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教子经:做孩子的朋友

10-04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李开复教子经:做孩子的朋友”,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没有被惩罚的威胁

我两个女儿喜欢逛街,我也培养自己去逛街的习惯,她们喜欢台湾年轻的歌手,我也跟着听呀!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计算机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他们是不可能会来学你的语言的。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其实父母亲要做孩子的朋友,定义就是无话不说。你要让他对你无话不说,前提是他要对你有足够的信任,“说了以后你不能骂我,不能批评我,不能认为我很坏,很不好”,最多你是听我倾诉,或帮我开导,而不是一听就要处罚。

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的父亲母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通过我的母亲、兄姐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我感觉到,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没有机会更多认识他,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无论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把我当作朋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李开复教子经: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

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订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李开复教子经: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不过,处罚还是会的。我大女儿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是六、七岁的时候,在计算机上与陌生人讲话。我们那时与她约定,如果你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讲话,还是上了一些比较不好的网站,被我们发现,就可能……比如说,两天不可以用计算机。这是他们比较小的时候,现在已经不管那么多了。

但我觉得,任何的惩罚应该都尽量地不要做。我会宁愿让她没有犯错的机会,而不是让她犯错、被发现…然后受到惩罚。

每一次孩子违背规矩受到惩罚,其实对她的心灵都是一种打击。孩子违背规矩的话,可能都有理由。也许她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也许认为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许她说,你订的规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后孩子违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被捉到或没被捉到,对她都是负面打击。

所以什么是我们在乎的?宁愿营造一个环境,让她没有机会犯错。比如说,我们会把计算机放在家庭厅里,位置就在厨房,餐厅,客厅中间,每天我跟我太太,总有一个人会在这三个地方走来走去。这并不是监视她,我们也不会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们在她旁边。

李开复教子经: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岁的时候,告诉父母亲说我不想读幼儿园了,大部分的父母亲可能会说“好呀,好呀,我认为你应该继续读。”或“不,不,不,你不该再读了”。但我的父母就是把这个决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们一方面告诉我说,你去读的话,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学生,与你同龄的人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诉我,当然,你要去读也可以,我认为你可以学得更快,成长得更好,还告诉我如果考试过了就可以读。讲清楚事情的利弊,让我决定。

当Google创办人布尔(SergeyBrin-)与佩吉(LarryPage)接受记者访问,到底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曾经就读过的哪个学校时,他们的答案并不是斯坦福大学,而是蒙特梭利小学。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李开复教子经:发怒处罚伤害大


气忿下先叫停,发怒处罚伤害大

不是光立规矩的问题,还有互相体谅的问题。假如说,她脾气不好,对我们大叫之类的,我们也会去考虑是不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讲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样的,你在气头上,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一个叛逆期的青少年发脾气,你打他一顿,骂他一顿,大概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叫停,当时你就不要理他,等双方气消之后再来讲道理。

我有些时候也会脾气不好,我也会希望对方可以叫停,两个脾气不好的人在一起辩论,不会有好下场。

教养孩子和与他人相处是一样的,无论我是在公司里面对同事,还是对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时候当一方开始发脾气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学会叫停,这是我从人生历程慢慢学到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

对呀,我也承认我打过小孩。大概是在她们(两个女儿)十岁以下,各挨过一次打。过去几次,当我比较不理性的时候,对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们也好,事后都蛮后悔的。并不是说她们没有做错,不该得到惩罚,而是觉得这样对父女关系,对她们的成长过程,都有负面的影响。

身体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复愈的,但如果伤了她的心,你对她这样粗暴,她会想,“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亲子的关系会变得有点隔阂,“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让她们觉得无助;或者做父母亲的会觉得,“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些情况会造成我,或者其它(有相同情况)父母的后悔。这时就应该下一个决心,就是以后不要动手。

李开复教子经: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护一辈子,但培养他们积极独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让他要独立。当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父母还是要辅导,但是父母亲要学着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让孩子自己去决策。

除了把选择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好奇心,信任他们,别无他法。然后,还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败,会有几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订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败了不承认,或是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5)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在管教的方法上,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觉得父母亲也有自己的个性,不代表只有一种方式(才是对的)。但对我来说,我个人认为(加强语气),对一个孩子来说,你用“不允许”,“不准”,“做了违规就要处罚”,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教导孩子的话,我觉得他会学会的就是:“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因为我怕惩罚”。

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想追寻的理想,更鼓励他们正面地往这边走,负面的则才用“稍稍的”惩罚把它挡住。

李开复教子经:百分之三的时间想管教


百分之三的时间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时间做孩子的朋友

其实,考虑孩子的时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时间在考虑纪律与处罚,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与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觉得我们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朋友,然后鼓励他,帮助他,帮他出主意,做他的军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如果把管教当作是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质上,就注定要失败了。

比如说,我大女儿会喜欢写些爱情小说与诗歌,然后我就会想办法帮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励她哪一篇写得好啦,会跟她开玩笑啦,说这篇是不是在讲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儿比较顽皮,她喜欢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会跟她录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写一些自传啦,她年龄小还不会打字,都是我帮她打……。

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之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

以前我大女儿比较害羞,有些问题没有听懂也不发问。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所以她就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得的问题问懂,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除了发问,她上课不参加讨论。在下一个目标,她就订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举手参加讨论。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著名教育家卢勤的教子经


母亲的口头禅:“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作为一个男孩子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卢勤就决心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妈妈抱不动你

儿子李悦3岁时,有一次卢勤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一软,没挤上车,还险些摔倒在路边。儿子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了?”卢勤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下乡插队时膝盖受过伤,抱着你上不了车。”儿子一听,马上从妈妈怀里跳下来,用小手为妈妈捶腿。卢勤高兴地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儿子听了这话神情十分得意,从这天起他再也不让妈妈抱了。

爸爸走了,没人保护妈妈了

那一年,卢勤丈夫出国留学了,她独自照料3岁的儿子。卢勤胆子很小,她家楼上有人养了一条大狗,每次上楼,狗一叫,卢勤就吓得直哆嗦。以前,都是丈夫走前面,卢勤跟在后面。送丈夫到机场那天,卢勤对儿子说:“这回惨了,你爸走了,我连楼都不敢上了!”儿子拍着胸脯说:“别怕,有我呢!”于是,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每次上楼,儿子走前面,卢勤跟在后面。大狗一叫,儿子虽然也害怕,却壮着胆子对妈妈说:“别怕,有我呢!跟我走!”每到这时,卢勤都向儿子感叹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母亲一夸奖,一种庄严感在儿子心中油然而生,他觉得保护母亲是自己的责任。

妈妈胆子小,看见你哭就害怕

李悦4岁的时候生病发烧,卢勤带他去打针。针刚扎进屁股,李悦“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卢勤见儿子哭得小肩膀直打颤,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天下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针扎在儿子粉嫩嫩的肉里,就像扎在母亲身上。儿子立刻不哭了,揉着眼睛问妈妈:“又没扎你,你哭什么?”卢勤给儿子擦了擦眼泪,说:“妈妈胆子小,看见你一哭就害怕。”闻听此言,儿子转而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嗨!你们女人太胆小。算了吧,以后你甭进去了,我一个人进去!”第二天,儿子壮着胆独自走到护士面前,大声说:“你扎吧,我是警察!”卢勤和护士都被这个小小男子汉逗笑了。

这些小事情,让卢勤感悟出一个道理: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幼小的男孩成为勇敢的男子汉。

享受有儿子的快乐

现代都市人中流行这样的观点:“生儿子有面子,生女儿有福气。”“女儿好,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事实上,养女儿的人家,往往能享受到女儿的体贴与关怀,而养儿子的人家就很少能享到这个福了。这是因为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家庭不注重培养男孩子为家人服务的意识,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男孩子被人照顾得太多,长大后在生活上很无能。卢勤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责任心。卢勤总对朋友说,妈妈“弱”一点,儿子就会强;妈妈太能干,儿女往往变得无能。

让儿子“照顾”自己

儿子上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卢勤下班回到家,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茶已经凉了,卢勤的胃不好,不能喝凉茶,但她还是一饮而尽,然后很享受地说:“太好了,我正渴呢。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儿就更好了。”第二天下班,她享受到儿子沏的一杯热茶。

李悦从小是女孩子堆里唯一的男子汉,因为卢勤的兄弟姐妹除她之外,生的都是女孩子。卢勤总鼓励儿子要多帮助姐姐妹妹。表亲们团聚,女孩子一遇到事就找李悦帮忙,李悦因此有很多照顾女孩子的机会,他从小就是这个家族的“小大男人”,照顾姐姐妹妹的时候,儿子特别有成就感。平常家里都是爸爸做饭。李悦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卢勤有意做出为难的样子说:“这可怎么办哪?你爸出了差,我下班还要赶回家做饭。”儿子拍着胸脯神气地说:“爸爸不在,还有我呢!”卢勤马上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哦,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第二天,李悦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个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扣上。卢勤一回到家,儿子马上说:“妈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卢勤“听话”地洗好手,坐在饭桌前。儿子盛来米饭,卢勤大口大口吃起来。儿子看着妈妈问:“味道怎么样?”“味道好极了!”卢勤说。“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儿子又问。“比你爸强多了!”卢勤夸张地说。经这一激励,李悦一有机会就抢着给全家做饭,天长日久,他竟练出了一手好厨艺。

儿子到清华大学上学了,长得壮壮实实。每次儿子陪妈妈出去买东西,妈妈甩着两手优哉游哉地走,儿子则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跟着,当妈妈的一副自豪的样儿——“有儿子和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母亲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引导,让儿子从小就有了男子汉的责任感。每每看到妈妈做事情费劲儿,他都会说:“让我来。”在他眼里,照顾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主见的小男子汉

卢勤认为,善于替别人着想的孩子,自然会是有主见的孩子;孩子的责任心一旦建立起来,做父母的就会很省心,因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自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用不着大人操心。

李锐从小兴趣广泛,一会儿学二胡,一会儿又去报了捏泥班、绘画班、军乐班。卢勤对儿子的“不务正业”有点儿担心,儿子却说:“妈,你甭操心,我的事儿我自己会拿主意。有苦我自己撑,有泪我自己擦。”

儿子上初中时,卢勤去儿子学校,老师们和她很熟络。班主任老师对卢勤说:“你儿子最近很苦恼,他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很漂亮,学习也非常好,可是人家不理他。”卢勤没有当面跟儿子说这件事,她写了一张字条给儿子:“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才来和她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人才会对你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的女人才会来找你。”看了妈妈的字条,儿子顿时醒悟,他从苦恼中解脱出来了,将全部精力投放在学习上。

给孩子爱,还要教孩子施予爱

一个母亲向卢勤哭诉,她的儿子很无情,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原来,儿子喜欢吃虾,一天,这个下了岗的母亲给孩子买了半斤虾,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剩下最后几只的时候,母亲拿起一只说:“我也尝尝。”儿子大声喝道:“那是我的虾,你不许吃!”卢勤听了这个母亲的哭诉,很为她和她的孩子悲哀。

在卢勤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一生以她博大的母爱影响着儿女们。卢勤小时候,妈妈曾经养过几只“澳洲黑”母鸡,每天精心照料它们。一天,卢勤不小心用重物把一只母鸡的爪子砸伤了,母亲心疼得直掉泪。她让卢勤找来云南白药给母鸡涂上,隔两天就让卢勤给鸡换药。过了半个月,鸡的伤口长好了。奇怪的是,这以后它总是跟着卢勤转。妈妈说:“你对它好,它知道。”

卢勤做了母亲后,特别注意对儿子爱心的培养。小学毕业时,学校号召为灾区捐款,儿子将自己攒了一年的压岁钱50元全捐出去了。上中学时,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之夜,儿子看见一位老奶奶在寒风中卖地图,他给了老奶奶100元。回来后他对妈妈说:“老奶奶肯定没钱过年,要不,大过年的干吗要在外面受冻?”“你做得对,妈妈支持你!”孩子有这份爱心,卢勤很欣慰。

天气转凉了,儿子从高高的柜子上取下厚棉被,还给妈妈留了条子。“妈妈,天气凉了,你今晚盖厚被子吧,千万别感冒。”卢勤很感动。在陪伴儿子成长的岁月里,她始终用爱心影响着儿子,儿子懂得回馈母亲一份爱心,让母亲非常欣慰。

说起自己和儿子的故事,卢勤由衷地感慨:“你看,妈妈对儿子的评价多么重要!你用男人的标准来塑造男孩,他就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有感《来吧,孩子》的育儿经


我在儿童网站上看过有的家长说(来吧,孩子)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我迫不及待的在网上搜集,对于孩子该怎样教育我们都想上这一课,当我仔细的把“来吧,孩子”读完,我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教育是从孩子还没来到世上就应该做好准备的。而我忽略了两年的时间,把孩子的教育错过了。池莉说“他对育儿有三条原则。”第一条:让孩子尽情玩耍和相处。第二条:跟从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让他在最喜欢最开放的状态中接受大自然。第三条:一个古老的方法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当我读完这三条,我知道我们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工作太忙。我也想领着孩子出去玩,让他接受大自然,感受一下这个世界。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农村

,有时候休假就得回家看望老人,我也想领着孩子出去见识见识,多拍一些照片给孩子留下纪念。孩子不断成长,我们没有抓住机会把他一段段的成长经历留下将来很遗憾。从这一刻开始,我要不断地让孩子接受大自然,穿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出去享受大自然的好季节,要让孩子感受外面的世界。

阅读,儿子也喜欢,只是他喜欢我给他读,我很想让他自己用手指着我和他一起读,不过儿子只用手读一个故事就不指了,让我读他听着,我不知道这样他能认识上面的字吗?不过,我知道,每次给他买的故事书,。每晚给他读,他都背下来了。可我希望他不但能背下来还能读那就更孩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都让用小手指着读,我也发现很神奇,幼儿园里的书孩子都能读下来。我知道还是指着读最有效。我们休假少,平常孩子休假都是老人看着,老人看就让他玩,孩子又不愿意和老人一起读.我没有让孩子养成用手指读的习惯,从这一刻开始,我要纠正我的错误。池莉说:“书籍为主的家,成为我和孩子最适宜的小窝。这个小窝是我们的江山,书籍是我们的伴侣和玩具,在这里我们其乐融融!

家园共育《李开复教子经:做孩子的朋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