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宝宝智商手段有很多,但本人根据经验觉得以下两种方法对增强记忆力和智力最好。
增强孩子记忆力要靠平时下功夫。家长要常常和孩子聊天,有时讲一个短句,然后叫孩子倒过来讲一遍。在散步时,让孩子记住经过的商店名字及路名,然后背出来,看看能记多少。
图书是提高孩子智力的极好手段,对1岁内婴儿应选用彩色图片,如一条狗、一个苹果、一支笔等。利用图片让他们认识看不到的东西或与看得到的东西相联系。
·对1-2岁孩子应选择有大幅图字的书,内容能反映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如花、动物、房子等,并与字相联系。
·对2-3岁的孩子应选择含有故事内容的图画书,配合能跟着念的儿歌。
·对3-4岁的孩子应选择新鲜事物,有更多细节的书,如动物的故事、简单短小的童话,也可选一些短的唐诗,虽然不甚理解,也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在给孩子讲述故事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和插话,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及思考能力。
抚触,与宝宝“亲密接触”
“哇”一声,新生儿呱呱坠地。抱着新生儿,护士没有直接走向父母,而是径直走进了一间特殊的屋子。屋子里整齐地排放着几张洁净的新生儿床,几位父母已站在新生儿床旁,不时地用手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孩子。这是记者昨天在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抚触室”里见到的一幕。
新生儿抚触作为近几年引进中国的全新新生儿护理概念,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新生儿家长所认可。
目前,中心妇产科医院率先在全市建立“新生儿抚触室”,每当新生命诞生,医护人员都会告诉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们,增加抚摸新生儿的机会,可以使小宝宝长得更好、更健康,并手把手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地给新生儿进行抚触。
抚触的过程并不复杂,医护人员把室温稳定在25摄氏度,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预备好毛巾尿片及替换的衣服。十几位父母在医护人员的示范下,开始与自己的小宝宝“亲密接触”,年轻妈妈们虽然初为人母,却一学就会,有的轻轻抚摸宝宝的胳膊,有的拍拍宝宝的小屁股,还有的不时翻转宝宝的身体……只见手中的孩子一个个眉开眼笑,看起来甭提有多舒服了,有的甚至闭上眼睛,美滋滋地享受这种乐趣。但有些年轻爸爸们不是手法生硬,就是忘了擦润肤油,弄得宝宝又哭又闹,匆忙之下还得请护士帮忙。约二十分钟后,抚触结束,小宝宝们在一番尽情享受之后心满意足地笑了。
据专家介绍,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受到了母亲产道收缩所带来的特殊按摩,当新生儿出生后,他们会感到原先所熟悉的那个温暖而有限的空间突然消失,十分陌生的环境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这时如果能给予新生儿抚触,就会使新生儿感到无比幸福和安全。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出生后连续10天进行按摩,8—12个月后这些新生儿的体重增长及精神发育等都有明显优势。国内的研究也证实,抚触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新生儿哭闹、增加睡眠、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而且能增进父母与宝宝的情感交流。
实践证明,每天给新生新生儿进行科学而又系统的抚触,可以有效地促进新生儿生理和情感发育,而且较未经抚触的孩子更有能力应付环境压力。
父母对孩子多抚摸,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首先,抚摸能促进发育。
专家通过实验证明,从出生起经常接受抚摸的婴儿身体发育得更好。同其他温血动物一样,人类从一出生就有被触抚的需求,如果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小孩就会出现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问题。父母如果能经常和婴儿"肌肤相亲",不仅能刺激婴儿的皮肤组织下的神经细胞发育,而且触觉所产生的刺激信息能传达到大脑,有助于大脑的发育。
其次,抚摸能安抚情绪。
父母对婴儿轻柔的抚摸,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对孩子来讲,这也是他们分辨父母,感受父母柔情的时刻。父母的抚摸很容易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所以婴儿总是在妈妈的怀里能睡得特别安稳。当孩子哭闹时,父母的轻抚和怀抱能让他们很快平静下来。
再次,抚摸能促进孩子的性格发展。
从小就与父母身体接触比较频繁的小孩,在家庭中能感觉到安全感,而且更容易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显得性格开朗、自信心强和富有爱心,社会适应性较强。
最后,抚摸能加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国外的家庭,父母与子女间身体接触比较多,出门和睡觉前都有亲吻,而且在有需要时能随时拥抱,这样的氛围能减少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加深他们的感情,也能让家庭成员像朋友一般相处。
宝宝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轻妈妈没想到的时候就发生了,看着宝宝每天的新进步和惊喜,让妈妈实在不禁为他的无所不能而赞叹!不过,别光顾着开心,还要抓紧充电,学习该如何面对好宝宝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微笑:情感交往的起点
时间:出生两个月左右
这时的宝宝经常会睁开双眼四处看,一切都觉得那么新奇。当妈妈出现在宝宝面前时,他会注视着妈妈的脸,手脚乱动,甚至会无意识地咧嘴微笑。这是宝宝最初的交际形式,也是宝宝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起点。>>>父母惊慌失措三大状况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当捕捉到宝宝的第一次微笑时,年轻妈妈千万不可因兴奋而忘了和宝宝交流,这时的微笑正是表示他对妈妈提出了新要求:在宝宝醒着时,妈妈应经常出现在他面前,微笑着对他讲话;还可以利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如红、黄色的气球,充气的彩色塑料玩具,花手帕,小铃铛等引逗宝宝,使他心情愉快。宝宝手舞足蹈的反应会使身体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同时也加深了与妈妈的感情。经常与宝宝进行这种“情感交往”,对宝宝身体、智力、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有益。>>>新生宝宝三个问题
第一次发声:理解沟通的开始
时间:出生4~7个月
这时宝宝给人的感觉更有趣,咿咿呀呀地整天叫个不停,表情也更丰富了。无论听到什么声音,他都会试着去模仿,学着利用舌头不断地实验和练习,享受其中的乐趣。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听到宝宝的第一次发声或说出第一个“词”时,妈妈可乘机与宝宝做发声游戏:当他咿呀乱叫或咯咯直笑时,跟随着重复或模仿,会激起宝宝更大的兴趣,令他继续尝试发声。当他发出“啊啊”、“嗷嗷”之类的韵母时,妈妈可在前面加上声母示范,如当他说“啊—”时,可以教他念“妈—”、“爸—”。>>>婴儿期儿童心理特点
妈妈还可以把宝宝日常接触的物品拿给他示范发音,节奏放慢些,重点词予以重复,并作适当间隔,给他学习和回应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对宝宝说话不必总是用儿语,正常语音能使他更早学会正确的发音。
第一次摔跤:面对困难的态度
时间:1岁左右
一般来说,宝宝3个月会坐,6个月会爬,9个月就该走路了。宝宝在妈妈的指引下,靠着墙或者扶着凳子开始慢慢学习走路,却总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很多妈妈会赶忙跑上前,心痛地将孩子抱入怀里又亲又哄。其实,从宝宝第一次摔倒开始,妈妈就应该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励:“宝宝,快自己爬起来,你真棒!”实在不行时再帮一把,扶他起来。有了这样的第一次,下回不管摔得多厉害,宝宝都能自己爬起来。日后遇到比摔跤更需要独自应付的事情时,也要让孩子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用情感和科学呵护宝贝
第一次发现:接受新事物的开始
时间:10~18个月
宝宝已经可以摇摇摆摆走路,离开妈妈的视线了,这时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那么新奇。趁妈妈不注意,宝宝拿了茶几上的几张扑克牌,翻过来转过去地琢磨,按一按,咬一咬,然后兴冲冲连跑带爬来到你的跟前,举起牌高兴地“啊啊”叫个不停。>>>宝宝5种不雅走路姿势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妈妈要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新发现。如果宝宝把扑克牌含在了嘴里,不要立刻惊叫:“哎呀!脏死了!快扔掉!”最好轻轻地蹲下告诉他:“宝宝,这叫扑克牌,是爸爸妈妈用来娱乐的,你长大后也可以玩,但不能放在嘴巴里哦。”然后顺势把扑克牌从宝宝嘴里抽开。有时间的话,妈妈还可以将扑克牌一张张摊开,从颜色和数字上教宝宝分辨。过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成为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性的隐形障碍。和宝宝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宝宝才能在不断的探索—展示—解说之中,接受和学习新的东西。>>>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
手是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触觉的主要器官。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并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这对人类智力的开发尤其对宝宝的智力开发十分重要。
对宝宝的手部的益智开发,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锻炼手的皮肤感觉。经常给予孩子手部皮肤以有力的刺激,如把手交替伸进冷、热水中(温度要适宜);或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性质的物品,如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
2、增强手指的柔韧性。如让孩子经常伸、屈手指,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这些锻炼有利于提高孩子大脑的活动效率。
3、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让孩子的手指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活动,如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要手脑并用,边做边思考,以增强大脑和手指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健脑效果。
4、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为孩子选择玩具时,要从培养孩子自己动手习惯出发,比如高级自动化玩具就不如积木、橡皮泥或能拆能拼的玩具更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
5、交替使用左、右手。左手受右侧大脑支配,右手受左侧大脑支配;交替使用和锻炼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因为太过调皮,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认为是“差生”。专家指出,对精力过剩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而不可任其自然发展。您家的孩子精力过剩吗?
一、宝宝精力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宝宝的精力过剩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宝宝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为“不听话”或“不规矩”。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宝宝还常会处于一种类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
所以,面对精力过剩的宝宝,妈妈千万不要轻易用“调皮”“讨人厌”之类评语给宝宝贴上许多负面的“评价标签”。妈妈应该更理解他,帮助他,引导他把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排遣。
二、发现宝宝精力过剩,妈妈可以这样做
*适当加大他的运动量:让你那精力过剩的宝宝多运动。这既可促进他的身体健康,也可帮助他消耗过剩的精力,获得机体的舒畅感与心理平衡。
*给他一些“障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爸爸妈妈或老师可以让他们参与比同龄人更需要体力、智慧的活动和游戏,或向他提出较难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他的精力得到良好的发泄渠道,又可以让他避免盲目自大。
*鼓励他与大孩子为伴:如果宝宝精力过剩,让他与比他大两三岁的大孩子为伴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可更好地满足他的求知欲,相对大强度的活动也可让他得到体力的宣泄。
*保护他的“独立性”:精力过剩的宝宝往往较早熟,让他早些体会“独立性”也很重要,否则过多的干涉与限制特别容易激发精力过剩宝宝的反抗。
*扩大他的视野:经常带他去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等地方,让他过剩的精力有足够的渠道发泄,又可培养他健康的爱好,使得他的心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任由过盛的精力支配着盲目发泄,从而导致宝宝性格粗鲁、内心粗糙。
*和他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常处于精力过剩的状态中,你更应注重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理解他的优点与弱点,在他烦忧时更好地帮助他。这样可以帮助他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亲子抚触,不仅能强健宝宝的身体,更为难得的是,它是一种“心灵体操”。如果说抚触是一道菜,它的原材料和烹饪手法没有固定的版本,但有一种“佐料”却是这道菜中最有营养价值的,那就是——亲子交流。
亲子抚触,让宝宝沐浴母爱
OK,宝宝快躺下,伸伸胳膊伸伸腿,妈妈就要开始为你料理抚触大餐了!
亲子佐料一:轻柔亲切的话语
抚触不是一种机械运动,小妈千万别把它当成任务来做,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温柔的话语是宝宝体会母爱最直接的方式:
抚触前——“宝宝,妈妈要给你做抚触了!”
轻轻地放下宝宝,温柔地说出这句话,久而久之,宝宝知道抚触时光就要开始了!
抚触中——“宝宝,感觉舒服吗?”
宝宝最喜欢抑扬顿挫的声音,一边有规律地抚触,一边像聊天一样地征求宝宝的意见:“宝宝,是不是很舒服啊?“宝宝真乖!我们再来做腿部运动好不好啊?”千万不要以为宝宝不会说话,这样做会白费唇舌,母子亲切的交谈贯穿于抚触的全过程,这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刺激,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同时体会着亲子之间的和谐融洽,对宝宝的心智发育也大有帮助。
抚触后——“宝宝,让妈妈抱抱!”
抚触结束,轻轻地抱着宝宝,让他贴在你的胸前,问问他的感受,为抚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亲子佐料二:目光交流
给宝宝做抚触时,一定要正面注视宝宝,及时察觉宝宝的表情变化,当宝宝表现烦躁时,应立刻停止抚触,把宝宝抱起来。此外,利用目光,我们还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眼睛会说话
抚触过程中的目光交流,面部表情的变化会让宝宝兴趣大增,不时地眨眼、眯眼、单眼闭、皱鼻子、张嘴巴、做鬼脸等,让宝宝看到你的变化,说不定小家伙也会模仿你的样子哦,让抚触的过程更加轻松。
·随目光而动
抚触的手法各有各的不同,在施展技艺之前,可以先在宝宝的眼前把按摩手法大致“画”一下,让宝宝的目光随着你的手转,然后再实施在他身上,让宝宝有一些奇妙的体会。
亲子佐料三:小妈来唱歌
宝宝最爱听的就是妈妈的声音了,抚触的同时,小妈可以随着手部的节奏哼上一曲或欢快或舒缓的小调,宝宝则会因此感受到那份温馨和愉快。在这一过程中,妈妈和宝宝的感情将得到逐步提升。
·抚触歌谣小发明
可以根据抚触的部位、抚触的方式来发明自己的小歌谣:
“小小肩膀揉一揉,小小胳膊拉一拉,小小肚子好舒服,捏捏小小腿,按按小脚丫。”
“先向下,再向左,由上向下划一圈,ILOVEYOU真舒服(按摩法的一种)!”
让宝宝在韵律十足的歌谣声中,体会抚触的快乐,同时也会渐渐理解歌谣的含义,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
·给宝宝来和声
抚触过程中,宝宝很懂得与你的交流,来模仿他的声音吧,做宝宝的伴唱,这肯定也是另外一种特殊的“歌曲”。可以握着宝宝的手,一边哼哼呀呀,一边让他给自己按摩——用他的小手抚触自己的身体,全新的体验不要错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