和对方产生密切的感情呢?

比如过于害怕冲突而屈服,校园里遭受霸凌的孩子多是如此,其实一个能够自然愤怒的孩子是不会受欺负的。校园“江湖”里,两种孩子是有风险的,一种是过于老实的,一种是强势出头的。前者吸引别人的欺负,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内心充满愤怒需要释放,而他习得的释放方式就是欺压别人,那么他会找什么样的人释放呢,肯定是“挥刀砍向更弱者”,因为那样最安全最解气;

另一方面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呢?还不是自己先受到压抑无处可解?两者都是因为不能自然愤怒,前者是因为不敢愤怒而没有自己的界限,后者是积累了愤怒而超出自己的界限,非要逞强不可,两强相遇必有所伤。两者都有风险,校园里的悲剧、惨剧最多发生在这两种群体的孩子身上。倘若一个孩子能自然愤怒,他会在自己的界限第一次被触碰的时候就自然而确定地说不,别人就不可能得寸进尺;而因为他的愤怒未被压抑和发酵,他也不会过分,不会逞强欺人。

孩子的愤怒不能自然流露,就只能不自然地流露,一种是迁怒他人,一种是怨责自己,怨责自己不好怨责自己软弱无能。而无论哪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都收到了损伤,他都不能适当的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自主。比较好的态度是对孩子说:孩子,你可以生气,你的不同意和同意一样重要,我愿意倾听你所有的真实声音,即便你不愿说我也相信你有你的缘由,并且根源上是善意的,你有很多选择,我相信你会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并为自己负责。

开发大脑从婴儿起


我们知道,人的智力高低在于大脑的发育。一个成人的大脑平均约重1.4千克,幼儿长到九个月时脑重已达到成人的47%;长到三岁,已达到成人的78.5%;长到十二岁,已与成人不相上下。如果十七岁的智力为100,四岁时就可以达到50。由此看来,作为智力的物质基础——脑容量,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奠定了。 

科学家们还发现,人的智力高低与否,除了遗传等因素外,还与脑细胞间彼此联络的线路多寡有关。一般人的大脑大约有一百亿至二百亿个脑细胞;而其中只有百分之五是充分发展并经常加以运用的,其余仍在未充分发展的原始状态。少数发展至某种程度的脑细胞,大多只有数十条线路与其他脑细胞联络,而那些已充分发展了的脑细胞,有的可有高达二尤余条线路与其他脑细胞联络。脑细胞彼此间的联络线路,绝大多数是在婴儿出生后,受到外界环境种种刺激而逐渐发展形成,因此,一个婴儿出生后,如果将他与外界隔离,各脑细胞间的联络就无法发展。研究发现,脑细胞间联络线路越多,就越能发挥各脑细胞间的彼此分工合作,人也就越聪明,智力越高。 

可见,开发人的智力应从婴幼儿抓起。首先应保证大脑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另外,在婴幼儿时期让他多接触外界的事物多点感觉上的刺激,可以使他的脑细胞间联络线路的增多。在孩提时代,尽可能地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周围的环境,接受各种各样的感觉刺激,在刺激中去学习,去发展,增长智力,让他变得更加聪明。

孩子的性教育可以如此幽默


一位德国离异父亲跟两岁的女儿一起洗澡。女儿第一次注意到父亲身体下部多了个她没有的“东西”,很同情地问她爸:“痛吗?”

爸爸回问:“为什么痛。”

女儿很天真地答:“妈妈说多一块肉是肿起来,肿起来的肉都会痛呀!”

爸爸解释说男生的这部分是跟女生的不同,所以才有“男跟女”的差异。

等女儿长到7岁,一天女儿回家开始问一个字,“ficken”。德国妈妈要她下次去问爸爸。女孩不甘心,到邻居家到游泳班,到处都去问这个字,却没有人愿意讲解,只是面带神秘地微笑着。

这更增加女儿的好奇心了。那个暑假她跟着奶奶乘飞机去找爸爸,问到几乎全飞机听得懂德文的人都在笑。

ficken,就是德文俚语的“交配”,父亲拿出生物学用的男女身体解剖书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解释给女儿听。父亲的精子跟母亲的卵子在妈妈的子宫里头撞上相遇,然后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小宝宝就是这样在母亲肚子里头长大,最后大到装不下了,就必须生出来了。

女儿有点难以接受小胎儿的来源居然是这样,问了又问,左旁的米歇尔、右邻的葛尔多都是这样出来的吗?那怎么出来呢?嗯,有从下头拉出来,跟直接把肚子打开拿出来的两种。

女儿终于解惑,当父亲的松了一口气。

问题是接下来觉得功力大增的女儿,却开始会去跟邻居小朋友说:“我知道你是怎么出来的喔,首先,你爸妈要ficken,然后……”

德国爸爸下一步的教育,就是该告诉女儿,拜托拜托,别老在公众场合提“ficken”这档事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